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重视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由此可见“整本书”阅读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课题。《边城》作为北京市高考指定的十二部名著之一,是高中阶段必须精读的名著。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边城》中的诸多人物,本课着重通过环境和情节来分析人物身上所折射的人性光辉,并且通过研读文本来体味边城人情的美好。通过对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把握,适当揭示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
教学背景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并不是很大,尤其是《边城》这种故事情节不强的小说,读起来更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学生对湘西地域文化了解甚少,理解文本也有一定的难度。本课的教学主要围绕环境和情节展开,最后落到人物身上。通过分析人物身上所展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最后点出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同时再引导学生课后深入阅读《边城》,思考其悲剧意蕴的探析。这部小说虽然文字纯净而优美,但学生兴味不大,教主要目的在于想通过这样一节课来激发学生精读文本。
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 2.在环境描写和情节发展中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美和人情美。
教学重难点设计
重点:在环境描写和情节发展中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美和人情美。
教学流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沈从文曾经说过:“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就如同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希腊神庙,今天我们就走进湘西,来领略《边城》的那景·那人·那情。 众所周知,小说的三要素是情节、环境和人物。读完《边城》,你们觉得这部小说和其它小说相比,在三要素方面有何不同? 预设:《边城》这部小说重环境描写,淡化故事情节,情节的发展并不像《水浒传》那样极力摇曳,一波三折,而是娓娓道来,如涓涓细流。小说的情节是靠环境和人物来推进的。 二、欣赏美景,体验风俗 既然这部小说的环境描写如此重要,下面我们就走进沈老笔下的湘西,来欣赏边城秀丽的风光,体验茶峒独特的风俗。 1.作者在描绘这个地方的时候写了哪些自然风景,突出了边城什么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本,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 例如:(1)豆绿色的水 天气明朗(P20) 落日 薄雾(P22) “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欣赏沱江风景,突出水的豆绿色,给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感觉)青天碧水,落日薄雾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 (2)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P10) 这里如同桃花仙境一般,仿佛不食人间烟火,毫无现代人的功利心。 (3)有一小溪,溪下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廿丈······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P5) 美在景色的纯净,透着一股静谧之美。 (4)翠翠开了大门,到外面站了会儿,耳听到各处是虫声,天上月色极好,大星子前进天空里,非常沉静温柔。(P99) 这是个健康、自然、优美的世界。 2.边城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光上,还体现在风俗民情上。风俗民情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谈一谈? 明确:(1)端午节(龙舟赛、捉鸭子比赛)(第三、四章) (这官民同乐的龙舟赛,展现的就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2)中秋、过年: 月下对歌、狮子龙灯、放烟花 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祥和、和睦、和谐) 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这种氛围是不是和《桃花源记》诗意生活相类似。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 (3)湘西妓女重感情,与水手相守相约(第二章) 妓女本是被人看不起的肉体交易者,但在这里却毫无歧视之语,还不乏对她们品行的赞美。这里涉及的是另外一种淳朴的道德标准,这里没有阶层的对立,是一种整体的和谐之美。 三、分析人物,探究人性美和人情美 正是这样的秀美风光和淳朴民俗才会孕育出如翠翠和傩送这样的自然之子,万物精灵,他们是湘西生灵的代表,这是环境对人物的影响。下面我们重点分析翠翠和傩送这两个人物的形象,探究湘西山民身上所折射的人性光辉,品味边城百姓的人情之美。 1.整体描述: 翠翠: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P7)(翠翠是自然之子,是山水中的活物,与风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养”给人一种质朴、丰满的感觉,眼睛像水晶,非常透明、清澈,没有一丝邪念,心灵特别的纯净。) 傩送:年幼的则气质近于那个白脸黑发的母亲,不爱说话,眼眉却秀拔出群,一望即知其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 傩送美丽得很,茶峒船家人拙于赞扬这种美丽,只知道为他取出一个诨名为“岳云”。虽无什么人亲眼看到过岳云,一般的印象,却从戏台上小生岳云,得来一个相近的神气。(P14、15)(傩送的寓意为傩神所送来的,是神灵的子弟,天生俊美、英气,智慧又富于感情。) 2.翠翠与傩送的第一次相遇:先请是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P23翠翠与傩送的对话。从他们的语言、神情和心理描写中来探究两个人物形象。 翠翠:单纯(语言:我是翠翠)、可爱(回答时的神情:轻轻地、悖时砍脑壳的)。 (1)从刚才的朗读中可看出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怎样?(不好,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 (2)傩送有没有生气?请同学谈谈傩送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傩送:(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动询问,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这里等不行,到我家里去)关心别人,古道热肠 傩送:(动作、神态:笑)心地宽厚,热情开朗 (3)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有没有变化?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心理) 明确: 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面还是有几分羞涩的,几分难为情。 “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心理描写,把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 这个初遇的片断,着重通过语言、心理、神态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单纯少女形象,一个宽厚热情的俊美男子形象。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两位拌嘴的年轻人却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蒙胧的纯洁的初恋之情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呢? 3.翠翠和傩送只是湘西精灵的代表,这里的所有人都和他们一样,保持着最为自然的淳朴之风,没有功利之争。那么在《边城》里,还有哪些人物和情节体现了湘西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呢?(小组内讨论交流并由一位同学记录) 明确:如老船夫从不受人钱财,即使收下也会送别人茶水或者烟叶;老船夫端午节到河街上,且一定有铺子上的商人送他粽子与其它东西,他想买肉,人家却照例不愿接钱,但他总不愿占便宜,会提前预算好掷到钱筒。船总顺顺“大方洒脱”,“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也从来都不以势压人”等等,这里面都体现了边城人民的人性之美,即人自身的美好,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和谐,即人际关系的美好。 四、总结人性美和人情美,揭示主题 作者力图围绕翠翠和傩送的优美爱情故事,通过对男女之爱,祖孙之亲、父子之情和邻里之睦等世态人情的描写,生动地展现边城人民健康、优美和质朴的人性爱和人情美。从这个角度讲,《边城》就是一部湘西人民优美人性和淳朴风俗的赞美诗。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主题: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淡化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爷爷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相对于当时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之所以在作品的结尾出现天宝遇难、傩送出走、爷爷死亡、翠翠独守的这种悲剧性的结局,其实也暗示着沈从文所构筑的湘西世界正在受到城市文明或者现代文明的入侵和践踏。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安排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通过沈从文的一段话来说明《边城》中所展现的如同希腊神庙一般,都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进而引出副标题——那景·那人·那情 通过不同小说三要素的比较,让学生知道“散文化”小说重环境而轻情节的特点。 认真聆听老师的导入语,揣摩老师的导入意图,准备《边城》学案。 回应小说三要素指的是什么,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初步了解《边城》主要在写人性。迅速进入上课的状态。 知道小说三要素和“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3 min
二、欣赏美景,体验风俗 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出描写自然风光的句子,并分析这些景物描写能突出边城什么样的特点。教师师范一段景物描写的分析。 让学生结合文章谈一谈边城的风俗美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学生快速浏览文本找出描写自然风光的句子并画出来,在旁边批注上这段景物描写突出了边城哪些特点。两到三位同学和全班同学分享自己找到的句子。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风俗美具体体现在哪里的问题。 让学生学会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并能够分析文本,提升其分析概况能力。 检测学生阅读文本的效果,脑海中是否对边城风俗民情有印象。 8 min
三、分析人物,探究人性美和人情美 总结环境对人物的性格的影响。让学生找出文中整体描述翠翠和傩送形象的段落,从这两段话中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翠翠和傩送第一次相遇时的故事情节,从情节中分析他们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教师总结翠翠和傩送都是湘西精灵的代表,他们身上都有着最为纯粹的人性光辉,他们的爱情更是朦胧中透着一种美妙。接着让学生小组内讨论《边城》中还有哪些人物和情节体现湘西世界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学生找出文中翠翠和傩送出场后整体描述的段落,从段落语句中分析两人的性格特点,回答老师的问题。 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首遇的情节,其他同学从语言、神情和心理描写中探究人物身上所展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在教师的引导下体味和感悟。 小组内讨论从《边城》中哪些人物和情节中可以看出人性的光辉和人情的美好。讨论结束后两个小组代表和全班同学分享讨论成果。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快速从文本中找出符合要求的语段,提升其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通过分角色朗读激发其阅读兴趣,也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学会从情节中探究人物性格和形象。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汇总讨论成果的能力,交流和分享的能力。 23 min
四、总结人性美和人情美,揭示主题 教师总结《边城》所展现的人性爱和人情美,并通过沈从文先生的原话来揭示小说的主题,并给学生留下思考悲剧的意义和成因。 学生聆听教师的总结,体会边城所展现的人性光辉,同时思考为何在如此美好的世界中会产生天宝遇难、傩送出走、爷爷死亡、翠翠独守的悲剧,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又是什么。 让学生了解《边城》的主题,试图引导学生对《边城》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6 min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