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考复习讲座)抽丝剥茧,寻根溯源——从选考26题谈复习与教学课件(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考复习讲座)抽丝剥茧,寻根溯源——从选考26题谈复习与教学课件(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29 09:58: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抽丝剥茧,寻根溯源
——从选考26题谈复习与教学
目录
二、如何进行真题研究
一、研究真题的重要性
三、后阶段的复习策略
“历史学家的第一先决条件就是没有发明能力”。
——司汤达
”高考是一只兔子,与其逮住它,不如守株待兔“。
——著名高考命题专家刘芃
一、研究真题的重要性
确定题目测试目标
立意
二、如何进行真题研究
对于命题者而言,选择哪些知识点作为考查内容并不是很重要,关键是从何种角度对历史进行审视和解读。
——教育部考试中心历史学科秘书 徐奉先
“李家有女,人称子柒”
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她利用应季蔬菜水果烹调美食,烹茶煮酒……安安静静的镜头流动着烟火气和田园气息。虽然视频中的她不怎么说话,但却圈粉千万。
央视新闻
2020年 12月10日,央视评析了李子柒为何火遍全球的原因,央视新闻表示,李子柒之所以火遍全球,是因为她内心有种热爱,外国人看懂了她的热爱,所以哪怕李子柒的作品没有翻译,依旧在外国爆火了,李子柒的作品,很好的讲述了中国文化,讲出了中国故事,让外国人更加了解中国以及中国文化,她的视频传递了正能量,传递了对生活的热爱,描绘了精彩的生活以及自信的人生,这就是李子柒爆红的原因。
人民日报
传统农耕文明算是中国的“落后”一面吗?显然不是。对于现代工业社会来说,传统的农耕文明在生产技术上是落后的,但其蕴涵的文化价值却是永恒的。我们要看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对农耕文明价值的认识上,中外并无不同。对于中国的农耕文明,我们应抱有温情的善意,对于视频博主用唯美方式展示中国的农耕文明,我们也应多一些宽容和自信。
确定题目测试目标
选择载体
搜集材料
设计题目框架
构建题目表述格式
确定参考答案
立意
情境
反复推敲磨合
中学教师试做
二、如何进行真题研究
近4次浙江选考试题规律分析
年份 材料字数及出处 设问 动词 考查视角 价值立意
2021.6 材料275字; 《韩非子》、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列举 指出 说明 法家思想的发展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2021.1 材料377字; 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杨立强《张謇存稿》 指出 概述 概括 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020.7 材料407字; 吴玉才《1949-1956年间的中国》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指出 概括 现代中国的外交
2020.1 材料366字; 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 《邓小平文选》第3卷 概述 指出 简述 近代列强侵华与一国两制
(202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法者,宽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成势也。”“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引自《韩非子》
材料二 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说……必须“礼崩乐坏”,然后才有“天下定于一”……自秦汉以来,中国历代政治家、史学家都无一例外地关注“封建”与“郡县”之间的区别……足见由“封建”转向“郡县”,确实是中国社会演进中的“历史大关节”。以“封建”与“郡县”为历文性标志的两种政治体制,其间的重大区别,今人据以判断的视域自然要比古人宽阔得多。
——选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例举若干战国法家代表人物,简要指出法家学派在汉代以来的命运。(5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礼崩乐坏”对周朝的直接影响,分析说明“郡县”和“封建”之间的“重大区别”以及郡县制建立的作用。(5分)
近4次浙江选考试题规律分析
年份 材料字数及出处 设问 动词 考查视角 价值立意
2021.6 材料275字; 《韩非子》、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列举 指出 说明 法家思想的发展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2021.1 材料377字; 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杨立强《张謇存稿》 指出 概述 概括 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020.7 材料407字; 吴玉才《1949-1956年间的中国》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指出 概括 现代中国的外交
2020.1 材料366字; 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 《邓小平文选》第3卷 概述 指出 简述 近代列强侵华与一国两制
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202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1894年,中国大约有216个机器厂矿和小火轮公司。其中洋务派军事企业19个,经费约500万余两,雇用工人1万余;洋务派民用企业共约27个,经费2964万元,工人25500-29500人;私人资本企业170个,授资额879万两,工人6万多。这一时期以民族工业兴起为重要表现的经济结构转换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经济结构中,新因素虽徽乎其微,但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动力。
——摘编自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材料二 “通州之设纱厂,为张謇投身实业之始。光结二十一年乙未,中日事定,前部督张属苏、镇、通绅士,招商集股,设机厂,造土货,謇亦承之。“状元办厂”是令人惊异的,但却决不是偶然的,它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1899年该新型纱厂的诞生,也标志着张謇开始从传统的士人群体转向个中国前所未有的新的社会群体一一资产阶级。
——摘引自杨立强《张謇存稿》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经济结构中出现的“新因素”,概述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新型纱厂”的名称,概括促成“状元办厂”的历史动因。(4分)
近4次浙江选考试题规律分析
年份 材料字数及出处 设问 动词 考查视角 价值立意
2021.6 材料275字; 《韩非子》、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列举 指出 说明 法家思想的发展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2021.1 材料377字; 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杨立强《张謇存稿》 指出 概述 概括 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020.7 材料407字; 吴玉才《1949-1956年间的中国》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指出 概括 现代中国的外交
2020.1 材料366字; 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 《邓小平文选》第3卷 概述 指出 简述 近代列强侵华与一国两制
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民族复兴、崛起,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2020.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1954年6月,周恩来抵达印度访问,在新德里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了书面谈话,具体地阐明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思想,指出:“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无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在印度期间的多次谈话中,周恩来都提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主张将这些原则贯彻到国际关系中去。
——摘引自吴玉才《1949-1956年间的中国》
材料二 新世纪开始以来,国际形势迅速发展和激烈变化,世界人民继续强烈呼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要求执行《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宗旨和原则精神,并赋予它们以旺盛的生命力和新的历史任务。
面对冷战结束以来种种有悖于人民愿望的形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并且正在启发人们对新型国际关系的深刻思考,引导人们进行新的多方面的实践。在这方面,已经有种种有益的尝试。
——摘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5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改革开放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我国外交的指导意义。指出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我国外交在21世纪初取得的重要成就。(5分)
近4次浙江选考试题规律分析
年份 材料字数及出处 设问 动词 考查视角 价值立意
2021.6 材料275字; 《韩非子》、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列举 指出 说明 法家思想的发展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2021.1 材料377字; 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杨立强《张謇存稿》 指出 概述 概括 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020.7 材料407字; 吴玉才《1949-1956年间的中国》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指出 概括 现代中国的外交
2020.1 材料366字; 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 《邓小平文选》第3卷 概述 指出 简述 近代列强侵华与一国两制
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民族复兴、崛起,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宣扬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
(2020.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香港的命运从来同祖国紧密相连。近代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腐败、国力衰弱,中华民族陷入深重苦难。19世纪40年代初,区区一万多英国远征军的入侵,竟然迫使有80万军队的清朝政府割地赔款……那时的中国历史,写满了民族的屈辱和人民的悲痛。
——引自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
材料二 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香港问题,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台湾问题。只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而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就是说,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
——引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1)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1840年后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三方面都能接受”方案是什么,这一方案的根本点在哪里?并简述其基本内容。这一方案对推动祖国完全统一有何意义?
近4次浙江选考试题规律分析
年份 材料字数及出处 设问 动词 考查视角 价值立意
2021.6 材料275字; 《韩非子》、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列举 指出 说明 法家思想的发展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2021.1 材料377字; 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杨立强《张謇存稿》 指出 概述 概括 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020.7 材料407字; 吴玉才《1949-1956年间的中国》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指出 概括 现代中国的外交
2020.1 材料366字; 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 《邓小平文选》第3卷 概述 指出 简述 近代列强侵华与一国两制
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民族复兴、崛起,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宣扬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
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中国史(偏近现代史)
中华文明内涵是主线,外延是表现
民生、民族精神、大一统、中特道路是重点
●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增强对祖国的认同。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养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研究顶层设计 ,把握高考立意
三、后阶段的复习策略
1、多民族国家统一,是古老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脊梁”。
2、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催生了跨地域多元化“经济文明”和“特色文化”。
3、“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崇德向善的道德追求
4、传统思想、科技、文化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世界的交流。
5、古代中国为推动社会进步不懈努力的“英雄人物”。
传统优秀文化(仅供参考)
⑴政治文明
⑵经济(物质)文明
⑶思想文明(含科技)
【必1专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2专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必3专一】: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必3专二】: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化
【人物评说】: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
【人物评说】:孔子
古代中国文明
《文化荟萃》
单元五: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代表
革命传统文化教育主要范围(仅供参考)
1.近代以来,各阶级(阶层)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及其杰出人物。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历程。
3.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社会改革与进步的仁人志士。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意义。
5.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
⑴政治文明
(2)思想文明(含科技)
【必1专二】: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必1专三】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必3专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必3专二】: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人物评说】孙中山
近代中国文明
【人物评说】毛泽东
(一模2021.11)材料一 在近代中共某次会议上毛泽东致开幕词:“在中国人民面前摆着两条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即使把日本帝国主义打败了,也还是有这样两个前途。或者是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中国,就是说,光明的中国,中国人民得到解放的新中国;或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的、贫弱的中国,就是说,一个老中国。”……在胜利的曙光中,中国人民必须为自己的未来作出抉择。
——摘编自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共产主义中国的诞生进一步改变了冷战,明显提升了苏联及其共产主义同盟的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在1949年10月1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宣告结束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长期侵略,并与世界上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密切关系。……随着共产主义在中国的胜利,1950年夏,冷战的焦点从欧洲转移至东亚。
——摘编自(美)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1750年至今》
(1)指出材料一中“某次会议”的名称。结合所学,概述中国共产党在此次会议后为抉择光明未来作出的努力。(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的国际影响。结合所学,写出当时冷战焦点转移的典型事件。(4分)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要内涵(仅供参考)
1.理论思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3.共和国70年来,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
4.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奉献精神等。
【必一专四、五】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人物】毛泽东、邓小平
现代中国文明
⑴政治文明
⑵经济文明
⑶思想文明(含科技)
【必二专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必三专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模2021.11)材料一 在近代中共某次会议上毛泽东致开幕词:“在中国人民面前摆着两条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即使把日本帝国主义打败了,也还是有这样两个前途。或者是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中国,就是说,光明的中国,中国人民得到解放的新中国;或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的、贫弱的中国,就是说,一个老中国。”……在胜利的曙光中,中国人民必须为自己的未来作出抉择。
——摘编自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共产主义中国的诞生进一步改变了冷战,明显提升了苏联及其共产主义同盟的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在1949年10月1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宣告结束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长期侵略,并与世界上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密切关系。……随着共产主义在中国的胜利,1950年夏,冷战的焦点从欧洲转移至东亚。
——摘编自(美)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1750年至今》
(1)指出材料一中“某次会议”的名称。结合所学,概述中国共产党在此次会议后为抉择光明未来作出的努力。(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的国际影响。结合所学,写出当时冷战焦点转移的典型事件。(4分)
2、适当关注热点,大胆预测。
中美关系
1、鸦片战争
2、詹天佑
3、1899年“门户开放”
4、华盛顿会议
5、二战(开罗会议)
6、《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7、朝鲜战争
8、中美关系缓和及建交
9、改革开放后的多边外交
1、美苏冷战时期,对峙与妥协
2、世界需要秩序
3、APEC
4、文明的交流
感谢您的聆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