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9 17:06:5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18张PPT)
被压扁的沙子
八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读懂事理。



理清顺序
体会科普文章的语言特点
筛选信息
  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说说“被压扁的沙子”“两种对立的理论”分别指什么?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说明的科学道理又是什么呢?试着给课文另拟一个标题。
3.用“被压扁的沙子”“本文的说明对象”“两种对立的理论”三个短语组成一段话。
筛选信息
  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说说“被压扁的沙子”“两种对立的理论”分别指什么?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说明的科学道理又是什么呢?试着给课文另拟一个标题。
斯石英。
恐龙灭绝的两种对立理论“撞击说”与“火山说”。
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恐龙灭绝原因辨析”,“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等等。
3.用“被压扁的沙子”“本文的说明对象”“两种对立的理论”三个短语组成一段话。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我们知道纯净的沙子在超高压状态下会被压扁,这种被压后的沙子学名叫斯石英,但斯石英在高温条件下会转化为普通的沙子。1989年,亚利桑那大学的学者在年龄为6500万年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这就证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它再一次表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筛选信息
4.学习要敢于质疑,老师从文中发现了两个疑点,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1)文章中说斯石英经过数百万年会转化为善通的沙子,又说学者在年龄为6500万年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这是否自相矛盾呢?
文中是说“在通常条件下”斯石英经过数百万年会转化为普通沙子,但不排除在特殊条件下斯石英能保存更长的时间。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自然界中很难发现斯石英。
筛选信息
4.学习要敢于质疑,老师从文中发现了两个疑点,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2)我们知道,陨石撞击地球、原子弹爆炸、火山喷发都会产生高温与高压冲击波,为什么前两者会形成斯石英,而火山喷发却不能呢?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简单地来说,陨石撞击地球、原子弹爆炸产生的高压冲击波对地球表面的冲击,要比火山喷发产生的高压冲击波对地球表面的冲击大得多,并且它们发力的方向也不一样,一是向下重压,一是向上冲出。另外,陨石撞击地球、原子弹爆炸产生的高温持续时间极其短暂。
筛选信息
梳理思路
1.文章怎样引出“撞击说”的?找出有关表现这一内容的文字。
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
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2.科学家怎样证明“撞击说”的?
举出斯石英的例子。
梳理思路
3.分析一下科学家的证明思路。
普通的沙子在超高压的状态下会成为致密的“斯石英”
“斯石英”在自然状态下经历数百万年的反弹,又会变成沙子。
在新墨西哥州拉顿一些地方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
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推断
结论
4.请同学们尝试用图示法梳理本文科学推理的过程。
梳理思路
恐龙灭绝的原因
撞击说
推理论证
火山说
研究证明
肯定
否定
5.从上图可以看出,本文具体的说明顺序与第一篇短文有什么
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
《恐龙无处不有》在最后点出说明对象,而《被压扁的沙子》开门见山就指出说明对象,因为《被压扁的沙子》要剖析两种对立观点一对一错。
梳理思路
科学发现
科学假说
分析论证
得出结论
品析语言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下面四句话。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如果看一张地图在一起,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3)即非常纯的沙子。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2.、这些括号中的句子分别有什么作用?请加以说明。
品析语言
(1)如果看一张地图在一起,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这一句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品析语言
(3)即非常纯的沙子。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这一句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沙子,把事理说得简明透彻,通俗易懂。也许没有人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比较归纳
1.有人说,这两篇短文采用的说明顺序都是由果到因的逻辑顺序,你们如何看?
表面看起来似乎有些道理,实际上这两篇短文并不是来介绍南极恐龙化石的来历和斯石英的形成,而是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来证明“大陆漂移”学说,用发现斯石英来证明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你看,两篇短文都是先介绍发现的科学现象,再阐述现象后面隐藏的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本质规律。所以,这两篇短文采用的说明顺序主要是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2.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我们把它们联系起来想一想,它们共同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呢?
比较归纳
请同学们看到《恐龙无处不有》第一段、第二段。第二段开头的“例如”一词表明这里是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也就说,文章介绍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证明“大陆漂移”理论,只是用这个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的例子,来阐述“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个科学道理。而《被压扁的沙子》介绍的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是另一个证明材料。这样看来,《恐龙无处不有》开头第一段话总领这两篇短文,而两篇短文写的两个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的例子,就是用来论证第一段话。所以,这两篇短文真正的共同的说明对象就是:“不同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个科学道理。
  学习了这两篇短文,我们不仅了解到了一些科学知识,还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即联想、想象、分析、推理等创造性的思维。我们懂得了“不同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个科学道理。这对我们的学习与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它教会了我们多角度、开放性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课堂小结
拓展阅读
课后阅读一些科普作品,比如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相互交流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