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单选题
下图是新疆准噶尔盆地著名的乌尔禾魔鬼城的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魔鬼城四面壁立,怪石嶙峋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溶蚀 C.冰川侵蚀 D.风力侵蚀
2.乌尔禾魔鬼城地区地貌的形成的自然环境关系最密切。( )
A.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 B.山高谷深,水流湍急落差大
C.深居内陆,降水少风力强 D.冬冷夏热,降水季节变化大
灌木丛植被对风有削弱作用,使泥沙在灌木丛的背风坡形成沙丘,称为风影沙丘。不同植被形成的风影沙丘的长度、宽度、高度不同。图1示意我国西北地区某灌木形成的风影沙丘,图2示意该灌木植株高度与沙丘体积的相关性。完成下面小题。
3.该地主导风向最可能是(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4.风影沙丘( )
A.宽度受灌丛迎风面积影响大 B.长度与植株高度成反比
C.高度受灌丛叶片大小影响大 D.体积与植株高度成正比
5.随着风影沙丘数量的增加,当地( )
A.风蚀作用不断加强 B.风积地貌趋于稳定 C.荒漠扩张速度加快 D.大气降水显著增加
下图是某流域地质简图,甲、乙、丙三地有砾石堆积物(见下图右下角照片),在甲地砾石堆积物中发现了金刚石。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6.含金刚石堆积物的成因是( )
A.冰川沉积 B.流水沉积
C.风力沉积 D.风化残积
7.图中可能找到金刚石矿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地质勘探小组在自西向东水平距离各相差五百米的A、B、C三地对某沉积岩层进行探测。尽管当地潮湿、黏重的红色土壤给探测带来了不便,但该小组还是得到了下表中的简化数据,其中的沉积岩埋藏深度是指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据此回答问题。
地点 A B C
海拔(米) 500 250 600
某沉积层埋藏深度(米) 421 3 412
8.该区域可能属( )
A.向斜谷 B.背斜谷
C.向斜山 D.背斜山
9.该区域最可能位于我国的(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西南地区 D.江南地区
龙里猴子沟风景名胜区,距贵阳市中心28 km。猴子沟风景区内部资源是一个有机组合整体,主要景观有大面积的草原与草原中的峡谷、沟谷、峰林、峰丛、竖井、天坑、洼地等(如图所示)。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图示地区位于我国的( )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11.图示地区主要的岩石类型和该处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岩浆岩、风力侵蚀 B.岩浆岩、流水堆积
C.沉积岩、冰川侵蚀 D.沉积岩、流水侵蚀
风沙运动是造成流动沙丘土壤风蚀量在不同坡向上差异的原因。如图是6月份雅鲁藏布江山南宽谷流动沙丘不同坡向的土壤风蚀状况统计图。沙丘呈南北走向,与河谷主导风向垂直,风向变化是流动沙丘由风蚀作用向风积作用变化的主要原因,风蚀记为负值,风积记为正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图示6月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沙丘顶的高度不断升高 B.6月26日西坡是迎风坡
C.6月11日东坡是迎风坡 D.6月下旬风向发生变化
13.风力最大的日期是( )
A.6月5日 B.6月16日 C.6月11日 D.6月26日
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下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题。
14.左图为平顶山状雅丹,推测该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堆积形成 B.地壳抬升作用
C.风力侵蚀残留 D.流水沉积作用
15.右图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分析两侧坡度差异的成因( )
A.缓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B.陡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C.陡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D.缓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下图为全球板块分布的局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6.甲、乙两陆地分别属于( )
A.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B.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C.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D.美洲板块、亚欧板块
17.M、N两处板块边界类型图示依次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①
图为我国福建某山地A、B、C三点的海拔和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A、B、C之间的地貌成因是( )
A.背斜成山 B.向斜成山 C.背斜成谷 D.向斜成谷
19.A、B、C之间的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堆积
黑龙江五大连池风景区总面积1060km2,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将五个火山堰塞湖连在一起。左图示意五大连池(局部)景观,右图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左图中与五大连池堰塞体岩石形成地质作用相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1.下列地质公园与五大连池形成的地质作用最接近的是( )
A.山东泰山—片麻岩 B.云南石林—石灰岩
C.广东丹霞山—砂岩 D.安徽黄山—花岗岩
中国最美桌山——瓦屋山,四面壁立千仞,山顶坦荡平阔,森林覆盖率96.1%,有野生植物3500余种,被子植物种类约占世界现存总科数的60%,被誉为“世界被子植物的摇篮和分化中心”,它是全国最大的国家森林公园。下图为“手绘瓦屋山地质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有关瓦屋山成因分析正确的是( )
A.玄武岩覆盖堆积在石灰岩上方,不易侵蚀
B.地壳水平张裂,断裂抬升
C.玄武岩松散不够坚硬,易被侵蚀形成平顶
D.植被覆盖率高,泥沙易被拦截堆积成山
23.有关瓦屋山自然地理环境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地势起伏大,自然带垂直分异明显
B.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良好
C.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
D.山顶气温低,有终年积雪分布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和岩层地质界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4.图示地区主要的构造地貌类型和成因分别是( )
A.背斜山地 外力作用
B.背斜谷地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C.向斜谷地 内力作用
D.向斜山地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5.图中四地符合实际的是( )
A.甲处玄武岩的垂直高差可能是1190 m
B.乙处岩层中可能找到化石
C.丙处可能发育成为河流
D.丁处为最佳天然大理岩开采点
二、填空题
26.地质构造:在地球的内、外力作用下,岩层或岩体发生____或____而遗留下来的形态。常见的地质构造是____和____。
2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一种非常独特的地貌类型。
(1)图中所示的是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中的____,该地貌主要分布于图中地貌类型界限以____(填方位)区域。
(2)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的地区之一,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分布有大量的____岩,并且气温____,降水总量____,具备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岩石和气候条件。
28.读某地地质剖面和水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若要在A、B两地钻探获得石油,应选择_____地,该地的地质构造是 ____。B处成山的主要原因是_____。
(2)C岩石是上地幔顶部________层的岩浆侵入地壳内部,经________(地质作用)形成的岩浆岩。
(3)图示水循环类型为____,其对陆地水资源的主要意义是_______。目前人类活动最容易影响的环节是______(填数字)。
(4)E处按图所示形成的地貌类型是________,该地貌形成的过程是_________。
三、综合题
2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雅鲁藏布江位于青藏高原南部,两岸支流峡谷,多古冰川地貌。研究发现,流域内干支流交汇处的宽谷河段广泛发育坡前黄土沉积地貌,且黄土的粒径明显小于砂粒。其形成时间多是末次冰期以后,且不同基岩性质的山坡前均有分布。有学者研究提出该地沉积地貌发育概念模型(下图):冰期,山坡主要被冰川和冰川沉积物覆盖。冰期末期,冰川沉积物受冰雪融水的搬运作用形成洪(冲)积扇。间冰期,该地谷风(即近地面从谷地吹向山坡的风)作用显著。
(1)说明冰期末期该地区洪(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2)推测该地区黄土物质主要来源并说明理由。
(3)与沙丘相比,该地区黄土沉积地貌分布更靠近坡前,试分析原因。
3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桑干河流经土家湾峡谷段时河道蜿蜒曲折,河床有大量沉积物。两岸是“V”形狭谷上叠置“U”形宽谷的“谷中谷”地貌。下图为“谷中谷”地貌剖面图。
(1)推测“谷中谷”的形成过程。
(2)桑干河河湾的凸岸村落聚集,分析其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C
【解析】
【分析】
1.该地貌位于新疆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多大风天气,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图中魔鬼城四面壁立,怪石嶙峋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风力侵蚀,D项正确;该地降水少,流水侵蚀弱,A项错误;流水溶蚀作用主要发生在气候湿润,石灰岩覆盖地区,B项错误;冰川侵蚀多发生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带,该地为盆地地形,地势较低,C项错误。故选D。
2.
该地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A项错误;该地为盆地地形,地势起伏小,河流较少,B项错误;该地貌形成主要与当地气候干旱,降水稀少,风力作用强有关,C项正确;该地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冬冷夏热,全年降水少,D项错误。故选C。
【点睛】
魔鬼城又称乌尔禾风城,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区域,是在干旱、大风环境下形成的一种风蚀地貌类型。
3.C
4.A
5.B
【解析】
【分析】
3.
结合材料可知,风影沙丘应该位于植株的背风侧,图中沙区位于植被的西南方,故该地的主导风向最可能是东北风。ABD项错误,C项正确。故选C。
4.
读图可知,风影沙丘宽度受灌丛迎风面积影响大,当灌丛迎风面面较大时,风影沙丘宽度较大,A项正确。从图中无法判断风影沙丘长度与植株高度的关系,B项错误。风影沙丘体积与植株高度成正相关,但不一定成正比,D项错误。沙丘的高度与灌丛叶片大小的关系无法从图中得到,C项错误。故选A。
5.
植被具有固定沙丘的作用,随着风影沙丘数量的增加,说明当地的灌丛植被增加,当地风积地貌趋于稳定,B项正确。植被数量的增加,说明风蚀作用减弱,荒漠化扩张速度减小,而大气降水短时间短时间内不会出现明显的增加,ACD项错误。故选B。
【点睛】
就单个沙丘而言,因为迎风面沙子顺着风向前移动推进,故一般面比较长,且坡度较缓,过了沙丘顶,主要在重力作用下进行下滑,故滑下面相对较陡,由此可判断主导风向。
6.B
7.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外力作用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6.由图可知,含金刚石的堆积物主要沿河分布,且分布在易沉积的河流凸岸;再根据右下角堆积物的棱角并不分明可知,其成因属于流水沉积。所以选B。
7.金刚石矿是在岩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可能在②地的岩浆岩中找到。所以选B。
8.B
9.D
【解析】
8.本题考查内力作用与地貌的形成。由表中数据可知,该地海拔东西两侧高,中间低,地形为谷地或者洼地;由沉积岩埋藏深度可知,该地同一沉积岩层高度两侧低中间高,说明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综合以上推断可知,该地为背斜谷。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9.本题考查中国的地理分区。由材料可知,当地表层为潮湿、黏重的红土土壤,且海拔较低,为低山丘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区应为我国江南地区。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10.D
11.D
【解析】
【分析】
10.
据材料可知,图示地区主要景观有大面积的草原与草原中的峡谷、沟谷、峰林、峰丛、竖井、天坑、洼地、溶洞等,说明当地的主要地貌类型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1.
据上题可知,该地的地貌类型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地区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进行长期的溶蚀(侵蚀)的结果,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所以,图示地区主要的岩石类型是沉积岩;该处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12.D
13.C
【解析】
【分析】
12.
根据材料,风蚀记为负值,风积记为正值。根据图例,图示6月份沙丘顶被侵蚀,高度不断降低,A错。迎风坡侵蚀,背风坡堆积,6月26日西坡堆积,是背风坡,B错。6月11日东坡堆积,是背风坡,C错。6月下旬风向发生变化,由东坡堆积改为东坡侵蚀,D对。所以选D。
13.
.风力越大,在迎风坡侵蚀越强,背风坡堆积越多,读图可知,6月11日东坡风积最严重,说明此时风力强劲,带来的沙土最多,C正确,其它日期侵蚀、堆积的都较少,说明风力小,A、B、D错。所以选C。
【点睛】
风蚀记为负值,风积记为正值。迎风坡侵蚀,背风坡堆积。根据东坡、西坡的侵蚀、堆积状况,判断风力强弱,风向变化,沙丘移动方向。
14.D
15.B
【解析】
【分析】
14.
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在极干早地区的干涸的湖底中,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龙脊和宽浅沟槽,然后经历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了这种项部平坦的平顶山状雅丹地貌。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5.
雅丹地貌分布区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由于高速大风的长期吹蚀,导致迎风坡的岩石侵蚀比较严重,逐渐形成了陆峭的地形,另一侧由于位于背风坡,侵蚀作用较弱,因此,地势相对和缓。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
雅丹地貌的形成原因:1、岩性条件:岩性条件是雅丹形成发育的基础。因对雅丹的定义不一致,雅丹形成发育可以在不同硬度和不同时代的岩石上。2、环境条件:现发现的绝大多数雅丹分布在极端干旱区,年降水量小于50毫米,植被稀少的平原地区,风蚀作用强烈;或较为湿润的洼地,盐类风化作用、地下水作用强烈的地区。3、动力条件:动力条件是雅丹地貌形成的关键因素,现主要集中于外营力条件的研究,包括风力和水力等方面。
16.B
17.D
【解析】
【分析】
16.
读图甲地是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乙地位于非洲大陆,属于非洲板块,排除ACD,选项B符合题意。
17.
根据所学知识M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板块的生长边界,对应图示②;N位于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对应示意图①,故该题选D。
【点睛】
板块边界与地貌:板块生长边界:(1)大洋板块张裂---海洋、洋脊、中脊、海岭;(2)大陆板块张裂--裂谷。板块消亡边界:---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板块碰撞的地区--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的地区---巨大山脉、褶皱山脉。
18.C
19.A
【解析】
【分析】
18.
B处海拔较低,AC处海拔较高,地形为谷地,岩层B处埋藏较浅,AC处埋藏较深,为背斜构造,所以为背斜成谷,C正确,ABD错。
19.
背斜地貌是地壳水平挤压形成,属于内力作用的地壳运动,据材料可知,该山位于福建,降水多,背斜成谷是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出现裂纹,然后再受流水的侵蚀作用而形成谷地,故A正确,背斜谷不是堆积地貌,风力作用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福建位于湿润地区,故BCD错。
【点睛】
背斜表面受张力,容易被侵蚀,向斜槽部受挤压,不容易受到侵蚀作用,所以“向斜成山,背斜成谷”。
20.C
21.D
【解析】
【分析】
20.
五大连池堰塞体岩石为岩浆活动形成,为岩浆岩。图中③为岩浆活动,岩浆冷却凝结,④为沉积物压实固结,①为变质作用,故与五大连池堰塞体岩石形成地质作用相同的是③岩浆活动,故选C。
21.
五大连池为火山喷发时阻塞河道而形成,安徽黄山花岗岩为岩浆岩,为岩浆侵入形成的岩石,D正确;石灰岩与砂岩都属于沉积岩,由沉积物压实固结而成,BC错误;片麻岩属于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A错误。故选D。
【点睛】
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又称火成岩,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玄武岩、安山岩等;沉积岩由沉积物经压实固结而形成,常见的有页岩、砂岩和石灰岩等;变质岩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常见的有大理岩,片麻岩等。
22.A
23.D
【解析】
22.
据图可知,坚硬的玄武岩层像一顶安全帽,保护下方的岩层免受侵蚀,维持了较高的地势,形成了瓦屋山,A正确;根据图中岩层发生弯曲来看,该地的地壳应该是受水平挤压,超过岩层的承受力,形成断裂抬升,B错误;据图可知,玄武岩能保留到现在,表明玄武岩比较坚硬,不易被侵蚀,C错误;瓦屋山的主要成因为内力作用,不是外力作用,D错误。故选A。
23.
瓦屋山海拔2800米,“四面壁立千仞”,表明地势起伏大,受水热条件影响,自然带垂直分异明显,A正确;图中显示当地岩层中石灰岩广布,受流水溶蚀作用,容易发育喀斯特地貌,B正确;根据瓦屋山的经纬度可知,当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C正确;瓦屋山海拔2800米,与山麓的温差为16.8℃,夏季时,山顶上没有积雪,D不正确。根据题意,本题选D。
【点睛】
据地质专家考察发现,瓦屋山上下的岩石形态有所不同,上层为玄武岩,下层为石灰岩,两层之间存在明显的交界。在2.6亿年前,整个瓦屋山地区处于一片海洋之中,海底生物沉积形成了深厚的石灰岩。后来,瓦屋山地区海底火山爆发,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覆盖在海底的石灰岩之上。大约在1亿年前,受地壳运动的影响,海洋地壳抬升,海水退去,瓦屋山出露地表。经多次地壳抬升,形成山脉。其中被玄武岩覆盖的十余平方千米,由于地质坚硬,裂隙发育少,抗风化、侵蚀力强,基本没有发生断裂崩塌,岩层基本保持水平,形成方桌山。
24.D
25.A
【解析】
【分析】
24.
由图例可知,四种岩层由新到老依次是玄武岩、大理岩、石灰岩、砂岩,所以图示地区岩石呈中间新、两翼老的关系,可推出图示地区的地质构造为向斜。根据等高线数据,可推断图示地区为山地,故该地为向斜山地。向斜山地是岩层发生褶皱后,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形成的,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故选D。
25.
由图可知,甲处为陡崖,有3条等高线重叠,且等高距为300米,根据陡崖高差计算公式(n-1)×d≤ΔH<(n十1)×d(其中d代表等高距,n代表等高线重合条数)得出甲处陡崖垂直高度范围为[600米,1200米),A正确。由图可知,乙处是花岗岩,花岗岩是岩浆岩的一种,而化石一般存在于沉积岩中,B错误。丙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应为山脊,通常河流在山谷发育,C错误。丁处为大理岩分布区,等高线密集,坡度大,开采大理岩难度大且易引起崩塌等地质灾害,D错误。故选A。
【点睛】
向斜形成初期为谷地,后经过外力侵蚀,两侧背斜被侵蚀速度快,向斜形成了山地,出现了地形的倒置,所以是受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26. 变形 变位 褶皱 断层
【解析】
略
27.(1) 峰林 东
(2) 石灰 较高 大
【解析】
【分析】
(1)
从图中可以看到众多高耸林立的山峰,是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中的峰林,从峰林的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来看,峰林主要分布于图中地貌类型界限以东区域。
(2)
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进行以化学溶蚀形成的,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分布区,地区分布有大量的石灰岩;我国西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较高,降水丰富,降水总量大。
【点睛】
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基本条件:1、岩石的可溶性,2、岩石的透水性,3、水的溶蚀力,4、水的流动性。
28. A 背斜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 软流层 冷却凝固 海陆间循环(大循环) 使陆地水资源源源不断得到更新和补充 ⑤ 冲积扇 山区河流携带大量的泥沙和砾石,流经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流速度变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而成
【解析】
【详解】
(1)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A、B两地中,A为背斜,则钻探获得石油应选择A地。B处为向斜山,其成因是向斜槽部受到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
(2)C岩石是花岗岩,是上地幔顶部软流层的岩浆侵入地壳内部,经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
(3)图示水循环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其类型为海陆间水循环,其对陆地水资源的主要意义是使陆地水资源源源不断得到更新和补充。目前人类活动最容易影响的环节是地表径流,对应⑤。
(4)E处位于出山口,为山前冲积扇,其形成过程是:山区河流携带大量的泥沙和砾石,流经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流速度变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而成。
【点睛】
地质构造是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的变形和变位。是内力作用下形成。
1、地质构造类型: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断层(包括地垒和地堑)等。
2、可用如下歌谣来区分背斜向斜:背上拱,成山岭,中间老,两翼新;向下弯,成谷盆;两翼老,中间新。背斜顶,受张力,易侵蚀,成谷地;向斜槽,物致密,抗侵蚀,成山岭。
3、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的关系:
背斜岩层封闭,是良好的储油构造,易于储油、储气;背斜呈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是隧道的良好选址地;背斜顶部受张裂作用,裂隙发育,岩石破碎,顶部可建采石场。
向斜岩层向下凹,易集水,是地下水的储藏区。
断层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故断层是铁路、公路、桥梁、隧道、水库等的回避处。地下水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这里易被侵蚀为洼地,有利于地表水汇集,所以,断层是泉水、湖泊的分布地且多河谷发育。
29.(1)冰期末期,大量冰川融化;大量冰雪融水在支流峡谷中流速快,搬运作用显著,大量冰川沉积物被搬运至山谷出口;出山后,地势变缓,且干流河谷宽阔,水流变宽流速减缓,沉积物堆积形成洪(冲)积扇。
(2)来源:主要来自于冰川沉积物。原因:黄土沉积地貌多分布于干支流交汇处的宽谷河段,此地段冰川沉积物规模大;其形成年代多在末次冰期以后,且不同基岩性质坡前均有发育,说明上游河流带沉积物、本地岩石风化产物不是主要来源。(原因分析4选2)
(3)(间冰期,雅江河谷沉积物出露(于水面),其搬运、沉积主要受风力作用影响;)风力搬运、沉积具有分选性;该地盛行谷风;(河谷沉积物中的)黄土粒径小于砂粒,体积小,质量轻,因此能被风力搬运至更远的距离,更高的地方(至山坡前)。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类型,以及颗粒物沉积的先后顺序。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
(1)
由材料可知,冰期,山坡主要被冰川和冰川沉积物覆盖,松散物质多;冰期末期,大量冰川融化形成冰雪融水,并冰川沉积物出露地表;大量冰雪融水在支流峡谷中流速快,搬运作用显著,大量冰川沉积物被搬运至山谷出口;出山后,地势变缓,且干流河谷宽阔,水流变宽流速减缓,沉积物堆积形成洪(冲)积扇。
(2)
根据材料“流域内干支流交汇处的宽谷河段广泛发育坡前黄土沉积地貌,且黄土的粒径明显小于砂粒。”和图示中沙丘形态及的地表风向信息可以推断出:黄土物质主要来源于冰川沉积物。理由是近地表的风将洪积扇中颗粒较粗的沙子带至河岸沉积,形成沙丘;随着风力减弱,颗粒较细的黄土沉积物被近地表风吹拂至山麓地带沉积下来,上覆于冰川沉积物之上。而洪积扇的来源就是冰川沉积物,所以该地区黄土物质的主要来源应该是冰川沉积物。由材料“其形成时间多是末次冰期以后,且不同基岩性质的山坡前均有分布”说明黄土的来源不是本地基岩风化,也不是河流沉积。
(3)
由材料“间冰期,该地谷风(即近地面从谷地吹向山坡的风)作用显著”可知,间冰期,雅鲁藏布江河谷沉积物出露,河谷地带是砂砾与黄土沉积物的来源,其搬运、沉积主要受风力作用影响,风力搬运、沉积具有分选性;该地盛行谷风,风从河谷吹向山麓,风力逐渐降低,因此颗粒较大的砂砾先沉积、颗粒较小的黄土后沉积。河谷沉积物中的黄土粒径小于砂粒,体积小,质量轻,因此能被风力搬运至更远的距离,更高的地方至山坡前。
【点睛】
30.(1)早期土家湾地区地势平缓,地壳抬升较慢,桑干河侧蚀作用明显,下蚀缓慢,形成“U”型宽谷:经历比较长的平静期后,地壳抬升速度加快,河流下蚀作用增强,形成“V”型狭谷。
(2)河流凸岸的水流速度较缓,泥沙大量沉积,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利于发展村落和农业生产,凸岸河流流速慢,流水侵蚀作用弱,河岸不易坍塌,居住环境较为安全。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河流剖面图为背景,主要考查河流地貌的相关知识,难度一般,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图文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即可。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阅读材料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根据材料信息,“桑干河两岸是“V”形狭谷上叠置“U”形宽谷的“谷中谷”地貌。”可知“谷中谷”的形成需要考虑V形狭谷和U形宽谷的形成。从图中可看出早期形成的是古宽谷,可推测早期土家湾地区地势平缓,河流流速较慢,地壳抬升较慢,桑干河以侧蚀作用为主,因流速较慢,所以下蚀作用弱,形成“U”形宽谷。V形谷的形成需要以下蚀作用为主,可推测在经历比较长的地壳抬升缓慢期之后,随着地壳抬升速度加快,河流下蚀作用增强,从而使河谷加深,形成“V”形狭谷。
(2)
根据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知识,可知河流凸岸的水流速度较缓,泥沙大量沉积,形成地形平坦,土层深厚肥沃的条件,地形平坦利于村落建设;同时平坦的地形和肥沃深厚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凸岸河流流速慢,流水侵蚀作用弱,以堆积作用为主,使得河岸不易坍塌形成安全的居住环境,所以凸岸村落集聚。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