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海—气相互作用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4.3海—气相互作用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4-29 08:4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4.3 海—气相互作用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左图为太平洋8月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图(单位:℃),右图为拉尼娜年赤道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有关左图等温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受太阳辐射影响,南半球等温线更为平直
B.受大气环流影响,水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C.受海陆分布影响,乙处比甲处等温线密集
D.受暖流影响,甲处等温线向高纬方向凸出
2.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左图所示地区( )
A.甲地冬季较温暖,冬季风势力弱
B.乙地暴雨频繁,泥石流频发
C.丙海区沿岸森林火险等级提高
D.丁海区冷海水上泛增强,渔业增产
海洋与大气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叙述符合事实的是( )。
A.大气通过降水将水分输送给海洋,驱动洋流
B.海洋通过辐射等形式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影响大气环流
C.大气通过对流将臭氧输送给海洋,加重赤潮
D.海洋通过蒸发将水汽输送给大气,形成信风
4.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该作用可能( )。
A.缓解全球变暖 B.缩小臭氧层空洞
C.减轻酸雨污染 D.加快洋流流速
5.“海浩”是指海面上出现“白茫茫云雾”的现象。下图为2021年1月7日青岛经历寒潮天气时海面出现的“海浩”奇观(海面云雾主要由冰晶组成)。此次“海浩”现象的发生条件是( )
A.冷锋过境前;水温高于气温
B.冷锋过境后;水温高于气温
C.冷锋过境前;水温低于气温
D.冷锋过境后;水温低于气温
下图示意我国近海海面年蒸发量的分布。部分海域蒸发强烈,出现了年蒸发量大于2000毫米的高值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形成年蒸发量高值区的原因是该海域
A.海水流动快 B.有暖流经过
C.太阳辐射强 D.靠近陆地
7.年蒸发量高值区海域冬季海面蒸发更强,最主要的原因是该海域冬季
A.降水少 B.辐射强
C.海气温差大 D.风力强
8.读"厄尔尼诺示意图",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澳大利亚东部暴雨不断 B.南极大陆冰川融化
C.印度尼西亚发生森林火灾 D.秘鲁沿岸更加干旱
2016年8月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区进入到“拉尼娜”状态(海温持续异常偏低的现象),“拉尼娜”现象又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赤道地区大气环流的是
A. B.
C. D.
10.“拉尼娜”现象可能导致
A.赤道太平洋地区大气环流减弱 B.美洲西海岸干旱加剧
C.赤道西太平洋地区降水减少 D.秘鲁沿岸上升流减弱
读“世界四大渔场与洋流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1.下列关于图中渔场和洋流的表述,正确的是( )
A.a为日本暖流,①为北海道渔场;b为秘鲁寒流,②为秘鲁渔场
B.a为墨西哥湾暖流,①为纽芬兰渔场;b为秘鲁寒流,②为秘鲁渔场
C.c为日本暖流,③为北海渔场;d为墨西哥湾暖流,④为纽芬兰渔场
D.c为日本暖流,③为北海道渔场;d为北大西洋暖流,④为北海渔场
12.若渔场②附近水域的温度比往年异常升高,则可能出现( )
A.我国东南沿海台风活动异常频繁 B.秘鲁、智利等地暴雨、涝灾频繁
C.东南信风较常年偏强 D.渔场②饵料丰富,渔业丰收
13.a洋流的影响是( )
A.加快途经海轮的航速 B.为离岸流,底层海水上泛形成渔场
C.对沿岸气候增温加湿的作用 D.缩小海洋污染的范围
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市,是中国七大淡水湖之一。洱海四面环山,位于山谷盆地中,独特的地理条件使洱海地区形成湖陆风和山谷风叠加的局地环流。读洱海地区某时刻沿25°36′N上空的等温面示意图和洱海地区地形图(单位:米)。完成下面小题。
14.该时刻甲地吹( )
A.西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15.洱海的存在使周边地区( )
A.气温日较差变大 B.气温年较差变大
C.风频变大,山风增强 D.点苍山东坡夜雨减少
16.全球碳循环系统中最重要的是( )
A.海洋 B.大陆 C.大气 D.岩石圈
下图是“大洋表面蒸发(E)与降水(P)差值随纬度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7.甲、乙、丙、丁海区中,乙海区表层海水( )
A.盐度最低 B.盐度最高 C.密度最小 D.密度最大
18.甲、乙、丙、丁各海区,大气对流运动最强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海洋与大气通过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等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产生重要影响。图示意1997年太平洋局部海域海洋表层温度与多年平均温度差值等值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关于海—气相互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是海洋根本的热量来源
B.大气参与陆上内循环影响海水性质
C.海洋通过蒸发向大气提供营养元素
D.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缓解大气温室效应
20.1997年,赤道太平洋沿岸( )
A.西侧洪涝灾害概率增大 B.东侧降水增多
C.秘鲁渔场产量巨增 D.东南信风偏强
德雷克海峡海冰较常年增多会导致海水流通量减少,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下图为南太平洋周围区域洋流分布图。完成下题。
21.德雷克海峡海冰较常年增加时( )
A.②附近海区降水增加
B.③附近海区降水增加
C.②附近海区气温升高
D.③附近海区气流对流减弱
22.①附近海区的洋流( )
A.受西南风影响
B.属于副热带为中心的环流
C.性质属于暖流
D.围绕南极大陆逆时针流动
山东青岛近海区域,是我国海雾多发区。当气团移动至海面时,若气温低于海温时,易形成蒸发雾;若气温高于海温时,易形成冷却雾。下图示意该地一年的雾日里气温与海温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据图推测该地最容易出现雾日的时间段( )
A.12—2月 B.2—4月 C.5—7月 D.10—12月
24.据图判断正确的说法( )
A.当气温为10—15℃,以蒸发雾为主 B.当气温为10—15℃,以冷却雾为主
C.当海温为10—15℃,以蒸发雾为主 D.当海温为10—15℃以冷却雾为主
25.关于两种雾的形成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①蒸发雾:海面蒸发水汽遇冷空气凝结②蒸发雾:出现大气逆温扩散条件较差③冷却雾:暖湿空气受热上升冷却凝结④冷却雾:水汽受冷海面影响凝结成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降水再循环率是指局地蒸发的水汽对降水的贡献率,反映了该区域陆气相互作用的强度。近日研究发现,当前年冬天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时,次年夏季对流层低层有大尺度的异常反气旋环流抑制了印度半岛中北部降水,进而影响青藏高原。下图为青藏高原夏季大气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推测前冬发生厄尔尼诺事件后,青藏高原夏季降水再循环率(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27.在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下,青藏高原夏季降水再循环率变化的原因( )
①高压控制下,青藏高原降水减少②高压北部的偏西风促进热带水汽向青藏高原输送
③多晴天,蒸发加强④阴雨天增加,蒸发减弱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渤海是北半球纬度最低的大面积结冰海域。每年11月末到次年3月初,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辽东半岛东岸及鸭绿江口近岸区城也会结冰,但面积小,冰情轻。读图“渤海及黄海北部海冰面积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8.辽东半岛东岸盛冰期海冰较西岸面积小的原因是( )
A.纬度较低 B.海域开放
C.洋流影响较小 D.海水盐度低,
29.辽东湾东岸的海冰平均厚度大于西岸,下列条件影响最大的是( )
A.东岸是冬季风迎风岸 B.东岸海水深度更深
C.西岸冬季降雪量较少 D.西岸海冰流动性弱
30.辽东湾海湾封冻会导致( )
A.海域上空空气湿度增加 B.区域内降雪量增加
C.冰下海水盐度升高 D.冰面风力显著减弱.
二、综合题
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沃克环流”是存在于赤道附近低纬地带的大气热力环流。图1是太平洋正常年份沃克环流的垂直大气结构图;图2是部分海区等水温线图,图中虚线表示洋流。
(1)指出图2中虚线表示的洋流可能出现在图1甲、丙、丁三海区中的哪处?判断并说明其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2)指出图1甲、乙、丙所在海区中,最可能出现大渔场的海区是哪个?判断并分析原因。
(3)比较图1所示太平洋热带海区正常年份东部与西部表层海水温度的高低,并分析其原因。
(4)当沃克环流减弱或反向时,热带太平洋表层海水东、西部水温出现异常,即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指出出现此现象时太平洋东、西两岸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3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正常情况下,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海水温度存在差异,从而在上空形成大气热力环流,也叫“沃克环流”。下图示意正常年份热带太平洋附近地理事物分布。
(1)在图中南太平洋3支洋流(实线)上分别画上箭头表示其流向,在图中沃克环流圈(虚线)中用4个箭头画出其大气运动方向。
(2)当东南信风减弱时,从海一气相互作用角度分析太平洋西岸甲附近气候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3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洋流①②的名称____。
(2)结合图中信息,说明洋流对甲、乙两地气候的影响。
(3)—艘轮船自乙航行至城市A,在洋流的作用下其航行速度较____,当航行至丁海峡,其航行速度会____,请说明原因____。
(4)某年丙海域温度异常升高,说出该现象的名称并简述该现象对丙海域附近自然环境的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D
【解析】
【分析】
1.
受海陆分布影响,南半球等温线更平直,A错误;受太阳辐射影响,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B错误;受寒暖流交汇影响,甲比乙等温线密集,C错误,甲处有日本暖流,等温线向高纬凸出,D正确。故选D。
2.
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东亚冬季气温低,冬季风强,A错误;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海岸信风强,吹动表层海水离开海岸,底层冷水上泛形成寒流,气温低,气流下沉,降水少,B错误;丙海区因暖热海水堆积,气温高,气流上升,降水增多,火险等级降低,C错误;丁海区海水上泛,营养物质为海洋浮游生物提供营养,饵料增多,渔业增产,D正确。故选D。
【点睛】
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3.B
4.A
【解析】
3.
洋流的成因主要为风力,此外还有海水运动、密度状况等,与降水无关,故A错误。海洋通过辐射、蒸发等形式将热量输送给大气,进而影响大气环流,故B正确。赤潮与臭氧无关,故C错误。海洋通过蒸发将水汽输送给大气,并不能形成风,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
4.
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调节,而二氧化碳等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气体,所以这个作用可以缓解全球变暧,故A正确。臭氧层空洞是由于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化学物质导致的,与材料所给信息无关,故B错误。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排放酸性气体导致,与材料所给信息无关,故C错误。洋流的流速主要与盛行风等因素有关,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
5.B
【解析】
【详解】
“海浩”是指海面上方气温突降至零度以下时,海水温度高于空气中温度,海水蒸发的水蒸气遇冷后迅速凝结为小水珠或冰晶,因此 “海浩”现象是因水汽遇冷凝结而成,因此气温越低,越有利于形成“海浩”现象。冷锋过境后,受单一的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水温高于气温,有利于形成“海浩”现象。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
6.B
7.C
【解析】
6.影响蒸发的因素主要包括大气温度、湿度、风速以及蒸发面积等。据图并结合我国近海洋流流向和性质可知,高值区所处海区有日本暖流流经,水温较高,蒸发旺盛,故B正确。海水流动速度对蒸发量的影响无法判断;图中年蒸发量等值线不存在自南向北递减的规律,因此受太阳辐射影响不大;高值区并不靠近大陆。故A、C、D错误。
7.读图可知,年蒸发量高值区位于东海附近海域,东海海域冬季降水较渤海、黄海海域多;太阳辐射强度比其南部的南海海域小,受冬季风影响,风力应比渤海、黄海海域弱,因此排除A、B、D选项;东海海域冬季受暖流影响,海水温度高,海气温差大,蒸发强烈,故C正确。
【点睛】本题难度较大,宜采用排除法。
8.C
【解析】
【分析】
【详解】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所以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西岸的澳大利亚东部和印度尼西亚地区气候干燥,容易诱发森林大火,A错误,C对。和南极大陆的冰川融化关系不大,B错误。秘鲁沿岸地区降水增多,D错误。故选C。
【点睛】
9.A
10.B
【解析】
9.拉尼娜现象出现时,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区海温持续异常偏低,该处气流下沉;与此相反,太平洋赤道中西部海区海温相对较高,气流上升,因此在赤道上空形成顺时针方向的大气环流。A正确。
10.由于拉尼娜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区海温持续异常偏低的现象,会使得赤道太平洋地区大气环流增强,A错。美洲西海岸地区冷海水上升增强,干旱加剧,B对。赤道西太平洋地区降水增多,C错。秘鲁沿岸上升流增强,D错。故选B。
11.A
12.B
13.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世界洋流的分布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11.
世界四大渔场中三大渔场位于寒暖流交汇处,秘鲁渔场不是位于寒暖流交汇处,而是位于上升流处秘鲁寒流附近,所以图中②是秘鲁渔场;图中①处是位于日本北海道岛附近日本暖流与干岛寒流交汇处的北海道渔场,a为日本暖流;③是位于加拿大纽芬兰岛附近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的纽芬兰渔场;④是位于英国东侧北天西洋暖流与北永洋南下冷水交汇处的北海渔场。故选A。
12.
据上题分析可知,②渔场是秘鲁渔场,秘鲁渔场附近水域温度比往年升高时,就是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时。在正常情况下,太平洋赤道南侧盛行强劲的东南信风,它将温暖的表层海水吹离南美沿岸。当信风减弱时,南美太平洋沿岸表层永温开高,就形成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秘鲁、智利沿海海水温度升高,升流增强,隆水量增加,易形成暴雨、洪涝灾害,厄尔尼诸现象常抑制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的形成,所以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会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温暖的海水杀死了鱼类赖生存的浮游生物,而且秘鲁沿海的上升流减弱,上泛海水带来的营养物质减少,因此使秘鲁渔业严重受损。故选B。
13.
据(1)分析可知,a洋流是日本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C正确;。会加快北向航行的海伦速度,A错误;属于表层风海流,B错误;顺洋流会扩大海洋污染的范围,D错误。故选C。
【点睛】
厄尔尼诺现象及对中国的影响:厄尔尼诺:在正常状况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北信风;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南信风。信风带动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分别形成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暖流。从赤道东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层上升涌流补充,从而便这一地区下层冷水上泛,水温低千西周,形成东西部海温差。但是,一旦东南信风减弱,就会造成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减少或停正;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天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强的这股暖流酒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侵,使海水温度剧升,冷水鱼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鸟因找不到食物而纷纷离去,渔场顿时失去生机,使沿岸国家遭到巨大损失。
14.A
15.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湖陆热力性质差异及其影响。
14.
读左图可知,近地面气温较低,应是冬季;图中可以看出湖区气温高于周围地区,据此推知甲温度高于周围地区,则甲处气压梯度力由南指向北,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影响,甲处风向右偏形成西南风。据此分析本题选A。
15.
结合材料分析,洱海的水热容量大于周边陆地,可以调节气候,使得周边地区日较差、年较差变小,故A、B错误;受湖陆风的影响,白天风从洱海吹向陆地,晚上风从陆地吹向洱海;受山谷风的影响,白天风从洱海吹向点苍山,晚上风从点苍山吹向洱海。湖陆风和山谷风在昼夜风向一致,故洱海的存在使周边地区风频变大,山风增强,故C正确;东坡可阻挡夜间洱海水汽,降水增多,故D错误。据此分析本题选C。
【点睛】
在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的风向的确定在近地面水平等压线图中,一般要求作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风向等。从风向的决定因素来看,它是三个力的合力方向。
第一步,作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并且与等压线垂直。
第二步,作风向。近地面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作用下和等压线斜交,并成一锐角。风向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南半球左偏,在北半球右偏。在作图时,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应画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并成一锐角;南半球反之。
第三步,作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成90度夹角,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在风向的右侧与之垂直,南半球相反。
第四步,作摩擦力。摩擦力阻碍风的运动,与风向相反。判断风向一定要看清条件:是否考虑摩擦力,若不考虑则风向平行于等压线;若考虑则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后者风向的判断方法是: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然后向左或向右(据半球确定)偏转大约30°~45°即为实际风向(即近地面风向)。
16.A
【解析】
【分析】
【详解】
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碳储存库,海洋中溶解的CO2是大气中CO2含量的数十倍,海洋对大气中CO2的吸收是平衡CO2的主要途径,因此全球碳循环系统中最重要的是海洋,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
17.B
18.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大洋表面蒸发与降水差值随纬度变化”图为背景,考查不同海区的表层海水性质差异、海洋区域大气的运动。
17.
读“大洋表面蒸发(E)与降水(P)差值随纬度变化”图可知,乙海区位于20°N-30°N的副热带海区,蒸发(E)与降水(P)差值为正值,说明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结合海水盐度随纬度变化趋势,故乙海区盐度最高,A错误;B正确;赤道附近温度高,海水密度小,随纬度升高密度减小,故乙海区的密度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C错误;D错误;故选B。
18.
甲海区位于赤道海区,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海水温度高,蒸发旺盛;且蒸发(E)与降水(P)差值为负值,说明降水量大,而降水量大是大气对流运动旺盛的结果,故甲海区大气对流运动最强,A正确;乙丙丁海区纬度较甲高,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甲少,故大气对流运动不如甲旺盛,BCD错误,故选A。
【点睛】
表层海水温度随纬度升高而降低,密度随纬度升高而减小,盐度从南北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递减;赤道地区纬度低,温度高,大气对流运动旺盛。
19.D
20.B
【解析】
【分析】
19.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阳辐射是海洋根本的热量来源,A错误;大气参与海陆间水循环影响海水性质,B错误;海洋通过蒸发向大气提供水汽,C错误;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缓解温室效应,D正确。故选D。
20.
读图可知,1997年太平洋东部即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海水异常增温,可判断出现了厄尔尼诺现象,此时赤道太平洋沿岸西侧形成下沉气流,降水减少,可能出现旱灾及森林火灾,A错误;东侧形成上升气流,降水增多,出现洪涝灾害,B正确;秘鲁沿岸上升流减弱,渔场减产,C错误;东南信风减弱,D错误。故选B。
【点睛】
厄尔尼诺对我国的影响
厄尔尼诺易导致暖冬,南方易出现暴雨洪涝,北方易出现高温干旱,东北易出现冷夏。比起单纯的气温变化,极端天气更容易引发危险。1、台风减少。西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次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次数均较正常年份少。2、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中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北方地区夏季容易出现干旱、高温,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近百年来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次年。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21.B
22.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南太平洋周围区域洋流分布图为载体,以德雷克海峡海冰较常年增多这一现象为情境,考查相关海区洋流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1.
依据材料信息,德雷克海峡海冰较常年增多会导致海水流通量减少,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②海区秘鲁寒流增强,所以附近海区降水减少,气温下降,故A、C两项错误;由于②海区气温降低,使南太平洋东西两岸温差增大,澳大利亚东岸地区上升气流增强,会导致澳大利亚东岸地区降水增多。③属于澳大利亚东岸地区,所以本题B项正确。
22.
①附近海区的洋流属于南极大陆外围的南极环流。其形成主要受极地东风的影响,围绕南极大陆逆时针流动,故D项正确。其性质为寒流,属于副极地环流,所以A、B、C三项错误。
【点睛】
南半球西风漂流成为寒流的原因:一是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环绕南极大陆流动的,而南极大陆是一个冰雪覆盖的大陆,气温极低,这必然会影响其周围水域的温度;二是从南极大陆延伸出来的冰舌,进入海面后形成了漂浮的冰山,这些浮冰融化时吸收大量的热能,从而使海水温度降低;三是南极大陆的强劲而干冷的极地东风也加强了海水的降温。
23.C
24.A
25.B
【解析】
【分析】
23.
据图示可知,在海温15℃到25℃的范围,雾出现的次数最多,山东位于温带地区,5-7月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昼长较长,温度较高,所以在5-7月出现雾的日数最多,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4.
据图可知,当气温为10-15℃,大多形成的雾为气温低于海温,所以多为蒸发雾,A正确,B错误;当海温为10-15℃,形成的雾部分气温高于海温,部分气温低于海温,有蒸发雾也有冷却雾,CD错误;故选A。
25.
结合材料可知,蒸发雾是气团的温度低于海面的温度,海水温度高,遇冷凝结形成的雾,①正确,②错误;冷却雾是指当气团的温度高于海面温度时,暖湿的空气遇到冷海面,凝结形成的雾,③错误,④正确;综上,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
雾形成主要条件有:充足的水汽、遇冷凝结、凝结核、无大风天气。
26.B
27.B
【解析】
【分析】
26.
从图中可以看出前冬发生厄尔尼诺流出水汽较正常年份增多,且蒸发转化为降水的水汽变少,所以夏季降水再循环率变小,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7.
从图中可看出外部水汽流入量增加,降水量增加,①错,②对;也可看出蒸发量变小,③错,④对。故选B。
【点睛】
厄尔尼诺现象主要指太平洋东部海水异常增温,造成太平洋东部降水多而西部降水少的现象,但并不是说太平洋西部每个地方都会降水少。需结合图上信息进行分析。
28.B
29.A
30.C
【解析】
28.
辽东半岛东岸和西岸纬度相当,A错误;辽东半岛东岸与西岸相比,海域较开放,与海水交换频繁,水温较高,海冰较少,B正确。辽东半岛东岸与西岸受洋流的影响都较小,C错误。辽东半岛西岸受陆地径流汇入、海域封闭等影响,海水盐度较低,海冰面积应较大,D错误。故选B。
29.
东岸为冬季风迎风岸,气温降低,盛行风吹拂,海冰厚度大,A正确;无理由表明东岸海水深度更深,B错误;降雪量多少对海冰影响不大,C错误;在盛行风作用下,西岸海冰向东流动,D错误;故选A。
30.
辽东湾海湾封冻,海水结冰,蒸发减弱,上空空气湿度降低,A错误;由于结冰水汽减少,降雪也减少,B错误; 冰面比较光滑,减小摩擦力,风力加强,D错误; 海冰形成,盐分析出,加之河流结冰,冰下盐度高,C正确;故选C。
【点睛】
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1.降水:降水多盐度低;
2. 蒸发:蒸发强盐度高;
3.洋流:暖流增盐,寒流减盐;
4.河流:河流注入多,盐度低;
5.海区封闭程度:海区越封闭,盐度越大或越小;
31.(1)丁;增温增湿。
(2)丙;丙海区沿岸表层海水被东南信风吹离,深层海水补偿上升,形成上升补偿流,使海洋底层营养物质上涌,饵料丰富。
(3)正常年份,东部表层海水温度比西部的低。原因:东部有(秘鲁)寒流流经,西部有(东澳大利亚)暖流流经。
(4)澳大利亚东部因干旱频发森林火灾;南美洲西海岸易出现洪涝灾害;热带太平洋西部台风发生次数减少;秘鲁渔场捕鱼量明显减少。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沃克环流为背景,涉及洋流分布、洋流影响及厄尔尼诺现象等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1)
右图根据等温线分布,越往北,水温越高,判断为南半球,根据等温线的凸向“凸低为高”,判断为暖流,甲、丙、丁三海区位于南太平洋海域,甲是南赤道暖流,丙是秘鲁寒流,丁是东澳大利亚暖流,图2中虚线表示的洋流可能出现在图1甲、丙、丁三海区中的丁处。暖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增温增湿。
(2)
读图可知,甲、乙、丙所在海区中,丙位于南美大陆西海岸,受东南信风的影响,东南信风在该海区为离岸风,表层海水被吹走,底层海水上升补充,海水上升的过程中将海洋底层的营养物质带至表层,使得浮游生物及藻类丰富,鱼类的饵料丰富,形成大规模的秘鲁渔场。甲是南赤道暖流,乙是西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甲乙均不具备大渔场形成条件。
(3)
正常年份,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温度比西部的低。原因是太平洋东部有秘鲁寒流流经,降温减湿;太平洋西部有东澳大利亚暖流流经,增温增湿。
(4)
当沃克环流减弱或反向,即是厄尔尼诺现象。此时,南美洲西海岸附近温暖海水增多,盛行上升气流,海岸降水增多,易出现洪涝灾害;澳大利亚东部气流以下沉为主,气候干旱,森林火灾增加;热带太平洋西部地区台风发生的次数可能减少。秘鲁渔场上升流减弱,捕鱼量明显减少。
【点睛】
32.(1)
(2)当东南信风减弱时,南赤道暖流减弱(赤道附近自东向西的暖流减弱),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海面温差减小,甲地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下沉气流),气候由炎热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赤道附近太平洋为背景材料,涉及大气运动方向、东南信风减弱对气候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1)
由所学知识可知,正常年份,赤道附近表层暖海水,在信风吹拂下向西流动,使西侧暖海水堆积水温升高,导致洋面温度偏高;而东侧冷海水上涌,表面温度低,所以东侧温度低,气流下沉;西侧气温高,所以气流上升,从而形成顺时针的大气环流。如图所示:
(2)
由所学知识可知,当东南信风减弱时,赤道附近自东向西的南赤道暖流减弱,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水温降低,导致平洋东西部海面温差减小,甲地上升气流势力减弱或消失;由于上升流降水多,而上升流减弱后,降水减少;所以气候由原来的炎热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
【点睛】
33.(1)①为秘鲁寒流,②为巴西暖流。
(2)①为寒流,降温减湿,促进了甲地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②为暖流,增温增湿,促进了乙地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形成。
(3) 快 减慢 丁海峡处的洋流为西风漂流,洋流流向和航行方向相反
(4)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该海域出现大量死鱼;沿岸降水增多,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大。
【解析】
【分析】
该题以南美洲为背景,考查南美洲东西两岸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影响,同时渗透了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1)
①是位于南美西岸向北流的秘鲁寒流;②是位于南美东岸向南流的巴西暖流。
(2)
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故①降温减湿,促进了甲地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故②增温增湿,促进了乙地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形成。
(3)
受洋流影响,顺洋流流向航行的轮船航行速度较快,故自乙航行至城市A的轮船顺巴西暖流和秘鲁寒流,速度较快;当航行至丁海峡航行方向与西风漂流流向相反,航行速度会减慢。
(4)
丙海域温度异常升高即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东南信风减弱,丙海域表层被吹走的海水减少,深层冷海水上泛减少,水温升高,同时导致该海域表层海水中营养物质减少,鱼类食物缺乏,该海域出现大量死鱼;当秘鲁寒流减弱以后,下沉气流减弱,上升流增强,使秘鲁沿海沿岸降水增多,甚至暴雨成灾,洪水泛滥。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