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9张PPT)
中考重要文言实、虚词整理
实词命题规律
直接解释实词的意思
通过句子翻译考查对实词的理解
辨析近义词或反义词
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实词的理解和运用
寓 言 哲 理 类
《送东阳马生序》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
皲裂:皮肤受冻开裂。
媵人:这里指女仆。汤:热水。沃灌:即盥洗。
逆旅:客舍,旅店。
容臭:指香囊。
烨然:光彩闪耀的样子。
缊袍:以乱麻、旧絮衬于其中的袍子。
口体之奉:指衣食的享用。
《伤仲永》
异:对……感到奇
自是:从此
立就:立刻完成
稍稍:渐渐地
或:有的人
扳:通“攀”,牵,引
环谒:四处拜访
《塞翁失马》
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居:经过。
将:带领。
何遽:怎么说,表示反问。
引弦:拉开弓弦。
故:缘故。
保:保全。
《狼》
归:回家
缀:紧跟
止:停
窘:危急
弛:卸下
瞑:闭上
意:神情
洞:打洞
《陋室铭》
鸿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这里借指没有什么学问之人。
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
丝竹:弦乐、管乐,这里指的是奏乐的声音。此处泛指乐器。乱耳,使听力紊乱。
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爱莲说》
染:沾染(污秽)。
濯:洗涤。
涟:微波。
妖:美丽而不庄重。
直:挺直。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亵(xiè)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马 说》
骈:两马并驾 食马者:“食”.通“饲”
策:打马的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靠近
知:识别,了解
《惠子相梁》
或:有的人。
恐:害怕。
国:国都。
往:前往。
止:栖息。
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
醴泉:甘泉,甜美的泉水。
醴:甘甜
于是:在这时。
《鱼我所欲也》
辟:同“避”躲避。
非独:不单,不仅。
丧:丧失。
蹴cù:践踏。
何加:(有)什么益处。
得:同“德”,动词。
乡:同“向”,原来,从前。
患:灾祸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环:包围。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固:巩固。
畔:通“叛”,背叛。
顺: 归顺,服从
故:所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拂:通“弼”,辅佐
入:在国内
出:在国外
过:犯错
士:狱官
市:市场
任:责任
作:奋发
写 人 散 文 类
《陈太丘与友期》
(1)非:不是。
(2)委:丢下,舍弃。
(3)已去:已经 离开。
(4)曰:说。
(5)则:就是。
(6)惭:感到惭愧。
(7)引:拉。
(8)顾:回头看。
(1)卿qīng:你,古代君王对臣下;
(2)当涂:当权。
(3)辞:推辞。
(4)过:到。
(5)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6)非复:不再是。
(7)更:重新。
(8)孤:我,古时君王的自称。
《孙权劝学》
(9)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10)经,指儒家经典。
(11)博士:当时专门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12)涉猎shè: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13)刮目相看: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14)大兄:长兄。文中指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15)见事:认清事情,识别形势。
《孙权劝学》
(1)比,靠近。
(2)绝:特别类:像绝类弥勒:极象弥勒佛。
(3)袒:裸露。
(4)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
(5)不属:不相关联。
(6)卧右膝:右膝卧倒。诎:同“屈”。
(7)念珠:念佛经的人手里拿的串珠。
(8)历历数也: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核舟记》
《五柳先生传》
(1)不求甚解:指对所读的书只求理解精神,不执着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
(2)有会意:指对书中的意义有所体会。
(3)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4)造:去、到。
(5)环堵(dǔ赌):房屋四壁。堵,墙壁。
(6)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
《五柳先生传》
(7)箪(dān丹):盛饭的圆形竹器。瓢(piáo嫖):舀水的葫芦。
(8)晏如:安然自得。
(9)赞:古人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被传人的评论。
(10)戚戚:忧虑的样子。
(11)汲汲:极力营求的样子。
(12)极其言:推究她所说的话。兹:此。指五柳先生。
《陈涉世家》
(1)尝与人佣耕: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佣,被雇佣。
(2)辍耕之垄上: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之:动词,去、往。
(3)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恨了很久。怅,失意,不痛快。
(4)若:代词,你,指陈胜。
(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燕雀,麻雀,这里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天鹅,这里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1)怫(fú)然:盛怒的样子。
(2)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3)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抢,撞。 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4)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5)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唐雎不辱使命》
(6)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7)与臣而将四矣:(专诸、聂政、要离)加上的,将成为四个人了。这是唐雎暗示秦王,他将效法专诸、聂政、要离三人,刺杀秦王。
(8)缟(gǎo)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9)秦王色挠:秦王变了脸色。挠,屈服。
(10)长跪而谢之: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靠在脚跟上。跪时上身挺直,表示庄重。谢,道歉。
《唐雎不辱使命》
(1)躬:亲自。
(2)陇亩:田地。
(3)好:喜欢。
(4)每:常常。
(5)时:当时。
(6)莫之许:就是“莫许之”。许,承认。
(7)友善:友好。 口:认为。
(8)凡:总共。
《隆中对》
(9)乃见:才见到。
(10)因:于是。
(11)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12)汉室:指汉朝。
(13)度德量力:衡量(自己 的)德行(能否服人) 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14)信:通“伸”,伸张。
(15)遂:就。
(16)倾颓:崩溃、衰败。
《隆中对》
(17)奸臣:指董卓、曹操先后专权.
(18)窃命:盗用皇帝的命令。
(19)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
(20)信然:确实这样。
(21)屯:驻军防守。
(22)器:器重、重视。
(23)谓……曰:对……说。
(24)与俱来:与(之)俱来。俱。一起。
(25)就见:到那里拜访。就,接近,趋向。
《隆中对》
(1)布衣:平民。 (2)躬:亲自,耕:耕种。
(3)苟:姑且。
(4)全:保全。 (5)闻达:显达扬名。
(6)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浅陋。卑,身份低下。鄙,见识短浅。与今义不同。 (7)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8)枉屈:枉驾屈就。
(9)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顾”即指此事。 顾,看,拜见。
《出师表》
(10)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苏教)
(11)许:答应,许诺。
(12)驱驰:指奔走效力。夙夜:日日夜夜。夙,清晨。
(13)效:实现。
(14)不毛:不长草木,此指不长草木的荒凉地区。毛,(长)草苗。 (15)奖率:激励率领,奖励统帅。 (16)庶:希望。竭:竭尽。
(17)驽(nú)钝:比喻自己的低劣的才能。钝,刀刃不锋利,指头脑不灵活,做事迟钝。
《出师表》
(18)攘(rǎng)除:排除,铲除。
(19)奸凶:奸邪凶恶的敌人,此指曹魏政权。
(20)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21)斟酌:商讨,考虑。
(22)损益:增减,兴办。
《出师表》
(1)昳(yì)丽:光彩美丽。
(2)朝服衣冠:早晨穿衣服、戴帽子。
(3)朝:早晨。
(4)服:名词活用做动词,穿戴。
(5)窥(kuī)镜:照镜子。
(6)孰:谁。
(7)孰与:与…比谁更…,表示对比。
(8)君美甚:您美极了。
(9)及:赶得上,比得上。
(10)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11)复:又。
《邹忌讽齐王纳谏》
(12)旦日:明日,第二天。
(13)若:如。
(14)明日:又过了一天。
(15)孰视之:仔细地察看他。孰,通“熟”(shú),仔细。
(16)之,指城北徐公。
(17)弗如远甚:远远不如。
(18)弗如:不如。
(19)私:动词,偏爱
(20)畏:害怕
《邹忌讽齐王纳谏》
(23)欲:想要
(24)暮寝而思之:晚上躺在床上并且思考这件事情。暮,夜晚。寝,躺在床上。
(25)美,认为……美。 。
(26)见:拜见。威王:即齐威王。
(27)诚:确实。知:知道。
(28)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29)以,动词,以为,认为。
(30)于,比。
(31)齐地方千里:齐国土地方圆千里。
(32)方:方圆。
(3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宫中的姬妾和近臣。左右:近臣,
(34)莫:没有人,没有谁。
(35)四境之内:全国之内(的人)。
(36)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大王受蒙蔽很厉害。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
(37)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38)甚:很、非常。
(39)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人。
《邹忌讽齐王纳谏》
(40)过,过错。
(41)受:同“授”。给予,付予。
(42)谤讥,这里指指责、议论。(并没有贬义)
(43)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44)于,在。
(45)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
(46)闻,使……听到。
(47)门庭若市:宫门口,庭院里像集市一样热闹(形容人多的样子)。
(48)时时而间进:偶然有人进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49)间(jiàn),间或,偶然,有时候。
(50)进:进言劝谏。
(51)时时,不时,有时候。
(52)期(jī)年:满一年。
(53)虽欲言,无可进者:即使想进言,也没有可以进谏的事情了。
(54)朝于齐:到齐国来朝拜。
(5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动兵,就战胜了敌国。
(56)市朝:众人聚集的公共场所
《邹忌讽齐王纳谏》
(1)再拜:表示谦虚、恭敬,一拜再拜
(2)再:两次。 (3)请说之:请允许我解说这件事。
(4)请:请允许我。
(5)说:解说。
(6)之:代词,代墨子下面要说的话。 (7)为:做,造。
《公 输》
(1)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2)驰:驱车_(追赶)。 (3)辙(zhé):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4)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指车前横木 (5)既克:已经战胜。 (6)盈:满,充沛。这里指士气旺盛。 (7)靡(mǐ):倒下. (8)弗:不。 (9)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10)加:超过。这里有虚夸,以少报多的意思
《曹刿论战》
(11)察:明察,弄清楚。 (12)情:诚心,实情.这里指对各种诉讼案件处理得合情合理 (13)忠之属也:这是为民尽心的一类事情。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14)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15)可:可以;
(16)以:凭借。 (17)败绩:大败。 (18)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去。 (19)遂:就 (20)逐:追赶,这里是追击的意思
《曹刿论战》
写 景 散 文 类
《咏 雪》
内集:家庭聚会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俄而:不久,一会儿。
差可拟:才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骤:迅速。
《桃花源记》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林尽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的不真切的样子。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隘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变通:田间小路交错相同。阡陌,田间小路。
想闻:可以互相听到。
《桃花源记》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要:通“邀”,邀请。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具言:详细的说。
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
《三峡》
七百里:约合现在的二百里路。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毫无。阙,通“缺”。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三峡》
疾:快。
素湍:白色的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巘:级高的山峰。
飞漱:急流冲荡。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晴初:天刚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属引:接连不断。属,动词,连接。引,延长。
《答谢中书书》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原指青、黄、黑、白、赤五种颜色,后泛指多种颜色。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消散。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记承天寺夜游》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观 潮》
方其远出海门: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方,当·····时。其,指潮。出,发、起。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赤着。
仅如银线: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仅,几乎,将近。
沃日:冲荡太阳。形容波浪大。沃,用水淋洗。
艨艟:战船。
即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意思是,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尽,穷尽。五阵,指两、伍、专、参、偏五种阵法。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乘马、舞旗、举枪、挥刀。骑,马。弄,舞动。标,树立、举。
《观 潮》
略不相睹:彼此一点也看不见。
水爆:水军用的一种爆炸武器。
一舸无迹: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舸,船。
敌船:假设的敌方战船 逝:去,往。
吴儿善泅者数百: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
披发文身:披散的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文身,在人身上绘成或制成带颜色的花纹或图形。
溯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而上。
鲸波万仞:万仞高的巨浪。鲸,波,巨浪。鲸所到之处,波涛汹涌,所以称巨浪为鲸波。万仞,形容浪头极高,不是实指。
《观潮》
腾身百变: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
江干:江岸。
珠翠罗绮溢目: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珠翠罗绮,泛指妇女的首饰和游人的华丽衣服。溢目,满眼。
倍穹:(价钱)加倍的高。穹,高。
僦赁看暮,虽席地不容间: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看暮,为观潮而特意搭的帐篷。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容,许,使。间,空闲。
觉:睡醒。
《湖心亭看雪》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孥:撑船。
用毳衣火炉: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焉得更有此人: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指酒杯。
客此:在此地客居。
舟子:船夫。
相公:旧是对士人的尊称。
《小石潭记》
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空游无所依: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怡然:呆呆的样子。
俶尔远逝:忽然向远方游去。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犬牙差互: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
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
悄怆幽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悄怆,忧伤的样子。
清:凄清。
《岳阳楼记》
求:探求。
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庙堂之高: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下文的“进”,即指“居庙堂之高”。
《岳阳楼记》
处江湖之远: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再朝廷上做官。下文的“退”,即指“处江湖之远”。
其必曰·····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优之前先优,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没有。谁于归,就是“于谁归”。归,归依。
《醉翁亭记》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同大家一起快乐,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谓:为,是。
《醉翁亭记》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魏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气,是琅琊山。蔚然,茂盛的样子。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翼然临于泉上: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临,靠近。
太守自谓: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意:情趣。
山水之乐,得之心额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中考虚词命题规律
直接解释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选出与题干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项;
选出对虚词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项。
而
之
其
以
于
为
乃
若
焉
然
而
1.转折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但是)
2.顺接
表并列
表承接
表修饰
表递进
表假设
——“溪深而鱼肥”
(不译)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不译)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并且)
译为“可是,但是,却”
—连 词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如果、假如)
之
1.人称代词,译为“我、它、他/她(们)”
“桓侯故使人问之”
(他,代扁鹊)
“彼竭我盈,故克之。”
(他们)
“执策而临之”
(它,代指千里马)
2.指示代词,译为“这、这样、这…事、那、那样”
“渔为甚异之。”
(代指桃花源的情景 )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代指桃花源事)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这样的小山)
3.动词,译为“去、往、到”
“吾欲之南海”
(去)
“杜少府之任蜀州”
(到 )
之
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忘路之远近。 ”
(的)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的 )
2.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必译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用在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公将鼓之。 ”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
(凑足音节)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
4.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有何陋”
——助 词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5.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马之千里者。
其
1.第三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她)的”
“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他们)
2.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自己”。
“而不知太乐之乐其乐也 。”
3.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视其否。 ”
(那)
“既克,公问其故。”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
(这种 )
——代 词
(自己的 )
(那些)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
4.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其
6.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要是、如果)
5.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加强反问语气)
(恐怕,表推测语气)
“安陵君其许寡人。”
(表希望语气)
以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以刀劈狼首”
(用)
“可以一战”
(凭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靠)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 译为“凭借、按照、依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译为“用、把、拿”。
——介 词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由于?)
以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2.表示结果,可译作“因而、以致”。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来,表目的)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致,表结果)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
(而)
——连 词
“属予作文以记之 。”
(来,表目的)
“以伤先帝之明 。”
(以致,表结果)
以
4.“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 ”
(认为)
5.特殊用法:
“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通“已”。
(已经)
于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吾祖死于是。”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说》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苛政猛于虎”
(比)
5.到。
(到)
“积于今六十岁矣。”
(被?)
(在)
(在)
(对)
(给?)
为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2.以为,认为。
3.判断词,是。
“吾亦为之。”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非人死精神为之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5.“为”与其他词组成固定结构:以为。
动词“为”与动词“以”,组成动词性固定结构,表示让人做某事或担任某个职务。可译为“任用……为(做)”,“认为……是”,把(用)……制成(做)。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是)
动词
4.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译作“呢”。
(认为)
(呢)
为
—介 词
1.表被动 ,
2.介绍原因或目的。译“为了,因为”
3.介绍涉及的对象,译“给,替”。
“赢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被)
(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
“不足为外人道也。”
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为别人谋而不忠乎 ”
(替 )
4.对,向,跟。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当)
(跟 )
乃
—副 词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予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
3.表示出入意料,译作“竟”“竟然”。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就是)
(竟然)
(就)
(才)
(才)
乃
5.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
“乃入吴寻二陆。”《周处》
“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6.代词 ,译为“你、你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你、你的)
(于是)
(于是)
若
1.用作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如果)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
(如果)
2.用作代词。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若毒之乎 ”
(你)
(你的)
“更若役,复若赋。”
3.用作动词。译作“像”,“好像”。
“貌若甚戚。”
(像)
4.译作“及”“比得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至若春和景明……
《岳阳楼记》
(比得上)
焉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
3.代词,相当于“之”。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哪里)
(呢)
提高训练
1.下列句子中画线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吾欲之南海
子墨子九距之
B、
其一贫,其一富
其真无马邪?
C、
以告富者
必以分人
(C)
2.下列句中画线的“之”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当余之从师也
B、戴朱缨宝饰之帽
C、岂他人之过哉
D、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A)
3.下列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成,将以攻宋
问:“何以战?”
B、
愿借子杀之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
义不杀少而杀众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D、
吾义固不杀人
舍生而取义者也
C
迁移训练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于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jiè,垫,衬)背之物。惠(即李惠,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遣争者出,顾谓州纲纪(回头看着州府的主簿)曰:“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下面句子中画线的“以”,跟“以杖击之”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哉民不以封疆之界
C、徐喷以烟 D、不以千里称也
C
诗画皆以人重 王士祯(清代诗人)
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章dūn、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值。永叔有言,古人之率皆能书,独其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颜真卿,书法家)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下列句中画线“然”与其他三句中画线“然”用法不相同 的一项是( )
A、则弛然而卧 B、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C、杂然而前陈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
总结:如何掌握文言实虚词
1、掌握重要文言实词的意义,了解每个虚词的基本用法。
2、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结合语境判断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熟读课文及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