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马说 第1课时课件+教案+导学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3 马说 第1课时课件+教案+导学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8 21:36:10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新课导入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一直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大声嘶鸣,好像要倾诉什么。伯乐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却不如普通的马。你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着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
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楚王见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伯乐相马:伯乐能发现千里马。比喻善于发现和选拔人才。
马说
韩愈
学习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 一 课 时
预习交流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代表作有《马说》《师说》《祭十二郎文》《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①25岁中进士。
②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③有大量诗文作品:《马说》《师说》《进学解》《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④是一代语言巨匠,其语句形成成语的有:
一视同仁、异曲同工、垂头丧气、袖手旁观、弱肉强食、落井下石、牢不可破、杂乱无章、名存实亡、再接
再厉……
⑤留下大量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写作背景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跟现代的议论文大体相似。常常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读,读准字音、节奏
zhǐ
pián
shí


shí
xiàn
dàn
朗读课文
●点我视频
朗读《马说》就要把这11个“不”字读好,它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作者的不平,表现了作者的愤慨和嘲讽。下面大家各读各的,一定要慢一点,要旁若无人地读。
朗读指导1
再读,读出语气、感情
提示:这篇文章是作者带着悲愤的情绪写的。句末的叹词——三个“也”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①“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要读出惋惜的语气。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要读出作者的不平之气。
③“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要读出作者的愤慨。
朗读指导2
女生读第一段,男生读第二段,第三段全班齐读,声音要大,注意节奏,注意速度。
全班齐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祗,只,仅;辱,受屈辱。
奴仆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
马槽
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释词译文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吃一次
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同“饲”,喂。
表现在外面。见,同“现”。
犹,尚且。
等同,一样。
有时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动词,用马鞭驱赶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才能、才干
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握。
面对
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世上先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人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棚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
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
显现出来,况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
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
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知识整理。
通假字
1.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 才美不外见
3. 食之不能尽其材
4. 其真无马邪
食:通“饲”,喂
见:通“现”,表现
材:通“才”,才能
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一词多义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骈死于槽枥之间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才能,能力
能够
用鞭子打
马鞭子
助词“的”
代词,指“千里马”
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吃,动词
通“饲” 喂养,动词
即使
虽然
难道(疑问语气)
大概,其实
一词多义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策之不以其道(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形容词做动词,受屈辱
形容词做动词,吃尽
名词做动词,用马鞭驱赶
数量词做动词,行千里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词类活用
①判断句:其真不知马也
(“……也”表判断。)
②倒装句: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
“千里之马者”。)
③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
(句前省略主语“食马者”。)
文言句式
随堂练习
1.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 )
A.骈死于槽枥之间(bìng)
B.才美不外见(xiàn)
C.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
D.其真无马邪(yé)
2.“食”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B.其能千里而食也
C.食之不能尽其材 D.谨食之,时而献焉
A
A
3.重点词语解释。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一食或尽粟一石 
(4)才美不外见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安求其能千里也 
(7)策之不以其道 
(8)其真不知马也  
只、仅
两马并驾
有时
才能,美好的素质
等同,一样
怎么,怎能
正确的方法
识别,了解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写千里马终身不幸遭遇的是哪一句?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表现在哪些方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根据课文内容,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作业布置
1. 朗读并背诵这篇文言文。
2. 用现代汉语翻译这篇文言文。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 马 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韩愈,掌握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2.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搜集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生平经历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反复诵读,说出文章大意及重要文言词语的准确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教师点拨,理解本文的深层含义,并能体会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培养真才实学。
重点难点
掌握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一直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大声嘶鸣,好像要倾诉什么。伯乐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却不如普通的马。你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着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
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楚王见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伯乐相马:伯乐能发现千里马。比喻善于发现和选拔人才。
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很好。有很多关于马的成语,如一马当先、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龙马精神、跃马扬鞭。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的一篇关于马的文章。
二、预习交流
1.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和柳宗元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2.背景资料。
《马说》大约写于韩愈步入仕途之前。韩愈于二十五岁考中进士,因文章而名扬四方。他奉经守儒,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为了积极出仕,他多次上书宰相,以及地方的封疆大吏,一再重申自己的观点,希望当权者能理解自己、信任自己、重用自己。可惜,韩愈多次上书,当权者却未予理睬。此时,韩愈正值壮年,雄姿英发,空有满腹经纶而没有施展的机会,于是,感慨激烈之志、抑郁不平之气便沛然充盈于胸,愤然写下《马说》,以寓其志。
3.知识链接。
“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取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即“说马”,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黄生借书说》《问说》等就属于这一文体。
三、朗读课文
(一)一读,读准字音、节奏
1.正音。
衹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 / 骈pián死于槽枥lì之间 / 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dàn /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 才美不外见xiàn / 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 其真无马邪yé?
2.节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二)再读,读出语气、感情
朗读指导1
朗读《马说》就要把这11个“不”字读好,它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作者的不平,表现了作者的愤慨和嘲讽。下面大家各读各的,一定要慢一点,要旁若无人地读。
朗读指导2
提示:这篇文章是作者带着悲愤的情绪写的。句末的叹词——三个“也”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①“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要读出惋惜的语气。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要读出作者的不平之气。
③“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要读出作者的愤慨。
(三)全班齐读
女生读第一段,男生读第二段,第三段全班齐读,声音要大,注意节奏,注意速度。
四、释词译文
1.译读第一段。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②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常有。
③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④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2.译读第二段。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③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译读第三段。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②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五、知识整理
1.通假字。
①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同“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xiàn)(“见”同“现”,表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cái)(“材”同“才”,才能、才干。)
④其真无马邪(yé)(“邪”同“耶”,相当于“吗”。)
2.古今异义。
虽奴隶

3.一词多义。
策能

4.词类活用。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②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施展,竭尽。)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5.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其真不知马也(“……也”表判断。)
②倒装句: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者”。)
③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句前省略主语“食马者”。)
六、随堂练习
1.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 )
A.骈死于槽枥之间(bìng) B.才美不外见(xiàn) C.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 D.其真无马邪(yé)
2.“食”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B.其能千里而食也 C.食之不能尽其材 D.谨食之,时而献焉
3.重点词语解释。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 )
(2)骈死于槽枥之间 ( )
(3)一食或尽粟一石 ( )
(4)才美不外见 ( )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6)安求其能千里也 ( )
(7)策之不以其道 ( )
(8)其真不知马也( ) 
4.根据课文内容,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1)写千里马终身不幸遭遇的是哪一句?(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表现在哪些方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七、作业布置
1. 朗读并背诵这篇文言文。
2. 用现代汉语翻译这篇文言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 《马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难点】
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1.一读,读准字音。同桌相互听评,达到读准字音的程度。
2.二读,读通文意。对照注释,边读边译,将不能解决的字词句记录下来。
3.三读,读出情感。仔细品读“也”字句的不同语气和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取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即“说马”,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黄生借书说》《问说》等就属于这一文体。
二、预习任务
1.完成“三读”任务。
2.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完成下面三项小任务。
①文章开头就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②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不知马的?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
①祗辱( ) ②骈死( ) ③槽枥(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或尽粟一石 : ②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___
③才美不外见 :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__________
3.翻译: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马说》是一篇 ,作者 (朝代) (姓名)。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 ___________手法。
5.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 ”,将人才比做“ ”,而伯乐喻指 ,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
6.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作者借此表达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7.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课中导读】
第一课时
一、朗读课文
(一)一读,读准字音、节奏
1.正音。
衹( )辱于奴隶人之手 / 骈( )死于槽枥( )之间 / 一食( )或尽粟一石( ) / 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 / 才美不外见( ) / 食( )之不能尽其材 / 其真无马邪( )?
2.节奏。(文中标记)
(二)再读,读出语气、感情
朗读指导1
朗读《马说》就要把这11个“不”字读好,它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作者的不平,表现了作者的愤慨和嘲讽。下面大家各读各的,一定要慢一点,要旁若无人地读。
朗读指导2
提示:这篇文章是作者带着悲愤的情绪写的。句末的叹词——三个“也”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①“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要读出惋惜的语气。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要读出作者的不平之气。
③“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要读出作者的愤慨。
二、释词译文
1.译读第一段。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译读第二段。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译读第三段。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知识整理
1.通假字。
①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同“________”,喂。)
②才美不外见(xiàn)(“见”同“_______”,表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cái)(“材”同“______”,才能、才干。)
④其真无马邪(yé)(“邪”同“________”,相当于“吗”。)
2.古今异义。
虽奴隶

3.一词多义。
策能

4.词类活用。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_____________。)
②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__。)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__________。)
5.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其真不知马也(“……也”表________。)
②倒装句: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__________________”。)
③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句前省略主语“___________”。)
四、随堂练习
1.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 )
A.骈死于槽枥之间(bìng) B.才美不外见(xiàn) C.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 D.其真无马邪(yé)
2.“食”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B.其能千里而食也 C.食之不能尽其材 D.谨食之,时而献焉
3.重点词语解释。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 )
(2)骈死于槽枥之间 ( )
(3)一食或尽粟一石 ( )
(4)才美不外见 ( )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6)安求其能千里也 ( )
(7)策之不以其道 ( )
(8)其真不知马也( ) 
4.根据课文内容,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1)写千里马终身不幸遭遇的是哪一句?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表现在哪些方面?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五、作业布置
1. 朗读并背诵这篇文言文。
2. 用现代汉语翻译这篇文言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 《马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难点】
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1.一读,读准字音。同桌相互听评,达到读准字音的程度。
2.二读,读通文意。对照注释,边读边译,将不能解决的字词句记录下来。
3.三读,读出情感。仔细品读“也”字句的不同语气和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取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即“说马”,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黄生借书说》《问说》等就属于这一文体。
二、预习任务
1.完成“三读”任务。
2.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完成下面三项小任务。
①文章开头就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②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不知马的?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
①祗辱( ) ②骈死( ) ③槽枥(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或尽粟一石 : ②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___
③才美不外见 :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__________
3.翻译: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马说》是一篇 ,作者 (朝代) (姓名)。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 ___________手法。
5.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 ”,将人才比做“ ”,而伯乐喻指 ,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
6.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作者借此表达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7.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答案:

①有时 ②虽然 ③显现 ④尚且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杂文 唐朝 韩愈 托物寓意
食马者 千里马 圣明的君主 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7.B
【课中导读】
第一课时
一、朗读课文
(一)一读,读准字音、节奏
1.正音。
衹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 / 骈pián死于槽枥lì之间 / 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dàn /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 才美不外见xiàn / 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 其真无马邪yé?
2.节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二)再读,读出语气、感情
朗读指导1
朗读《马说》就要把这11个“不”字读好,它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作者的不平,表现了作者的愤慨和嘲讽。下面大家各读各的,一定要慢一点,要旁若无人地读。
朗读指导2
提示:这篇文章是作者带着悲愤的情绪写的。句末的叹词——三个“也”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①“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要读出惋惜的语气。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要读出作者的不平之气。
③“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要读出作者的愤慨。
(三)全班齐读
女生读第一段,男生读第二段,第三段全班齐读,声音要大,注意节奏,注意速度。
二、释词译文
1.译读第一段。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②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常有。
③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④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2.译读第二段。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③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译读第三段。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②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三、知识整理
1.通假字。
①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同“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xiàn)(“见”同“现”,表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cái)(“材”同“才”,才能、才干。)
④其真无马邪(yé)(“邪”同“耶”,相当于“吗”。)
2.古今异义。
虽奴隶

3.一词多义。
策能

4.词类活用。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②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施展,竭尽。)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5.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其真不知马也(“……也”表判断。)
②倒装句: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者”。)
③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句前省略主语“食马者”。)
四、随堂练习
1.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 )
A.骈死于槽枥之间(bìng) B.才美不外见(xiàn) C.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 D.其真无马邪(yé)
2.“食”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B.其能千里而食也 C.食之不能尽其材 D.谨食之,时而献焉
3.重点词语解释。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 )
(2)骈死于槽枥之间 ( )
(3)一食或尽粟一石 ( )
(4)才美不外见 ( )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6)安求其能千里也 ( )
(7)策之不以其道 ( )
(8)其真不知马也( ) 
4.根据课文内容,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1)写千里马终身不幸遭遇的是哪一句?(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表现在哪些方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五、作业布置
1. 朗读并背诵这篇文言文。
2. 用现代汉语翻译这篇文言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