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3-03-15 08:5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浙教版七年级上第3章第4节,内容是主要包括三部分:地壳的变动的证据及其发生原因,火山和地震。通过本课学习对于指导人类生产活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御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节课为下几节课的学习作了一个铺垫。
2、学习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的形状,也对地球的数据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对地球内部的结构也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地壳的变动的认识几乎是空白。另外,从目前情况看,学生比较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较弱;习惯于接受教师的现成答案,自己收集信息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总体上分析思维能力较强,创新思维与实践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因而本节课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的空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地球内部结构知识和地壳变动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获得一些通过收集证据证明假设的体验,加强科学精神的教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复习前面学到的地球内部结构特点,来了解地壳的变动。能够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地壳的变动
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并能够对照图说明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特征。
认识火山的构造、火山的喷发以及火山活动情况的分类。
初步认识地震的发生,了解震级、震源、震中等概念。
了解地震的危害,初步掌握抗震自救方法,培养学生的防灾意识
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其它事物来模仿地壳变动。
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和收集标本,获得本地区地壳变动的证据。
通过视频加深对地壳变动还有火山地震的原因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学会合作。
体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的运用。
通过课外探究收集本地区地壳变动的证据,使学生热爱家乡。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地壳变动的证明,火山和地震时地壳运动的表现,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
难点: 认识地壳的变动。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准备】
褶皱和断层模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地壳是变动的
提问:人们是怎么想到地壳是变动的?
阅读教材,寻找证据
2.地壳变动的证明
观看青藏高原生成的原因,提问问:除了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之外,还有那些现象能证明地壳的变动?
阅读教材,或者回忆课外阅读的相关知识,结合生活中的野外观察经验回答问题。
3.复习地球的内部构造
地球内部由哪几部分构成?
地球内部各结构的深度范围是多少?
岩石圈由哪几部分组成?
阅读教材,回顾地球内部构造。
4.寻找证明地壳变动的证据
教师出示相关的图片来证明地壳变动
1.褶皱
2.断层
3.大理石的升降
4.海陆变迁
1.阅读教材解释褶皱和断层发生的原因
2.讨论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壳是在不断地变动
3.地壳变动的快慢
5.火山
观看关于火山爆发的视频
提问:
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
其喷发物主要有哪些?
火山喷出的岩浆主要来自何处,它们是怎样冲出地表的?冷却后变成什么?
火山有哪些种类?
火山活动有哪些不利和有利的影响?
阅读教材,讨论并回答问题。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火山爆发时可能出现的景象。
讨论:火山活动对人类生产生活有那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有利:
不利:
6.我国的火山
提问:你知道在我国发生过的大地震有哪些吗?请你查阅相关资料
阅读教材中火山分布图,查阅相关资料回答问题。
7.地震
提问:你听说过地震吗?你知道地震是怎么回事吗?
活动:双手握住竹筷,均匀用力直至断裂,体会断裂时的感觉。
提问:世界上哪些地方容易发生地震?这与发生火山活动的地方有什么相同之处?这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问题。
观察教师活动,或者自己实验。并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
阅读教材中火山和地震分布图,回答问题。
8.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提问:你听说过哪些地震前兆?设想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如果发生了地震,应该怎么办?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9.我国的地震
提问:你知道在我国发生过的大地震有哪些吗?请你查阅相关资料,总结我国地震灾害的发生情况,说说在地震前后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查阅资料,回答问题。
课外制作板报,宣传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3—4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地球内部像煮熟的鸡蛋

圈层结构
地壳变动
证据:1.褶皱
2.断层
3.大理石的升降
4.海陆变迁
火山
结构:火山口 火山锥岩 浆通道
类型:
分布: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地震
原因:地壳岩石的断裂或错位
分布: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防范和预报
科学教育 101
10081127 张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