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6夜间飞行的秘密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6夜间飞行的秘密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9 09:2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 6 夜间飞行的秘密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画去不正确的读音或字。
捕捉(bǔ pǔ) (揭 竭)开秘密
荧光屏(yín yínɡ) 障(碍 得)重重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堤岸(tí)笨拙(zhuō) 撇嘴(piě) 露(lòu)头
B.琵琶(bā) 破绽(zhàn ) 旦角(jué) 霸占(zàn)
C.蝙蝠(biǎn)挖掘(jué)模(mó)样 模(mú)型
D.踱步(duó)惩处( chéng) 殷(yān)红 殷(yīn)实
3.下面的词语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晴朗的夜空 漆黑的夜空 B.揭开秘密 揭露阴谋
C.自由地避开 自由地飞行 D.开展活动 发展科技
4.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笼罩  奋奋不平 B.电据  漫天卷地
C.立既  横七竖八 D.违抗  精疲力竭
5.下面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僵(jiāng )硬 揭(jiē)开 蝙(biǎn)蝠 兰(lán)花
B.蚊蝇(yīng) 障(zhàng)碍 荧(yíng)屏 震撼(hàn)
C.屋檐(yán) 依赖(lài) 潜(qián)水 炊(chuī)烟
D.物质(zhì) 青苔(tái) 漆(qī)黑 窗框(kuāng)
二、填空题
6.在括号内填写恰当的量词。
一( )飞机 一( )电线 一( )实验 两( )灯
7.实验后的启示
从这篇文章中我知道,我们只有________________,才能有所发现或发明。
三、语言表达
8.口语交际。
有一天,我看见我爸爸在桌子上放了一个瓶子,瓶盖上有两个吸管,爸爸把一颗红色的小药片放在铝箔纸上,拿打火机烧一下铝箔纸下面,然后药对准一端管口,用嘴吸另一端,瓶子就剧烈颤动,那些药有红的有绿的。这些药一下子就进了爸爸的嘴里。上次看法制频道讲到毒品,老师也跟我们学习过毒品的类型,于是我立刻上网查了一下,有一种红色的毒品,跟我爸爸吸的那种很像,叫麻果。
想一想:这时的你该怎么办?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读下面的片段,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
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强,目前发现的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被感染,其中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似乎更容易被感染。
1.针对片段的内容提问: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生活实际提问: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10.我会写出近义词。
模仿( ) 清楚( ) 揭开( ) 推进( )
11.“秘密”具体指的是什么?用“ ”画出来。
12.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从“反复”“终于”,你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蝙蝠和雷达有着怎样的联系?这种联系告诉人们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夜间飞行的秘密(节选)
蝙蝠能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两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实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实验的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14.读了选义。你知道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了吗?
___________
15.给加点词语写一个近义词和一个反义词。
横七竖八( )( )
16.将画横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
17.科学实验讲究严谨、严密,你从文中哪些环节上:能看出来?答出两处即可。
____________
18.三次实验的描述过程对你写作最大的启发是什么?
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pǔ 竭 yín 得
【解析】
【详解】

注意“捕”的读音
2.D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本题中读音全部正确的是D项。
A项:堤岸tí——dī
B项:琵琶bā——pa 霸占zàn——zhàn
C项:蝙蝠biǎn——biān 模样mó——mú 模型mú——mó
3.C
【解析】
【详解】
自由地飞翔、奔跑;
避开应与体现灵敏性的词语进行搭配,比如:敏捷地避开。
4.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
根据平时所学生字及平时的积累,对每个词中的字进行分析完成即可。
A项,“奋奋不平”改为“愤愤不平”;
B项,“电据”改为“电锯”;
C项,“立既”改为“立即”。
D项,正确。
5.C
【解析】
【详解】
A.蝙蝠(biān)
B.蚊蝇(yíng)
D.窗框(kuàng)
6. 架 根 次 盏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量词的掌握情况,这道题是让填量词,量词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填空时要按语言习惯合理搭配。
故答案为:架;根;次;盏。
7.示例:学会观察、动脑、反复实验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课文理解与填空。从这篇文章中我知道我们只有学会观察、动脑、反复实验才能有所发现或发明。如根据仿生学的知识,仿照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仿照乌龟的外形发明了有旋转炮塔的坦克……学会观察生活,动脑思考,利用身边常见的物品,做一些探究小实验是同学们学习的好方法。
8.鼓励爸爸戒毒,并找一些吸毒危害案例给他观看。
【解析】
【详解】
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材料首先确定题意,答案可从如何做和如何劝说两方面作答。“爸爸吸毒有害”,想象情境,将具体“你”的办法写出来,作答时行动要写准确,劝告爸爸的语言要朴实,诚恳。
答案示例:
鼓励爸爸戒毒,并找一些吸毒危害案例给他观看。
9. 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还可能有哪些? 生活中,我们应当如何预防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提问题的能力。
阅读时,我们要边读边思考,只有善于提出问题,才能更好地学习。
1.本片段主要讲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的传播途径,针对内容可以提问:还有哪些传播途径?
2.联系生活实际可以问:如何预防?如何保护自己?
10. 仿照 清晰 揭露 前进
11.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12.“反复”写出了科学家严谨的工作态度;“终于”可见科学家揭开蝙蝠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费了很大功夫。这句话说明这项结论不是轻而易举得出来的,而是经过反复试验,反复研究得出来的。
13.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嘴巴,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耳朵。科学家就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这种联系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发明创造有所启示。
【解析】
【分析】
10.
考查了近义词。模仿: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故近义词“仿照”。清楚:事物容易让人了解、辨认。故近义词“明白”。揭开:使暴露出来。故近义词“掀开”。推进:推动工作,使前进。故近义词“促进”。
11.
考查了内容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可知,“秘密”具体指的是: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12.
考查了说明文的语言。首先要从词义上去理解。“反复”就是不断尝试,“终于”是最后,说明了结论不是轻易得出来的,而是经过反复试验得出来的。故从“反复”“终于”等词语让我们体会到 科学家发现蝙蝠飞行的秘密很不容易。
13.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通过学习课文知道,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嘴巴,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耳朵。科学家就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这种联系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发明创造有所启示。
14.蝙蝠夜里飞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15. 东歪西倒 井并有条
16.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
17.①通过一次实验得出的结果;②实验过程和目标明确。
18.详略得当。
【解析】
【分析】
14.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结合“三次实验的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可得出答案。
15.
本题主要考查对反(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反(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横七竖八的反义词:井井有条、有条不紊、齐齐整整、整整齐齐等。
横七竖八的近义词:东歪西倒、乱七八糟、杂乱无章、东横西倒等。
16.
这道题考查学生陈述句和反问句互换。
反问句变陈述句方法如下:首先,去掉反问词;其次,肯定词变否定词,否定词变肯定词;再次,去掉语气词;最后,问号变句号。
17.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题干要求找出体现科学实验讲究严谨、严密的内容,通读文章,实验结果是通过三次实验得出的结果;文章第一段提出了问题,结合文章可知此次科学实验的目标、过程方法都是明确且有根据的。由此可概括出答案。
18.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学生根据三次实验的方法步骤、目标内容和结果说出给自己的写作启发即可,结合文章内容可知,三次实验中,详写了第一次实验,细写了后两次实验,给写作上的启发应该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