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中历史选考复习冲刺课件(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高中历史选考复习冲刺课件(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29 14:52: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人物》:
1.时间节点、重大事件
2.阶段领域与史实的对应
3.贡献:史实+影响
4.原因背景:个人+时代
默写:
1.指出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的重大军事成就,列举华盛顿在外交方面的开拓性成就,并用一句话概括其影响。6’
2.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创立的标志。请从个人和时代的角度分析牛顿取得成就的原因。5’
202106T26郡县封建之间的重大区别及郡县制的作用。
202101T28秦并海内与大一统政体建立的意义。
1.(202106)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
C.“天下为公” D.“郡”“国”并行
1. (202101)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
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 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
A
B
202106T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引自《韩非子》
材料二 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说……必须“礼崩乐坏”,然后才有“天下定于一”。……自秦汉以来,中国历代政治家、史学家都无一例外地关注“封建”与“郡县”之间的区别……足见由“封建”转向“郡县”,确实是中国社会演进中的“历史大关节”。以“封建”与“郡县”为历史性标志的两种政治体制,其间的重大区别,今人据以判断的视域自然要比古人宽阔得多。
——选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例举若干战国法家代表人物,简要指出法家学派在汉代以来的命运。(5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礼崩乐坏”对周朝的直接影响,分析说明“那县”和“封建”之间的“重大区别”以及郡县制建立的作用。(5分)
(1)代表: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
命运:逐渐消失;法治思想被儒学吸收;维护统治的工具。
(2)影响:王室衰微,诸侯兼并。
区别: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作用:根本消除地方与中央的对立;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①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②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秦的统一
②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
1、分封制
(对象、地图、主要封国、权利义务、评价影响)
2、宗法制(概念、嫡长子、大小宗、等级)
中央


郡守
郡尉
监御史
道?


亭?
考点-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
①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③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④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夏商周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郡县制既然能够加强中央集权,为什么秦朝却很快覆灭?
周之失在于制,不在政;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柳宗元《封建论》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①汉代刺史的设置
②唐朝三省六部制
③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
④元朝行省制度
⑤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⑥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⑦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①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
②清朝军机处
③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④清朝的边疆政策
核心概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细化:汉代刺史设置的时间、目的(职能)、州的演变;司隶校尉
细化:十大行省之空间、宣政院、“腹里”、行省的职权、行省制的意义
元代的行省
蒙古:
东北:
云贵:
台湾:
岭北行省
辽阳行省
云南行省
澎湖巡检司
宣政院辖地
中书省辖地
202101T28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202001T3.根据右图所示判断,该冶铁供风形式始于
A.战国
B.西汉
C.东汉
D.元代
细化:汉、唐时期农业、手工业取得的成就(含丝路)
细化:区分井田制、土地私有制、均田制
202106T3.中国是丝的国度,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丝绸文明。至汉,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在某汉代考古遗址发现有一件素纱襌衣,重量仅49克。识图(右为汉代局部示意图)判断,该遗址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
C
202007T2.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兴修了许多著名的工程。观察右图(局部),对图中所示区位,命名及标注正确的是
A.①—秦始皇长城 B.②—灵渠 C.③—郑国渠 D.④—都江堰
A
细化:区分草市与城中市,区分唐宋之际城中市的变化
细化: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辩证评价其影响。
202101T4.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条线之类”。材料反映了北宋
A.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B.商业活动脱离了官吏监管
C.“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D.商人地位远比一般平民优越
A
202007T6.南宋有学者记述:“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闬(街道里巷)甚盛,列肆如栉,
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其盛壮如此。”这反映了“南市”在当时
①突破了政府在空间上的限制 ②已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
③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④贸易通宵达旦,往来不绝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B
(1)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b
(2)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c
(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c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2)太学的创建b
(3)科举制的文化影响c
202101T2.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有: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观点中,对应两者的是
A.“齐物”;“逍遥”
B.“天行有常”;“仁政”
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非攻”
D.“制天命而用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201610T4.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
A.儒学地位上升 B.私人讲学风气盛行
C.官立学校出现 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
A
细化:思想家、流派、时代、主张的准确对应(儒墨道法、先秦到明清);百家争鸣的意义、太学设立的影响
细化:儒学复兴运动和理学出现的背景;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价值;二程、朱熹、陆、王的主张及其区分
细化:极简模式的课前提示背后是极丰富的细节知识,好在更多时候只是让你选出来
选择题技巧举例
1.抓题眼
(时间、地点、人物、关键词,但切忌以偏概全)
2.辨主旨(主要意思)
3.区程度(恰如其分)
4.会选择(排列组合)
5.能读图(胸中有千壑)
6.看懂表、画
7.能验证(勿冲动,心中有谱)
25个选择中有几个难以确定也很正常,勿急勿躁。
材料题
翻看近年浙江省高考题
归纳答题技巧和自己答题中的失误。
如何答好材料题?
无他,唯“材料+教材+技巧”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