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9 木兰诗
七年级语文RJ版·下册
授课人:XXXX
一、新课引入
同学们,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花木兰等,其中有一位是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她就是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花木兰简介
花木兰(412年-502年),北魏宋州(今河南商丘虞城县)人,花木兰是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之一,她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花木兰这一英雄形象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的绝唱。
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北方古代民族英雄,忠孝节义,以替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闻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花木兰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电影、电视剧、歌舞豫剧等。
二、新课讲解
二、新课讲解
题目解析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一起,堪称乐府诗中的“双璧”。
二、新课讲解
乐府知识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搜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乐府诗、乐府歌辞,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诗体名称。
机杼
可汗
鞍鞯
辔头
燕山
胡骑
戎机
朔气
金柝
红妆
著我旧时裳
傍地走
zhù
kè hán
jiān
pèi
yān
jì
bàng
zhuó
zhuāng
tuò
shuò
róng
读准字音
二、新课讲解
正确停顿:
这首诗是五字句,读法是二字三字停顿,而后三字之中又可根据意思又有二字一字停顿,或一字二字停顿。
例如: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朗读指导
二、新课讲解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叹息声。
对着门织布。
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梭子。
只。
二、新课讲解
疏通文意
译文:织布机的声音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在对着门织布。听不
到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的叹息声。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想的是什么。
军中的文告。
可汗大规模地征兵。
指父亲。
二、新课讲解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为,介词,为了,其后宾语省略。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译文:问木兰想的是什么,思念的是什么?(木兰说)我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可汗(正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一册(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出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
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早晨。
水流声。
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
马鞍下的垫子
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马叫的声音。
译文:木兰到集市各处买了骏马、马鞍、马鞍下的垫子、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以及长鞭。(东、西、南、北市只是一种名叫互文的修辞手法并不是去东、西、南、北市。)早晨辞别父母上路,傍晚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的水流声。木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傍晚到达燕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的嘶鸣声。
二、新课讲解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戎机,战事。
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度,越过。
铠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
译文: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军战士身经百战,有的不幸死了 ,有的胜利归来。
二、新课讲解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赏赐很多的财物。强,有余。
不愿做。
希望骑上千里马。
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
问(木兰)想要什么。
译文:木兰十多年之后幸运归来。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
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了很大的功劳,赏赐了很多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官,只希望骑上千里马,返回故乡。
二、新课讲解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磨刀的声音。
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外城。
扶持。
译文: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扶持着到外城来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木兰回到了原来的房间,打开各个房间的门,坐一会儿各个房间的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的旧衣裙,对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像云那样的鬓发和在脸上贴花黄。出门去见军中的同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个姑娘。
二、新课讲解
穿。
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军中的同伴。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雌雄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
译文: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
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
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二、新课讲解
二、新课讲解
整体感知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 全诗可分为几部分 各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
以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为序。
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3),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4)奔赴前线,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还朝辞官,亲人团聚
第三部分(7)附文,以兔类比,赞美木兰。
1.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
故事以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特写镜头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
引出下文的问答。
2.“东市买……北市买长鞭。”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这四句运用了排比、互文的修辞手法,将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
马鞍具等的情景具体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不但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时的紧张、井然有序,也渲染出战事的紧急。
研读文本
二、新课讲解
3.分析“旦辞爷娘去……”“旦辞黄河去……”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这两组句子表现出木兰行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心情的迫切,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氛围。以“不闻”开头的两个句子,间隔反复,紧相呼应,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不闻”和“但闻”形成对比,将征程之紧和思乡之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二、新课讲解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自然环境描写,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生活,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两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概括了战争的频繁持久、战斗的激烈残酷。
二、新课讲解
6.木兰归家,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木兰回家后舒畅的心情,同时写出了她柔情的一面,对女儿妆的喜爱,对美的追求。
7.结尾用四句诗,有什么作用?
用比喻做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雄雌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地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二、新课讲解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勤劳孝顺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勇敢坚毅,忠孝两全,深明大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勇敢坚强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不慕名利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机智、谨慎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二、新课讲解
分析人物
既有女儿情怀
勤劳孝顺
善良
淳朴
谨慎
又有英雄气概
机智
勇敢刚毅
忠孝两全
深明大义
二、新课讲解
花木兰
二、新课讲解
7.本诗写木兰从军的全过程,共写了几件事 哪些详 哪些略 这样的详略安排有什么作用?
详写
从军缘由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女儿情态)
凯旋辞官
家人迎接
木兰改装
略写
出征前的准备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
详略安排的作用:
①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女儿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②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③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二、新课讲解
三、归纳小结
木兰诗
无心织布,木兰叹息
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奔赴前线,多年征战
还朝辞官,家人团聚
吟唱比喻,赞美木兰
勤劳孝顺
爱国勇敢
纯朴机智
三、归纳小结
本诗通过记述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和荣归故里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纯朴的优秀品质。
四、强化训练
指出下列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排比、互文: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排比、互文: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互文、对偶: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指出这首诗使用的修辞手法。
夸张、顶针:
夸张、对偶: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偶:
对偶、互文:
对偶、互文:
四、强化训练
五、拓展延伸
穆桂英
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西征,她五十岁尤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是中国古典文学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
我国历史上的女英雄
梁红玉是南宋高宗和岳飞同时代的大将军韩世忠之妻,本是京口的妓女,遭人虐待,为韩世忠所救。梁红玉感其恩义,以身相许。当时韩世忠只是一名小军官,不敢答应,后来韩世忠升为将军后,才正式迎娶梁红玉为妻。在韩世忠的眼中,梁红玉并不是一般的风尘女子,她应有过人之处。
韩世忠在京口和金兵的金兀朮在黄天荡对歭。当时,金兀朮拥兵十万,战舰无数,而韩世忠只有八千疲兵。韩世忠听取梁红玉的计策,由韩率领小队宋兵舰诱金兵深入苇荡,
再命大队宋兵埋伏,以梁红玉的鼓声为命,以灯为引,用火箭石矢焚烧敌船。
金兵果然中计,梁红玉站在金顶上擂鼓台,韩世忠率船队迎战,只听「咚,咚」
战鼓响,金兵被韩世忠引入黄天荡,梁红玉三通鼓响,埋伏的宋军万箭齐发,
顿时火光冲天,金兵纷纷落水,弃船逃命,死伤无数。梁红玉以灯为引,指挥
宋军把金兵打得落花流水。
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
五、拓展延伸
秋 瑾
秋瑾(1875~1907),女,别署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896年依父母之命嫁湘潭富绅子弟王廷钧。随丈夫寄居北京,目睹国势危急,清廷腐败,立志献身救国事业。回国后,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安置留日回国学生。次年创办《中国女报》,提倡女权,宣传革命。往来于沪、杭间,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7月13日因事泄被捕,15日凌晨在绍兴轩亭口从容就义。后经友人收殓,安葬于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宋庆龄称赞她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
五、拓展延伸
六、布置作业
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感想,为花木兰写一段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