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辽宁师范大学小学四年级上册文章的图文并茂《文章的图文并茂》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分析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五、教法的设定
六、教学准备
七、教学过程分析
八、板书设计 《文章图文并茂》是辽师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7课的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是在Word中插入“剪贴画”。学生通过对文字、段落、艺术字的学习,已经对学习文字编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制作一篇“图文并茂的文章”成为学生的强烈愿望。教材以情境结合明确任务的方式展开教学,对设置剪贴画格式、大小、位置的方法进行了细致的讲解。本课是对提高学生编辑能力的基本训练,也是本单元教材的重点,是完成综合实践课必备的知识和操作。一、教材分析 教学的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认知特点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通过亲自动手实践、体验感知、形成表象、构建新知。我校4年级学生已经适应了通过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最大的问题是通过一系列的情境和任务设计将学生的学习推向高潮、引向深入。他们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基础。通过前阶段的学习,他们已能利用Word编排出一篇较规范的文本,这为学习本课提供了保障。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图片的插入及基本编辑。 二、学情分析1、知识与技能:
a 、学会文章中插入剪贴画及图片的方法;
b 、掌握设置剪贴画及图片格式、大小、位置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a 、通过本课学习巩固Word基础知识,利用了学生自学、小组合作等方法完成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b 、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图文并茂作品,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表现自我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团结协作的品格及审美能力。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插入剪贴画方法的教学;
设置剪贴画格式的教学;
教学难点:
剪贴画插入步骤的教学。四、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任务驱动法、游戏法、
半成品加工法、赏识教育法”等。五、教学方法 本课中创设了灰太狼要与喜羊羊进行比赛这一情境(创设情境法),围绕这个故事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自己动手(任务驱动法),以任务的方式查漏补缺,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在教学中,我始终以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六、教学准备多媒体网络教室、
多媒体教学软件(广播系统)、
Office 2003软件、
多媒体课件、
图片、文字资源本节课设置了4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布置任务,逐个突破重难点 ;
3、大显身手,感受成功 ;
4、归纳总结、畅谈收获。七、教学过程l、创设情境,导入新课l、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设计意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时能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能否让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往往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带着好奇心,去探索新知识。不到几分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部被调动起来了,新知识的学习成了学生内心的需要,又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这节课有了良好的开端。 任务1:在文章中插入剪贴画。2、布置任务,逐个突破重难点任务2:自己动手试—试,插入“羊村全家福”图片 第一步:打开Word2003,单击“插入”菜单栏的“图片”
菜单下的“剪贴画;第二步:在“剪贴画“窗格中选择合适的剪贴画; 任务3:“图片格式”随心变3、大显身手,感受成功 比赛规则
①、以组为单位,进行图文混排比赛,组内同学可以互相帮助,用插入图片的形式来表现;
②、每组的图片位置、大小等,要各不相同;
③、以哪一组最漂亮为胜; 大家实在是太聪明了,我的烦恼都解决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比比,看看谁的本领高。3、大显身手,感受成功 设计意图:
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以前对文字处理不太感兴趣的同学也能加入到这热烈的课堂气氛中,通过协作学习,使学生学会并认识在集体中互相协作,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的重要性,同时增强了集体荣誉感,而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游戏的形式,使孩子们的兴奋点又激起高潮,在不知不觉中知识得到巩固。 学生作品4、归纳总结、畅谈收获①、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会了哪些本事? (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②、教师帮助学生疏理知识,归纳总结; ③、德育渗透,刚才大家的表观都不错,特别是第×组的同学们获得了图文混排的冠军,因为他们互相协作,团结一气,这样才取得了胜利,希望今后大家在学习或生活中要互相帮助,团结同学。
宣布下课。文章的图文并茂
在文章中插入剪贴画。
第一步:打开Word2003,单击“插入”菜单栏的“图片”
菜单下的“剪贴画;第二步:在“剪贴画“窗格中选择合适的剪贴画; 八、板书设计结束语 本节课“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程内容切合学生兴趣点,学习气氛浓厚,学生参与性强,为共同的任务积极协作,整节课充满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