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6.1《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6.1《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9 11:31: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概述
1.课名:《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语文人教课标版高中必修1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
2.本节课所需课时2课时。
3.《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自由体诗的代表作。学习这首诗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体会自由体诗在情感表达上不同于格律诗的特点,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体会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弱者。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艾青诗歌及其在诗歌史上的贡献。
2.形成对自由诗诗体特点的认识,并能够运用对比、反复、排比、铺叙等表现方法。
3.提高诗歌朗诵能力。
4.提高揣摩诗歌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情感。
2.在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感受诗歌的形式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3.揣摩诗歌语言,学习诗人表达情感的语言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学习劳动人民无私的奉献精神。
2.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弱势群体,形成博爱的情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但对于进一步诗歌鉴赏中形式与内容,意象与情感之间的联系还并没有确切的意识。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重视诵读。诵读是诗歌学习的基础,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以及诵读指导,可以使学生直观地体会诗歌形式上的特点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2.把握自由体诗的特点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把排比和对比手法与细节铺叙的笔法结合起来分析,体会大堰河对诗人的质朴情感,理解自由体诗在表达情感上的优势。
3.把对诗句、词语的揣摩分析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要分析诗篇字里行间的情感张力,又要揣摩准确到位的词语,并通过对诗人对词语选用的分析,更好地把握诗情诗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和把握能力。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语文人教课标版高中必修1教材
专门为这节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知人论世
教师活动:介绍艾青及其代表作品。
1、以“大堰河的儿子——欧罗巴的芦笛——狱中的大诗人——时代的吹号者——归来者的歌”为线简介艾青生平。
2、介绍艾青诗歌中的两个中心意象——土地和太阳,并展示艾青相关诗作,引导学生体会这两个中心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艾青在其中注入的深挚情感。
学生活动:
1、认识艾青,了解艾青生平,特别是了解艾青写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的背景,体会诗人对保姆的情感。
2、赏读艾青部分诗作,体会艾青诗歌中两个中心意象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诗歌鉴赏首先要知人论世,尤其要了解诗人写作诗歌时的人生状态和情感状态。这样才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和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艾青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大诗人,有许多诗情丰厚、形神兼美的作品,在这一环节选择有代表性的部分诗句,重点是让学生总体上感受诗人情感的厚重与表达的方式。
(二)朗诵品读
教师活动:
1、教师范读或放范读录音。引导学生提出对范读的意见或看法。
2、指导学生个读,特别注意排比句的朗读技巧。
3、指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和选择的表达方式。
学生活动:
1、听范读,谈谈范读对作品表现得充分或不充分的地方。
2、在教师指导下大声诵读作品。
3、通过诵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体会诗人所选择的表达方式在情感表达上的效果。
设计意图:诵读是诗歌鉴赏和诗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第一,诵读所造成的情境有助于学生情感很快融入诗歌中;第二,在诵读中,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浓度和深度;第三,诵读还可以形成学生对诗歌的形式及其表达效果的一种直觉的体验。
(三)感受诗歌形式上的散文美
教师活动:帮助学生感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的形式美。
1、引导学生比较这首诗在形式上与《雨巷》《再别康桥》等新格律诗的不同,指出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如排比、反复、对比以及铺叙手法。
2、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表现手法有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学生活动:整体感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的形式美。
1、体会《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与《雨巷》《再别康桥》等新格律诗不同的散文美,并指出形成这种散文美的诗歌表现手法。
2、体会这些表现手法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排比:本诗共12节,就有七节诗运用了排比,形成了浓烈的抒情气氛。
反复:作者在多至九节诗里都运用了反复,特别是在诗节的首句和尾句运用反复,造成了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表达效果。
对比:作者以两个家庭生活的对比,反映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以两个家庭对“我”亲疏的对比,表现自己鲜明的爱憎;用大堰河生时的勤劳和死后的凄凉对比,激起人们对旧社会的憎恶;用她美好的梦境和悲惨的结局对比,抒发诗人的无比同情和悲愤……对比的作用是突出主旨,深化诗意,表达了爱憎分明的感情。
铺叙:诗歌通过叙事写人,这种叙事成分是与细节描写融合在一起的。这种对生活细节的铺叙,蕴蓄着作者的情感,也丰满了人物的形象,极富感染力。
设计意图:《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开创了富于散文美的无韵自由诗体。体会排比、反复、对比以及铺叙等手法对于加强抒情效果的好处,并学会运用这些手法来抒情表意,是本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四)感受大堰河形象的苦难美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感受保姆大堰河形象,体会大堰河身上的苦难美。
思考题:作者从哪些方面写自己的保姆大堰河,凸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
学生活动:整体感受保姆大堰河形象,体会大堰河身上的苦难美。
诗人主要通过三幅形象画面刻画大堰河的美好心灵:她在勤苦生活中对乳儿的抚爱,她在凄苦的奴隶般劳动中对乳儿的深爱,以及她死后的寂寞悲凉。这些形象画面的有机组合,让我们看到一位东方被压迫劳动妇女的慈爱善良,勤劳坚忍。
1.勤劳纯朴的崇高品德。大堰河一生都在不停地劳作,没有片刻的空闲和休憩,通身闪耀着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精神的光辉。
2.宽厚善良的慈爱精神。她忍受着生活和精神的一切苦难。她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平,善良的心里只有爱和给予,用巨大而深沉的爱哺育着“我”和她的儿女们。
3.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大堰河是童养媳出身的贫苦妇女,被生活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力,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但她的内心世界十分美丽丰富。她为了乳儿“忙着切那冬米的糖”,“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她把乳儿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挂在灶边的墙上。即使在梦里,梦见的也是乳儿“有了娇美的媳妇”,并亲切地叫她“婆婆”,心灵之美自然地喷发出来,感人至深,动人肺腑。
设计意图:《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是诗人献给他的“母亲”大堰河的最真诚的颂歌。把握诗人塑造的大堰河这一形象,才能深入把握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大堰河身上所体现的底层劳动者的品质和命运也可以激发学生对社会现实、对劳动人民的关注。
(五)理清诗歌情感脉络,感受诗情美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理清诗歌情感脉络。
问题:在诗歌中诗人表现的情感是丰富的、变化的。试分析这种情感变化过程。
学生活动:理清诗歌情感脉络,感受诗情美。
第一部分(1─3节),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以及她与我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和痛悼。
第二部分(4─8节),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集中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德,抒发了诗人对她深切的眷恋与尊敬。
第三部分(9─11节),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一家人的悲惨遭遇,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第四部分(12─13节),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深情的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这4部分中有一条贯串始终的感情线索,那就是诗人对大堰河的挚爱以及对旧社会的痛恨。有了这条感情线索才使本诗成为一个艺术整体。
设计意图: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在自由体诗中,情感及其变化是诗歌韵律的基础。《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情感真挚热烈,富于感染力。对诗歌情感的分析可以直接撞击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联系自身的情感体验,在感受诗美的同时得到情感的熏陶和净化。
第二课时
(一)朗诵诗歌,复习导入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朗诵诗歌。
学生活动:朗诵诗歌。
设计意图: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学生对诗歌有了一定的感受。朗诵导入可以再次唤起学生对诗歌的感受,为进一步的语言揣摩奠定基础。
(二)揣摩语言,探究诗美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分小节品读诗歌语言及其内蕴的情感。
第一诗节: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出大堰河的身份、地位。
第二诗节:两个“儿子”的含意有什么区别。
第三诗节:体会“看到雪”和“想起你”的联系;
体会修饰语的作用。
第四诗节:体会“厚大的手掌”中的情感意蕴;
体会作者用排比句式来表达大堰河对我的疼爱的抒情效果。
第五诗节:品读“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中的悖谬表达及其情感效果。
第六诗节:体会这一节中对比手法的运用,这种对比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第七诗节:体会排比与反复手法对“含着笑”劳动着的大堰河的性格的突现作用。
第八诗节:体会作者对大堰河内心世界的描写。
第九、十、十一诗节:品读作者对大堰河身后凄凉的描写。
第十二诗节:体会作者直抒胸臆的表达中对大堰河的深挚情感;
分析大堰河的象征意义。
学生活动:按小节品读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情感。
设计意图:本诗的语言饱含感情又贴切老到,要加强教学过程中对精彩词语的揣摩分析。既要分析诗篇字里行间的情感张力,又要揣摩准确到位的词语,并通过对诗人对词语选用的分析,更好地把握诗情诗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和把握能力。
(三)课后探究活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关注当代社会底层劳动者。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学生活动:
1.学生查找或教师提供一些有关当代社会弱势群体的资料,包括图片、文章等。
2.学生感受当代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思考造成这些弱势群体如此生活状态的原因。
3.学生谈了解这些之后自己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波动,想一想自己应该对他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如何去帮助这些弱势群体。
4.进一步观察生活,写一首诗或一篇短文。
设计意图:学习这首诗歌不仅要使学生体会自由诗在抒发情感上奔放自由的特点,更要体会诗人这种对劳苦大众的深沉自然的情感。要通过对诗人这种博大的情感的感受和体会,让学生能够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大堰河这一形象的当代意义。
在当代中国,也有着众多的需要人们去关注去帮助的底层劳动者和弱势群体。只有人们真正认识他们的苦难,真正关心他们的生活状态,并努力用自己的情感和力量去关怀帮助他们,这个社会才不会冷漠,才有希望。
七、教学评价设计
阅读下列短文,完成后面的习题。
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他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是社会真相的作品,而纯粹是福尔摩斯探案之类的东西。爱好故事本身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探案的爱好,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念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念的技巧。第一流的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支撑住一园锦秀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
如果只就故事说,陈鸿的《长恨歌传》未必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或洪昇的《长生殿》,元稹的《会真记》未必不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兰姆的《莎士乐府本事》未必不如莎士比亚的剧本。但就文学价值说,《长恨歌》《西厢记》和莎士比亚的剧本都远非他们所根据的或脱胎的散文故事可比拟。我们读诗,须在《长恨歌》《西厢记》和莎士比亚的剧本中寻出《长恨歌传》《会真记》和《莎士乐府本事》之中所寻不出来的东西。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或者崔颢的《长干行》:
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舟暂且问,或恐是同乡。
里面都有故事,但是这两段故事多么简单平凡!两首诗之所以为诗,主要不在这两个故事,而在故事背后的情趣,以及抓住这种简朴而隽永的情趣,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这两段故事你和我都会说,这两首诗却非你和我所做得出,虽然从表面看起来,它们是那么容易。读诗就要从此种看来虽似容易而实在不容易做出的地方下功夫,就要学会了解此种地方的佳妙。对于这种佳妙的了解和爱好就是所谓“趣味”。
1.文章开头提到的“诗的特质”指的是
2.第一段中“架上的花”指的是
3.请用简练的语言具体写出贾岛和崔颢两首诗中所表现的“简朴而隽永的情趣”。
(1)贾诗用一个 的简单平凡故事,在平淡的对话中流露出主人公
之情。
(2)崔诗抓住一个 的人生场景,用这最有戏剧性的一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女主人公 的内心世界。
4.文末“趣味”的确切内涵是
5.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是( )
A.故事只是文学作品中最粗浅的一部分,只不过是搭成花架的枯树,不值得一读,喜欢读故事,就是没有趣味。
B.就文学价值说,《长恨歌》《西厢记》和莎士比亚的剧本都远比《长生殿》《会真记》《莎士乐府本事》要高出许多。
C.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和崔颢的《长干行》两首诗所写的故事都很简单,但语言简朴而隽永,非常富有诗的情趣。
D.第一流的小说家往往不刻意去讲故事,第一流的小说中的故事,像枯树搭成的花架,仅仅是一个必要的载体。
E.小说戏剧散文中的佳妙处最能体现诗的特质,所以纯正的艺术趣味的培养应从读诗开始。
参考答案:
1.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念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念的技巧
2.小说中的诗
3.(1)松下对话 对隐者的崇敬之情
(2)他乡听乡音 飘零异乡的孤苦
4.对于诗中的情趣以及表达这种情趣的艺术方法的了解和爱好
5.A B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谈诗的文章,认为诗是任何文学形式的内核。通过这道阅读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诗的特质的认识,在诗歌阅读中能够自觉品读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