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东方
俾斯麦
再造玄黄之人
卖国贼
中国
近代化
之父
他 是 谁 ?
李
鸿
章
大时代下的
梁启超评:
吾敬李鸿章之才
吾惜李鸿章之识
吾悲李鸿章之遇
才
清政府论功行赏,曾国藩身为两江总督……而李鸿章当上了江苏巡抚……尤其是李鸿章,身为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在1870-1895年间乃是中国实际上的“首相”。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李鸿章因什么“功”当上了江苏巡抚?
李 鸿 章 之 才
识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材料体现了李鸿章怎样的认识?
俄罗斯、日本从前不知炮法,过日以弱。自国之君臣卑礼下人求得英、法秘巧,枪炮轮船渐能制用,遂与英、法相为雄长。中土若于此加意,百年之后,长可自立,仍祈师门一倡率之。
──李鸿章:《上曾中堂》(1863)
李 鸿 章 之 识
同治二年(1863) 李鸿章设外国语文学校于上海
同治四年(1865) 曾国藩、李鸿章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附设译书局
同治九年(1870) 李鸿章设机器制造局于天津
同治十一年(1872) 曾国藩、李鸿章挑选学生赴美国留学
同治十一年(1872) 李鸿章设轮船招商局于上海
光绪元年(1875) 李鸿章筹办铁甲兵船
光绪二年(1876) 李鸿章派下级军官赴德学陆军,船政学生赴英、法学习造船和驾驶
光绪六年(1880) 李鸿章设水师学堂于天津,设电报局,请修铁路
光绪七年(1881) 李鸿章设开平矿务局
光绪八年(1882) 李鸿章筑旅顺军港,创办上海机器制布厂
光绪十一年(1885) 李鸿章设天津武备学堂
光绪十三年(1887) 李鸿章开办黑龙江漠河金矿
光绪十四年(1888) 李鸿章成立北洋海军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李 鸿 章 之 识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日本虽蕞而弹丸,近亦思学步西人,凌辱中国。夫以中国风气较迟,地广民众,为各国所环伺。……日本国小民贫,虚骄喜事。长崎距中国口岸不过三四日程,揆诸远交近攻之义,日本狡焉思逞,更甚于西洋诸国。今之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
──李鸿章:《议复梅启照条陈折》(1880)
李 鸿 章 之 识
李鸿章筹划建立海军的目的是什么?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李鸿章为何主张“不战而和”?
西洋用兵,罄其一国之人可以为军,罄其一国之财可以为饷,……平日注重商务,国有急难,可借商民之财力以资敌忾。中国官民商民隔膜,舍厘税无筹饷之术也。
战端一起……旷时靡费……兵连祸结,恐无已时……
战而不胜,则后日之要盟弥盛,各国之窥愈多,其贻患更不言也。
——《中法战争》卷五
李 鸿 章 之 识
和局
自强
御侮
遇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是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吴永《庚子西狩从谈》
李鸿章为什么认为洋务运动不过是“纸糊的老虎”?
李鸿章认为甲午战败后给中国带来的局面是怎么样的?
这个后果能否由“裱糊匠”负责 ?给出理由
李 鸿 章 之 遇
李鸿章为什么认为甲午战败后中国的局面“不可收拾”?
1893年,户部为替“老佛爷”祝寿,还是要“商借”海军关东铁路经费200万两,因每年筑路专款恰为200万两。李鸿章无奈,只得照办,已修至山海关、购地已至锦州、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的关东铁路只得在甲午战争爆发前的关键时刻停建……从1866年到1894年,颐和园一直修园未停,究竟运用了海军衙门奏请,将其史料研究推算,多数研究者认为花费在二三千万两之多……1891年4月,户部干脆明确要求停购舰上大炮,裁减海军人员。以后,正常维修部不能保证。相反,这六年日本平均每年添置新舰2艘,日本天皇甚至节省宫中费用,拨“内帑”以造船、买船费用。
——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李 鸿 章 之 遇
李 鸿 章 之 遇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马克思主义诞生
第一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中法战争
日本明治维新
开始
1765-1840
19世纪三四十年代
1848
1868
德国确立资本主义代议制
1871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C后半叶-20C初
1840-1842
1851-1864
洋务运动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瓜分狂潮
甲午战争
维新变法
八国联军侵华
19C60-90年代
19C60、70s
1883-1885
1894-1895
1898
1900-1901
19C末-20C初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现代化运动。它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都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诸如此类开风气之先的业绩,铭刻着筚路蓝缕的开创者的历史功勋。可是,从全局看,它是失败了的实践。而这个现代化良机所以丧失,说到底是由于历史积垢的重负,是中国传统文化封闭性产生的恶果,创巨痛深。
袁伟时《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
李 鸿 章 之 遇
春帆楼下晚涛哀
明知此是伤心地
亦到维舟首重回
十七年中多少事
时
代
的
关
系
与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