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6.1《记念刘和珍君》 课件(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6.1《记念刘和珍君》 课件(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9 00:03: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南腔北调集》等。
记念刘和珍君
鲁 迅
学生结队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
段祺瑞政府卫队与群众对峙的情形
三·一八惨案后各地群众悼念死难烈士
liáo dàng fěi dí
寥落 长歌当哭 菲薄 洗涤
lìn àn dié mǒ
赁屋 黯然泣下 喋血 抹杀
lù yǔn fēi dàn
屠戮 殒身不恤 绯红 不惮
zì chuāng hái jié ào
浸渍 惩创 尸骸 桀骜
Cuán pū ē
攒射 立仆 托体同山阿
解题
1、“记念”
2、刘和珍生平(简要参照课下注释)
3、刘和珍君:尊称。
速读课文,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一、写作起因
二、写作必要
三、和珍印象
四、请愿遇害
五、遇害经过
六、总结教训
七、死难意义
快速默读课文,并思考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
一、写作起因
二、写作必要
三、和珍印象
四、请愿遇害
五、遇害经过
六、总结教训
七、死难意义
记念的主体部分。记叙“3·18”事件和烈士事迹。
交代写作缘由。
总结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
第一、三、五节记叙为主,利于陈述事实,表现人物形象。
第二、四节议论、抒情相结合,利于抒发或悲痛或悲愤的感情。
第六、七节议论为主,利于理性总结经验教训,激励后来者。
简练的记叙、强烈的抒情、深刻的议论,三者在各个部分虽有侧重,但基本上三者交错运用,甚至融于一体。
各节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课后作业:
《导学案》【学习导引2】
阅读全文,你认为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本文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文中记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件,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题模板:①※※是一个 的人(最好具体点)。②结合文本逐一分析。最好能概括刻画人物的方法,若不能,至少也要概括事件。(或①②交换)
提问方式:※※是一个怎样的人(或: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1、本文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文中记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件,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个人?
毅然预定《莽原》全年——向往革命,追求真理
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富于斗争精神
担忧母校前途——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
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和蔼善良
欣然前往请愿——爱国,敢于斗争,友爱勇毅
刘和珍是一位向往革命、追求真理,富有斗争精神,有思想、有远见、有责任感,敢于斗争、友爱勇毅的爱国青年。
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笔之所及并非限于刘和珍一人。通读全文,看看作者还写到了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真的猛士——勇于斗争的爱国青年——痛悼,尊敬,颂扬,痛惜
庸人、无恶意的闲人、苟活者——麻木、健忘、默无声息——痛心、呼唤爆发
反动势力——残暴的段祺瑞执政府,阴险无耻的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出离愤怒
第四节是作者感情极为强烈的抒发点,齐读,体会。
1、表震惊的关联词
2、短句成段,长短句结合
3、对偶、反复的手法
课后作业:仿第四节1、2段写一段表震惊(惊骇、惊喜均可)的文字。
一、讨论交流难以理解的语句
二、感情诵读重要段落,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
佳句鉴赏的基本流程是:
1、单句提主干,复句分析关系
2、抓住关键词
3、分析句式特点
4、赏析修辞手法/艺术手法
5、结合上下文剖析包含的感情。
感情诵读第一节最后一段,思考:
为什么“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①“四十多个青年的血”使作者悲痛万分,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
②所谓“文人学者”阴险论调,又使作者的悲哀“出于愤怒”
这样写既揭露了政府及其走狗的罪行,又表现了作家的愤怒和悲痛。
第1、2节中三次写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请联系每次出现时的上下文,说说作者究竟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感情诵读第二节,思考: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说明“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是为纪念死者和表达我的对刘和珍的哀思和尊重。
第一部分第二自然段
缘由1:为了哀悼烈士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见这里是针对“这样的世界”而言的,即写文章要揭露敌人,使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早日到尽头,这是对烈士最好的记念,也是作者为生者而写的最大心愿。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第一句
缘由2:揭露暴行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针对“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而言的,作者写文章是为了激励生者,唤起庸人投入战斗,不要忘记死者。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
缘由3:唤醒庸人
明确:哀悼烈士、揭露暴行、唤醒庸人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感情诵读第四节,
思考最后一段的含义
“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
①警告统治者
②对“后死者”的激励
③唤醒庸人
时间程度副词连用,表达强烈递进语气
由于统治者严酷的武力屠杀、镇压及思想上的严酷统治
感情诵读第六节,解读“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更何况是徒手”的含义。
明确:本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比作了“煤的形成”,以大量木材的消耗,来比喻人类血战前行历史中流的鲜血。用煤炭形成量的少,来说明大量的血只能使社会前进一小步,这是不明智的。所以徒手请愿的斗争方式会流更多的血,更不能推动社会进步。人类如何利用少量的牺牲来换取社会更大的进步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不赞成徒手请愿,应改变斗争方式
感情诵读第七节,思考1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的语法结构是怎样的?
作者通过这一单句歌颂了三位女子相互救助,面对国难宁愿身殒也绝不退缩的勇毅精神。虽然这种斗争精神遭封建制度压抑数千年,但却仍旧在女性身上得以展现。同时说明了本次事件的意义,即女性也是未来革命的一个重要力量。
高度评价,诚挚赞扬
全文结尾说“呜呼,我说不出话。”全文类似的句子还有几句,请找出来,体会作者感情。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4、“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5、“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6、“呜呼,我说不出话”
有话? 无话?
贯穿文章的情感线索
思考2
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他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说出来的话只能表达这种心情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张口说出。所以“不说”是假,“说”是真。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 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永远的斗士
民族魂
自嘲
运交华盖欲 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鲁迅 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展示第四节的仿写
课后作业:
1、仿写“沉默”
沉默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风度,更是一种品格。没有沉默,就没有孕育,就没有震荡,就没有突破。 , ; , , ;小溪在沉默了一冬之后,终于把悦耳的歌声献给了春天;小草在沉默了一季之后,终于把生命的绿色铺满了大地。
提示:“沉默”不该是逆来顺受,默无声息;“沉默”应该是酝酿、蓄积力量。“沉默”应该是爆发的前奏,而不是等待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