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 试卷 (时间:150分钟)
考生须知 1. 本试卷共6页,九道大题,28道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班级、姓名和学号。 3. 试题答案一律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 在答题卡上,选择题须用2B铅笔将选中项涂黑涂满,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 考试结束时,将答题卡按考场座位顺序上交。
一、课内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20分)
1. 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2分)
A.膏腴(yú) 藩篱(fān) 崤山(yáo ) 蒙恬(tián)
B.谪戍(zhé) 鞭笞(chī) 黔首(qián) 户牖(yǒu)
C.罅隙(xià) 藤蔓(màn) 赍钱 (jī) 葳蕤(ruí)
D.埋怨(mán) 喑哑(yīn) 倔强(jué) 按捺(nài)
2.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嫉妒 其文约,其辞微 微:短小
B. 流血漂橹 橹:行船工具 自分已死久矣 分:料想、断定
C.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吝惜 蒙故业,因遗策 因:沿袭
D. 咥其笑矣 咥:讥笑 日月忽其不淹兮 淹:淹没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2分)
A.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B.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C.而倔起阡陌之中 D.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天下云集响应
A.外连衡而斗诸侯 B.却匈奴七百余里
C.序八州而朝同列 D.赢粮而景从
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皆为陛下所成就 B.我丈人行也
C.汉亦留之以相当 D. 然秦以区区之地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弱天下之民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
B.皆明智而忠信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C.践华为城 因河为池
D.杜赫之属为之谋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7.下列各项中的文言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A.请其矢,藏以锦囊 B.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C. 非汉所望也 D.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8.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
B.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
C.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世俗本来是善于取巧的,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正常的措施
D.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它反而成了负担
9.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屈原,名平,战国中后期的楚国人,屈原创制了“楚辞体”,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列传》选自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
B.班固,西汉史学家和文学家,《苏武传》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C.《过秦论》作者贾谊,是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过秦”的意思是指斥秦的过失。文章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教训,通过借古讽今的手法,讽劝皇帝对人民施行仁政。
D.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作者是北宋欧阳修, 作者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 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10. 下列文字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玩偶之家》主要写主人公娜拉从爱护丈夫、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最后离家出走,摆脱玩偶地位的自我觉醒过程。易卜生被称为“现代戏剧之父”,他不仅对欧洲戏剧的发展贡献巨大,对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中国话剧的发展也影响深远。
B. “迷娘”是《威廉·迈斯特》的第一部《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人物。迷娘年幼时被人拐走,这首“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是《迷女良曲》中的一首歌,抒发了迷娘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C. 《自己之歌》选自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集《草叶集》。惠特曼开创了一种散文化的自由体诗。反复、对偶和排比修辞的大量使用,使惠特曼的诗歌具有强劲雄浑的节奏感。《自己之歌》中的“我”,其实就是诗人自己,诗人在诗歌中展现自己作为人类的一员而具有的强大的力量。
D. 《致大海》是一首浪漫主义风格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以大海为知音,以自由为旨归,以倾诉为形式,多角度多侧面描绘自己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感情凝重深沉而富于变化,格调雄浑奔放而激动人心。表达了诗人反抗沙皇暴政、反对封建专制、讴歌光明自由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氓》,完成下列11-14题 (共12分)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1.对一、四两段诗歌内容和手法的说明,下面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
A.第一段写的是古代青年男女的求婚经过:氓诚恳求婚,“我”热情相送。
B.从第一段看,古代青年男女恋爱是讲究媒妁之言的,没有媒人恋爱是不合礼法的。
C、第四段写的是婚后“我”遭遗弃的情况:氓家庭贫寒,遭受水灾,“我”被遗弃。
D.第四段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托物起兴的方式,由桑叶变黄引起并比喻氓的变心。
12.阅读第一、四两节,选择有关诗句填空,并作相应评价( 3分 )
氓 “我”
婚前 ⑴“ ” “送子涉淇” “匪我愆期”
婚后 ⑵“ ” ⑶ “ ” “三岁食贫” “女也不爽”
评价 当初忠厚老实 婚后违背誓言 当初热情大方 婚后依然如故
13.《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诗歌305篇。编排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通常把这三个部分叫做(1) 、 、 。篇章结构上多采用(2) 的形式,其主要表现手法有三种,通常称做(3) 、 、 。人们把《诗经》的内容编排和表现手法通常称为(4)“ ”。 ( 4分 )
14.请指出”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深层含义。(3分)
三、背诵默写:(10道题中选作6道)(共12分)
15.(1) 人穷则反本, ,未尝不呼天也; ,未尝不呼父母也。
(2)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吞二周而亡诸侯,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3)战士军前半死生, ! ,孤城落日斗兵稀。
(4) 铁衣远戍辛勤久, 。少妇城南欲断肠, 。
(5)梦入神山教神妪, 。吴质不眠倚桂树, 。
(6)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
(7)《书愤》中记述两次抗金胜仗的句子是: , 。
(8)《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巩固江山,派遣精兵良将驻守军事要塞的句子是: “ , _。”
(9) 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 , ”两句,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10) 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受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理想九死不悔的语句是: , 。
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19题。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往来于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
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曰:“今遗民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进取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仍将本部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三年夏六月,祖逖将韩潜与后赵①将桃豹分据陈川故城,豹居西台,潜居东台,出入相守四旬。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使数人担米息于道,豹兵逐之,弃担而走。豹兵久饥,得米,以为逖士众丰饱,益惧。后赵将刘夜堂以驴千头运粮馈豹,逖使韩潜邀击于汴水,尽获之。
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而赵固、上官巳、李矩、郭默各以诈力相攻击,逖驰使和解之,示以祸福,遂皆受逖节度。自河以南多叛后赵归于晋,后赵境土渐蹙。
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计。后赵王勒患之,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边境之间,稍得休息。
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不畜资产,又收葬枯骨,为之祭醊,百姓感悦。方当推锋越河,扫清冀朔,会朝廷将遣戴若思为都督。逖以若思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且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虑大功不遂;且闻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虑有内难,感激发病。逖虽内怀忧愤,而图进取不辍,营缮武牢城。城北临黄河,西接成皋,四望甚远。逖恐南无坚垒,必为贼所袭,乃率众筑垒。未成,而逖病甚,俄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考妣,谯梁百姓为之立祠。
(取材于《晋书》《资治通鉴》)
注释:①后赵: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政权,军事力量强大,与当时南方的东晋政权对峙。
1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 赞:辅佐,帮助
②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诚:如果真的
③不给铠仗 铠仗:铠甲和兵器
④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 以:用
⑤逖使韩潜邀击于汴水,尽获之 之:这里指敌将刘夜堂
⑥后赵境土渐蹙 蹙:收缩
⑦逖不报书 报:向上级请示
⑧而听其互市 而:却
A.①④ B. ②③ C. ⑤⑦ D.⑥⑧
1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遗民遭残贼
现在遗留在中原的百姓遭受欺凌迫害
B.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祖逖如果不能扫清中原敌寇再次渡江南归,就如同这江水(一去不回)
C.于是公私丰赡
于是无论公家还是私人都财富充足
D.且已翦荆棘,收河南地
而且已经清除荆棘(修好了进军的道路),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地区
1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时皇帝只想躲在江南,祖逖直言进谏,激励他率部进取中原。
B.在与后赵将领桃豹的作战中,祖逖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C.赵固、郭默等原本互相混战的队伍,被祖逖收编为自己的力量。
D.祖逖积极筹备北伐时,朝廷却要派缺乏远见的戴若思来做都督。
19.我国史书讲究措辞,一字之中或有深意。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二段“仍将本部百余家渡江”中“仍”字体现了祖逖怎样的精神,并从文中另找出一个可以佐证祖逖具有这种精神的事例。(5分)
五、诗歌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20—22题。
望夫石
【明】许炯
劝君莫种柳,不如荆棘树。日日送人行,不解留人住。
劝君莫喜鹊,鹊不及慈鸦。时时惊妾梦,误报客还家。
柳条枯尽鹊声息,慈鸦夜夜啼荆棘。万里征夫望不归,新妇山头化为石。
化为石,几春秋。风中怨,雨中愁。征夫若有归来日,石不能言心亦休。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柳”谐音“留”,却不知留住行人,让人增添相思之苦,思妇因此感叹“莫种柳”。
B.鹊鸣悦耳原本令人喜爱,思妇却觉得分外的聒噪而心绪纷乱,于是劝人“莫喜鹊”。
C.柳不及荆棘,鹊鸣不及鸦啼,这种异乎常情的取舍,反映了思妇内心深处的愁怨。
D.“万里”“几春秋”分别写距离之遥与时间之久,“风”“雨”兼写环境与人的心情。
21.下列诗句都写了“梦”,其中所梦见的内容与本诗中“妾梦”最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昨日梦君归,贱妾下鸣机。(萧淑妃《夜梦》)
B.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杜牧《秋梦》)
C.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D.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22.“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上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这是唐代诗人王建所写的《望夫石》。两首诗对征夫回来之后的结局有不同的处理,许诗写“石不能言”,而王诗写“石应语”。你更愿意接受哪种结局?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你的理由。(5分)
六、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3-25题。
书香何来
文学阅读对于一个民族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总是说要“建立书香社会”。书籍,真的是有香味的吗?
一般来说,我们年轻的时候,闻到的书香更多也更浓烈一些——许多人还记得好不容易得到一本书,喜欢得不得了,除了看,还要不断地嗅,觉得它真的是香极了。那时将纸页贴在鼻子上闻到的美好气息,并不完全是一种错觉。墨和纸张纤维的气息,那来自于原野大地的气质被提留出来,吸进了肺腑,令人兴奋而愉悦。纸和墨都是好东西,是大地上长出来的阳光下的生命。大地上的植物经过很多环节,最后转化为书,也等于是另一种形式的开花结果。它的香味更深地藏在了里边,我们一遍遍读书,打开它,也就是在享受它的气息。
眼下我们谈到阅读难免会有一种忧虑,就是读者越来越少,以前那种万人争读的盛况已经不复存在,好像真的出现了阅读危机。其实,我们尽可以放心,这世上只要有人存在,就会有这种阅读,读者是永远存在的,人类这个与生俱来的嗜好并没有改变。问题在于其他,比如说阅读的形式改变了。网络上的小说一个月就能达到几十万几百万的点击量,杂志、报纸、书籍的出版也增加到前所未有的数量。一部长篇小说出版后,印数是一两万十几万不等,而放到网上,短短的时间内点击量就能达到几十万。这又使我们不免疑虑:纯文学作品在短时间里,会有几十万的阅读量吗?
原来,为数不少的人也就是用鼠标点开看一下,然后就走掉了。他们只是“到此一游”而已。有深度的阅读少了,浮光掠影的阅读多了。据统计,当下的纯文学印刷量已经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翻了好几倍,而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教育程度的普及与提高,不同程度上使总的阅读量都较前大为增加了。看来对文学阅读的忧虑,主要是因为缺少高品质的阅读者。
现在的阅读大半是闻不到书香的。这除了因为匆促的浏览,不能感受文字深处的蓄藏,还因为更多是从荧屏上阅读的缘故。比起印刷的书籍,电子技术生成的文字离大地生长的意义相隔太遥远了。从荧屏上捕捉一些信息还可以,要慢慢揣摩文字就困难了。所以,现在知道很多消息的人随处可见,而保持了个人思考力的人却不多。大家都在说潮流中传来传去的见解,并没有多少自己的主意。看来我们从离开了书籍之后,也就从根本上告别了“书香”这个概念。
不过,当我们真的离开荧屏回到书籍,那又会怎样?现在打开一份杂志,翻阅书店或街摊上摆放的一些读物,情况也并不美妙。对不少人来说,这些读物里面会散发出刺鼻的气味。本来是很好的纸印出来的,应该有书的香气,可是由于上面印的是许多不洁的内容,等于藏纳了污垢,这让我们从哪里去找书香?
一个留恋美好阅读的人,除了自己要苦苦寻觅好书,还要同时忧虑这个世界。他常常想通过媒体表达自己的忧虑,可是渐渐发现这也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实用主义盛行,到处是只问实利,不问手段。他们痛苦地发现,有许多人为了商业利益,正不断推广文化垃圾,而优秀之作却没什么影响力。那些适应商品社会游戏规则、沉醉其中的人会名噪一时,而那些深沉的阅读者,在群众中却显得很不合时宜。急功近利型的写作,让那些对时代对读者对自己都有承诺的人感到越来越疲惫,因为日复一日的磨损,无论对肉体还是精神,都是严重的消耗。
文明之地不是以金钱多少来界定的,幸福之地也不是这样来界定的。有人说庸俗与否只是个人的事情,并不妨害别人。其实哪有这样简单?庸俗的人一旦管理了一个社区,他就会让全社区按他的低级趣味运行,到处散发出庸俗的气味。这样的地方,我们还怎么能闻到“书香”?
所以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梦想:这辈子能到一个大地绿色蓬勃、人们手不释卷的地方去生活,那个地方不需要十分富有,但那里的人群是能够安静读书、不吵闹别人的。是的,爱读书的地方一般都是绿色较多的,日子也安稳富裕。说到底,书香扑鼻之地,也就是人类生存的幸福之地。
(取材于张炜《书香何来》)
2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人们年轻的时候嗅觉灵敏,更容易闻到墨和纸纤维的气息,感觉书“真的是香极了”。
B.据统计,当下纯文学的阅读总量比以前大为增加,但这不意味着阅读质量也比以前大大提高。
C.作者认为依赖现代传媒(比如网络)的阅读,不利于引发人们的思考力,很难建立书香社会。
D.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当下人们阅读的现状,表达了作者对创造高质量的精神生活的期望。
24.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作用。(6分)
(1)他们只是“到此一游”而已。(3分)
(2)书香扑鼻之地,也就是人类生存的幸福之地。(3分)
25.通观全文,说说题目中的“书香”包含了哪几层含义。(6分)
七、名著阅读(共6分)
26.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然则管仲知礼乎?”(子)曰:“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
材料二: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的?(2分)
(2)从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具有怎样的仁爱观?(4分)
八、微写作(共10分)
27 .阅读下面文字,从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近期,教育部发布文件,取消了线下所有的学科类的课外班。对此,你是否赞同?请简述你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不久前北京冬奥会、残奥会已圆满谢幕,此次北京盛举受到国内外的一致好评,身为华夏子民,请你描述一下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或者比赛的精彩瞬间……,要求:描写生动,叙述感人。
全世界人民至今仍然在疫情的影响下受限生活,请你从自身生活出发,表达你对祖国抗疫的认可。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九、大作文(共50分)
28. 阅读下面文字,从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
(1)《绿叶对根的情意》唱到:“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这段歌词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以“根与叶”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2)“念想儿”,是指带有感彩的纪念物。对很多老北京来说,曾经的冬储大白菜是一
种念想儿,现在一到冬天也会买上几棵,回味的是小时候的记忆和味道;对于你们来说,一
张毕业照片是一种念想儿,凝聚了美好的友谊和岁月的记忆;一枚校运动会的奖牌也是一种
念想儿,记录着付出的汗水与拼搏的历程……念想儿,承载着一段回忆,一份深情。请以“念
想儿”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不少
于700字。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试卷
高二级语文 答案及评分参考2022.4
一、课内基础知识(20分)
1答案:B
解析:A.“崤山”的“崤”应读“xiáo”;C.“藤蔓”的“蔓”应读“wàn”;D.“按捺”的“捺”应读“nà”。故选B
2.答案:C.
解析:A.微:含蓄隐晦 B. 橹:盾牌 D.淹:久留
3.答案:D
解析:A “指”通“旨”,意图,旨趣 B.“去”通“弆”,收藏 C项,“倔”通“崛”。
4. 答案:D
解析:例句:天下云集响应。云:像云一样;响:想回声一样。两个词均为名词作状语。
A.外连衡而斗诸侯。外:名词作状语,对外;斗:动词使动用法,使……斗。
B.却匈奴七百余里。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
C.序八州而朝同列。 朝:动词使动用法,使……朝拜。
D.赢粮而景从。景: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5.答案:D
解析:D项,“区区”,小;少。形容微不足道。
6.答案:C
解析:A.“以”,表目的的连词,来/ 介词,用。
B.“而”,连词,表并列关系,并且,而且/ 连词,表顺承关系。
C.“为”,两句中都是动词,作为。
D. “之”,代词,复指前面列举的内容,他们/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7.答案: B.
解析:例句和B.项都是定语后置句。
8.答案: D.
海誓山盟犹在耳,哪里料到你会违反誓言。
9.答案: B
解析: B项,“西汉”应为“东汉”。
10.答案:C.
解析:《自己之歌》中的“我”,并不实指诗人自己。
二、阅读《氓》完成下列11-14题(12分)
11.( 2分 )C(第四段用桑树、淇水起兴,写弃妇婚后多年忍受贫苦生活,没有什么差错,而男人却改变了主意。)
12 ( 3分 )答案:(1)“氓之蚩蚩” (2)“士贰其行” (3)“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13( 4分 )答案:风、雅、颂_/ 重章叠句/ 赋、比、兴/ 六义
14. (3分)参考答案: 都运用了比兴手法(1分)。前一句比喻女子年青时容颜娇美润泽(或比喻女子和氓初婚时的幸福。或将两种意思结合在一起)(1分)。后一句比喻女子不要迷恋爱情。(1分)
三、背诵默写:(10道题中选作6道)(12分)
15.(1) 故劳苦倦极,疾痛惨怛
(2) 振长策而御宇内,履至尊而制六合
(3) 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
(4) 玉箸应啼别离后,征人蓟北空回首
(5) 老鱼跳波瘦蛟舞,露脚斜飞湿寒兔
(6) 沧海月明珠有泪,只是当时已惘然
(7)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8)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9) 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
(10)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评分参考】错字、别字不给分)
四、课外阅读(共14分)
16.(3分)C 1 7.(3分)D 18.(3分)A
19.(5分)
参考答案:
尽管皇帝支持有限,不能提供武器及士兵,祖逖仍然渡江准备北伐。“仍”字体现了祖逖在条件不足的困难中也要进取中原的勇敢、坚毅的精神。可以佐证祖逖具有这种精神的事例:虽然面临戴若思掣肘、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这些困难,祖逖仍“图进取不辍”。
【评分参考】5分。结合内容分析“仍”的内涵3分,另举例2分;意思对即可。
五、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诗歌,完成20—22题。(共11分)
20.(3分)B 21.(3分)D
22.(5分)
答案示例1:
我更愿意接受王诗的结局。征人归来后石头可以说话,则思妇满腔的思念、哀怨可以尽情倾诉,饱尝悲苦的思妇可以得到慰藉。如此结局可使故事的情节产生跌宕的效果,而这种有点喜剧色彩的结局也让人看到希望,感到美好,得到安慰。
答案示例2:
我更愿意接受许诗的结局。征人归来后石头不能说话,则思妇满腔的思念、哀怨无处倾诉,这漫长的等待及复杂的心绪永远无人知晓。如此处理则思妇的形象更为凄苦,尽管其悲剧性令人难受,但这种悲剧在真实生活中并不罕见,应该接受。
答案示例3:
我更愿意接受许诗的结局。“休”有喜悦的意思,“石不能言心亦休”可以理解为尽管满腔的思念无法倾诉、无人知晓,但只要征夫能归来就不负这长久的守望,思妇就心满意足了。如此处理突出了思妇不计个人委屈而惟愿心上人平安归来的善良与深情,感人至深。
【评分参考】5分。思妇想说的内容、思妇的心理或形象、效果三个要点,每点2 分,三点意思对即可得5分。有其他思路视其合理程度给分。
六、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
答案:
23.(3分)A
24.(6分)
①(3分)形象地表现了很多人在网上阅读纯文学作品欠缺深度阅读的行为,承接上文的疑虑,为下面写文学阅读是因为缺少高品质的阅读者做铺垫。
②(3分)呼应题目,点明主旨:呼吁人们多读好书,创造高质量的精神生活。
25.(6分)【答案要点】
①书籍里蕴藏的植物的气息
②书籍里散发的墨和纸张的气味
③读书过程中读者的思考
④书籍中美好的内容
⑤书中蕴涵的作者对时代的关注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评分参考】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四点5分,五点6分。
七、名著阅读 (6分)
26.(1)(2分)参考:认为管仲不知礼,肯定管仲有仁德。
【评分参考】一点1分,两点2分。
(2)(4分)参考:一方面,孔子认为,要治国平天下必须德才兼备;另一方面,孔子认为, “仁”的标准是能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必拘于小信。
【评分参考】一方面2分,答对两方面4分。
八、微写作(10分)
27 .一类卷(8—10分),符合题意,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表达流畅,较有文采。
二类卷(5—7分),基本符合题意,内容较充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1—4分),偏离题意,内容空洞,结构不完整,语病较多。
九、大作文(二选一)(50分)
28.
第(1)题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一类卷 (50—42分) 符合题意、论点明确 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46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作文可得48分以上。
二类卷 (41—33分) 符合题意、论点明确 论据较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以37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作文可得39分以上。
三类卷 (32—25分) 基本符合题意、论点基本明确 论据较恰当充实、论证基本合理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29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作文可得31分以上。
四类卷 (24—0分)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论点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以20分为基准分浮动。
说明:作文没有写题目,扣2分。
第(2)题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一类卷 (50—42分) 符合题意、主题明确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46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作文可得48分以上。
二类卷 (41—33分) 符合题意、主题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以37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作文可得39分以上。
三类卷 (32—25分) 基本符合题意、主题基本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29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作文可得31分以上。
四类卷 (24—0分)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以20分为基准分浮动。
说明:作文没有抄写题目,扣2分。
参考译文: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县人。他轻视财物,好行侠仗义,慷慨大方而崇尚气节。(祖逖)往来于京师,见过他的人都说他具有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的才能。
当时皇帝刚刚在江南站稳脚跟,顾不上北伐,祖逖向皇帝进言道:“现在遗留在中原的百姓备受欺凌迫害,人人都想振奋起来抗敌。如果大王确实能委任将领带兵出征,让像我祖逖这样的人统率他们,努力恢复中原,那么各地的豪杰必定有望风响应的。”晋元帝便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只给一千人的粮食,三千匹布,但没有给铠甲兵器,让他自己召募士兵。祖逖仍然带领自己的部属百余家渡江北上。船到江中心时,拍打着船桨而发誓说:“祖逖如果不能扫清中原敌寇再次渡江南归,就如同这江水(一去不回)。”言辞激昂,神色悲壮,大家都为之慨叹。过江后驻扎在淮阴,建立工场冶铸兵器,招募到两千多人后继续进军。
建武三年夏六月,祖逖的部将韩潜和后赵的将领桃豹分别占据了陈川原来的城池,桃豹据守西台,韩潜据守东台,相互对峙了四十天。祖逖让人用布袋装满土,就像装满了米的样子,派一千多人搬运到台上。又安排几个人去担米,(假装很疲劳的样子)在路上歇着,桃豹的部队果然追赶上来,(这些挑米的士兵)都丢下担子逃走。桃豹的部队已经饿了很久,得到这些米,以为祖逖的粮食很多,士兵都能吃饱,因此更加胆怯。后赵的部将刘夜堂用上千头驴运粮送给桃豹,祖逖派韩潜在汴河上截击,把这些粮食都缴获了。
祖逖坐镇雍丘,多次派兵截击后赵的部队。此前赵固、上官巳、李矩、郭默各自通过诈谋和武力相互攻击,祖逖派使臣让他们和解,说明其中的利弊祸福,于是(他们)都接受了祖逖的节制调度。黄河以南许多地方都反叛后赵而归属晋朝,后赵所据有的土地日渐收缩。
祖逖积极操练部队,积攒粮食,为谋取黄河以北做准备。后赵皇帝石勒对此很忧虑。于是给祖逖写信,希望双方互通使者和交易货物。祖逖没有回复,但任由民间互相交易,从中获利十倍,于是无论公家还是私人都财富充足,兵马日益强壮。(晋与后赵的)边境之间稍微得到安宁和发展。
祖逖在军队中和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对部属慷慨,积极发展农业生产,自己不储备资产,又将野外的尸骨加以搜集埋葬,为其进行祭奠,百姓都很感激他。正当他准备率领军队跨过黄河,扫除河北等地的敌寇,恰逢朝廷将派遣戴若思来做都督。祖逖认为戴若思虽然有才干声望,但没有远见,而且自己已经扫除障碍,收复了黄河以南地区,很忧虑北伐大功难成;而且祖逖听说王敦和刘隗等人有矛盾,担心发生内乱,这样北伐就不会顺利,感慨愤激以致生病。祖逖虽然心中忧虑气愤,但仍然没有停止谋划进兵,营建修缮武牢城。城北面临黄河,西面和成皋相邻,四面空旷。祖逖担心城南没有坚固的城垒,一定会被敌人偷袭,于是率领部下构筑城垒。城垒还没有建成,祖逖就病得更严重了,不久在雍丘去世。豫州的百姓听说后很悲伤,就像自己的父母去世,谯、梁等地的百姓为他建立了祠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