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知识的落实与应用课件(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教材知识的落实与应用课件(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29 10:12: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教材知识的落实与应用
一轮夯基提能——教材知识的落实与应用
一、通读教材,巧用章节目录构建专题知识网络
二、细读教材,准确获得历史主干知识,挖掘历史隐性知识
三、整合教材, 深化历史知识学习
一、通读教材,巧用章节目录构建专题知识网络
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圆满的结构把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 ——结构主义教育家布鲁纳
教材以专题形式编排,准确、系统地掌握各专题知识是高三备考复习的基础;
优化学科体系,要将头绪繁乱的各部分历史知识,根据其内在的联系,运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数字、符号,构成相互联系的完整的知识结构。
引导学生通读教材,对教材的目录、导语、课前提示、正文等进行阅读和复习;
明确目录内容和每个专题的导语、课前提示等,识记每个专题的时间断限和单元特征,动手构建完整的专题知识网络,从宏观上加以把握。
充实具体知识点即基本史实,将零散无序的知识纳入有机体系中加以理解和把握
必修二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一条主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新航路开辟标志着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血与火的征服和掠夺使世界市场得到拓展(粗具规模);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过程、影响等知识有机融入单元知识网络
一、通读教材,巧用章节目录构建专题知识网络
二、细读教材,准确获得历史主干知识,挖掘历史隐性知识
组成教材的四大系统:
导学系统:前言、目录、导语、学习建议、课前提示;
正文系统:正文;
图料系统:学习思考、资料卡片、图表、知识链接、史学争鸣;
巩固系统: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专题小结、问题研讨、学习探究
(2020年1月浙江选考)13.下为1950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广告截图,仔细阅读相关信息,结合所学分析判断
①自50年代开始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
②“大批供应市场”和“大众化”说明中国开始成为“自行车王国”
③“抗衡舶来”表明自行车系中国制造
④自行车从此成为主要的代步工具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准确获取主干知识——精读正文
正文是课本的主体和中心,它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详细的叙述、描绘或者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作出评价。
①熟练掌握正文部分的构成, 正文一般从六个方面介绍所述内容,即时间、地点、参与者、背景、过程和结果或评价,这六个部分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六大要素
②能正确区分正文中哪些内容是叙述、描绘,哪些内容是看法、评价。
二、细读教材,准确获得历史主干知识,挖掘历史隐性知识
A.准确获取主干知识——精读正文
①熟练掌握正文部分, 正文一般从六个方面介绍所述内容,即时间、地点、参与者、背景、过程和结果或评价,这六个部分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六大要素
②能正确区分正文中哪些内容是叙述、描绘,哪些内容是看法、评价。
③重视关键字词句
抓住正文中的程序词—有利于对知识系统地掌握和理解。有些历史知识分散在课本的各个章节,只有通过程度词的提示,并加以整理,才能从整体上概括出其产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
正文里的关联词提示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它有助于对历史知识的深刻理解。
标出重点词—有利于强化记忆;教材中常有“转折”、“标志”、“重要”、“奠定”、“开端”等这样一些重点词。
二、细读教材,准确获得历史主干知识,挖掘历史隐性知识
B.挖掘隐性知识:在课本文字和试题材料中没有直接表述出来的,而实际上又隐藏在其中的那种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
2019 年 4 月浙江选考卷第 33 题考查平遥市楼的角色变化,答案就来自“平遥古城”这一课的课前提示;
2020 年 1 月浙江选考卷第 29 题考查了奥林匹亚竞技会的性质,答案来自书本正文左边的“资料卡片”;
导学系统:前言、目录、导语、学习建议、课前提示;
图料系统:学习思考、资料卡片、图表、知识链接、史学争鸣;
巩固系统: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专题小结、问题研讨、学习探究
二、细读教材,准确获得历史主干知识,挖掘历史隐性知识
B.挖掘隐性知识:
导学系统:
前言:宏观的角度向学生展示教材的核心内容,并指出学习本册教材后要达到的知识、能力、价值观要求,对学习者的学习起指导作用。
目录:整本教科书的脉络以及结构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同时可以迅速地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
a.厘清各专题间的关联,找到连接点
b.依托教材目录,逐级巩固知识
导语:通过导语,迅速理清本专题的主线脉络,以及课与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发现相关知识。
划分导语层次,厘清脉络,明确历史阶段线索与特征。
参照三本必修教材,融合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在不同阶段的演变概况,概括通史体系下中观阶段的总特征。
二、细读教材,准确获得历史主干知识,挖掘历史隐性知识
B.挖掘隐性知识:导学系统:
前言:宏观的角度向学生展示教材的核心内容,并指出学习本册教材后要达到的知识、能力、价值观要求,对学习者的学习起指导作用。
目录:整本教科书的脉络以及结构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同时可以迅速地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
导语:迅速理清本专题的主线脉络,以及课与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发现相关知识。
课前提示:是本课的核心内容,也是本课内容的教学目标。
二、细读教材,准确获得历史主干知识,挖掘历史隐性知识
B.挖掘隐性知识:
图料系统是辅助系统中最大的子系统。图料简而言之分为“图”与“料”。图是包括了图片、图表、地图等不同的方面。料则主要是指文中的材料部分。
图片:直观、形象;史料实证
图表:简洁,使繁杂的知识点一目了然
地图:时空观;根据地理位置反映历史事实和历史趋势
二、细读教材,准确获得历史主干知识,挖掘历史隐性知识
B.挖掘隐性知识:
图料系统是辅助系统中最大的子系统。图料简而言之分为“图”与“料”。图是包括了图片、图表、地图等不同的方面。料则主要是指文中的材料部分。
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知识链接、史学争鸣
二、细读教材,准确获得历史主干知识,挖掘历史隐性知识
资料卡片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弄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学习思考
为什么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台州市一模26(2)分析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的理由。
巩固系统:主要通过相关材料、习题或活动,对本课学习的知识进行一次整体的复习和巩固,深化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包括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专题小结、问题研讨、学习探究
二、细读教材,准确获得历史主干知识,挖掘历史隐性知识
三、整合教材, 深化历史知识学习
整合教材,即要求学生依托教材,将分散在不同教材和专题中的相关知识有序地加以聚合、整理,进一步明确每个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各知识点间的前后联系,学习如何迁移知识、灵活应用知识,并对知识进行高度概括,进而把握知识结构,将教材 “读薄”。
对高中历史教材的整合需具备哪些能力?
历史概念的理解
历史结论的领会
历史线索的梳理
历史理论的运用
对高中历史教材的整合需具备哪些能力?
历史概念的理解
历史概念是在适量的历史表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人的历史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而成的,反映历史事物的内在关系和本质属性。对历史概念的理解直接影响对历史结论的领会和解题技能的提高。
在高三复习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核心概念的突破,如“郡县制”“斯大林模式” “民主革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等
2018 年11月浙江选考卷第28题考查井田制,学生只有清楚井田制下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才能准确选出正确选项;
2019 年 4 月浙江选考卷第 7 题考查相权的调整,很多学生选错是因为其不能清楚地区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这两个概念。
三、整合教材, 深化历史知识学习
对高中历史教材的整合需具备哪些能力?
历史概念的理解
历史结论的领会
历史结论是通过对历史现象进行马克思主义分析而得出的科学结论
虽然新教材不主张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结论,但从教材中还是可以看到许多结论性的话语,如“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等,因此,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对这些结论的解释和提醒是必不可少的。
2020 年 1 月浙江选考卷很多选择题的选项设置源自书本中的结论性话语,如第 9 题民族工业第一个发展高潮、第 12 题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第 18 题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第 24 题“冷战”背景下的第一次热战
历史结论的生成往往基于相应的历史史实,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从史实到结论的推导过程,从而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 “论从史出,史由证来”,这是历史学科作为实证科学的重要特征,也是学习历史所要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
三、整合教材, 深化历史知识学习
对高中历史教材的整合需具备哪些能力?
历史概念的理解
历史结论的领会
历史线索的梳理
历史学非常注重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即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亦即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
2020 年 1 月浙江选考卷也呈现出对这一内容的考查,如第 8 题涉及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第 9 题涉及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过程、第 13 题涉及中国近现代自行车的传入与流行过程、第 18 题涉及英国棉纺织业工业革命的过程,还有 20,21,22 等题均对具体时间进行考查。
这些题目要求学生有准确的历史时序感,因此,在高三历史复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整理大事年表,归纳阶段特征,梳理历史发展的脉络。
三、整合教材, 深化历史知识学习
对高中历史教材的整合需具备哪些能力?
历史概念的理解
历史结论的领会
历史线索的梳理
历史理论的运用
掌握教材中包含的历史理论,并通过对历史理论的分析理解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等。
在非选择题的回答上学生存在“答不到点上”“有史无论”等问题,反映了历史理论的欠缺。
在复习时重视思维方法的传授,如分析、归纳、概括、比较、评价的方法。
三、整合教材, 深化历史知识学习
整合教材:“整合”,决非是对所有知识点的简单罗列,关键是要抓住那些在历史发展进程的各个阶段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关结点”,形成知识链,织成知识网络,从而构建专题知识体系。点面结合,形成网络。“点”即一个一个的历史事件,“线”是历史事物之间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线索,“面”则是反映历史时期或阶段的整个内容。
类型:
(一)单节教材资源或单个历史事件的整合
对一节的所有内容(包括导言、正文、注释、课外材料和课后作业等)进行有效整合,以使该节知识条理化、清晰化。这种整合主要集中在一轮复习阶段,但三轮复习中对一些疑难章节知识进行突破时也可以采用。
(二)跨节、章、册的教材资源整合
借助地图和时间轴建构大历史知识框架
可适当关注时代热点知识的整合:如疫情相关的历史专题、历史上的民生问题
如民生热点专题可以把古代儒家民本思想、近代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结合起来。
三、整合教材, 深化历史知识学习
谢谢大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