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诗词课题总览
《月夜忆舍弟》/杜甫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商山早行》/温庭筠
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世人尊为“诗圣”。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因此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传世。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五言律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歌解读
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
边防驻军的鼓声。戍,驻防。
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恰逢白露时节。
一直,老是。
到。
何况,况且。
战争还没有结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边防驻军的鼓声禁止人行走,边塞的秋天里有孤雁在鸣叫。恰逢白露时节,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古诗今译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没有停止。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首联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断人行”交代背景,表明战事频繁;“边秋一雁声”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为“月夜”渲染一种压抑气氛。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露从今夜白”交代时令,即“白露节”,表明天气渐凉,地面水汽凝结,使人顿生凄凉之感。“月是故乡明”融入诗人主观想象,点明主旨,突出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本来一样洁白的霜露,可在今晚更加苍白;本来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在故乡最为明亮,这完全是诗人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的主观想象,是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颈联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诗人由望月怀乡自然引出对弟弟的思念,绵绵愁思中夹杂着对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尾联流露不满,深化主题。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惆怅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深化主题。
写作特色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思亲之情。
2.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3.感情悲怆深沉,风格沉郁顿挫。
课堂小结
抒发作者在“安史之乱”中对家乡和弟弟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国家处于战乱之中的现状的悲痛之情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作者简介
刘长卿(709—约780),字文房,河间人,今属河北。天宝年间登进士第,肃宗时为长洲尉,摄海盐令,因事下狱,贬为藩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后为转运使判官、淮西转运留后。被诬,贬睦洲(今浙江建德)司马,迁随州刺史,死于任上。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刘长卿善写五律,以“五言长城”自负。
贾谊是西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为被权贵中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来虽然被召回京城,但是得不到任用,之后担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亦抑郁而终。
创作背景
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第一次迁谪在公元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在公元773年(唐代宗大历八年)至777年(大历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
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想到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吟咏出这首七言律诗。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诗歌解读
贾谊被贬至长沙三年。
居留。
指客居楚地的贾谊。
一作“渐”。
指汉文帝。
凭吊。贾谊在长沙曾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贾谊被贬至长沙居住了三年,千年万代只留下贾谊的悲哀。人离去之后,满院秋草衰枯,寒林里只见夕阳缓缓斜倾。
古诗今译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情凭吊又有谁知道?寂寞的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首联点出本诗诗眼“悲”,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作者借贾谊政治失意,抑郁而死,留下千古悲怆忧愤,表现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颔联围绕题目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之情,油然而生。
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 。一个“犹”字,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更谈不上恩遇;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了。这就是所谓“言外之意”。反语和双关的巧妙运用,极尽诗人的感伤之情。
尾联刻画作者独立风中的形象 ;尾句有意设问,自怜之意,溢于言表。
写作特色
1.全诗景中见情,情中见景,寄寓深刻,双关见意。
2.多种修辞的巧妙运用。首联:比喻;颈联:反语、双关。
课堂小结
本文写诗人经过长沙贾谊宅时的悲凉心情,表面上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年)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创作背景
唐元和十四年 (819年)正月,唐宪宗派人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入宫供奉。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写了篇《谏迎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且信佛的皇帝都短命,触怒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经裴度等人说情,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擢升刑部侍郎。两年后遭此难,情绪十分低落,满心委、愤慨、悲伤。潮州距离京师长安有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所以他写下这首诗。
学习目标
听读诗歌·感受诗情
诗文赏析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诗歌解读
贬官。
这里指韩愈的谏书《论佛骨表》。
早晨上奏。
皇帝的宫殿,这里指皇帝。
泛指路途遥远。
指皇帝。
岂肯、哪能。
应该有所打算。
指岭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一篇《论佛骨表》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到路途遥远的潮州。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能以衰老为由吝惜残余的生命呢!
古诗今译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云雾遮住终南山,我的家在何处?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我知道你远道而来应该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殓我的尸骨。
首联写自己获罪被贬原因。
“朝奏”与“夕贬”可见获罪之快,“九重天”可知君心难测,
“路八千” 可谓行程遥远。
诗人巧妙运用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颔联亦叙亦议,坦陈心志。
这一联写诗人在欲除弊事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不惜残年为国效力,意气坚定。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颈联即景抒情。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家何在”写归路渺渺,“马不前”写前途茫茫。景物描写中显露出英雄失路之悲,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深感前途渺茫的愁思。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尾联照应诗题,交代后事。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沉痛凄凉,溢于言表。
写作特色
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对比鲜明,诗味浓郁,感情真切。
课堂小结
全诗表达了诗人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念朝廷的心情。
商山早行
温庭筠
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12年-约866年),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唐代并州祁县(今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人。他是唐代诗人,又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精通音律,词风浓绮艳丽,语言工炼,格调清俊,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有“温李”之称。他当时与李商隐、段成式文笔齐名,号称“三十六体”。
创作背景
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诗歌解读
远行车马所挂的铃铛。铎,大铃。
思乡之梦。
山名。
使……明艳。
野鸭。
边沿曲折的池塘。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古诗今译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边沿曲折的池塘里。
首联写晨起早行,故乡渐远。
“悲”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点明诗歌主旨,是全诗文眼。因离乡思乡念亲而悲,悲旅途不便,悲仕途失意,前途未卜。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颔联写景。选取“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种景物,构成典型环境,鲜明地描绘出一幅立体荒山早行图。写出了环境的凄清、寂寞,烘托出出行的艰辛,衬托出思乡的深切。
颈联写刚上路的景色 。
“落”“明”二字,生动传神,点染事物,赋情于景。进一步充实了上联所描绘的典型环境,使气氛更显寂静、悲凉。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
尾联与 “客行悲故乡”照应,抒发思乡之情。
才离开家乡不久,却梦回家乡池塘。梦中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形成鲜明对照,虚实相映,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写作特色
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对比鲜明,诗味浓郁,感情真切。
课堂小结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