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度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共30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9 14:5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2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七年级语文RJ版·下册
臧克家
授课人:XXXX
一、新课引入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艺术家……其中有一位备受世人瞩目,他既是热情澎湃的诗人,卓越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大勇的革命烈士。他,就是闻一多先生。
二、新课讲解
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xī)水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他毫无畏惧,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痛斥国民党特务。下午,他主持《民主周刊》社的记者招待会,进一步揭露暗杀事件的真相。散会后,闻一多在返家途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
二、新课讲解
作者简介
臧克家,著名诗人。1905年出生于山东诸城。在大学读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受闻一多先生的影响很大。193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以后连续出版诗集。出版了《从军行》《泥淖集》《淮上吟》《泥土的歌》《十年诗集》《古树的花朵》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人民出版社编审、全国文联委员、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务。
本文是一篇介绍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学者和革命家的光荣事迹的叙事散文。
梳头 抱歉 秩序 深宵 伴侣 小楷
硕果 卓越 跌起 澎湃 大无畏
锲而不舍 目不窥园 呕心沥血
心不在焉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qiè
kuī
dǒu
二、新课讲解
1.读读写写。
kānɡ kǎi
ǒu lì
yān
(1)(国家、民族等)衰弱;不兴旺。
(2)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
(3)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4)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二、新课讲解
(衰微)
(赫然)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云南大学的闻一多塑像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二、新课讲解
通读全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7)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二、新课讲解
3.上一题中说的两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有何作用?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使得上下文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二、新课讲解
4.闻一多作为学者的“说”和“做”,与作为革命家的“说”和“做”有哪些不同?彼此有无关联?根据课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潜心学术,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敢于为人民讲话,对敌人无所畏惧,是“说了就做”。
这反映了闻一多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以及对不同道路的选择。他的“说”和“做”相互贯通,正是他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伟大的爱国者、大勇的志士的体现。
二、新课讲解
4.文章围绕闻一多作为学者方面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围绕闻一多作为学者的方面,文章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
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
5.围绕闻一多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围绕闻一多作为革命家的方面,文章选取了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
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
闻一多形象
6.通过这篇文章,我们认识了一位怎样的闻一多先生?
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
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
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
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二、新课讲解
1.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闻先生一生可以记述的事有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
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精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2.在表现闻一多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选取的三件事,选择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
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他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的角度选材的。
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
二、新课讲解
3.文中哪些内容分别说明闻一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以及在群众大会上演讲等内容说明他是“口的巨人”。而“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等内容说明他是“行的高标”。
二、新课讲解
二、新课讲解
4.说出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
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二、新课讲解
5.开篇两段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总领全文,用这种方式开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内容上:这两段话用了引用和对比,写出了闻一多对“说”与“做”的态度和原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及谦逊的人品。
6.结尾句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点明中心,总结全文,首尾呼应。
内容上:高度概括了闻一多作为学者和革命家这两个方面的优秀品质。“口的巨人”意味着闻一多为正义、民主、自由大声疾呼;“行的高标”意味着闻一多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
二、新课讲解
7.本文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先生的人物形象,结合文中的例子,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1)“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凌乱”“睡得很少”,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精神。
(2)“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3) 闻一多先生“演讲”时“慷慨淋漓”地说“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以及“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8.结合文章内容,总结文章写作手法
 
 
(1)结构严谨
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引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二、新课讲解
 
 
(2)选材精当
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二、新课讲解
(3)精于剪裁
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比如,闻先生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
 
 
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及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
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一部分,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只是各用了一小段,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二、新课讲解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学者
写作《唐诗杂论》
写作《楚辞校补》
写作《古典新义》
革命家
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
行的高标
口的巨人
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说了就做
言行一致
三、归纳小结
三、归纳小结
本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他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位革命家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一多画像》这样写道:“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闻一多,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于一身,青年时代是新月派诗人,中年时代是旧经典的研究学者,晚年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首做“狮子吼”的民主战士。他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了为民主、为国家而战斗的前线。他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疾恶如仇、为祖国安危而英勇献身的凛然正气与高尚风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四、强化训练
品味语句,体会表达妙处
作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文章有些语句富有诗情画意,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试着揣摩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1.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语句化用典故,句式工整,富于感情,表达了对闻一多钻研精神的赞美之情。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二十世纪20年代末起,闻一多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力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课后题
四、强化训练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作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灯火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出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四、强化训练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闻一多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任何事使他分心。引用别人所称“何妨一下楼主人”,更是说明他用心之专。
五、拓展延伸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人的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他,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 ——臧克家和闻一多
臧克家于1930年起在青岛大学学习,他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印发《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五、拓展延伸
《有的人》——臧克家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五、拓展延伸
六、布置作业
1.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几个事例。
2.课外阅读闻一多先生的《太阳吟》《死水》《静夜》等诗作,欣赏其艺术特色,感受其中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