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4-29 10:45: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 生物试卷 (时间:90分钟)
考生须知 1. 本试卷共6页,二道大题,21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 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班级、姓名和学号。 3. 试题答案一律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 在答题卡上,选择题须用2B铅笔将选中项涂黑涂满,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 考试结束时,将答题卡按考场座位顺序上交。
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共30分,每小题2分)
1. 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A. 仅限于绿色植物 B. 仅限于自养生物
C. 全部植物及细菌和真菌 D. 全部自养生物及部分异养生物
天敌 在天敌动物食物中出现的频度(%)
高原鼠兔 鼢鼠
赤狐 100 87
艾虎 96 73
香鼬 100 0
2. 高原鼠兔和鼢鼠为植食性动物,有共同的天敌。在野外收集天敌动物的粪便,用以调查它们在天敌动物取食中出现的频度(含有某种生物的样本占样本总数的百分比),结果如下表。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 鼢鼠属于该食物网中的第二营养级
B. 赤狐、艾虎和香鼬之间具有竞争关系
C. 艾虎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D. 香鼬的种群数量不受鼢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3.下图示一个池塘生态系统的主要生物和营养关系,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一个池塘生态系统
B.鲫鱼与草鱼是竞争关系,与鲇鱼只有捕食关系
C.水生植物固定的能量是输入该池塘的总能量
D.鹭和鸬鹚同化的能量不超过生产者同化量的4%
4. 雌蟑螂能分泌一种性外激素。研究人员将人工合成的这种激素浸入纸中,放在距雄蟑螂55cm的位置,在lmin内有60%的雄蟑螂被吸引。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
A. 人工合成的蟑螂性外激素具有挥发性
B. 蟑螂的性外激素是一种信息素
C. 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平衡
D. 信息传递能在种群的繁衍过程中发挥作用
5. 近年建成的北京昌平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原址是一处废弃的砂石场,现在这里林绿水秀,被称为“首都后花园”,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健身场所,更是北京北部区域重要的生态走廊组成部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B. 种植适应本地环境的多种植物可提高生态修复效率
C. 生物多样性增加有利于增强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D. 负反馈调节在此生态恢复过程中不发挥作用
6.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的关键是在野生水稻中发现了雄性不育植株,这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A. 生物物种多样性 B. 生态环境多样性
C. 生态系统多样性 D. 遗传(基因)多样性
7. 我国思想家孟子、庄子等提出了“天人合一”哲学观念,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好愿景。下列不符合这一思想的是(  )
A. 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
B.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C. 遵循“整体”原理,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也要考虑经济、社会系统的影响
D. 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减少垃圾产生,可以减小生态足迹
8.下列传统发酵食品的生产与所用主要微生物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传统发酵食品 微生物
A 果酒 真核生物,酵母菌
B 果醋 原核生物,乳酸菌
C 泡菜 原核生物,醋酸菌
D 腐乳 原核生物,毛霉
9.自然发酵法酿造酱油时,先将浸泡的大豆蒸煮、冷却后与面粉混合,铺摊在空气流通处,使米曲霉等霉菌大量生长繁殖(制曲)。制曲后,混合质量分数20%的盐水制成酱醅,置于大缸内,在太阳下曝晒,定期翻酱。发酵结束后,收集液体经灭菌、分装制成酱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参与酿造酱油的米曲霉等霉菌是需氧型微生物
B.大豆、面粉为酿造酱油的微生物提供碳源氮源
C.抑制酱醅中的有害微生物主要依靠太阳下曝晒
D.自然环境中的多种微生物赋予酱油特殊的风味
10.下列关于微生物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A.配制好的培养基通常需要高压蒸汽灭菌
B.接种环等工具在使用前后均需灼烧灭菌
C.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倒平板以防止污染
D.培养过无害微生物的培养基可直接丢弃
11.青霉素是青霉菌分泌的一种抗生素。随着高产菌种的选育、发酵技术的发展,青霉素已经步入产业化生产的道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经过不断诱变、筛选获得生产用高产青霉菌株
B.发酵工程所用培养基和设备必须严格控制无菌
C.发酵过程要随时检测培养液微生物数量、产物浓度、溶氧等
D.用过滤、沉淀等方法将青霉菌体分离、干燥即可获得青霉素
12.下图表示矮牵牛的植物组织培养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矮牵牛是自养生物,培养基中无需添加有机碳源
B.①、②、③过程均可发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C.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
D.用花粉和叶片做外植体获得的植株基因型相同
13.紫杉醇是红豆杉属植物体内的一种次生代谢物,尤以树皮中含量丰富,具有高抗癌活性。下图表示工厂化生产紫杉醇的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从大量红豆杉属植物树皮中提取紫杉醇会破坏植物资源
B.只能用红豆杉属植物的树皮做外植体才能获得紫杉醇
C.震荡培养利于细胞充分接触营养,增加溶氧率
D.可利用培养的动物细胞来检测紫杉醇抗癌活性
14.下列实验程序有错误的是
A.原生质体A + 原生质体B 杂交原生质体
B.浆细胞 + 骨髓瘤细胞 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C.动物组织 制备细胞悬液 → 原代培养 → 传代培养
D.离体细胞消毒、接种 愈伤组织 试管苗
15.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女性怀孕后胎盘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制备抗HCG单克隆抗体可用于早孕的诊断。如图是抗HCG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①过程只能产生一种杂交瘤细胞
B.②过程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都能产生抗HCG抗体
C.③过程以抗HCG单克隆抗体为抗原进行检测
D.④过程可在体内进行,也可在体外进行
二、非选择题(70分)
16.(12分) 科研人员对京津冀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碳足迹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
(1)碳在农田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经调查,京津冀地区农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碳排放量的年际变化如图1。
由图1可知,十年间京津两地农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碳排放量整体呈____________的趋势,2008-2012年间,三个地区单位面积碳排放量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图2结果显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研人员进而调查京津冀农田生态系统的碳足迹以及生态盈余量的年际变化如图3。推测该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十年间有何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并说明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碳达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被抵消,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我国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确定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请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角度考虑,哪些措施可以早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 (至少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12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1)~(5)题。
塞罕坝是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创造的奇道
自北京出发,向东北的40公里可到达塞罕坝,“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清朝康熙年间这里被划为“木兰围场”,成为林木葱茏、禽兽繁集的皇家猎苑。
清政府曾为弥朴国库空虚将“木兰圆场”开围放垦,造成树木坡砍伐殆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这个昔日的“美丽高岭”己不复存在,1962年,塞平坝机械林场总场组建塞罕坝人经过半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努力,在河北省纬度最高、无霜期最租、降水并不丰沛的坝上高原,营造起万顷林海。
林场技术团队针对人工纯林物种单一、病虫害严重等情况,研究确定了适合塞罕坝地区的主要树种为华北落叶松、樟子松和云杉:同时大力培有兴安落叶松、冷杉等其他优良树种:并将这些树种进行合理的搭配和混交,从而大大提高了造林的成功率,林场先后完成了樟子松引种、森林防火技术研究等课题,部分成果填补了世界同类研究领域的空白。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富罕坝带来丰厚的生态红利。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前的11.4%提高到2014年的75.5%,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淡水1.37亿立方来,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20亿元。与建场初期相比,当地年均无霜期增加14天,大风日数减少28天,在华北地区降水量普遍减少的情况下,当地降水量反而增加100多毫米。除此以外,寨罕坝已成为华北地区面积最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特色生态旅游区创造的价值也是生态红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塞罕坝林场把保护生态作为首要任务,经营、利用和培育并举,造林上做加法,加大零散宜林地、石质荒山等地的造林力度;采伐上做减法,保持年采伐量不超过年增长量的1/4,确保森林资源释放最大生态红利。
塞罕坝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创造的奇迹。2017年,塞罕坝林场建设者因在环境保护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集体获得联合国环境领域的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1)塞罕坝经历了从“皇家猎苑”到“林木殆尽”、再到今日的“万顷林海”的变迁,请结合文中信息将序号补充到下图中,以解释塞罕坝经历的群落演替过程。
A.生产者减少 B.抗寒耐旱树苗成活 C.动植物占据新的生态位
D.动物失去栖息地 E.水土流失 F.水土保持
过程①和过程②说明人类活动__________。
(2)写人工纯林物种单相比,将华北落叶松梅子松和兴安客叶松等合理搭配和混交,提高了人工林的物种__________,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最终有效防治病虫害。
(3)文中第4段提到的“生态红利”体现出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价值。
(4)“造林上做加法、采伐上做减法”能确保森林资源释放最大生态红利,请从种群或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原因:__________。
(5)近期,生态环境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六部门联合编制了《“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 2025年)》,这是“十四五”时期进一步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新举措。请你从人与环境的视角设计一则30字以内的公益宣传语,用于该计划在中小学校园内的宣传工作:__________。
18.(11分)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是常用的食品添加剂,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因此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食品添加剂。研究者用含1.0% CMC无菌水作为饮用水,连续饲喂实验小鼠12周,测定小鼠体重,结果如图1、图2所示。
(1)图1结果显示,CMC能够_______。综合图1、图2结果,通过比较_______,说明CMC的这种作用依赖于小鼠消化道内的各种微生物。
(2)有人提出:小鼠摄入的CMC改变了其肠道内各种微生物的比例。为检验上述推测,研究者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 分别收集甲、乙两组小鼠粪便,制成悬液涂布于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符号)上。
a. 以CMC为碳源的液体培养基 b. 全营养液体培养基
c. 以CMC为碳源的固体培养基 d. 全营养固体培养基
② 接种后置于_______(填“无氧”或“有氧”)条件下培养,通过观察_______的颜色、形态等,以初步鉴定小鼠消化道中的微生物类群。
③ 统计比较_______,以确定推测是否成立。
(3)为进一步研究“小鼠体重变化是否由CMC引起的小鼠消化道内各种微生物比例改变所致”,研究者设计了粪菌移植实验,并检测了被移植小鼠体重的变化。请将下列选项填入下表中(选填选项前的符号),完成实验方案。
组别 被移植小鼠 提供粪菌小鼠 饮用水
实验组 ① ② ④
对照组 无菌小鼠 ③ 同上
a. 普通小鼠 b. 无菌小鼠
c. 饲喂含CMC无菌水12周的普通小鼠 d. 饲喂无菌水12周的普通小鼠
e. 含1.0%CMC的无菌水 f. 无菌水(不含CMC)
19.(10分)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等菌株产生的一类剧毒的含碳有机物,常见于发霉粮食及粮食制品中,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1(AFB1)毒性最强。为保障食品安全,科研人员尝试开发能有效降解AFB1的生物菌剂。
(1)欲筛选AFB1降解菌,科研人员需配制 的选择培养基,对牦牛粪中的微生物进行培养。
(2)经连续选择培养后,初步分离得到能降解AFB1的菌株,用 法接种于固体培养基上获得 ,通过观察 ,初步鉴定菌种类别,进而筛选得到分泌AFB1降解酶的菌株A。
(3)用菌株A进行AFB1降解实验,72h内定时取样检测,结果如下图所示。
① 0~60 h内,发酵装置中菌株A的种群接近于 形增长,60h后菌株A密度下降,从发酵条件分析,其原因是 。
②发酵66~72h内,AFB1降解率几乎不再增加,请从分子水平对这一结果作出合理解释: 。
(4)将菌株A制成用于保障食品安全的生物菌剂时,还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
20.(13分)紫罗兰(2n=14)花色丰富、抗虫性强、种子油富含X-3-亚麻酸。为了让油菜(2n=38)具有紫罗兰的诸多优良性状,科研工作者进行了如图1所示实验,请分析回答:
为了培养紫罗兰—油菜,科研工作者选取二者的下胚轴细胞,并用_______酶和_______酶处理去除细胞壁,从而获得原生质体。再用PEG诱导二者融合,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细胞膜的_______。
科研工作者分别用4种浓度的PEG对两种原生质体进行了融合试验,结果如图2所示:
注:1.由两个原生质体进行的融合称为二源融合;大于两个原生质体进行的融合称为多源融合;
2.紫罗兰—油菜是由一个紫罗兰原生质体和一个油菜原生质体融合后培养产生的。
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根据实验结果,为提高紫罗兰—油菜的成功率,应选用的最佳PEG浓度为_______%。
②图中二源融合原生质体最多为_______种,想确定二源融合原生质体是否为紫罗兰和油菜融合而成,需要借助_______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筛选出所需的杂种细胞后,还要采用_______技术才能获得杂种植物,该过程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浓度的_______(填写相关植物激素的名称),使其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继而再分化,并生长发育成完整植株。
21.(12分)为降低乳腺癌治疗药物的副作用,科研人员尝试在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基础上,构建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过程如图1所示。
(1)本实验中,小鼠注射的特定抗原应取自 。
(2)步骤①常用方法包括 融合法、电融合法和灭活病毒诱导法等。
(3)步骤②的细胞必须经过步骤③克隆化培养和 才能筛选得到符合要求的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是 。杂交瘤细胞可采用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培养或进行 培养的方式进行扩大培养。
(4)步骤④是将获得的a 和b 这2部分,通过接头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得ADC。
(5)研究发现,ADC在患者体内的作用如图2所示。
①ADC能降低乳腺癌治疗药物的副作用,是因为 能精确地定位乳腺癌细胞,该过程依赖于 反应。
②ADC进人乳腺癌细脆后,细胞中的溶酶体可将其 ,释放出的药物最终作用于 ,可导致癌细胞凋亡。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试卷
高二年级生物 答案及评分参考 2022.4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D D C D D A A C D D C B A D
二、填空题(70分)
16(12分)
二氧化碳 (2分) 下降 (2分)
北京>天津>河北 (2分)
化肥的碳排放量占比略有降低趋势(或基本持平),始终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农用塑料薄膜的碳排放占比呈略微增加的趋势;农药的碳排放占比最低且基本持平 (2分)
(2)该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十年间不断提高,(1分)
判断依据是生态盈余逐年上升,碳足迹逐年下降 (1分)
(3)从增加碳固定量的角度:如植树造林等 (1分)
减少碳排放的角度:如使用清洁能源、农业上适度减少化肥和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等(1分)
17(12分)
(1)
(2分)
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2分)
(2)丰富度(或多样性)(2分)
(3)直接价值、间接(2分)
(4)“造林上做加法”是扩大种群生存空间,种群的K值会提高;“采伐上做减法”可确保种群持续增长(或“造林上做加法”可增加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采伐上做减法”可减少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输出)(2分)
(5)让校园变成绿色家园,让祖国变成绿色宝库(或手拉手创造美好环境,心连心创建生态校园)(2分)
18.(11分)
(1)使小鼠体重增加(2分)
甲、乙组体重差值与丙、丁组体重差值的大小(1分)
(2)① d (1分)
② 无氧(2分) 菌落(2分)
③ 两组粪菌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或比例)(1分)
(3)①b ② c ③ d ④ f
19.(10分)
(1)以AFB1为唯一碳源 (2分)
(2)稀释涂布平板(或平板划线) (1分)
单菌落 (1分) 菌落特征(1分)
(3)①S (1分)
AFB1被降解,菌株A的营养物质不足;菌株A的代谢导致装置中溶解氧、pH等发酵条件改变,不利于菌体生长繁殖(2分)
②装置内的AFB1降解酶活性下降(1分)
(4)需检验菌株A降解AFB1后生成的产物是否安全无毒(1分)
20.(13分)
(1)纤维素(1分) 果胶(1分) 流动性(1分)
(2)①PEG浓度(2分) 30 (2分)
②3 (1分) 显微镜(2分)
(3)植物组织培养(1分)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2分,写对一个给1分)
21.(12分)
(1)人的乳腺癌细胞(1分)
(2)PEG (1分)
(3)抗体检测(1分) 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特定抗体(2分) 体外(1分)
(4)单克隆抗体(1分) 治疗乳腺癌的药物(1分)
(5)①单克隆抗体(1分) 特异性的抗原-抗体(1分)
②水解 (1分) 细胞核(1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