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3 地球的历史
一、单选题
1.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地层④~①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爬行动物—鱼类、两栖类动物 B.海生无脊椎—鱼类、两栖类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鱼类、两栖类动物 D.爬行动物—鱼类、两栖类动物—海生无脊椎
2.研究地球历史最主要的途径是( )
A.火山活动 B.地壳运动 C.地层 D.板块碰撞
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
A.爬行类 B.鸟类 C.鱼类 D.两栖类
4.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元古代 D.新生代
5.随着环境变迁,生物在不断进化。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 )
A.爬行动物时代 B.被子植物时代 C.海生藻类时代 D.裸子植物时代
下表为某地理兴趣小组在某次野外考察中依次记录的5个地表观测点信息。依据表中信息完成下面三题。
观测点 ① ② ③ ④ ⑤
海拔(米) 541 492 683 645 572
地层中的化石 恐龙蛋 三叶虫 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
6.本次考察的主要内容是( )A.地质地貌 B.土壤 C.气候 D.水文
7.考察路线中各观测点出露的地层属于新生代的是( )
A.① B.② C.④ D.⑤
8.下列各地层形成时为海洋环境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⑤
9.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图中M地层形成的地质时期是( )
A.古生代前期 B.古生代后期—中生代前期
C.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 D.新生代后期
2020年4月,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天子岭南侧山脚一带的灰岩中发现了大量古生物化石,这些化石为腕足类、腹足类、双壳类、三叶虫、海百合茎等。下图为地质年代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0.该化石最可能出土的地层是( )
A.前寒武纪地层 B.古生代地层 C.中生代地层 D.新生代地层
11.由地层中的生物化石可推断,当时该地的地理环境可能是( )
A.气候特征为全年干燥少雨 B.喀斯特地貌较发育
C.大部分地表被水体所覆盖 D.土壤腐殖质层深厚
下图为地质时期某阶段气候变化简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是( )
A.气温上升,降水增多 B.气温上升,降水减少
C.气温下降,降水增多 D.气温下降,降水减少
13.中生代末期,陆地上大规模灭绝的生物是( )
A.原始鱼类 B.被子植物
C.爬行动物 D.哺乳动物
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是远远没有进行有效开发利用的巨大资源宝库,是关系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领域,与初期上天、下海、入地的“为进入而进入”相比,在资源紧缺的压力下,当前新兴战略资源的探索显得越来越迫切。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4.有关在上天的过程中所经地球大气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圈层只是由气体组成的圈层
B.该圈层中没有生物生存
C.该圈层是不连续且不规则的
D.该圈层的物质密度自下向上递减
15.如果人类有能力一直进入到地心,则下列有关在入地的过程中所见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密度是均匀的
B.可以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物质性质有较大差异的不连续面
C.地球的外核为液态物质,该层物质是火山活动中岩浆的来源
D.自地表至地心都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16.新生的地球( )
A.先增温,后冷却 B.先冷却,后增温
C.较重的岩石物质固结成地壳 D.较轻的岩石物质熔融被吸进地球内部
17.中生代恐龙灭绝的事实表明( )
A.生物灭绝与环境无关
B.地球已不适合生命生存和发展
C.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
D.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对人类无任何意义
下图为某地理事项模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若该模型图表示太阳系局部,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曲线①对应轨道上的天体为( )
A.金星 B.土星 C.木星 D.天王星
19.若该模型图表示地层结构,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层中含有大量被子植物化石,该地层所属的地质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动物是( )
A.鱼类 B.两栖类 C.恐龙 D.哺乳类
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正常情况下,下面的岩层总是比上面的岩层古老。化石多保存于沉积岩层中,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往往保存着相同或相似的化石。下图为某地层化石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20.图中( )
A.甲层深度约2900千米 B.乙层形成时间早于丙层
C.丁层的时代最古老 D.共有十个时代的地层
21.地点3地层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
A.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
B.侵蚀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
2019年12月科学家在美国纽约州发现了最古老的森林化石,距今约3.85亿年,这些数目属古羊齿属,是一种蕨类植物。科学家认为自从森林出现后,地球的生态环境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下图为新发现的森林化石,完成下面小题。
22.该森林化石属于(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叠层石 D.陨石
23.图示森林化石形成的地质时期为(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24.该时期出现的原始森林( )
A.为鸟类提供栖息地 B.是远古人类主要能源
C.生长在广阔的浅海 D.改变大气成分的比例
下图为地球上大气CO2浓度变化曲线示意图(设工业革命初期浓度倍数为1)。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5.地质时期,地球CO2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海陆变迁 B.频繁的火山爆发 C.植物的出现和发展 D.生物的呼吸作用
26.古生代时期出现的森林大部分是( )
A.海生藻 B.裸子植物 C.被子植物 D.蕨类植物
27.有关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古生代末期,60%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灭绝 B.蕨类植物在太古代已明显衰退
C.恐龙在中生代末期,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 D.无脊椎动物的灭绝主要在新生代
科学家对古生物化石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下图为不同地质时期的古生物化石和北京猿人复原图片。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8.甲、乙、丙、丁四幅图片,按地质年代由老到新的顺序为( )
A.甲-乙-丙-丁 B.甲-丁-乙-丙 C.丁-甲-丙-乙 D.丁-甲-乙-丙
29.乙图中的生物繁盛的地质年代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二、综合题
30.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对青藏高原地区实地考察后,绘制了一幅当地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下图)。
材料二:部分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
(1)考察结论1:按成因分类,所考察地区的地表岩层多属于____岩;按地质年代,该地区最古老的岩层,其形成不晚于____代。
(2)考察结论2:根据材料,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经历了由____环境到____环境的演变。由不同化石垂直分布的位置可知,地壳经历了____(上升、下降、水平)运动。
(3)根据材料二中的气候变化分析:新生代第四纪进入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次____;此时期,海平面较现代____。
(4)距今约1.5亿年时,全球气候特征为____、____;植物进化处于__植物时代。
3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图1为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示意图;图2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示意图。
(1)根据图1简单归纳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____;影响因素:____
(2)读图2,a地位于我国____高原,该高原为我国太阳辐射最丰富地区,分析其原因____。
(3)图2中b地地下蕴藏了丰富的煤矿,研究发现该地主要成煤时期为石炭纪,试据此推测当时的气候特点及植被覆盖率高低。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部分地质年代资料
材料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球在距今约22亿年到1万年间的漫长地质年代里经历了三次大冰期。距今6亿年到3亿年间为震旦纪冰期;距今二、三百万年到一百万年间为第四纪冰期。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大冰期时气温比平均值下降4℃~7℃,海面降低,陆地大面积被冰雪覆盖。间冰期时气候转暖,高纬度大陆冰川面积缩小,中纬度山岳冰川大规模后退,雪线上升,全球自然带向两极方向推移,海面上升。
(1)材料一中,甲的地质年代是____,乙的地质年代是____。
(2)甲年代是____动物时代,乙年代森林茂密,形成的重要矿产是____矿。
(3)推测大冰期和间冰期期间,地球上的物种数量各有什么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4)在距今1万年到19世纪末的历史时期,我国经历了四次寒冷期和四次温暖期。请简述获得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寒暖变化依据的可能途径?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称为原核生物;经历了大约20亿年的漫长演化,在距今约14亿年前,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以后又依次出现了原始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故根据图中化石,动物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
2.C
【解析】
【分析】
【详解】
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研究地层是了解地球历史的最主要途径,C正确。火山活动、地壳运动、板块碰撞一般发生在特定的地区,且也会被记录在地层中,因而排除ABD,选C。
【点睛】
3.C
4.B
5.B
【解析】
3.
读图可知,鱼类在古生代早期就已经出现,是选项中出现最早的生物。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
读图中信息可知,爬行类动物在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都有分布,但爬行类动物在中生代横向宽度最大,所以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
在中生代(2亿多年前到7500万年前)时,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所以中生代有“爬行动物的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A错误;新生代是高级种子植物--被子植物时代,B正确;早古生代在生物演化史上称为“海洋藻类时代”和“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C错误;中生代也称为裸子植物时代,D错误。故选B。
6.A
7.C
8.B
【解析】
6.本题主要通过地理野外考察所记录的信息,分析此次地理野外考察的主要内容。通过表中信息可以看出本次考察主要记录了沿线各点的海拔和地层中所发现的化石,据此判断本次考察的主要内容是地质地貌。故A正确。
故选A
7.恐龙生活于中生代,在中生代末期灭绝;三叶虫生活于古生代,在古生代末期灭绝;裸子植物形成于古生代末期,盛行于中生代被子植物形成于中生代侏罗纪,盛行于新生代。故各观测点出露的地层属于新生代的是③④,结合选项,C正确。
故选C
8.恐龙、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生活在陆地上,只有三叶虫生活在海洋中,故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层应形成于海洋环境,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9.B
【解析】
【分析】
【详解】
图中M地层位于三叶虫化石和恐龙化石地层之间,下面的三叶虫化石所在地层先形成,然后是M,之后才是恐龙化石所在的地层,三叶虫是早古生代生物(古生代前期),恐龙是中生代的生物,所以M地层最可能是处于古生代-中生代之间,B正确,ACD错。故选B。
【点睛】
10.B
11.C
【解析】
【分析】
10.
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三叶虫为古生代具有代表性的生物,所以该地层最可能为古生代地层,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
腕足类、腹足类、双壳类、三叶虫、海百合茎等多为水生生物,说明该地当时大部分地表被水体所覆盖,气候比较湿润,C正确,A错误;据材料信息无法推断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状况和土壤腐殖质层的厚度,BD错误;故选C。
【点睛】
生物发展阶段:太古代—地壳活动剧烈,地球上只有海洋。有类似蛋白质的有机质。元古代—出现陆地。有藻类等低等生物,原始生命开始。古生代—无脊椎动物出现,如三叶虫。脊椎动物出现,如鱼类、两栖类。后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已抬升成陆地。中生代—我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爬行类、鸟类出现,如:恐龙、始祖鸟等,也是重要造煤时期。新生代世界许多高山形成,如喜马拉雅山脉,第四纪人类出现,这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
12.C
13.C
【解析】
12.
读图可知,自中生代末期到新生代早期,全球平均降水上升,全球平均气温呈下降趋势,故气温下降,降水增多,由此判断,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3.
在中生代末期,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恐龙属于爬行动物,因此中生代末期陆地上大规模灭绝的生物是爬行动物,C符合题意;原始鱼类是在古生代末期灭绝,排除A;被子植物繁盛于新生代,哺乳动物出现于中生代,繁盛于新生代,均不是中生代末期大规模灭绝的生物,排除B、D。故选C。
【点睛】
在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如三叶虫等)灭绝了,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则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以外,海洋中有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
14.D
15.B
【解析】
【分析】
考点定位:地球圈层结构。
14.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的系统,A错;大气圈的底部有生物的生存,B错;大气圈是连续的,C错;大气圈层的物质密度自下向上递减,D正确。
15.地需波波速在地球内部各圈层不相同,说明各圈层的密度是不均匀的,A错;可以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物质性质有较大差异的不连续面,B正确;火山活动中岩浆的来源是地幔的软流层,C错;自地表至软泥层以上,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D错。
【点睛】
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16.A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地球由一个冰冻的行星受到陨石的强烈、频繁的碰撞,陨石高速碰撞,其动能转化为内能,产生大量的热,使地球表面达到一千五百摄氏度,这些星状物体互撞,使地球形成熔融状态,所以先增温后冷却,A对、B错。由于地球处于熔融状态,没有固体外壳,C错。熔融物质来自地球内部,D错。故选A。
考点:地球的产生
17.C
【解析】
【分析】
【详解】
中生代恐龙灭绝的事实表明在中生代时期,地球上生物生存环境严重恶化,导致恐龙灭绝,反映了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经历过一些不利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C正确,B错误。生物灭绝与环境有关,A错误。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对人类有重要意义,D错误。故选C。
【点睛】
18.B
19.D
【解析】
【分析】
18.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因此图中②、③分别表示木星和火星轨道,曲线①位于曲线②之外,即木星轨道之外,太阳系中木星轨道之外应是土星轨道,因此曲线①对应轨道上的天体为土星,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19.
若该模型图表示地层结构,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层中含有大量被子植物化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生代是被子植物时代,因此该地层所属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新生代,在动物发展阶段中,新生代最具代表性的动物是哺乳类,D符合题意;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恐龙时代处于中生代,因此排除ABC。故选D。
【点睛】
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祼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该时代主要是新生代。
20.B
21.A
【解析】
20.
由材料信息“正常情况下,下面的岩层总是比上面的岩层古老”可知,乙层形成时间早于丙层,B正确。丁层的时代最新,C错误。由“化石多保存于沉积岩层中,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往往保存着相同或相似的化石”可知,图中共有四种化石,所以共有四个地层,D错误。图中无任何关于甲层深度的信息,A错误。故选B。
21.
读图,比较地点1和地点3的化石,可知地点3中缺失了乙岩层,按照正常沉积过程,地点3应同地点1相同具有4个不同岩层,说明在形成的过程中,乙岩层受外力侵蚀,所以其形成过程应为先在沉积作用下形成中甲和乙岩层,之后地壳升,乙岩被外力侵蚀掉,之后地壳下沉,外力积形成丙和丁,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地层的形成过程。正常情况下,下面的岩层总是比上面的岩层古老。化石多保存于沉积岩层中,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往往保存着相同或相似的化石。
22.B
23.B
24.D
【解析】
【分析】
22.
化石出现在沉积岩中,B正确。岩浆岩和陨石温度高,存在化石的可能性小,AD错误。叠层岩主要出现在古生代早期,森林出现在晚期,C错误。故本题选择B。
23.
晚古生代蕨类植物茂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化石距今3.85亿年,为古生代,B正确。前寒武纪尚未出现森林,A错误。中生代裸子植物繁茂,新生代被子植物繁茂,CD错误。故本题选择B。
24.
古生代鸟类尚未出现,A错误。此时远古人类没有出现,B错误。蕨类不适宜在海洋中生存,C错误。此时大量植被出现,大气的含氧量逐步提升,D正确。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25.C
26.D
27.C
【解析】
25.
读图可知,地质时期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下降,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植物的出现和发展,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从而导致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下降,C正确。海陆变迁对地球二氧化碳浓度影响不大,A错误。频繁的火山爆发以及生物的呼吸作用都会使得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上升,B、D错误。故选C。
26.
海生藻出现于前寒武纪,A错误。晚古生代,裸子植物开始出现,B错误。被子植物在新生代高度繁盛,C错误。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D正确。故选D。
27.
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A、B错误。中生代末期,恐龙消失,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物种灭绝,C正确。无脊椎动物没有灭绝,D错误。故选C。
【点睛】
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的关系
28.B
29.C
【解析】
【分析】
28.
甲为三叶虫,古生代寒武纪三叶虫最为常见;乙为恐龙化石,中生代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丙为北京猿人,新生代第四纪人类出现;丁为鱼类化石,古生代泥盆纪又有“鱼类时代”之称。结合地质年代划分,按地质年代由老到新的顺序为:甲-丁-乙-丙,故选B。
29.
中生代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乙图为恐龙化石,恐龙为爬行动物,故中生代恐龙繁盛,C正确。故选C。
【点睛】
从古至今地质年代可以分: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显生宙又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古生代又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又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又分为: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30. 沉积 古生代 海洋 陆地 上升 大冰期(或冰期) 低(或降低) 温暖(暖) 干燥(干) 裸子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质演变。考查对知识的运用能力。难度一般。
【详解】
(1)考察的地层中含有化石,可知为沉积岩,图中信息显示有三叶虫化石,说明地层的形成不晚于古生代。
(2)从图可知,三叶虫生存的环境是海洋环境,而恐龙生存是陆地环境,推断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经历是海洋环境到陆地环境的演变,由不同化石垂直分布的位置可知,地壳经历上升运动。
(3)从图可知,新生代第四纪进入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次大冰期(气温变冷),海平面较现代低。
(4)距今约1.5亿年时为中生代,从图上看,这时进入温暖期,气候特征为温暖、干燥。植物进化处于裸子植物时代。
【点睛】
31.(1) 从赤道向北极递减 纬度因素
(2) 青藏
a点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大气中水汽含量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3)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覆盖率高。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示意图及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及地球环境演化与矿产形成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
读图可知,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总量从赤道向北极递减,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的变化。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单位面积上太阳辐射越强,获得的太阳辐射多,反之获得太阳辐射少。
(2)
读图2可知,a位于青藏高原,b位于四川盆地。a点为太阳辐射总量最丰富地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大气中水汽含量少,透明度高,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3)
石炭纪的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随着陆地面积的扩大,陆生植物从滨海地带向大陆内部延伸,并得到空前发展,形成大规模的森林和沼泽,给煤炭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石炭纪成为地史时期最重要的成煤期之一。因此当时的气候特点是温暖湿润,植被覆盖率高。
【点睛】
32.(1)中生代;古生代
(2)爬行;煤
(3)大冰期时物种锐减,因为大冰期时气温下降,气候寒冷,许多生物因不适应寒冷的气候而灭绝。间冰期时物种迅速增加,因为间冰期时气温上升,气候温暖,生物演化、进化和繁衍的速度加快。
(4)史料记载(或文献记载);考古发掘;化石地层研究。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地球演化历史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
(1)读图分析,甲时期恐龙和裸子植物繁盛,对应的地质年代为中生代;乙时期两栖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繁盛,对应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
(2)中生代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也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古生代森林茂密,是重要的成煤期。
(3)结合材料读图分析,大冰期时期气温显著下降,海面降低,陆地大面积被冰雪覆盖,许多生物因不适宜寒冷的气候而灭绝,物种数量锐减。间冰期气温升高,陆地冰雪面积减小,海平面升高,生物演化、繁衍的速度加快,生物物种数量迅速增加。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寒暖变化依据的获得途径有考古发掘,研究地层中的化石、查阅古代文献资料等。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