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29 15:0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史实活用——概念辨析
资产阶级革命:以反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确立_______________为主要任务的革命。
封建专制统治与等级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革命:以反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确立_______________为主要任务的革命。
资产阶级与资本主义制度
无产阶级专政
俄罗斯帝国(1721年——1917年)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1917年3月——11月)
苏维埃俄国(1917年——1922年)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22年——1991年)
俄罗斯发展史

列宁主义的形成




1913年人均收入
沙皇尼古拉二世
战场上的俄国娃娃兵
(俄国)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
—— 《人类文明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缓慢发展。(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政治基础:沙皇专制统治不断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有组织运动的开展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个人因素:列宁积极进行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
列宁创办《火星报》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上,布尔什维克党建立,
列宁主义成为指导思想
1898
1900
1903
列宁主义的形成
1.条件
2.标志
3.内容
(1)帝国主义定义: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对俄国的认识: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
(3)一国胜利理论: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建立政权方式: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意义
教材P90第一段

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十月革命的背景
经济基础: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政治基础:俄国社会矛盾尖锐。
导火线:一战激化了各种矛盾,加速革命到来。
主观因素:
◆阶级条件:无产阶级壮大;
◆组织条件: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思想条件:成熟革命理论—马列主义;
2、十月革命的过程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性质
打击对象
革命力量
结 果
相同点
两者联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参加,并起到积极作用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背景都是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斗争方式都是武装斗争。
3、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列宁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追随理想的实验
新经济政策--面对现实的实验
斯大林模式--回归“理想”的实验
苏联
沙俄
苏俄
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
1917年3月以前
1917年3月
二月革命
1917年11月
十月革命
1922年—1991年
斯大林模式 1928— 1991
苏联(苏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线索图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1.3
新经济政策 1921.3—1924
苏俄
苏联
如何应对?
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苏维埃政权经受着严峻考验。
——《大国崛起》
①国内战争( 1918~1920 )
内忧外患
②物资匮乏
1、背景: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大中小企业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普遍义务劳动制
实行实物配给制
领域
农业
工业
贸易
分配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特点
特点:“战时”和“共产主义”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理想预设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
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探究1:你认为苏俄能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吗
马克思设想下的社会主义: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忽视国情
……带来了生产的极大破坏,造成了290亿经济损失。
农民暴动
工人罢工
水兵叛乱
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列宁倾听农民意见
积极性:它最大限度的集中全国的力量保障了军事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局限性:超越当时生产力水平,违背客观经济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在国内战争结束后未及时取消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实践证明,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3.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经济危机: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直接过渡)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
1.背景
政治危机:工人、农民不满 水兵暴动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农业:粮食税
工业:关系国家命脉企业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
实行按劳分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余粮征集制
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部国有化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和商品买卖
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新”在哪里
2、内容及特点
单一公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行政管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直接过渡→间接过渡
问题思考:有人认为,新经济政策搞私有制、市场经济就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就是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复辟,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
实质: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存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粮食产量增加
工业生产恢复
3、意义
3、意义
⑴ 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迅速恢复(1925年),巩固了工农联盟,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⑵ 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列宁--勒拿河--弹性 斯大林--钢--硬性
三、回归理想的实验——苏联模式
(一)斯大林模式的建立途径
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1、方针政策:
1925年,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
2、过程
1926—1928年,改建扩建旧企业的同时新建几千家企业
1928—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
1933—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
1928年,新经济政策实际被停止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之路
3、成就
建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结构改变;工业总值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机器工业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而苏联基本上还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设备的落后农业国。在这种形势下,斯大林认为把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是布尔什维克党迫切任务。
斯大林指出: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大国崛起》
品考题·明趋向
1.(2016·全国卷Ⅱ)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B
1、背景:
1)分散的小农经济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
2)粮食收购危机
2、目的:
满足工业化的需要;克服粮食危机
3、过程:
①1929年下半年,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出现强迫命令现象;
②1930年3月进行整顿,秋天又迅速发展。
③1932年,6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
④1937年,93%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农业集体化最终实现。
农业全盘集体化
一名苏联农村干部对集体化运动的回忆:一天,我接到克林党委的一道命令:必须使100多户农户全部加入集体农庄。我向党委汇报,要求容许有先有后,并保证全村在下一年实现集体化。但是,党委不愿听我讲下去。党委接到莫斯科的命令,长长的单子上规定好各地区完成集体化的日期和数字。党委批评我对集体化消极怠工,并警告我如果不按指示办,将被开除出党。我回到村里召开全村大会,宣布必须全体加入集体农庄,凡不愿加入的将被流放、财产没收。当天晚上,全村都签名参加集体农庄。当天晚上,他们就回家宰杀牲畜。我拿了新名单到党委,党委很满意。当我把村民宰杀牲畜的情况向党委汇报时,党委对此不感兴趣。我明白,这不能责怪党委,因为他们也是奉命办事,正像我也是奉命办事一样。
材料: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多数农民不愿加入;用行政命令或变相强迫的方式
思考:农民对集体化的态度如何?党和政府采用什么方式完成集体化的?
材料: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据统计……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的40%,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1/3。
时间 粮食人均产量(公斤) 肉类人均产量(公斤)
1928-1929 470 35
1930-1932 460 20-25
1933-1937 440-450 15-20
1938-1940 420-430 25
4、影响:
为工业化提供了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国内的阶级结构进一步发生变化(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基本被消灭)。
品考题·明趋向
2.(2015·全国卷Ⅱ)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A
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体制。斯大林体制是俄国及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不完整的运用。
“特定的历史条件”:是指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的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还有斯大林个人的因素
1、确立标志:
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
(二)斯大林模式
1925年起,开展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特点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928年起,实施五年计划,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
1936年苏联新宪法宣布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1927年颁布农业集体化方针,1929年底,苏联掀起大规模 农业集体化 运动。
2、“苏联模式”的特点:
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3、评价斯大林模式
材料:在落后的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
材料: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一段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使经济发展逐渐失去活力。
2)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3)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4)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5)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结论:
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是社会主义在苏联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的产物,有历史的合理性。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这种制度有它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后来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1)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成为工业强国;
2)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以及战后经济的恢复起了巨大的作用;
3)为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你觉得哪种方式能满足当时苏联人民的利益?
请谈谈你的理解。(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战时共产主义(1917-1921) 新经济政策 (1921-1924) 苏联模式
(20世纪30年代中)
农业 余粮征集制 固定粮食税 农业集体化
工业 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中小企业允许私人经营 社会主义工业化
商业 取消商品贸易 允许自由贸易 排斥市场、国家指令
经济体制 特殊时期以共产主义的原则调整生产和分配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 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