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只有一个地球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9只有一个地球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9 11:0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19 只有一个地球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衣噤 坠落 襟飘带舞 B.疾驰 优雅 硕大无朋
C.眩染 白昼 顾影自怜 D.惊鹊 箫洒 细雨迷蒙
2.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A.“至少”一词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文的严谨性
B.“至少”是表示最小的限度,说明40万亿千米以内没有,但40万亿千米以外一定有
C.“至少”是表示目前的最大限度,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很难超过40万亿千米的距离
3.读下面的句子,选择对加点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A.“本来”在这里的意思是“原有的”,是指原有的各种资源可以再生,后有的资源就不能再生了。
B.“本来”在这里的意思是“原先、以前它准确地点明了可再生资源已遭受破坏,强调了“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现在的不可再生性,体现了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
C.“本来”在这里的意思是“理所当然”,说明“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理所当然可以长期给人类作贡献,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4.根据上联“九峰近旭日”,选出适恰的下联。(  )
A.石潭绕爆竹 B.池上活水满 C.千级至云霄 D.轻云半岭回
5.下列加点字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晶莹 萤屏 萤火虫 B.目睹 堵塞 赌气
C.摇篮 蓝色 波澜 D.威胁 协助 和谐
二、填空题
6.查字典,填表。
要查的加点字 部首 再查几画 音序 选择正确的字义打“√”
融会贯通 ①原籍,出生地。②连贯,穿通。③姓。
斩钉截铁 ①割断,弄断。②量词,段。③阻拦。
7.看拼音写词语
三、语言表达
六(1)班正在开展“保护地球,环保我先行”的主题活动。请你参加活动,完成练习。
8.下图是一幅环保宣传画。哪些口号适合配在画的旁边?打“√”。
①保护地球,刻不容缓。( )
②低碳生活,减少排放。( )
③放眼世界,展望未来。( )
④爱护环境,全球行动。( )
9.王佩打算写一份“倡议书”,倡导全班同学体验低碳生活。下面哪些内容适合写进倡议书中?打“√”。
①作业尽量白天写完。( ) ②少用一次性物品,如筷子、纸巾。( )
③随手关灯。( ) ④多在家里待着,少出去玩。( )
10.陈老师写了一副提倡环保的对联。上联是:以步代车,身强体健。请你写写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我们小学生在生活中应该怎样保护地球呢?把你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必须要精心保护。(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①这句话把地球比作________和________,生动地写出了________。
②请你试着用这种写法赞美老师。
老师,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
(4)但是,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400千米的星球。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①这几句话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写出了地球的________,说明地球对人类而言非常珍贵。
②请你运用这两种说明方法,任选一种事物,说明它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但是,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400千米的星球。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的矿产资源的枯竭。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时发出的感叹。
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作者:李剑波、蔡士魁,选用时有改动)
13.结合选文内容,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渺小——_____ 恩赐——_____
14.在第1自然段中用“ ”画出描写地球美丽壮观的句子。
15.第2自然段中画“﹏﹏﹏”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写出了地球的_____。
16.“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这句话中,“蓝色”的是_____,“白色”的是_____,“水蓝色的‘纱衣’”指的是_____。
17.读到“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这句话时,你想到了生活中哪些浪费自然资源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写出一种即可)
_____
18.请你设计一条节约资源或保护环境的宣传标语。
_____
课内阅读。
只有一个地球(节选)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 )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 )使它们不能再生,( )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9.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随意——( ) 毁坏——( )
反义词:
随意——( ) 毁坏——( )
20.在文中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21.你是怎么理解文中的画线句的?
__________________
22.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你能举个例子来说明吗?
__________________
23.读了选文后,你有什么感悟?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2.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品词析句的能力。说明文要介绍客观事物,介绍科技知识,“准确”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准确的语言才能反映说明对象的真实面貌。做题时,先仔细读选项,找到选项的错误处来判断。B项中“40万亿千米以外一定有”没有科学依据,并与句意不符,因此错误。 C项中“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很难超过40万亿千米的距离”的说法不严谨,其实已经探索了很远的距离,只不过在某些方面不能下结论罢了,因此C项是错误的。
3.B
【解析】
【详解】
“本来”是指原来、原本的意思。 用本来这个词写出了原先人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是个以再生的,突出了现在人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已经不够了。这样写说明了作者用词的严谨、科学。
4.C
【解析】

5.A
【解析】
【详解】
荧屏
6.贝 4 G ②
戈 10 J ①
【解析】

7.璀璨;慷慨;渺小;贡献;威胁;目睹;恩赐;滥用
【解析】
【详解】

8.①√④√
9.①√ ②√ ③√
10.示例:乘凉替扇,气爽神清
1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养成随手关灯、随手关水龙头的好习惯;不浪费纸张,尽可能将资源多利用;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不毁坏花草树木等。
【解析】
8.本题考查对宣传画的理解。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地球表面的树木都被砍伐光了,只留下了树桩,而此时地球的身体也出现了很深的伤口,图的右下角是一只手正拿着一个创可贴,想要修复地球的伤口。这说明地球已经千疮百孔,保护树木、保护环境迫在眉睫。保护地球需要我们全人类共同努力,从一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根据对宣传画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发现 “低碳生活,减少排放”“放眼世界,展望未来”与画面内容关联不大,因此我们选择出的正确答案是①和④。
9.考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低碳意识。“作业尽量白天写完”,可以让我们减少夜晚做作业的时间,不仅有利于我们的健康,更有利于节约用电,这属于“低碳生活”;“少用一次性物品,如筷子、纸巾”,可以减少对树木的砍伐,有利于保护环境,属于“低碳生活”;“随手关灯”,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样有利于保护环境;“多在家里待着,少出去玩”和“低碳生活”没有太大关系,而且不利于我们自身的成长,因此该项不适合写进倡议书中。
10.考查对对联的能力。对联要求对仗与平仄和谐,而且上下联的内容还需要相互关联。上联中,“以步代车”是低碳、环保的行为,我们就要思考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低碳、环保的行为。如楼层不高的话,我们可以走楼梯而不乘坐电梯;我们可以用乘凉的方式来代替风扇、空调等。根据我们想到的这些行为,就可以写出对应的下联,比如“乘凉替扇”等。上联中“身强体健”是主谓短语,因此下联也需要一个主谓短语与之对应,“身强体健”可以对应“气爽神清”。在意思对应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平仄的对应,了解“仄起平收”的原则之后,我们就知道应该用“气爽神清”而不是“神清气爽”了。
11.考查我们低碳生活的能力。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可以为保护地球做很多事情,比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等。
12. 人类怎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呢?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决不允许不精心保护。 人类的母亲 生命的摇篮 地球与人类及万物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支燃烧的蜡烛 这盏指路的明灯 那样无私奉献,无怨无悔 列数字 作比较 渺小 据专家推算,海底可燃冰的分布范围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0%,它的蕴藏量比全球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总和还多。
【解析】
【分析】
【详解】
(1)这道题考查学生陈述句和反问句互换。陈述句变反问句方法如下:首先,加反问词“怎”;其次,否定词“不能”变肯定词“能”;再次,加语气词“呢”;最后,句号变问号。
(2)肯定句改双重否定句,变换前一定要先找出肯定词“必须”,然后根据要求把肯定词改写为双重否定词,并注意改变末尾的标点符号。
(3)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掌握,突出了地球和蔼可亲、美丽壮观的特点。此外,学生还需要再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进行仿写,描写对象为老师。
(4)①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从“6400千米”可知是列数字,从“同茫茫宇宙相比”可知是作比较,将“地球”和“宇宙”进行比较,突出了地球的渺小。
②学生在回答本题时注意看清题目要求,言之有理即可。
13. 微小 赏赐
14.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15. 列数字 作比较 渺小
16. 海洋 云层 大气层
17.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流出的水。
18.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解析】
【分析】
13.
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渺小:指非常微小或完全无关紧要,并且常指同类事物中相比时较卑贱微不足道的。故近义词“微小”。
恩赐:原指帝王赏赐臣下,现泛指因怜悯而施舍。故近义词“赏赐”。
14.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联系上下文理解,描写地球美丽壮观的句子是: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15.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说明方法的理解。
结合内容理解,从“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400千米的星球”“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可知,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地球的渺小。
16.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联系上下文理解,从“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可知,这句话中,“蓝色”的是海洋,“白色”的是云层,“水蓝色的‘纱衣’”指的是大气层。
17.
本题考查拓展能力。
联系实际作答即可,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读了这段话,我想到了生活中的破坏自然资源的现象,如:随意丢弃塑料袋、汽车尾气的排放等。
18.
本题考查宣传标语。
针对这段文字描述的现象,我能设计一条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宣传标语,如: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人人有责。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19. 随便 破坏 拘束 保护
20.因为 不但 还
21.“本来”即“原来”。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些资源在合理利用积极保护的情况下可以再生,长期为人类作贡献。“本来”一词点明这些资源原来是可以再生的,但由于人类的破坏改变了它。
22.一些工厂为了自己挣钱,长期把没经过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到了河里,使河流变黑、变臭,鱼儿也死掉了。
23.如果人类还不珍惜地球资源,不注意保护地球,就会出现“生态灾难”,威胁人类的生存。我们要珍惜地球资源,保护地球。
【解析】
19.本题主要考查对近反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近的词语,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20.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此题分句前后是因果关系。
21.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可以从重点词语来理解。“本来”即“原来”,资源本来是可以再生的,但是因为人们的所作所为,让它遭到了破坏,改变了它,无法再生。
22.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不文明不环保的事件来说。要说出起因和结果,突出环境污染。
23.本题是启示类题目,回答文章给我们的启示,首先要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就是我们应该得到的启示。作者写这篇文章就是告诉我们要珍惜资源,如果不保护地球母亲,就会出现“生态灾难”,威胁人类的生存。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