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6.1《大堰河——我的保姆》 课件(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6.1《大堰河——我的保姆》 课件(5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9 11:1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
学习目标
1、认识“大堰河”这个人物的形象
2、诵读诗歌,体会作者感情
3、体会诗歌的抒情艺术
4、理解父母、感恩父母。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导入——诵读欣赏——理清结构——体会情感——课堂练习——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从整体上把握、学习这首诗。
教学重点:诵读欣赏——理清结构——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少爱美术,曾赴法国专攻美术。1932年回国,加入“左联”,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艾青转而从事诗歌创作。
1933年1月一个雨雪纷飞的早晨,他在狱中睹雪思人,因雪神飞,回忆起幼年生活,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并一举以感人肺腑的感情和清新自然的诗风震动诗坛。
艾青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 卓越的民族诗人 ”。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火把》、《古罗马竞技场》等是他的代表作。
一、参读
—作者简介
大堰河,原出生于离艾青老家五里远的大叶荷村,
很小就被卖到艾青的家乡--畈田蒋村当童养媳。
她没有名字,人们只好用她的出生地称呼她,“卑微
到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她一生命运非常悲惨:与前夫
生了三个孩子;前夫死后,另嫁,又生了两个孩子。当时
农民生活非常艰难,苛捐杂税,还有地主盘剥。大堰河孩
子多,生活更是艰难,她受尽煎熬,仅四十多岁就离开了
人世。艾青出生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他一出生就受家人歧视,被寄养到大堰河家。艾青就是吮吸着大堰河的乳汁,在她精心爱抚下成长的。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仍然受家庭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因此他“长大一点后,总想早点离开家庭”,18岁就离开了家。
1933年1月,他23岁,在狱中他满怀深情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后来诗人在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
一、参读
—写作背景
关于大堰河:
大堰河,原出生于离艾青老家五里远的大叶荷村,很小就被卖到艾青的家乡--畈田蒋村当童养媳。她没有名字,人们只好用她的出生地称呼她,“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她一生命运非常悲惨:与前夫生了三个孩子;前夫死后,另嫁,又生了两个孩子。当时农民生活非常艰难,苛捐杂税,还有地主盘剥。大堰河孩子多,生活更是艰难,她受尽煎熬,仅四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           
《大堰河》这首诗,是出于一种感激的心情写的。我是在一种被冷漠的环境中生活的,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大堰河很爱我,我也爱她。
---艾 青
2·欣赏:《大堰河——我的保姆》
边听边思考:
本诗可分为几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何?感情发展脉络如何?
任务和方法:学生先概括每节内容,然后合并归纳。
深情朗读
二、美读
—感受深沉的情感
1·试读:学生朗读,体会诗的情感基调和节奏韵律。
提问思考:
你喜欢哪些语段?哪些语段让你想到自己的母亲?
试读·欣赏:
朗读提示:本文的情感基调可以这样处理。
第2节,要充满怀念和同情,语调舒缓。
第3节,感情沉痛悲痛,语调低沉有力。
第4--8节,着重写回忆,感情上时喜时悲,变化不定。
第9—11节,写大堰河死的凄凉,节奏应放慢。
第12节,是献给大堰河的赞美诗,感情炽热,节奏要加快。
第13节,诗人的感情已达到高潮,朗读时应热情奔放,把火山喷发似的感情传达出来。
课堂小结:
诗人与普通人一样,都有着自己的生活经历。诗人与普通人不同,就在于诗人能把某种感觉变成艺术,变成诗。艾青就是把自己心中的感觉通过想象用语言表达出来了,谱写了一曲献给大堰河的赞歌。本节主要是通过诵读和欣赏达到体会诗歌感情,掌握全诗内容的目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感受大堰河的伟大。
教学目标:从整体上把握、学习这首诗。
教学重点: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三、议读
—把握诗歌的内容
—领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1、你能切分诗歌层次并告诉我作者在诗歌中叙述了
哪些母亲的事迹吗?
2、大堰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你能说说这首诗歌在创作上的
艺术特色吗?
读第1-3节,思考:
1.这三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第三节运用了哪些意象?创造了怎样的意境?
介绍大堰河的身份、地位、死后的境况。
意象
雪压草盖的坟墓
檐头枯死的瓦菲
被典押了的园地
长了青苔的石椅
意境
荒寂衰败
萧索凄凉
感情
深情的怀念
低沉的哀思
搭好灶火后
尝过熟饭后
放好酱碗后
补好破衣后
包扎伤手后
掐死虱子后
拾起鸡蛋后

抚摸
拍去炭灰后
第四节诗人回忆了在大堰河家的生活,摄取了哪些生活场景?
母子情深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苦难而又温馨的母爱!
伟大而又深沉的母爱!
含着笑
洗衣
洗菜
切菜
喂猪
烧肉
晒麦
纯朴宽厚 勤劳善良的大堰河
命运悲惨,极容易满足。
深爱
切糖
贴画
赞美乳儿
做梦
哪些细节表现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
读第9-11节诗歌:      大堰河辛劳一生,死后得到了什么?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愤怒控诉不公道的社会世道
深切同情大堰河的悲惨命运
第9节,写大堰河临死时一家人的悲痛。丈夫“为她流泪”,五个儿子“个个哭得很悲”,说明她在家人心目中的位置,受到丈夫、儿子的热爱,这正是由于她勤劳、无私的品德。她死时,还牵挂着自己的乳儿,轻轻呼唤他的名字,可见其爱的深沉。首尾反复“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表现了作者的哀悼与歉疚。
“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 大堰河在还没有吃上乳儿的喜糖,喝上乳儿的婚酒,让乳儿媳妇叫她婆婆时就死了。大堰河在还没有弄清造成她悲剧命运的原因,没有明白解脱她悲惨命运的道路时就死去了。
这一节描写大堰河的死与上一节描写大堰河的梦形成强烈对比,诗以乐衬悲,表达对大堰河的同情。“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娇美的媳妇亲切的叫她‘婆婆’、……”,“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在这里诗人运用电影的对比蒙太奇手法,展现了两副画面,以甜美的梦境与凄惨的去世进行对比,暗寓了在黑暗的社会里,大堰河追求的理想只能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
第10节,写大堰河的殡葬。“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是对大堰河的悲惨一生的概括;“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正是大堰河悲惨一生的归宿。在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数字对比,“四十几年”、“数不尽”是巨大的数字,突出她受苦时间之长,灾难之深;“四块钱”、“几束”、“几尺长方”、“一手把”是极小的数字,突出她所得之少,在极大极小的对比中,强烈地控诉了这黑暗社会的不公。
第11节,写大堰河死后她一家人的悲惨遭遇,写诗人自己走上革命的道路。这里,诗人从大堰河的悲惨一生又进而写到她一家人的遭遇,从更广更深的层面揭示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诅咒和控诉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诗人由一个“地主的儿子”转变为“在写着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兄弟们碰见时,是比六七年前更要亲密”,这些都说明诗人真正地成了大堰河的儿子。
第12节,这是呈献给大堰河的赞美诗。这一节与开头呼应,诗人由回忆转入现实,时间又回到“今天”。诗人的感情也达到了高潮,用了八句排比,直抒胸臆,向大堰河呈现强烈的爱与衷心的赞美。“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这后三句使“大堰河”的含义更广泛了,大堰河这一形象的意义在于作者不仅仅是对大堰河个人的讴歌与赞美,他是把大堰河看作是人类的保姆,作为旧中国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化身,歌颂她们勤劳、宽厚、善良的崇高品格,揭示贫苦农民世代受压迫、受剥削的悲惨命运,发出了对旧世界的有力控诉,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就扩大了诗歌的意境,深化了诗歌的主题,表达了诗人热爱所有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紫色的灵魂”该怎么理解?从视觉心理学的角度,各种不同的颜色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白色象征纯洁,绿色象征生命,蓝色象征海洋,也表示安静。紫色是一种痛苦的、压抑的颜色,紫色也是一种高贵颜色,古代的官服也是紫色的。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紫台就是皇宫。艾青在诗中的紫色是强调苦涩、忧郁、压抑的方面。体会一下全诗吧,字字句句都在强调大堰河一生所承受的痛苦,紫色的灵魂,就是痛苦的灵魂,悲哀的灵魂。但从另一方面想,一个人的灵魂,由于承受了太多的苦难、太多的凌侮、太多的折磨,那么,这个人的灵魂也便因“承受太多”而“尊贵、伟大”!
第13节,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抒发诗人对大堰河的崇高敬意和深深的爱戴之情。最后两节是全诗感情发展的高潮,由回忆、叙述转为直接的讴歌、赞美。末尾这一节诗行的排列可谓匠心独运,五行分别为三字十二字四字三字二字,形似心脏,暗示诗人写的都是由衷的肺腑之言。
这首诗是诗人献给他的“母亲”──一个普通中国农妇最真诚的颂歌。朗读这首诗,结合有关诗句,说说诗人笔下的大堰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体会诗人对这一形象所寄托的思想情感。
大堰河是勤劳的,她用她“厚大的手掌”洗衣、做饭、养鸡、喂猪,终日操劳;她又是善良的,她永远是“含着笑”去做每一件农活,安天乐命,质朴乐观;她又是慈爱的,纵使在终日劳作的疲惫之后,她仍然不忘记同样用她“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她还是博大的,她像亲生母亲一样,“深爱着她的乳儿”,“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她梦想能“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这个原本不太高的希望即使只能是“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她也心满意足了。然而,她又是悲苦的,贫苦、劳累的生活过早地夺取了她的健康,年近40岁就“含泪的去了!”大堰河就是中国劳动妇女的缩影,她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地奉献自己生命中全部的爱,她是平凡却又伟大的母亲。所以诗人才无限深情地唱出了“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诗人通过赞美大堰河,寄托对大地上所有像大堰河一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这首抒情长诗中有许多叙事成分和细节描写。试找出几例,说说它们对表达诗人情感所起的作用。
这首诗的叙事成分与细节描写是融为一体的,诗的感染力就来自真切而具体的生活细节描写。如第4节一口气用8个排比句“在你……之后”,这8个排比句其实就是8个生活细节,一方面具体地铺叙了大堰河极度的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另一方面表明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料着乳儿,时时给他以温暖,处处给他以爱抚,充分表现出大堰河的善良、勤劳,对乳儿无私的爱。再如诗的第8节,通过几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真切地表现了她对乳儿的感情:年节里,她为乳儿忙着切冬米的糖,把乳儿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贴在显要的位置上,她情不自禁地逢人便夸赞自己的乳儿,就连做梦,也盼望乳儿得到幸福,尽管这美妙的梦境连对人说都不可能。这几个感人的细节,说明大堰河像爱自己的儿子一样爱她的乳儿,充分表现了大堰河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正是这样的伟大、无私的保姆──母亲,才使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唱出爱的赞歌。所以,没有细节描写,就不会有如此的感染力,诗人的情感就无从表达。
大堰河 我的保姆
引起回忆----介绍我与大堰河的关系(1-3)
大堰河生前
家务繁重,疼爱乳儿(4)
含泪别离,贫富对比(5-6)
勤劳善良,宽厚勤俭(7)
爱儿好梦,美丽心灵(8)
大堰河死后
死后凄苦,一生悲凉(9)
殡葬之薄,悲惨写照(10)
家人遭遇,悲剧命运(11)
直接赞美---- 呈给大堰河的赞美诗(12-13)
( 眷恋 感激)
( 同情 控诉)
叙事
抒情
三、品读
—领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线

层次
—-( 追怀 痛悼)
—( 赞美 讴歌)
( 眷恋 感激)
( 同情 控诉)
抒情
三、议读
—领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 追怀 痛悼)
( 赞美 讴歌)
1、叙事抒情;
2、排比抒情;
3、反复抒情;
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1)排比: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或相近、语气一致和意义相关的词句或段落构成,用来铺陈描述、议论说明或抒发感情。它能增强语言的气势,产生节奏感和整齐美,增强文章的条理性和感染力。本诗共12节,就有七节诗运用了排比。它们或是再现大堰河善良慈祥的音容笑貌,或是突出大堰河的勤恳耐劳,或是叙述她对“我”的亲昵爱抚,或是极写她死后的悲哀和凄凉,这种排比句式的运用,有如长江大河、高瀑急流,酣畅淋漓地倾泻了作者对保姆大堰河深情的怀念和赞美,对旧社会的无比憎恨和愤怒,激情磅礴,一泻千里。
(2)对比: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並举出来加以对照比较。运用对比能突出事物的矛盾和差別,使文章观点鲜明,說服力強。本诗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主题。如诗的第4段和第6段,诗人把两个家庭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描写,虽未作任何评价,但黑暗的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已经明显地显现出来,不能不激起人们对旧世界的愤恨与诅咒。同时,又把在家里做“新客”和在大堰河家里受到爱抚进行对比,清楚地显示出诗人的亲疏和爱憎。用大堰河生时的勤劳和死后的凄凉对比,激起人们对旧社会的憎恶,用她美好的梦境和悲惨的结局对比,抒发诗人的无比同情和悲愤。对比,使诗的意境更加深邃,再现了广阔的时代画面,极其深刻地表达了作者无比深广的同情、悲愤和怀念。
3)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叫反复。反复可以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这就是连续反复;反复也可以在接连使用的词语或句子中间,隔有其他的词语或句子,这就是间隔反复。作者在多至九节诗里都巧妙地运用了间隔反复,这是本诗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他善于用诗节的第一句点明主旨,引领下文,诗节中间用排比句式铺叙大堰河的辛劳及对“我”的疼爱,倾诉她的悲惨遭遇和“我”对她的无限怀念,再在末尾句重复使用第一句。但这绝不是简单的重复,它就像海浪和潮汐一样渐渐蓄势,贮满感情,然后迅疾回扑,猛烈撞击读者的心扉,一唱三叹,回肠荡气,即使铁石心肠,也经受不住这回环往复的感情潮水的冲击,读罢使人潸然泪下。
请找出那些描写色彩的诗句,具体说说它们的作用
解析:作者原是学画出身,曾在欧洲学过印象派画技。印象派主要借助色彩的调配,光线的明暗对比来表达感情,突出主题。我国二三十年代就曾有一批诗人借鉴印象派画技来写诗歌,给沉闷的诗坛带来了生气,拓广了诗歌的表现技巧。如戴望舒的《雨巷》利用色彩来宣泄感情:“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这些色彩耀人眼目,调动了人的多种感觉器官,以达到突出主题、抒发情感的目的。
答:本诗大量运用了色彩的描写。如 “长了青苔的石椅”,表示一种荒凉、败落。“把乌黑的酱碗放在乌黑的桌子上”,写出家具的陈旧破烂,显示大堰河家的生活十分穷困。 “红漆雕花的家具”、“睡床上金色的花纹”、“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显示艾青父母家里非常富有豪华。“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表现艾青童年的聪明伶俐。“辉煌的结彩的堂上”,显示大堰河梦中的艾青婚礼隆重。“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以黑色描写大堰河的脸颜,意在突出她的厚道纯朴;用“紫色”形容灵魂,是为表现大堰河的悲伤和高贵。
请你将《大堰河我的保姆》和《雨巷》《再别康桥》进行比较,说说这首在形式上有什么显著的特点?
解析:本题旨在启发我们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新诗中格律诗和自由诗的不同特征。
答案:《雨巷》和《再别康桥》每节诗行整齐划一,讲求押韵,或一节一韵,或一韵到底,首节和末节回环重复,造成整齐美、音乐美,色彩美,是典型的现代诗歌中的格律诗。艾青的诗在形式上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即在奔放与约束之间取得协调,在参差与变化里取得一致,在繁杂的细节中提炼出单纯的意象。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它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划一,但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全诗13节,少则4行一节,多则16行一节;少则每行2字,多则每行22个字。全诗不押韵,但有11节的首尾句相互重复,以确定基调与色彩,中间几行大多采用排比句式,且多长句,以尽情抒发与描摹。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这首诗与《雨巷》《再别康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它们同样成为新诗中的名篇佳作。
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
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
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
痛苦而高贵的灵魂
探究:
四、研读
—领会特殊词句的含意
她慈爱、善良、勤劳、纯朴、
集中了人之美德
高贵:
痛苦:
苦难一生,结局悲惨
“痛苦而高贵的灵魂”的含意:
四、研读
—领会特殊词句的含意
  诗人运用叙事、排比、反复等方式,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仁厚、慈爱的伟大母亲形象,抒发了作者对母亲大堰河追怀痛悼、眷恋感激、赞美讴歌及无比同情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黑暗、不公道社会的强烈控诉和诅咒。
大堰河短暂而痛苦的一生、大堰河一家的不幸正是旧中国劳苦大众的缩影。
大 堰 河
五、悟读
—领会诗歌的主题
主题思想:
这首抒情长诗,以深沉、真挚的感情,歌颂了贫农妇女大堰河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描写了她的悲惨命运,并诅咒和揭露了造成她悲剧命的黑暗社会。
没有一个诗人能够由于自身和依赖自身而伟大,他既不依赖自己的痛苦,也不依赖自己的幸福;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苏联〕别林斯基
有一种背影叫凄凉
有一种感动叫分享
有一种辛酸叫生活
有一种牵手叫爱情
有一种伟大叫养育
—感恩我们的父母
A:父爱是一座高高的山。无论孩子有多大困难,它总是孩子依靠的肩膀。那伟岸的身躯,能为孩子遮风挡雨,令孩子心定神安。
B:母爱是一泓深深的潭。无论孩子有多少苦恼,它总是默默的倾听。那宽广的胸襟,可容纳百川,让孩子幸福久远。
A:父爱是永恒的,不管风雨如何肆虐,它总是完美无损、永不褪色;
B:母爱是质朴的,不管冰霜怎样打磨,它总是心清如水、原汁原味;
A:父爱是执著的,不管命运如何苦涩,它总是掏心吐哺、从不打折。
B:母爱是坚强的,不管生活多么困苦,它总是默默承受、决不退缩。
《感恩父母》
六、比读
—感恩我们的父母
A:父爱是天下最广阔、最深厚、最真诚的爱;
B:母爱是人间最圣洁、最崇高、最无私的爱;
A:父爱是灿烂的阳光,炽热而光明,它以博大的胸襟照耀世界、消融冰川、温暖心灵。
B:母爱是盎然的绿地,芳菲而宜人,它以宽容的情怀哺育生命、滋润万物、蓬勃生机。
A:父爱是一条长长的路,宽阔而深远。无论孩子走到哪里,它都伴孩子延伸畅游。
那悠悠的牵挂,那谆谆的叮咛,为孩子指点迷津,保孩子一路走好。
B:母爱是一池明澈的泉,洁净而碧澈。无论孩子身在何方,它都陪孩子漂流闯荡。
那浓浓的思念,那丝丝的真情、让孩子魂牵梦绕,护孩子一生平安。
《感恩父母》
六、比读
金黄的稻束
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颠上,
暮色里,
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
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下 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