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5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5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9 16:4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论语》十二章
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孔子一生推行“仁政”的主张,后世称他为“圣人”。
曾周游各诸侯国13年,未被接受。晚年致力于教育工作和整理古典文献,编辑、整理有《诗经》《尚书》《周礼》《礼记》《仪礼》《易经》《乐经》等,并编著有《春秋》。
艰难的童年
公元前551年8月27日,孔子诞生于鲁国昌平乡内“尼丘”山的一个山洞中(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孔子因“尼丘”而名“丘”,字“仲尼”(“仲”表示排行老二)。
3岁时,父亲叔梁纥去世,享年69岁。其正妻施氏大权在握,19岁的孔母无法在孔家立足,带着孔子和孟皮,回到了娘家曲阜城内阙里,过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受人歧视的艰难生活。
青壮年时期
15岁时,孔子立志做学者。
27岁时,孔子开始创办私人学校。此后,孔子拥有了较高的声誉。
周游列国时期
55岁时,孔子开始周游列国,推行儒家学说。
此后14年中,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后虽被鲁国迎回,但鲁终不用孔子。
政治上的辉煌
孔子51岁时,担任鲁国首都的市长“中都宰”,政绩卓著。在孔子的治理下,鲁国大治。
晚年时期
58岁,孔子回到鲁国。很受尊敬,享受国老的待遇,但政治上得不到重用。孔子退而修诗书礼乐。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
相传孔子出生地----山东曲阜尼山全貌
孔府大成殿
大成殿孔子像
山东曲阜“三孔”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孔庙
祭祀孔子的地方
孔林
孔子墓地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的语录体著作。《论语》的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独立成篇。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全书包括《学而》《为证》等20篇,内容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品德修养、教育原则等方面。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熟读背诵。
2.理解文中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中丰富精彩的语言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对语气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学而》)
(1)而:连词,表顺接。
(2)代所学的内容。
(3)句型:不亦……乎?译成:不也是……吗?亦:副词,也。乎,语气词,吗?
(4)朋:指志同道合的人。(古今异义词,今义为朋友)
(5)而: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段解:学习方法,学习乐趣和为人态度。
宋代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徳之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段解:此章强调的是加强自我反省,提高自我修养。自我反省就是把外在的道徳约化为内在的自觉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曾子杀彘(zhì)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之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选自《韩非子》)
拓展阅读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赶集,她的孩子哭着也要跟着去。母亲就对他说:“你先回家待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夫人从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猪去杀。她就劝阻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夫人)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孩子不知道(你)在和他开玩笑。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在欺骗他,这就是教育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于是曾子把猪给杀了,煮了之后把猪给孩子吃掉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三十岁时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越出规矩。”
段解:本章是孔子自述其一生进徳修业的发展过程。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随着年岭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而这个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而:表顺承。
(2)可以:可,可以;以,凭借。
(3)为:成为,做。
(4)矣:语气词,表肯定,了。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个做老师了。”
段解:在孔子那里,古代典籍及礼仪习俗等都为“故”,“故”自身不会产生新,温故而知新,强调“悟”,即思考。《礼记 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通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而:连词,表示转折。
(2)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翻译: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段解:这也是孔子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法,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要“学”与“思”结合起来。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哉:感叹语气,多用于句子末尾。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
段解:在众多的弟子中,孔子最赞赏颜回。这一章,孔子赞扬颜回吃着简单的饭食,住在简陋的小巷,却能忍住贫困,不改变自己的乐趣。几句话,就表现出颜回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的君子形象。(个人修养)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1)者:……的人。
翻译: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段解:这一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和兴趣成正比的。“知之”只是一般了解,“好之”则会有更大的热情投入,“乐之”才能全身心的置身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见,才能有所成就。可见兴趣的培养是多么重要啊!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1)不义:不正当的手段。
(2)而:表顺承。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胎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段解:这则语录是孔子的自我表白,讲他在“富贵”和“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而坚守“义”。孔子并不绝对排斥富贵,并且他还认为富贵是人们正常的欲求,但如果追求富贵要以损害道德(仁、义)为代价,那就不可取了,仁者、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个人修养)
《论语》中多处讲在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抉择,可能是因为在培植仁德的进程中经常会遇到富贵的诱惑,而富贵不仅意味着优裕的物质生活,更和声名、地位相关,让人难以舍弃,为此,孔子谆谆告诫弟子不可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贵,同时也含有自警的意味。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择:选择。
(2)从:跟从,这里指学习。
(3)改:改正。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段解: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缺点和优点的人,也往往是善于向他人学习的人。孔子无长师,从每一个人学习他们的优点。所以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可见只要抱定“择善者而从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学习态度,无论什么环境、无论什么人,都可从中得到提高。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舍:停。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日夜不停。”
段解:这里的“逝者”可以是消逝的时光,也可理解为世间万物的变迁如流水一样昼夜不停,孔子的感喟,自然也包括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叹息。时间流逝,生命短暂,万物变迁,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然而如何对待这变迁,不同人却有不同的态度。
(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翻译: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段解: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要有坚定的志向的。一个人的志向能否被改变,取决于他自己。所以越是危机的时候,越要捍卫自己的人格,坚守气节。(个人修养)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而:表并列,并且。
翻译: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疑问,思考当前情况,仁就在其中了。”
段解:本章讲的是求仁的门路。子夏认为: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是修养的重要方法。人们知道,要进步就要博学、笃志,而对切问、近思很多人却忽视了。切问就是恳切地提出问题,如此解疑释惑,才能有真正的收益。近思就是联系现实思考自我,才能循序渐进有所获得。
1.全文包含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学习兴趣
④个人修养 ⑤珍惜时间 ……
问题探究
2.今天学习两千多年前的《论语》有什么意义?
首先,《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如本课谈到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个人修养问题,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鉴的,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其次,《论语》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重要的位置,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阅读《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
通假字
文言知识
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通假字的读音和所通的字应该一样。
古今异义
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饭疏食
古:动词,吃
今:名词,饭
饭疏食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古今异义
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泛指平民百姓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改变
今:夺取
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
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词类活用
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一词多义
为:可以为师矣
为人谋而不忠乎
知: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其:仁在其中矣
其不善者而改之
当、做

了解
懂得、获得
它的
他人
一词多义
而: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曲肱而枕之
不义而富且贵
择其善者而从之……
表转折
表顺承
表并列
表顺承
表转折
表修饰
表顺承
表顺承
特殊句式
省略句:
人不知而不愠。
“知”后面省略宾语“之”,代“自己”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特殊句式
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反问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成语积累
不亦乐乎 三省吾身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从心所欲 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
逝者如斯 不舍昼夜 博学笃志
切问近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