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为一家》课堂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2011·成都中考)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皇帝,他统治期间民族关系和睦,被少数民族首领拥戴为“天可汗”,他是( )
A.汉武帝 B.隋文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2.设置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的唐朝皇帝是( )
A.唐高祖和唐太宗 B.唐太宗和唐玄宗
C.唐太宗和武则天 D.武则天和唐玄宗
3.“年少从军不畏苦,长戟短刀气如虎。男儿志在立功名,青海西头擒赞普。”诗中“赞普”是对我国古代哪一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呼( )
A.回纥 B.南诏 C.靺鞨 D.吐蕃
4.下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反映的是唐朝皇帝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场景。下列事件与之直接有关的是( )
A.昭君出塞 B.文成公主入藏
C.丝绸之路 D.张骞出使西域
5.历史上,回纥曾受唐朝中央征调,帮助唐政府平定了安史之乱,唐肃宗在评价回纥的功劳时说:“功济艰难,义存邦国,万里绝域,一德同心,求之古今,所未闻也。”下列对回纥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它的族名原为回鹘
B.它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
C.它的首领被册封为怀仁可汗
D.8世纪中期,建立汗国
6.诗句“回鹘衣装回鹘马”反映了( )
A.回鹘的经济水平比汉族先进
B.汉族人民对回鹘的衣装和马匹十分喜爱
C.回鹘的手工业水平高于汉族
D.汉族与回鹘的友好往来十分密切
7.(2011·牡丹江学业考)右图建筑屹立于牡丹江市宁安境内,它历经风雨沧桑,见证了千年前的“海东盛国”的辉煌。这里的“海东盛国”是指( )
A.吐蕃 B.南诏
C.渤海 D.后金
8.“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反映的是( )
A.西域各族对中原地区的向往之情
B.吐蕃和唐朝的密切关系
C.粟末靺鞨与唐朝的密切关系
D.回纥与唐朝的密切关系
9.唐朝时期,吐蕃实力强大,南方六诏中有五诏依附吐蕃,只有哪一诏依附唐王朝,并在唐的支持下统一了六诏( )
A.东诏 B.西诏 C.南诏 D.北诏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 唐朝对于少数民族人才也大胆地予以重用。如契苾何力、黑齿常之、李谨行等都深受重用,有的还成了驸马。开元、天宝之际,少数民族将帅甚至成了唐军主力。据统计,唐朝宰相共有36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士为24人,占6.5%。这在历代汉人王朝中是较为罕见的。
(1)材料一出自谁之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两则材料表明了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的政策是怎样的?
(3)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些?各举一例说明。
(4)根据以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你对唐朝的少数民族政策有什么看法?对我们今天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唐太宗因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而受到少数民族的尊敬,被尊奉为“天可汗”。
2.【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3.【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赞普是吐蕃对王的称呼。
4.【解析】选B。昭君出塞、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都发生在汉朝;唐朝时,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派使臣禄东赞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阎立本的《步辇图》反映了这一史实。
【方法探究】歌谣记忆法记忆唐蕃关系相关知识:到了公元七世纪,青藏高原大统一,松赞干布求太宗,文成公主嫁过去。藏汉联姻传佳话,促进经济和文化,金城公主入吐蕃,藏汉“和同为一家。
5.【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回纥后改名为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8世纪中期建立汗国,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所以A符合题意。
6.【解析】选D。回鹘人到唐朝经商的很多,长安和洛阳的汉人受回鹘风俗影响,喜欢穿回鹘服装,有诗说:“回鹘衣装回鹘马。”A、C内容本身不符合史实,B内容过于表面化,无法全面反映“回鹘衣装回鹘马”的内涵。
7.【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唐玄宗以粟末靺鞨首领为都督,封渤海郡王。从此,粟末靺鞨政权以“渤海”为号。渤海受封后,面积不断扩大,人口增多,与内地贸易往来频繁,经济文化水平较高,有“海东盛国”之称。
8.【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7世纪末,粟末靺鞨统一各部,建立起政权,以“渤海”为号,渤海政权与内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往来频繁,“车书本一家”意思是渤海与唐原本是车同轨、书同文的一家人,反映了唐朝与渤海政权友好交往的史实。
9.【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隋唐时期,云南苍山洱海一带分布着六诏,后来,在唐朝的支持下,最南边的南诏统一了六诏。
【拓展延伸】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大的发展是因为:
政治上,唐朝社会安定,国力强盛,为民族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为民族关系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民族政策上,采取了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以册封、和亲等灵活多样的手段,促进了民族融合与团结。
1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概括能力。第(1)题依据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由材料中“朕独爱之如一”“对于少数民族人才也大胆地予以重用”“少数民族人士为24人,占6.5%”,可推知唐朝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第(3)题要归纳、提炼唐朝对不同的民族采取的不同的政策,然后依据所学内容举出实例。第(4)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唐太宗。意思是: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
(2)开明的民族政策。
(3)①战争:如打败东突厥。②设置机构管辖:如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③和亲: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入吐蕃。④册封:如唐玄宗册封回纥、粟末靺鞨和南诏首领。
(4)看法: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相互交流、互相融合,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提倡的政策。
启示: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等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对外友好往来》课堂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2011·肇庆中考)观察下列在中国出土的唐代文物——货币,这些出土文物说明了( )
A.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中国古代金币、银币流通时间长、范围广
C.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D.证明唐代日本、新罗与中国交往密切
2.(2012·滨州学业考)唐朝时,一艘艘木制帆船从日本来到中国,中日两国交流频繁。2010年6月12日,上海世博会日本国家馆日,一艘复制的日本帆船驶入了上海的十六铺码头,再现了当年的盛况。这艘帆船再现的是( )
A.日本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
B.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C.玄奘西行去印度求取佛经
D.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
3.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的音乐是( )
A.大秦音乐 B.朝鲜音乐
C.印度音乐 D.波斯音乐
4.《西游记》的故事用神话的方式描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的历程。唐僧师徒历尽艰辛去的“西天”是指( )
A.天竺 B.大食 C.日本 D.波斯
5.唐代的繁荣与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外交流的发展有关,以下最能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的是( )
A.玄奘西游 B.鉴真东渡
C.文成公主入藏 D.遣唐使到来
6.(2012·青岛学业考)“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不容易……”歌曲中的“唐三藏”到达西天后,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他所写的哪一本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
A.《大唐西域记》 B.《西游记》
C.《史记》 D.《资治通鉴》
7.下列内容哪些是玄奘、鉴真的共同之处( )
①都是唐朝时的僧人
②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
③都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④都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有重大贡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下面两位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A.高度繁荣 共享太平
B.对外开放 双向交流
C.世界领先 求同存异
D.源远流长 泽被东西
9.(2012·烟台学业考)小奇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研究的课题是( )
A.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B.中华文明的起源
C.统一国家的建立
D.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二、非选择题
10.(2011·玉林中考)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材料二 据记载,当时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有外交关系,首都侨居有大量外国客商、往来使节、僧侣、学者、留学生等,最多达万人以上。仅日本的遣唐使就达十多批。
(1)写出材料一图中地点A的名称。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对外交往对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A内容本身与史实不符。图中货币都为外国所铸钱币,B内容与题意显然不符。D中日本、新罗与图片中大食、波斯和东罗马不相符。
2.【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唐朝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来华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3.【解析】选B。本题考查基础知识记忆。唐朝时,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4.【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故“西天”指的是天竺。
5.【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鉴真应邀东渡日本弘扬大唐文化,遣唐使来华学习大唐先进文化,均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不符。文成公主入藏属于民族关系,不属于中外交往,不符合题意。
6.【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题干中“唐三藏”原型即玄奘,他西游天竺学习佛经,带佛经回国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故选A。
【拓展延伸】……山谷积雪,春夏合冻,虽时消泮(融解),寻复结冰。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陵犯。……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大唐西域记》
7.【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对比能力。玄奘、鉴真都是唐代著名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终获成功,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历经千难万险、九死一生;鉴真东渡日本弘扬大唐文化,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并根据自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两人对中外文化交流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故选D。
8.【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所以图中两人的活动体现了唐朝开放和吸收并举的政策。故选B。
9.【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从题干中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可看出与唐朝有关。“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反映的是唐朝的繁荣,“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反映的是唐朝的开放,故选D。10.【解析】第(1)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由地图可知A处为唐朝都城,即长安。第(2)题考查学生从图中和文字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可从交往国家、交往人员身份、规模、频次、方式等角度思考。第(3)题实际考查唐朝时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可从政治、经济、交通等角度思考。第(4)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唐朝对外交往兼收并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唐朝自身文化。
答案:(1)长安。
(2)交往国家众多,往来人数众多,交往频繁,人员身份多样,水路、陆路并进。
(3)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统治者重视。
(4)丰富了唐朝文化。
《开元盛世》课堂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开元通宝是唐朝通用的货币,唐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的唐朝皇帝是(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唐玄宗
2.唐朝僧人皎然有诗曰:“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诗中提到的唐朝人喜爱的“饮”是( )
A.茶 B.咖啡 C.酒 D.汽水
3.(2012·张家港模拟)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唐代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是( )
4.(2012·富阳学业考)唐朝时发明的筒车,主要优势体现在( )
A.运用了自然力 B.可调节水的流量
C.可用于排涝 D.提高了耕作技术
5.(2011·西安中考)小华同学对下图所示的水利工程、农业工具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认识和思考,正确的是( )
A.都江堰在秦时修建,筒车在唐朝时出现
B.都江堰是防洪工程,筒车是耕种工具
C.它们都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D.中国只在这两个朝代时能“以农为本”
6.如果你生活在唐代,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丝织品技术高超这一特点的是( )
A.唐朝的丝织品花色品种多样
B.身穿五件丝绸衣服,仍能清楚地看见胸口的黑痣
C.唐朝丝织品数量多
D.唐朝的丝织品颜色丰富
7.“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唐朝“夜市”的出现反映了唐代( )
①对外贸易发达 ②手工业的发展
③商业的发展 ④城市的繁荣
A.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8.(2012·济宁中考)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蓬勃兴旺的隆盛时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在位的皇帝是(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9.下列关于唐朝盛世经济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
②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盛行
③有闻名于世的唐三彩
④唐都长安是当时国际性大都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王谠在《唐语林》中写道:“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开皇之治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这样一位帝王,毛泽东曾说:“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还有人说她任用酷吏,实行恐怖统治。自秦汉以来,帝王将相无不希望死后能树碑立传,而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石碑上却没有刻字,功过是非让后世去评说。
材料二 有这样一位帝王,他的睿智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辉煌无比的盛世,他的多情营造了一段惊世骇俗、缠绵悱恻的爱情,他的怠政制造了一场旷日持久、惨绝人寰的动乱。结果是,这场动乱摧毁了他的盛世,也葬送了他的爱情。他就是唐玄宗李隆基。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遵循哪些原则?请你用一句话来评价女皇武则天。
(2)开元年间,河清海晏,物殷俗阜。请你简述大唐开元年间农业发展的概况。
(3)“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的这首《忆昔》诗,描绘了开元时期大唐盛世繁荣富庶的景象。为开创这一盛世局面,唐玄宗采取了哪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措施?
(4)唐玄宗后期,重用李林甫为相,宠爱杨贵妃,“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就是他后期生活的写照。“安史之乱”不单是玄宗之痛,也是大唐之痛,它时时刻刻印在历史的记忆里。唐玄宗统治时期,大唐由乱到治,再由盛而衰,你从这由盛而衰中得到了怎样的经验教训?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故选D。
2.【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唐玄宗时,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据此判断这种“饮”是茶。
3.【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二牛一人犁耕法出现于汉代,即我们熟悉的二牛抬杠的耕作方式;骨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翻车出现于三国时期。
4.【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筒车的原理和功能:筒车又叫水转筒车,随水流自行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便于灌溉。由此判断A正确;筒车只是提水、灌溉,不能调节水的流量,B、D与题意不符;筒车的功能是灌溉,不是排涝,故C错误。
【拓展延伸】唐代诗人徐来军《调笑令》写道:“翻倒,翻倒,唱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通过这首诗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体会筒车的原理和功能。
5.【解析】选C。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筒车是唐朝时创制的一种新的灌溉工具,它们都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据此分析,A、B均错误,C正确;而D与史实不符。
6.【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由题干中的关键词“最能体现”“技术高超”可判断选B,花色品种多、数量多、颜色丰富与最能体现技术高超不相符。
7.【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市”在唐朝为城市中的商业区,夜市的出现反映了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8.【解析】选D。本题考查知识迁移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是唐朝的全盛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唐高祖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9.【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曲辕犁和筒车是唐朝时出现的新型农具;唐朝时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盛行;唐三彩造型美观,釉色绚丽,是世界工艺珍品;唐都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
10.【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由题干中的关键词“开元初”可判断为“开元盛世”。
【拓展延伸】天宝危机:唐朝在开元(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年间富强繁荣的情况下,潜在的社会危机也在发展。到天宝(唐玄宗统治后期年号)年间(742—756年),潜在的社会危机已经成为积重难返的社会问题。开元后期,唐玄宗开始不愿过问政事,只想安逸享乐。天宝二年(743年),他纳杨玉环为妃后,更是专以声色自娱,大肆挥霍,生活糜烂。在玄宗后期,政治腐败,李林甫和杨国忠等奸佞之人相继当权。他们随意发号施令,胡乱处理政事,使唐朝的政治更加昏暗。
11.【解析】第(1)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应当作为基本的历史知识熟记于心。第(2)题考查盛世经济繁荣在农业方面的表现,为基础知识。第(3)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和分析能力,即唐玄宗“励精为治”的表现。第(4)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能力,表述通顺、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原则: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分为二、客观全面、实事求是的分析。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言之有理即可)。
(2)①水利:唐玄宗时期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四十多处。②耕作技术:南方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江南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③农作物:蔬菜出现新品种,大都是从西域传入。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盛行。④农具:出现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3)政治上:选贤任能,重视吏治。经济上:发展生产,崇尚节俭。
(4)①要以史为鉴,不管何时都不能贪图享乐,要居安思危。②任用贤能的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昌盛;任用奸佞小人,则政治腐朽,政局动荡,国家衰亡。③要协调好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平衡,避免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言之有理即可)
《科举制度的创立》课堂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魏晋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 )
A.才能和学识 B.门第和出身
C.民族和地域 D.等级和财产
2.(2012·温州模拟)古人诗赞“人生四喜”曰:“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与“金榜题名”相关的制度正式诞生于以下哪个皇帝统治时(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3.(2012·黄石学业考)科举制是我国隋朝时期选拔官员的新制度,在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新罗、日本都曾受到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是( )
A.从高门权贵且具有真才实学的子弟中选拔官员
B.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C.地方官员推荐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
D.皇帝直接任命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
4.魏晋时期,官员大多数从高门权贵子弟中选拔,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到三分之二。这种变化说明( )
A.唐朝政府不任用权贵子弟
B.唐朝政府力求以才学选官
C.唐朝社会文学艺术繁荣
D.唐朝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5.(2012·南充中考)唐朝逐渐完善科举制,殿试、武举开始于(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6.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诗的繁荣与科举考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有密切关系。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内容与下列哪位皇帝有关( )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7.下列诗句中涉及科举制的有( )
①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②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慈恩寺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余秋雨在其作品《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句话说明科举制度( )
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9.清代有奏折指出:“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拟请宸衷独断,雷厉风行,立沛纶音,停罢科举。”该奏折的内容奏请朝廷( )
A.重视科举 B.完善科举
C.发展科举 D.废除科举
二、非选择题
10.民族的强弱、国力的大小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公开、公平地选拔人才是人们美好的愿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墨子》
材料二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材料三 科举弊政乎,科举法之最善者也。古者世卿,《春秋》讥之。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淫佚,亦循例入政。则求读书求知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是故下无才。上下无才,国之大患也。科举立,斯二弊革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
(1)根据材料一,墨子有关官员选拔的观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三都涉及历史上的什么选官制度?试依据这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3)概括指出上述选官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并援引材料二中的某一句话加以印证。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魏晋以来,官员的选拔注重的是门第和出身。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故选B。
【概念链接】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先在各郡设置中正,其职权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但因中正者一般都是上品,二品又有干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选官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最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2.【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
4.【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主旨的概括能力。官员由魏晋时期从高门权贵子弟中选拔到唐玄宗时科举出身宰相占三分之二,充分说明选官标准为才学而不再是门第高低。
5.【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三个关键人物。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6.【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7.【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汉代董仲舒提出,与科举制无关。
8.【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主旨的概括能力。由“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可知科举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B、C、D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任何涉及。
9.【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的“必自先停科举始”“停罢科举”可知,该奏折的内容是奏请朝廷废除科举。
【拓展延伸】《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二十多年来屡试不第,穷困潦倒。54岁时,得以中举,高兴得发了疯。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也是落榜生。他因落榜而怀疑科举制度,最终不再去参加科举考试,而是花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创作出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1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抓住材料一中的关键语句“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即可得出墨子的主张是选贤用能。材料二中的关键词“进士”,材料三中的关键词“科举”等可让我们判断出涉及的选官制度为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影响立足材料及所学基础知识即可轻松作答。科举制产生了诸多积极影响,但其实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的意思是:天下有才之士,都被我收罗了。这充分体现了科举制度的实质。
答案:(1)不论贵贱,选贤用能(或尚贤)。
(2)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官吏来源;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打破了特权垄断,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的合理性。
(3)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繁荣一时的隋朝》课堂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是在( )
A.581年 B.589年 C.605年 D.618年
2.下列不属于隋文帝在位时期功绩的是( )
A.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
B.开通隋朝大运河
C.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
D.重新统一全国
3.隋朝开通大运河最主要的目的是( )
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一
B.满足隋炀帝南巡的需要
C.加强北部边防,防止少数民族南侵
D.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
4.史学家白寿彝指出:“隋炀帝开运河,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固然隋炀帝的初意是在游兴享乐,但时代的需要纵无隋炀帝,也要有人开辟出一条能沟通南北的河道。”这句话的“新形势”主要是指( )
A.统一与发展的需要
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C.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D.北方的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5.(2012·扬州中考)唐朝一位余杭(今杭州)商人,要到洛阳去经商,如果走运河水路,他不必经过( )
A.江南河 B.邗沟
C.通济渠 D.永济渠
6.(2012·泰安学业考)唐朝诗人皮日休赞颂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看出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作用是( )
A.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
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加强了民族融合
7.(2012·安阳模拟)“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以上诗句中的“千里长河”指的是( )
A.黄河 B.长江
C.淮河 D.隋朝大运河
8.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流星”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繁荣而短暂 B.实现了统一
C.统治者残暴 D.大运河开通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隋朝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现代化的开凿工具,可是古人怎么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通全长2000多千米的大运河呢?原来,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1)你能从材料一中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2)大运河的开凿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发展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二对大运河开凿情况的描述,谈谈你的体会。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指隋朝统一南北。589年,隋灭掉陈,南北重归统一。
2.【解析】选B。本题为否定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隋文帝功绩的辨析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难度不大。除去大运河是隋炀帝在位时开通的之外,其他都是隋文帝的功绩。
3.【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是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最主要目的。B内容虽与之有关,但不是最主要目的,D内容属于大运河带来的影响。
【史料链接】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的动机和目的不是单一的,既有贪恋江都美景的动机,又有搜刮江南财富的目的;既有耀兵江南、挖掉王气的动机,又有攻打高丽的目的(指运输军粮的方便)。其工程是伟大的综合工程,其动机也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而其本体动机则在于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
——郭志坤《隋炀帝大传》
4.【解析】选A。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朝代,大运河正是为适应国家统一与发展的需要,为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而开通的。
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余杭”至“洛阳”,经过了大运河的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故答案选D。
6.【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能力。由题干中的关键词“渔商”“转输”等可判断皮日休的诗赞颂了大运河在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
7.【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由题干中的“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可以看出此诗的作者认为这条河的开通导致了隋朝的灭亡,而由隋朝开通且与隋朝的灭亡有一定关系的“长河”只有隋朝的大运河。
8.【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存在时间虽短,但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结束分裂,实现了统一;实行的一些政治制度,被后世所沿用;开通了大运河,为后来唐朝的统一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繁荣而短暂准确地反映了隋朝的特点。
9.【解析】第(1)题考查学生从图片中读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此图包含着大运河诸多基本信息,如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流经了六个省份等。第(2)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际上考查的是大运河的积极作用,政治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经济上促进了南北交流。第(3)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属主观性问题,言之有理,表述严谨通顺即可。
答案:(1)大运河南北起点、四段名称、洛阳中心、沟通几大河等。
(2)经济上加强南北交流,促进经济繁荣;政治上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3)体会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体现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言之有理即可)
《贞观之治》课堂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若想实地考察唐朝都城的建筑艺术,应去的城市是( )
A.杭州 B.西安 C.北京 D.武汉
2.以下关于唐太宗与隋文帝的共同之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开国皇帝 B.重视发展生产
C.提倡节俭 D.在位时社会经济繁荣
3.通过秦末和隋末农民战争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
A.实现了改朝换代
B.改变了封建社会阶级力量对比
C.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D.消灭了大批地主官僚
4.(2012·南京学业考)贞观初年,太宗常常告诫臣下不可浪费民力,他主张( )
A.统一铸造五铢钱 B.轻徭薄赋
C.废除丞相 D.闭关锁国
5.温家宝同志曾说“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国之命在人心”的内涵与下列古代政治家思想一致的是( )
A.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D.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6.(2011·嘉兴中考)唐太宗吸取“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闭口不说话),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的教训,注重( )
A.虚心纳谏 B.轻徭薄赋
C.科举选才 D.微服私访
7.如果你是唐太宗时期朝廷中的一名官员,那么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有( )
①与魏征、杜如晦、房玄龄同朝为官
②唐太宗常常告诫大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③由于唐太宗善于纳谏,因此你提出一些有利于朝政的提议,得到唐太宗的赏识
④见证了唐太宗死后,武则天登上皇位的一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2012·泰安学业考)武则天于684年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这体现了武则天( )
A.严惩贪官污吏 B.提倡节俭
C.善于纳谏 D.重视农业生产
9.武则天的统治在历史上应予以肯定,主要是因为( )
A.她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能选拔贤才
C.建立周朝
D.她的统治使唐朝的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炀帝意……征求不已,兼东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政灭亡。此皆朕所目见。帮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事。”
材料三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1)材料一的言论是谁说的?它的意思是什么?
(2)他为什么要说这句话?体现了他的什么思想?
(3)他的统治被后人称为什么?这一政治局面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局面?
(4)根据材料二,说明他的统治局面与隋朝灭亡的关系怎样。
(5)根据材料三,说明他“终日孜孜”的根本原因。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长安即现在陕西西安。
2.【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太宗与隋文帝的辨析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除去A唐朝开国皇帝是唐高祖李渊之外,其他三项都是两者的共同之处。
3.【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是对唐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背景的理解。唐初的统治者和汉初的统治者一样,大都亲身经历了前代末期的农民起义,因此新王朝建立后,统治者认识到要想使自己的统治长治久安,就必须要吸取前代亡国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A、B、D虽然也是农民起义的结果,但不能体现出题干中“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4.【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根据“贞观”可推断材料中的人物为唐太宗,而选项中与唐太宗相关的事件只有B。A为汉武帝所为,C为明太祖朱元璋所为,D出现在清朝。此外解答此题还可通过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不可浪费民力”,直接判断选B。
5.【解析】选D。温家宝同志所说“国之命在人心”强调国家的统治与民心的关系,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观点是一致的。
6.【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的“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闭口不说话)”导致的结局是“不闻其过,遂至灭亡”,可以看出由于隋炀帝的暴虐,臣下闭口不说话,不注重采纳臣下的意见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因此唐太宗虚心纳谏。
7.【解析】选A。武则天本是唐高宗(唐太宗的儿子)的皇后,逐渐掌握实权,晚年称帝。
8.【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历史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中材料的意思是“官吏所治理的地区,田地大量开垦,百姓家有余粮的,官吏可得到提拔”。这说明武则天非常重视农业。
9.【解析】选D。肯定她源于她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选拔贤才,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方法探究】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特定的历史背景: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人物同样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评估。
确定评估标准:我们看一个人物的活动或举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而要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
防止以偏概全:通常说人无完人,就是指对人物的评估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对历史人物要考虑他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克服英雄史观: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是时势造就出来的,同时也要承认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一定影响力。
要根据具体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克服思维定式,将材料观点和所学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决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也就是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给予评价。
10.【解析】第(1)(2)题考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立足所学基础知识即可解答;第(3)题考查“贞观之治”的表现及出现的原因,也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第(4)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与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存在因果关系;第(5)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由“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可判断其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老百姓,而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答案:(1)唐太宗李世民。意思是:君主就像是船,百姓就像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
(2)因为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体现了他重民的思想。
(3)他的统治被后人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唐太宗贞观年间,农民占有一定的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故称“贞观之治”。原因:唐朝时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老百姓安居乐业,广大人民辛勤劳动,为治世局面的出现提供了客观条件。唐太宗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勤于政事,善于纳谏,善于用人,厉行节俭,戒奢从简。所以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
(4)因果关系。即唐太宗从隋朝灭亡中吸取教训,调整统治政策,是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之一。
(5)要维护其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及统治。
【拓展延伸】中国古代出现治世的原因
①政策因素:农民战争的作用(农民起义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②政治交往因素:民族间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③环境因素:有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④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⑤个体作用:杰出帝王将相的个人政治品质。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课堂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它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一副对联这样形容:“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下列哪一张邮票是为它而发行的( )
2.“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唐朝都城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内最宏伟的建筑是( )
A.大明宫含元殿 B. 皇城
C.宫城 D.大雁塔
3.(2011·扬州学业考)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藏有30万片古书雕版,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代印刷的( )
A.《大唐西域记》 B.《丹经》
C.《金刚经》 D.《全唐诗》
4.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科举制度的完善,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这一时期,处于发展的黄金时代的是( )
A.诗歌 B.散文 C.史学 D.戏曲
5.(2012·泰州中考)唐代有一位诗人,其诗风雄奇飘逸,诗情一泻千里,笔势灵活矫健,充满大胆和奇特的想象,人们称他为“诗仙”。该诗人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苏轼
6.“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杜甫对李白才华、性格和爱好的描绘。下列作品从《李白诗全集》中能够读到的是( )
A.《蜀道难》 B.《秦中吟》 C.《石壕吏》 D.《新乐府》
7.(2012·株洲学业考)他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剧烈变化,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意识,并且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名句,他是以下哪一位诗人(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8.提倡诗歌要更多地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的。曾写下著名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唐朝诗人是( )
A.李白 B.杜甫
C.王维 D.白居易
9.唐诗成就最高的是( )
①李白 ②白居易 ③王维 ④杜甫 ⑤陈子昂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剑南、南川及淮南道皆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已满天下,有乘敬授之道。
——唐节度使冯宿奏文
(1)请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为图片内容设计一张名片。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的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哪项领先世界的技术?采用该技术印制的世界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是什么?使用这种技术印刷的作品种类还有哪些?
(3)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说明隋唐文化在中国封建文化史上的地位如何?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理解能力。根据“约1400年”“驾石飞梁尽一虹”,可知是赵州桥,对联赞美了赵州桥造型的美观。A是地动仪邮票,B是长城邮票,C是赵州桥邮票,D是鸟巢邮票。
【拓展延伸】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近代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说它“可称为中国工程界一绝。”
赵州桥建成至今,历经10次水灾、8次战乱、多次高达7级地震,都没有被破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
2.【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北的大明宫含元殿气势宏伟,富丽堂皇,在当时最负盛名。
3.【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唐朝时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4.【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5.【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李白被誉为“诗仙”。
6.【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蜀道难》是李白的作品;《秦中吟》《新乐府》是白居易的作品;《石壕吏》是杜甫的作品。
7.【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由所学知识可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的名句,故答案选B。
【拓展延伸】杜甫的代表作为“三吏”“三别”。“三吏”指的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指的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8.【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白居易提倡诗歌要更多地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的,他的诗直白如话,通俗易懂,曾写下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著名诗句。
9.【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唐朝诗歌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10.【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理解能力。第(1)题依据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依据材料二中的“版印”“唐”,可判断当时的人们已掌握了雕版印刷术。第(3)题通过回忆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和《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综合、比较得出答案。
答案:(1)名称:赵州桥;设计建造人:李春;建造时间:隋朝;特点:设计科学,跨度很大,桥面平缓,便于交通,造型美观;地位: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七百多年。
(2)雕版印刷术。《金刚经》。佛经、日历和诗集等。
(3)说明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课堂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融合南朝的秀美与北朝的雄健的书法是( )
A.隋朝的书法 B.唐朝的书法
C.北宋的书法 D.元朝的书法
2.继王羲之以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书法家是( )
A.张旭 B.柳公权 C.颜真卿 D.欧阳询
3.在学习完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相关内容后,某历史兴趣小组设置了以下课外拓展主题。其中不正确的是( )
A.都江堰的修筑者李冰
B.赵州桥的设计和建造者李春
C.孔子与“仁”的思想
D.阎立本与写意画
4.下列内容与画家吴道子相符合的是( )
A.他的画注重线条变化,立体感强,风格奔放
B.擅长人物故事画
C.博采众长,别出新意,骨力劲健
D.优美和谐,铿锵热烈
5.某地要举办唐朝书画展,下列哪些作品可以供他们选择(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2012·枣阳模拟)我国古代有很多德才兼备的人,他们通常被称为“圣人”。那么“书圣”“画圣”“诗圣”分别是指( )
A.王羲之 吴道子 李白
B.王羲之 吴道子 杜甫
C.张旭 顾恺之 李白
D.张旭 顾恺之 杜甫
7.唐杰一家在观看舞蹈《飞天》时,发出了以下议论,其中存在错误的是( )
A.妈妈:她们把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演活了,真是美轮美奂
B.爸爸:敦煌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C.唐杰:莫高窟的大部分洞窟是隋唐时期开凿的
D.叔叔:我到陕西西部旅游时参观过敦煌莫高窟
8.莫高窟之所以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是因为( )
A.莫高窟的大部分洞窟是在隋唐时期开凿的
B.莫高窟的大部分珍品被掠夺到国外
C.莫高窟的建筑主要反映的是佛教特色
D.莫高窟内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彩色塑像
9.对隋唐乐舞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艺术家将中原乐舞与西域各族、周边各国乐舞融为一体
B.盛唐流行的《霓裳羽衣曲》是唐玄宗参与编创的
C.唐朝乐舞分软舞和健舞两种
D.著名歌舞大曲有歌颂唐玄宗武功的《秦王破阵乐》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初唐的欧、虞、褚、薛,只是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的继承人,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上见夏州观察判官柳公权书迹,爱之。辛酉,以公权为右拾遗、翰林侍书学士。上问公权:“卿书何能如是之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资治通鉴》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颜真卿创造的新书体,人称什么?颜真卿在我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
(2)材料二中柳公权的书法有何特点?你是怎样理解“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的?
(3)人们把柳公权和颜真卿的书法称为什么?
(4)材料三是哪一位画家的什么代表作品?他对唐朝绘画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5)你认为隋唐时期书画艺术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隋朝书法融合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为唐朝书法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2.【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颜真卿创立了雄浑敦厚的新书体,人称“颜体”。他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
3.【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吴道子开后世写意画先河。
4.【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柳公权博采众长,别出新意,自成“柳体”,其字方折峻丽,骨力劲健;隋唐乐舞优美和谐,铿锵热烈。
5.【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识记和比较能力。
6.【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书圣——王羲之;画圣
——吴道子;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
7.【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西部。
8.【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莫高窟之所以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在于其窟内的文物,其中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无数形象生动的彩色塑像。
【拓展延伸】我国三大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
9.【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秦王破阵乐》歌颂唐太宗武功。
【拓展延伸】隋唐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对外交通发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在继承前代文化成就的基础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10.【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识记、理解和归纳能力。第(1)(3)(4)题均依据所学内容回答。第(2)题材料二中的“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是柳公权借谈笔法来劝谏唐穆宗的话,喻意是作为帝王只有心正,处理国家事务时才能做到公平公正。解答第(5)题时,可从政治、经济、统治政策等因素进行综合思考。
答案:(1)“颜体”。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
(2)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心正则笔正”有两层意思:一层含义是书法上的,心正则写出的字也是端正笔直,透出一股正气;另一层意思就是说作为帝王只有心正,处理国家事务时才能做到公平公正。
(3)“颜筋柳骨”。
(4)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开后世写意画先河,后世称他为“画圣”。
(5)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政策较为开明、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