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指向靶心的历史选考复习
——把文本读成题本
靶心在哪里?
课标
指导意见
考试说明
选考试题
基本理念
1. 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
2.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要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不断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拓宽国际视野。
3.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
——摘自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靶心在哪里?——课标为核心
2021.1T28.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
考点:秦统一的原因和意义;康雍乾对幅员的贡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少数民族抗日、民族精神;民主革命胜利的经验及意义。
立意: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2021.6T27 考点: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弊端及对中国道路的启示。
2021.6T2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考点:马克思主义传播;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
立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家国情怀
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
辛亥革命110年来的历史启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有领导中国人民前进的坚强力量,这个坚强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道路是最根本的问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必须同舟共济;……不仅需要安定团结的国内环境,而且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孙中山先生说过:“‘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2021年10月9日,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道路问题:辛亥革命、中共二大、92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新阶段;
台湾问题:收复台湾、台湾光复、中美联合公报和建交公报、……九二共识等
2021.1T29.科学引领发展,技术助力生活,科技史亟需全人类省思。
考点:蒸汽机;二工 ;朝鲜战争;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立意:科学态度,关注世界的发展,世界意识
2021.6T29 经济交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在浩浩荡荡和充满矛盾的全球化过程中,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休戚与共,合作才能共赢。
考点:英荷战争;欧洲一体化;世贸组织。
立意: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
天人关系:老庄、荀子、董仲舒、王夫之等
孔子“和而不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一国两制。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基本 要求 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创立、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说明 学生在学习时应依据“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这条主线,来把握这一课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朝议制度”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2021.6)26.(2)分封制、郡县制
汉大一统、唐太宗、元行省制和宣政院、清边疆政策、左宗棠收复新疆、民族区域自治、一国两制等
靶心在哪里?——“学指”为指导
基本 要求 了解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及其历史意义;体会反法西斯力量坚忍不拔、浴血奋战的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智慧。
说明 本课集中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阶段的四场重大战役,教学时要注意联系上一课的内容:正是由于政治形势的根本转折——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才迎来了军事形势的转折。
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打开胜利之门
(42-43)
联合行动
独立抗战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开罗和德黑兰会议;西北非登陆、西西里岛登陆.
中国战场:中国坚持全民族抗战
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会战;
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瓜岛战役;
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
政治上: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军事上:各大战场出现转折及完成转折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答题要求。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1.辨别历史事实,作出历史解释。
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与人物
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概括历史人物的活动。
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或评价历史人物。
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
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靶心在哪里?——考纲为依据
2021.6T10.1910年,上海某刊载:“一车辟易人百千,双轮足值价万钱。汽声呜呜向前进,按机四顾心雄然。未过泥城尘似烟,忽来马路灰扑天。……行路难,行路难,逢窄路,真可骇。”据此判断,材料中的这种交通工具是
A.由英国人最早发明 B.上海新推出的公共交通工具
C.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标志 D.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运输工具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完整解读:注意省略号前后;
合理解读:往往贴近生活经验
特点是什么?如何概括得出?
2021.6T1 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
C.“天下为公” D.“郡”“国”并行
模块与阶段史分值(均分四舍五入)
试卷 必修1 必修2 必修3 选修3 选修4 选修6 史法 总分
20年1月 28 35 10 4 13 8 2 100
20年7月 39 12 15 13 17 2 2 100
21年1月 27 33 28 2 6 2 2 100
21年6月 17 37 32 4 4 4 2 100
平均 28 29 21 6 10 4 2 100
试卷 中古史 中近史 中现史 世古史 世近史 世现史 总分
20年1月 31 12 12 4 33 8 100
20年7月 33 10 14 12 12 19 100
21年1月 27 24 6 2 33 8 100
21年6月 28 20 14 2 13 23 100
平均 30 17 12 5 23 15 100
必修重中之重;选修重点选四;中古史是重点、分值稳定;世界近代和现代史跳跃性较大,总分稳定。依次关注必修、中国史、中古史。
靶心在哪里?——试题来外显
选择题分值(均分四舍五入)
试卷 必修1 必修2 必修3 选修3 选修4 选修6 史法题 总分
20年1月 18 14 11 4 0 1 2 50
20年7月 23 11 10 0 2 2 2 50
21年1月 14 14 13 2 2 3 2 50
21年6月 12 12 12 4 4 4 2 50
平均 17 13 12 3 2 3 2 50
试卷 中古史 中近史 中现史 世古史 世近史 世现史 总分
20年1月 14+2 8 6 2 10 8 50
20年7月 16+2 10 4 2 12 4 50
21年1月 16+2 8 6 2 10 6 50
21年6月 16+2 10 4 2 8 8 50
平均 18 9 5 2 10 7 50
模块考查趋向稳定,必修模块是主打模块。各阶段史分值、题量相对固定。多数知识点(含备选项的设置)切入角度较为单一,不跨模块。但在不同模块有交集的知识点上,会出现综合考查。
非选择题分值(均分四舍五入)
试卷 必修1 必修2 必修3 选修3 选修4 选修6 总分
20年1月 12 19 2 0 15 2(8) 50
20年7月 17 0 5 10 18 0 50
21年1月 15 19 14 0 2 0 50
21年6月 5 25 20 0 0 0 50
平均 12 16 10 3 9 1(2) 50
试卷 中古史 中近史 中现史 世古史 世近史 世现史 总分
20年1月 9(15) 4(10) 6 2 23 8 50
20年7月 9(15) 0 10(16) 10 0 15 50
21年1月 9 16 0 0 25 0 50
21年6月 10 10 10 0 5 15 50
平均 9(12) 8(9) 7(8) 3 13 8
必修一、三必考,经济史分值高。无特殊原因,一般选修三不会命制非选择题(1942?)。选修四在选修模块中分值高,选修六成为鸡肋。除中古史外,各阶段史稳定性弱;世界近现代史起伏突出。
2015.10 2016.4 2016.10 2017.4 2017.11 2018.4 2018.11 2019.4 2020.1 2020.7 2021.1 2021.6
废丞相+《临时约法》+54宪法 中共八大+现代企业制度 上海经济+中共一大召开 分封制+早期政治制度 上海租界+近代社生活变迁 民族危机+维新变法 1984+改革 新中国初期外交、70年代突破 列强侵略+一国两制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1世纪初外交成就 民族工业影响+大生纱厂及历史动因 法家代表、汉以来命运+礼崩乐坏对周影响+郡县与分封不同及作用
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 欧洲一体化 英国代议制+工业革命 万隆会议+亚太经合组织 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诞背景 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 德国工业革命+德国模式 罗斯福新政+90y美国经济变与不变 15、16世纪全球化的进展+殖民掠夺 古希腊文明背景+雅典民主政治阶段+亚里士多德 但丁+歌颂人性不同+西、葡+对人价值观积极影响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苏联模式经济方面弊端、对中国道路的启示
孔子私学+汉代太学+科举制 康熙+清民族政策 唐太宗+长城 近代民族工业+詹天佑 线性文化遗产(故宫+颐和园)+儒家思想 秦始皇+ 兵马俑 唐宋商人地位+胡焕庸线(平遥、皖南与商帮特色) 遗产保护背景+古代市楼角色+晋商 重农、古代土地兼并+孔、孙、共土地策略+皖南家族 民生(孔子、屈原、唐太宗存百姓+毛三大改造 +邓社本质和民生思考) 秦统一意义+康雍乾对幅员贡献+抗统标志、少数民族抗日、民族精神+民革胜经验及民解意义 马义在中传播+井冈山根据地作用、道路意义+毛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经济领域理论+1978邓道路探索
德国法西斯建立+奥斯维辛集中营 早期殖民扩张+戈雷岛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西斯廷教堂 克伦威尔+英国崛起的政治经济思想 美国参加一战+列宁十月革命 爱因斯坦:科学成就、精神、原因 甘地:第一次背景、第二次事件、总体影响 康德+马克思 拿破仑+古希腊、奥林匹亚竞技会性质 一战根源与影响+二战屠杀平民、纽伦堡东京审判意义+爱因斯坦反思 改良蒸汽机、发明涌现原因+法拉第、马可尼、二工特点+朝鲜战争、浪漫主义对科技观点及论证(向距离挑战角度) 17c英开辟外贸道路方式、英荷战争性质+《巴黎条约》及内容、欧盟成立后2000前一体化表现+wto推动贸易自由化原因
浙江省选考非选择题考点分布
相同考点三年内不重复。涉及相同考点的,重复的答案基本未出现。选三未考凡-华体系(1922?),选四未考华盛顿,选六未考昆曲。关注主干而未做过答案的考点。
2021年1月 基于教材的分值 基于材料的分值
选择题 1、4、5、6、7、9、12、14、15、16、18、23 2、3、8、10、11、13、17、19、20、21、22、24、25
非选择题 26(2);27(1)(2);28(1)(2)(3);39(3) 26(1);29(1)(2)
分值小计 57 43
2021年1月和6月历史卷答案来源
2021年6月
选择题 1、2、3、4、5、7、8、12、14、15、16、18、21、22 6、9、10、11、13、17、19、20、23、24、25
非选择题 26(1)(2);27;28(2、3);29(2) 28(1);29(1)(2)(3)
分值小计 62 38
基于教材的分值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蓝笔标示的周年分别占17、25分。
回归教材,巩固基础。关注周年和时政热点,对历史和现实关联探究。
课标
学指
考纲
课本
图册
试题
……
如何指向靶心?
——万变不离其宗,把文本读成题本
教本(教材)
解构
建构
生本(学材)
学生的逻辑教师的逻辑
学者的逻辑
教材的逻辑
历史的逻辑
历史学习五逻辑
历史宫殿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知识有序地储存于宫殿之中,提取也是有序的。
如何指向靶心?
——万变不离其宗,把文本读成题本
提纲挈领 框架结构
咬文嚼字 精准透彻
图文转换 厘清时空
纵横捭阖 关联贯通
实践反思 认识自我
……
是什么?
为什么?
还有什么?怎么样?
方法1:提纲挈领——框架结构
例1:阅读必修一前言,概括编者的主旨是什么?
追问:为了说明以上主旨,你认为可以设置哪些章节?
编者设置的其它章节试图说明什么?
2015.10T31
(1)考点:内阁制度及作用
(2)考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
(3)考点:1954年宪法;改革开放后民主法制建设
(4)综合以上所有材料,概括指出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趋势。
例2:如果把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分为两个阶段,怎么分?
各有哪些主要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如何归纳得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何演进,有怎样
的趋势和影响?
早期:分封制、宗法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中央官制、地方官制。(监察制度、选官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过程
秦 西汉 唐 宋 元 明 清
皇帝
中 央
三公九卿制度
三 省六部制
枢密院
地 方
军机处
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东汉在郡上设州
道州县
路州县
边疆政策
中书省
三司
宣政院
枢密院
行省路府州县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中外朝制度
刺史制度
九品 中正制
科举制
中书门下、参知政事
御史台
都察院
废丞相
设内阁
密折制
八股取士
察举制
监察体制
选官制度
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例3:这两个专题以怎样的逻辑进行编写?
(因果、递进、总分、并列、主次……)
因果关系
递进关系
总分关系
主次关系
汉初儒学逐渐复苏。
儒学的地位由此开始提升(P10)
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P12)
进一步推动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P11)
汉代儒学
——成为正统思想
“焚书坑儒”批判
罢黜百家
太学的出现
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例4:编者如何叙述汉代儒学成为正统?
例5:模仿“学习建议”提问
P43
2021.1T26 (1)新因素:民族工业。
影响: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产生了资产阶级,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为民主革命提供了基础;进一步改变中国的经济结构;给中国社会带来新气息。
例6:小结中哪些表述是正文未涉及的?(我忽略的)
追问:小结中哪些表述是不完整的?
例1 指出上文中的史论,编者如何证明这一结论?
属于哪一类史料?为什么运用两则史料?
史料实证素养
方法2:咬文嚼字——精准透彻
例2:宣政院为什么是中央官署?
其职官有何特点?为什么?
宣政院辖地
变式:有历史学者说:“官有内外之分。内官即中央政府之官,是分事而治的。全国政务,都汇集于此……外官则分地而治。在其地界以内,原则上各事都要管的。除于地界以外,则各事一概不管。”以下官职兼有“内外官”之义的是
A.西汉刺史 B.唐朝中书令
C.北宋提点刑狱司 D.元朝帝师
理解万岁!
咀嚼概念!
例3
分析说明?
历史解释
权利 VS 权力
追问:结合所学,指出英国“强迫其他国家实行自由贸易”的政策和典型事例。
政策:炮舰政策。
史实: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门户。
例4: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创立者是哪个国家的谁?其代表作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者还有谁?有哪些影响?
影响:政治上……;
经济上: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但引发经济危机。
思想上:成为英国近代经济思想的基石;确立了发财
致富的价值观;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
咸阳、长城、河套、直道、郡县、骊山、灵渠、岭南、
越族地区4郡、西南夷、五尺道、……
方法3:图文转换——厘清时空
例1:读秦疆域图,你获取到哪些历史信息?可以怎么考?
结合所学,以河套地区为例,指出秦始皇巩固国家安全的举措。
例2:康熙帝
世界形势
例3:如何厘清抗日战争的时间和战役图?
图册P25
神入
希特勒与斯大林:
“荒唐”的伴侣 (1939)
漫画析史
1.慧眼识图(找信息)
2.以图问史(找问题)
3.论从史出(解疑惑)
人物:希特勒、斯大林
时间:1939
事件:《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例4:如何解读一幅画?
——改编自王梦雅课例
为什么成为伴侣?
为什么是“荒唐”的?
漫画家的“荒唐伴侣”观点全面吗?
综上,如何解读一幅画?
例1 汉武帝
方法4:纵横捭阖——关联贯通
——改编自陈大军课例
例2 古代中国
原始社会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 秦 西汉 东汉 魏晋 唐 宋 元 明 清
政治
行政
中央
地方
选官
监察
经济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耕作
水利
纺织
冶炼
陶瓷
商人市
都会
分封制宗法制
郡县
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中外朝
郡国并行
州郡县
三省六部制
道州县
二府三司制
路州县
一省两院制
行省制
废丞相设内阁
军机处理藩院
密折制
御史大夫
监御史
州刺史
司隶校尉
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
小农经济
普及、 耦犁、耧车
一牛挽犁
曲辕犁
都江堰、郑国渠、
井渠
王景治黄
人工育蚕
妇功
高超①②③
官营民营
青铜器
煤炭冶铁
杜诗水排
唐三彩、独立、南北、釉下彩绘;五大名窑、瓷路
①②
①②
①②
①②
①②③④
资本主义萌芽
苏州、市镇
御史台
都察院
提点刑狱司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八股取士
察举制
思想文化
百家争鸣
儒学正统
理学
思想活跃
人物
遗产
①②
重农抑商
灵渠
海禁政策
唯物史观:
横向的趋势和规律,纵向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例3.
2021年是“中国希腊文化和旅游年” ,关注时政热点?
例4:指出文艺复兴在不同国家的花果?
例5:东西方科技关联
方法4:实践反思——认识自我
为教学找到一个基本原理并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明白,我们坚持某种特殊的教学方式,是根源于一系列经过检验的的观念。
聆听——沉淀——传播
遗忘规律:先快后慢
例1:学生命题并提问
例2:学生命题教师提问
例3:我的课堂我做主
苏格拉底说: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我们也要说:未经反思的作业是不值得做的。
例5:
知识整理 构建体系查漏补缺 全面复习
注重方法 精练大题
调整心态 轻装前进
错题订正
一起见证有强大思考力的反思
圆融:佛教语。破除偏执,圆满融通。
如来 观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徧法界,湛然常住。
—— 《楞严经》卷十七
眼前的愁烦是蜕化期间应有的苦闷,超越了这一段期间,自然会入于圆融无碍的境界。
——叶圣陶 《倪焕之》
学
材
学生
学养
教师
家庭
学校
同学
三“学”圆融境界
感谢聆听!
预祝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