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基础强化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试卷(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基础强化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试卷(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4-29 08:2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6分)
一、单选题(12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6分)
1、人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是
A.水蒸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氧气 D.二氧化碳、水蒸气
2、下列过程中主要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①氧气用于供给呼吸②稀有气体用于制作霓虹灯③氮气充入食品包装中延长保质期④活性炭用于净水⑤干冰用作制冷剂⑥75%的医用酒精用于防疫消毒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③⑥
3、下列变化中,与其他三种变化有本质区别的一种是
A.酒精挥发 B.食物腐烂
C.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D.向硫酸铜溶液中加人氢氧化钠溶液生成蓝色沉淀
4、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词句中蕴含化学变化是
A.木已成舟 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百炼成钢 D.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5、下列历史典故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火烧连营 B.司马光砸缸 C.曹冲称象 D.铁杵磨成针
6、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食盐用于消除积雪
B.金刚石用于裁玻璃
C.食醋用于清洗水垢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7、高州是一座美丽的旅游城市,有丰富的旅游景点和美食,下面高州的景点和特产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新垌风车发电 B.东门粉皮米磨成浆
C.西岸木刻版画 D.根子荔枝酿酒
8、下列实验操作不规范的是
A.倾倒液体 B.闻气体气味
C.称量氯化钠质量 D.量取液体体积
9、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和人身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 B.取用固体粉末
C.振荡液体 D.连接仪器
10、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要求的是
A.滴加液体 B.倾倒液体
C.点燃酒精灯 D.量筒读数
11、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风吹草动 B.百炼成钢 C.披荆斩棘 D.滴水成冰
12、下列实验室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挥发 B.试管破裂 C.铁架台生锈 D.蜡烛熔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 64分)
二、填空题(6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36分)
1、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
(1)___________
(2)___________
(3)___________
(4)___________
(5)___________
2、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
(1)初中化学实验室常用于量度液体体积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
(2)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所盛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___________。
3、鸡蛋腐败变质时会产生一种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硫化氢气体(H2S)。硫化氢气体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它在空气中点燃完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硫和水。请回答:
(1)上述信息中,属于硫化氢气体物理性质有_______。
(2)已知硫化氢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则可用_______法收集硫化氢。
4、某同学用100mL的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表示的液体体积是______mL。
(2)该同学若要量取44mL的该液体,在上面的基础上,应该用______再向量筒中加入该液体;
(3)如果该同学在量取44mL该液体时,没有保持视线水平,而是仰视,则量取的实际体积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4mL。
5、请将体现下列实验操作目的的正确选项,填在对应的横线上(填序号):①便于晾干;②防止实验误差;③防止腐蚀胶帽;④便于液体受热
(1)加热液体时试管向上倾斜,与桌面成45 角:________;
(2)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_________;
(3)取液后的胶头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___________;
(4)洗净的试管倒放在试管架上:________。
6、实验是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在题后横线上简要说明下列实险操作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答一点即可)
(1)给试管内的固体加热,试管口向上倾斜______。
(2)把块状固体药品直接丢入竖直放置的试管底部,后果是______。
(3)使用胶头滴管后未经清洗就吸取别的试剂,后果是______。
三、实验探究(4小题,每小题7分,共计28分)
1、铭铭在实验室做课外活动探究实验时,发现了一个常奇怪的现象,当她把煤炭放在如图容器中燃烧时,发现紫红色的高锰酸钾溶液变成了无色。请你跟她起探究原因。
(1)(提出问题)什么使紫红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
(查阅资)煤炭燃烧能够产生二氧化碳,而且煤炭中有硫元素,还会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
(猜想与假设)
a、甲同学假设:______。
b、乙同学假设:二氧化硫能使紫红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2)(实验与结论)两位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设计以下实验迸行验证,请写出图中仪器A的名称______。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甲实验:取5mL稀高锰酸钾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并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观察现象。 ______ 甲同学假设不成立
乙实验:______,并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观察现象。 ______ 乙同学假设成立
(3)(反思评价)从环保角度考虑,我们使用煤做燃料时可以怎么做。______。
2、请你参与某学习小组的下列探究活动,并回答问题.
(发现问题)小明将一只燃烧正旺的蜡烛轻轻吹灭后,发现烛芯处产生一缕白烟.
(提出问题)小明想:这缕白烟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大家展开了热烈讨论.小亮猜测白烟是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小光猜测白烟是石蜡燃烧产生的水蒸气;小明猜测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固体颗粒.
(收集证据)(1)查阅资料:烟是由固体颗粒形成的,雾是由小液滴形成的.石蜡的熔点和沸点都很低,很容易液化或气化.二氧化碳是无色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实验探究)①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占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观察到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小亮由此得出结论:白烟是二氧化碳.
②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罩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而是出现了一些白色固体物质.小光由此得出结论:白烟不是________。
③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靠近白烟,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______的猜测提供了证据,同时可以排除___________的猜测。
(解释与结论)(1)由以上探究结果可知:______的猜测是正确的.
(2)小亮在实验时确实看到石灰水变浑浊,但他获得的结论不正确,原因可能是________。
3、某同学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蜡烛是由_____和_____组成的。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横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_____最先变黑,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
结论:蜡烛燃烧的产物为_____、_____。(填名称)
4、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支细短玻璃管,发现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在玻管的上口点燃,上口产生火焰,这说明焰心物质的性质是:______。(写一条)
猜想 操作 现象 结论
焰心气体含二氧化碳 在未点燃的短玻璃管上口______。 ______。 不成立
焰心气体含有石蜡蒸气 取______(“较长”或“较短”)的细玻璃管,______,将玻璃管下端插入焰心,上端试用火焰点燃。一段时间后观察玻璃管。 玻璃管上口没有火焰。玻璃管内壁______ 成立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详解】
在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氮气占78%,此外还有氧气占16%、二氧化碳占4%。因此在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氮气。所以人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人体吸入氧气与体内有机物发生缓慢氧化,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所以人呼出的气体中含量增加的成分是二氧化碳、水蒸气。
综上所述:选择C。
2、C
【详解】
①氧气具有供给呼吸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②稀有气体在通电条件下发出五颜六色的光,用于制作霓虹灯,属于物理性质;
③氮气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充入食品包装中延长保质期,属于化学性质;
④活性炭用于净水,没有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⑤干冰升华吸热,用作制冷剂,属于物理性质;
⑥75%的医用酒精用于防疫消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性质;
答案:C。
3、A
【详解】
A、酒精挥发是酒精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食物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蓝色沉淀,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A选项属于物理变化,B、C、D三选项属于化学变化,所以与其他三种变化有本质区别的一种是酒精挥发,故选A。
4、C
【详解】
A 、木已成舟描述木头的物理形态的变化,无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铁杵磨成针描述的是铁杵的物理形态大小的变化,无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 、百炼成钢 涉及物质的燃烧过程,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描述水状态变化,无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5、A
【详解】
A、火烧连营,发生了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司马光砸缸,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曹冲称象,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铁杵磨成针,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6、C
【详解】
A、食盐用于消除积雪是因为食盐溶于水后能够降低水的凝固点,防止结冰,凝固点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选项错误;
B、金刚石用于裁玻璃利用了金刚石的硬度较大的性质,而硬度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选项错误;
C、食醋用于清洗水垢是因为食醋能够与水垢中的碳酸钙等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生成可溶性物质,从而除去水垢,属于化学性质,选项正确;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利用了干冰易升华吸收热量的性质,而升华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选项错误,故选C。
7、D
【详解】
A、风车发电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粉皮米磨成浆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C、木刻版画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D、根子荔枝酿酒,生成酒精,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故选:D。
8、A
【详解】
A、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试管稍微倾斜,瓶口应紧挨,标签应朝向手心处,图中瓶塞未倒放,瓶口未紧挨,标签未朝向手心处,选项A符合题意;
B、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选项B不符合题意;
C、称量氯化钠时,氯化钠应放于天平左盘,砝码应放于天平右盘,图中所示操作正确,选项C不符合题意;
D、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体积,图中操作正确,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A
【详解】
A、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不能超过试管的三分之一,试管与桌面成45度夹角,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钥匙或纸槽,不能用手拿,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C、给试管里的液体震荡用无名指与小拇指夹住试管下面部分,其余三个手指握住试管上段,用手腕的力量去振荡试管,可保证液体不会溅出,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
D、往试管口塞带玻璃导管的橡皮塞的方法:左手拿试管,右手拿带玻璃导管的橡皮塞,将橡皮塞往试管口慢慢转动塞入,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面上,拿塞子用力往试管内硬塞,这样易将其压破,刺伤手,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D
【详解】
A、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图示操作不正确;
B、向试管中倒入液体,试管倾斜,瓶塞要倒放,标签朝向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试管未倾斜,瓶塞未倒放,标签未朝向手心,瓶口未紧挨试管口,故图示操作不正确;
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应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故图示操作不正确;
D、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图示操作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1、B
【分析】
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详解】
A、风吹草动,空气流动,草随之摆动,是物理变化,选项不符合题意;
B、百炼成钢是金属冶炼,有物质的燃烧,涉及化学变化,选项符合题意;
C、披荆斩棘,改变物体的形状,是物理变化,选项不符合题意;
D、滴水成冰,水结成冰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是物理变化,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C
【详解】
A、酒精挥发,物质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试管破裂,物质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铁架台生锈,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蜡烛熔化,物质的形状和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
1、
(1)坩埚钳
(2)锥形瓶
(3)胶头滴管
(4)试管夹
(5)长颈漏斗
【分析】
(1)
该仪器是坩埚钳,常用于夹持坩埚或蒸发皿进行加热。
(2)
该仪器是锥形瓶,常用作反应容器。
(3)
该仪器是胶头滴管,常用于滴加液体药品。
(4)
该仪器是试管夹,用于夹持试管。
(5)
该仪器是长颈漏斗,常用于添加液体药品。
2、(1)
【分析】
(1)
量度液体体积的仪器是量筒;
(2)
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以免液体沸腾喷出。
3、
(1)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
(2)向上排空气
【分析】
(1)
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体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上述信息中,属于硫化氢气体物理性质有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故填: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
(2)
已知硫化氢气体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又因为硫化氢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所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硫化氢,故填:向上排空气。
4、
(1)42.0
(2)滴管
(3)大于
【分析】
(1)
量筒的读数精确到0.1mL,所以图中液体是42.0mL。
(2)
量取液体时要用滴管来定容,所以要用滴管(或胶头滴管)。
(3)
仰视读数比实际体积小,读成44mL,则实际的体积大于44mL。
5、
(1)④
(2)②
(3)③
(4)①
【分析】
(1)
加热液体时试管向上倾斜,与桌面成45 角的目的是便于液体受热;
(2)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的目的是防止实验误差;
(3)
取液后的胶头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的目的是防止腐蚀胶帽;
(4)
洗净的试管倒放在试管架上的目的是便于晾干。
6、
(1)冷凝水回流导致试管炸裂
(2)可能会打破试管底
(3)会污染别的试剂
【解析】
(1)
给试管内的固体加热,试管口向上倾斜,水蒸气在试管口冷凝并回流,使试管炸裂。故填冷凝水回流导致试管炸裂;
(2)
块状固体药品装入试管时先将试管横放,将固体药品加入试管后慢慢竖立气试管,使块状药品缓缓滑到试管底部,防止打破试管底部。故填可能打破试管底;
(3)
胶头滴管未清洗就吸取别的试剂,会将其他试剂带入试剂瓶中,污染别的试剂。故填会污染别的试剂
三、实验探究
1、二氧化碳能使紫红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坩埚钳 稀高锰酸钾溶液不褪色 取5mL稀高锰酸钾溶液于一支试管中 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将煤脱硫后使用
【详解】
猜想与假设:
从查资料和甲实验通入二氧化碳可知,甲同学的猜想是二氧化碳能使紫红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实验与结论:
仪器A的名称是坩埚钳。
甲同学猜想不正确,所以二氧化碳不能使高锰酸钾褪色。所以实验现象为稀高锰酸钾溶液不褪色。
为避免液体用量不同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乙实验的步骤为:取5mL稀高锰酸钾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并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观察现象。
乙同学的猜想正确,所以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褪色。所以实验现象为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反思评价:
二氧化硫污染空气。所以可以将煤脱硫后使用。
2、变浑浊 水蒸气2O 小明 小亮、小光 小明 无法判断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是原来燃烧生成的还是蜡烛熄灭时产生的
【详解】
实验探究:①结论为:白烟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罩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而是出现了一些白色固体物质,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雾,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水蒸气;
③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因为石蜡具有可燃性,故白烟可能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固体颗粒,这为小明同学的说法提供了依据,同时可排除小亮、小光同学的说法,因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都不能燃烧;
解释与结论:(1)由以上探究结果可知:小明的猜测是正确的;故填:小明;
(2)小亮在实验时确实看到石灰水变浑浊,但他获得的结论不正确,原因可能是无法判断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是原来燃烧生成的还是蜡烛熄灭时产生的;故填:无法判断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是原来燃烧生成的还是蜡烛熄灭时产生的。
3、石蜡 棉线烛芯 两端 外焰 水 二氧化碳
【详解】
(1)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烛芯组成的。
(2)温度越高,木条碳化越快,把一根火柴梗横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接触火焰的部位的两端先变黑,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生成了水。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
4、可燃性 罩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石灰水没变浑浊 较长 用湿冷的毛巾包裹玻璃管 有固体附着
【详解】
在玻璃管的上口点燃,上口产生火焰,该物质能燃烧,所以说明这种物质有可燃性,由于该物质能被玻璃管向斜上方导出且发现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所以能说明该物质是无色气体,答案合理即可。
第一种猜想为该气体是二氧化碳,但结论给出不成立,说明不是二氧化碳,所以设计实验证明该气体不是二氧化碳,故操作为:在未点燃的短玻璃管上口罩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观察到的现象为:石灰水没变浑浊。
第二种猜想为该气体是石蜡蒸气,给出的结论是正确的,石蜡蒸气遇冷后会凝结为固体,所以如果该气体全是石蜡蒸气,设计实验使其凝结,石蜡会完全附着在导管壁上,在上端尝试用火焰点燃,将观察不到燃烧现象;玻璃管太细,石蜡蒸气进入量少,现象不明显,所以不能太细,但为了观察到明显的石蜡凝结现象,可以取较长的玻璃管;为了使石蜡蒸气凝结,可在玻璃管外包裹湿冷的毛巾,故实验操作分别填:较长、用湿冷的毛巾包裹玻璃管;实验现象填:有固体附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