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效作文课
同 步 习 作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第 五 单 元
文从字顺
准确 连贯 顺畅
单 元 主 题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目 标 要 求
1.通过具体的文字表述,能做到用词恰当、表意明确。
2.养成推敲字句的习惯,做到语句连贯,表情达意有条不紊。
学 习 目 标
第 一 课 时
习作知识
1
课文回顾
2
课外阅读
3
专项训练
4
随堂微作
5
1.“文从字顺”的解释。
指文章的文句通顺,用词妥帖。。
2.“文从字顺”表现在哪些方面?
(1)用词。
(2)句子。
(3)繁简。
(4)前后。
3.“文从字顺”的基础。
(1)用词恰当。
(2)句子连贯。
(3)繁简有度。
(4)前后照应。
4.加强“文从字顺”的方法。
(1)准确把握词意、词序、词语的感彩,选择恰当、明确的词语。
(2)句语句之间,内容和形式衔接对应,注意按照一定顺序,语气通达。
(3)紧扣文章中心,语言有详有略。
(4)整体把握内容,做到前后照应。
(5)运用技巧,学会修改。
①添改、替换词语,选择恰当用词。
②调整语序,修改句子,使句子连贯。
③根据中心,详略得当。
④用前后照应的方法,使文章文气流畅。
5.意义。
文从字顺是写文章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它直接反映作者的语言功底。
1.添改、替换词语,选择恰当用词。
如《秋天的怀念》“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在本段中“砸碎”“摔”“捶打”三个词,准确地写出了写出了此时我的脾气暴怒无常,“躲”“听”“抓”写出了母亲的对孩子的心疼,母亲的细心。这一系列词语,前后贯通,使我们可以读到被疾病折磨的我的痛苦的内心和母亲内心的苦楚却表现出的坚强。
如《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事,或无事,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才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动词、副词、数词的使用,使我们可以读到叶圣陶先生是真心的、诚恳的,待人是宽厚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张中行先生用词之准确。
2.调整语序,修改句子,使句子连贯。
如《一颗小桃树》“我只说有了这场春雨,花儿会开得更艳,香味会蓄得更浓,谁知它却这么命薄,受不得这么大的福分,受不得这么多的洗礼,片片付给风了,雨了!”
先花儿开,之后才会有花味浓,注意了语序,做到了文从字顺,突出了我期盼小桃树好起来的心情。
如《土地的誓言》“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选择了有特色、有意味的形象,组成了一幅又一幅连贯的画面,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展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3.根据中心,详略得当。
(1)材料安排,有详有略,做到文从字顺。
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闻一多先生“在群众大会上”的演讲,没有过多记述事件本身,而是详写了凶多吉少的形势,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来表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无畏的一面。
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形象和品质是本文的重点内容之一,所以,在本部分做这样的处理,使得人物形象突出,精神跃然而出。也使得文章详略得当,和前面写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形象形成照应和补充,流畅的层次中可见人物言行一致的崇高品格。
如课文《阿长与〈山海经 〉》,这篇文章共写了七件事,为我们刻画出了一个地位卑微 、乐天安命 、粗俗好事 、迷信无知但又淳朴 、善良仁厚的劳动妇女的形象。略写了“长妈妈”称呼的由来,“切切察察”的毛病等,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
这篇文章中融入几个故事多,展现了人物特点多个方面。但读起来不显得啰唆、枯燥,仔细读来,反倒让人读得过瘾,人物也更有个性特点,这主要得益于文章顺序的安排和详略的处理。如不恰当,会使文章要么显得杂乱无章 、臃肿啰唆、枯淡乏味。
(2)人物形象,有详有略,做到文从字顺。
《走一步 再走一步》写到了“我”以及我的玩伴,“我”紧张,胆怯:“我犹豫不决,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然后我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着。”同伴“杰里”:“你可以留下来,如果你想的话。”,杰里:“全看你自己了。”
这个故事中,讲述了“我”从冒险到遇险,再到脱险的全过程,我从胆怯、恐惧到克服心理障碍的心路历程,我的行为动作和心理进行了大量的描绘,“我”的形象跃然纸上。
4.用前后照应的方法,使文章文气流畅。
(1)开头和结尾的呼应。
如《紫藤萝瀑布》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得加快了脚步。”
开头和结尾相呼应,使文章一脉贯之,结构严谨,精巧玲珑,文气流畅。
如《雨的四季》,开头用“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倒数第二段“啊,雨,我的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结尾“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
文章开头奠定了感情基调,突出“喜欢”,倒数第二段和最后一段“爱恋”更表达了这种强烈的感情。开头和结尾相呼应,文章情感一以贯之,情感浓烈。
(2)文中前后的呼应。
如《秋天的怀念》第一段中“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第三段“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悄悄地”多次使用,前后呼应,突出了母亲对我“关爱”的情感,使文章情感抒发流畅,母亲的深情一以贯之。
如《土地的誓言》“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
“这种声音”前后几次照应,深切地表现了赤子与故乡是心灵相通的,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思念之情。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人的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达到了文气流畅的效果。
1.添改、替换词语,选择恰当用词。
老舍《骆驼祥子》中“……都足以使他们想起过去的光荣,而用鼻翅扇着那后起之辈。”
“把自要了虎妞之后所有的倒霉一股拢总都喷在刘四爷身上。”
用“扇”表现“鼻翅”的动作,不仅写出鼻翅耸动的样子,还描绘出一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的神情。
“喷”作为“倒霉”的动词,使“倒霉”具体化了。“喷”让人联想到祥子的胸中积满了倒霉的“恶水”,要摆脱倒霉,就要排除“恶水”。这里不用“吐”“流”“泄”而用“喷”,明显地表现出祥子愤怒的感情再也抑制不住了,蓄积在胸中的愤怒象火山岩浆一样地浆进发出来。
2.调整语序,修改句子,使句子连贯。
如沈从文《边城》“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棓子。上行则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河中涨了春水,到水脚逐渐进街后,河街上人家,便 各用长长的梯子,一端搭在自家屋檐口,一端搭在城墙上,人人皆骂着嚷着,带了包袱、铺盖、米缸,从梯子上进城里去,水退时又从城门口出城。”
码头、篷船、水上的货物、岸上的人家,一系列湘西特有的事物,这是茶峒最亮丽的风景。在本段中,沈从文以白描的方式将茶峒依山傍水之秀丽、民情风俗之淳朴,缓缓而自然地展现给读者。如果语序不合适,就会显得繁乱。
3.根据中心,详略得当,使文章文从字顺。
如《范进中举》主要写了范进,写了他中举前——中举后前后不同与变化,文中也写了众乡邻,这些次要人物就为主要人物活动搭建了生活的场景。《我的叔叔于勒》主要人物菲利浦夫妇: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以菲利浦夫妇来看出当时的人的道德观念和标准,但不可缺少的次要人物菲利浦的儿子、女儿女婿却更可以使我们看到社会风俗画面。
小说《骆驼祥子》在塑造祥子这一主要人物悲剧形象的同时,也刻画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角落的形形色色的次要人物:最底层的穷苦百姓、 烧杀掳掠的兵匪、 敲诈勒索侦探务、 唯利是图的车主老板、 还有因饥饿而生活堕落的小福子……
作品中,根据中心,对人物的描写和塑造上进行不同笔墨的描写,既可以让我们理解主要人物,也可以让我们感知作品中的丰富内容。
4.用前后照应的方法,使文章文气流畅。
如朱自清的《背影》作者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背影,“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刻画背影(望父买橘)——惜别背影(父子分手)——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通过对父亲细腻的动作、朴实的语言、熟悉的衣着、矛盾的心理的细致描写,刻画了始终深爱着儿子的慈父形像。前后提到的四次背影中,看到了父亲对作者的真挚的爱意,也看到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眷念和思恋之情。这份真情,因为父亲的背影而别具意味,因为父亲的背影而变得可感,它是如此的简单、朴实但却真挚动人。
训练一:恰当用词,做到文从字顺。
下面是一个要求写观察景物的描写片段,该片段没能做到恰当用词,请你修改相关词。
春暖时节,灰褐色的丁香树枝长出了一片片嫩绿的心形小叶子,枝头上,结满了深紫色的花骨朵儿。一阵风吹来,扑来一阵清香,让人神魂颠倒。定睛一看,白色的花骨朵,浅黄色的花蕊,并且数量繁多,引得成群的蜜蜂来围观。一族簇丁香花,紫色的显得那么华贵,白色的是那样洁白无瑕,它们互相拥挤着,在微风吹动下,多像一个花的摇篮啊!
解析 这个写景片段需要注意用词,“长出了一片片嫩绿的心形小叶子”可以改成“吐出了一片片嫩绿的心形小叶子”,更能表示出春天来临时,新叶长出的情态。“它们互相拥挤着”改成“它们互相簇拥着”,这样表现出丁香花的情态,效果会更好一点。
春暖时节,灰褐色的丁香树枝吐出了一片片嫩绿的心形小叶子,枝头上,结满了深紫色的花骨朵儿。风吹过,扑面一阵清香,让人神魂颠倒。定睛一看,白色的花骨朵,浅黄色的花蕊,并且数量繁多,引得成群的蜜蜂来围观。一族簇丁香花,紫色的显得那么华贵,白色的是那样洁白无瑕,它们互相簇拥着,在微风吹动下,多像一花摇篮啊!
训练二:调整语序,做到文从字顺。
下面一段文字是一个场面描写,请根据你的理解给该文段拟写一个标题。
这是一种在绝境中也要绽放光彩的树。从泥土、砾石、绝壁中艰难攀爬出来的主干,拒绝修长的虚荣,把老老实实地壮大当成信条,筋骨强劲,粗壮有力。无论是贫瘠荒地、乱石堆,还是光秃秃的绝壁、湿漉漉的水岸,它都要扎下深根,蓬勃成生命的奇迹。它把根狠狠往地下伸展,紧紧地抓住砾石,快乐地拥抱泥土,吮吸丝丝营养茁壮成枝繁叶茂。从泥土、砾石、绝壁中艰难攀爬出来的主干,拒绝修长的虚荣,把老老实实地壮大当成信条,筋骨强劲,粗壮有力。在强壮的主干上,向四面八方伸展出来的大小枝丫,一律向上伸展,努力向着阳光的方向挺进。
解析 这段文字写黄葛树。写到了“根”或“主干”“枝桠”“叶片”这类“物”上,但显得无序,有些混乱。修改后从黄葛树的“生长 环境”开始,依次写到“根”“主干”“枝桠”“叶片”,体现了思路的清晰,做到有条不紊。
这是一种在绝境中也要绽放光彩的树。无论是贫瘠荒地、乱石堆,还是光秃秃的绝壁、湿漉漉的水岸,它都要扎下深根,蓬勃成生命的奇迹。它把根狠狠往地下伸展,紧紧地抓住砾石,快乐地拥抱泥 土,吮吸丝丝营养茁壮成枝繁叶茂。从泥土、砾石、绝壁中艰难攀爬出来的主干,拒绝修长的虚荣,把老老实实地壮大当成 信条,筋骨强劲,粗壮有力。在强壮的主干上,向四面八方伸展出来的大小枝丫,一律向上伸展,努力向着阳光的方向挺进。
训练三:根据中心,详略得当,做到文从字顺。
题目:《做清洁工的她》
请你根据中心,拟定和“她”相关的几件事,注意详略。
解析 所给题目的中心是“做清洁工”的她,来突出她对生活充满希望。要想详略得当,就要写一些事,来安排不同的笔墨。
外貌描写,简洁传神;丈夫不幸,简单交代;怎么工作,详细交代;清洁卫生,重点描写;有感而发,抒情作结。
训练四:前后照应,文气流畅。
下面是《枯萎的蒲公英》的开头“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文章写结尾,做到前后照应。
解析 文章赞美母亲刚强坚毅、无私奉献的品质,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训练五:综合运用。
情景设置:每一种事物,都会带你独特的感受。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谈到一个观点——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的确,每一种事物带给人的感受都是独特的。请写出在春天,你感受春天的景。
请以《走在春风里》为题,写一篇短文,注意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详略得当、前后照应。
解析 要写的中心是走在春风里的独特感受,对春天景物进行描写,要结合写作要求,多方面兼顾。
走出家门,春风拂面,仿佛每个细胞都活跃起来,我像破茧而出的蝴蝶扑入春天的怀抱。(开头点出“春风”,写出了久不出门的独特感受)
走在春风里,如游图画中。春天,花开的季节,花儿们争着探出头,张望着辞别了三个季节的大地。瞧,迎春花最先以饱满的热情与美丽的姿态迎接春的到来。它低垂着头,娇羞地开着。它如同安静的少女,不动声色,让人们尽情欣赏它的美貌。它的外形与连翘很是相似,它们如同鲜花界的好姐妹,让人傻傻分不清呢!春日温暖而明媚的阳光,把梨花也照醒了。远看,宛如一位多谋的儒
生,轻摇叶扇;近看,又像一位素衣剑客,白衣飘飘,小花瓣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清新。杏花与桃花也相继盛开,杏花洁白如雪,好似穿了一身婚纱。它们袅娜地开着,还有那些打着朵的,如一粒粒珍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回忆着朱自清的诗,嗅着阵阵扑鼻的清香。阳春三月,桃花“争开不待叶”盛开于枝头。它芬菲烂漫,抚媚鲜丽,如一片片红霞与绿树垂柳相衬,形成了桃红柳绿,柳暗花明的春日胜景。(“争”“探”“低垂”“娇羞”等词,写出了春天的花儿的情态。详写花儿的百态)
走在春风里,如沐歌声中。随着花儿的盛开,蜜蜂也赶来凑热闹,它们在金黄的油菜花间闹着,嗡嗡的声音萦绕耳畔,“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在朵朵花间忙碌着。鸟儿们也开了“演唱会”,在这场以春为名的交响音乐会中,各种鸟儿叫声清脆如水音,胜似天籁,百听不厌。孩童们也结伴出来嬉戏,他们咯咯的笑声传到每个人的耳朵里,使得人们的心情也舒畅起来。(由第二段的“花”写到“小动物”,再由物到人,写出了春天里、春风中人们的感受。略写人的感受)
带着满心的幸福,春风把我送进家门,轻轻打开窗户,春风温柔地拂过脸颊。(照应开头)
(2选1做题)
1.通过学习《紫藤萝瀑布》我们学习到了如何用语言描摹自然景物的技巧。请你运用这些技巧,描摹春天的景物。
提示:
(1)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
(2)运用一定技巧描绘。
(3)语句连贯、通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亮曾引起你怎样的遐想?请你以《月亮》为题,写一篇文章。自定立意,确定中心后,做写作思维发散图。
提示:
(1)“明月”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感情?
(2)定了内容,再考虑立意,确定中心。
(3)再根据中心考虑选材和表现形式,最后布局、谋篇。
一句话概括文章,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谢观看
同 步 习 作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