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端午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总”等 13个生字和 2个偏旁;会写“豆、分、米”等 7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意思;通过观察图画和实物读好“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等词语,并积累这些词语。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实物(若竹叶、粽子)。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猜节日:根据美食猜节日的名称。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以及所吃的传统美食。
2.过渡:再过几天就到端午节啦,端午节吃什么传统美食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课题《端午粽》,学生齐读课题。
3.板书课题。
4.师:课题里有两个新的偏旁,认识的同学举手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
(1)教师重点强调“米字旁”和“立字旁”的最后一笔分别是“提”和“点”。
(2)指导学生认识“粽”字。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说“粽”字为什么用“米”字做偏旁。教师相机指出:“粽”字的右面是祖宗的“宗”,“米”+“宗”就是“粽子”的“粽”。
二、精讲课文
过渡:我们的老祖宗在 1600百年前就开始吃粽子了,有一个小朋友也特别喜欢吃粽子,让我们跟随她一起去外婆家品尝外婆包的粽子吧!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读书的姿势。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长句子多读几遍。教师巡视学情。
3 .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相机指导识记“总”字的字形及读音;强调“一到端午节”及“一锅粽子”中“一”的变调。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第一句。其他学生思考:外婆包的粽子用了哪些材料?
(1)指名回答
(2)出示“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3)指导学生朗读长句子: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先“外”再“里”再“中间”;注意停顿,重读“青青的若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等词语。
4.过渡:煮熟的粽子闻起来什么味道?
(1)学生读第二自然段第二句。
(2)出示粽子,学生闻一闻,读好“一股清香”。(3)指名朗读句子。
5.粽子吃起来什么味道?
(1)指名上来剥开粽子----吃粽子 ---读好“又黏又甜”
(2)指导词语 ABAC式的词语:
苹果又()又()葡萄又()又()
(3)指导读好句子。
6 .粽子都有哪些花样?学生读课文,用铅笔画出粽子的花样。
指名回答。(红豆粽红枣粽鲜肉粽)。
7 .外婆的粽子除了给我们吃,还给谁吃了 可以看出外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指名回答。(好心,善良,分享,)
8.指导读第三自然段的长句子(第二句话)。
9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原由。学习“念”字。
10 .简介屈原。推荐课外阅读书籍。小结:这小小的端午粽不仅包含了外婆对我们的爱,还包含了外婆对邻居们的爱,还包含了中国人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三、指导生字
1. 出示生字,认读
2 . 出示课件,豆,这是象形字
3 .范写生字豆:第一横短,口要扁,最后一横长而稳。
4.学生书写生字,提醒坐姿握笔姿势。
5.教师巡视指导,鼓励性评价。
板书设计:
端午粽
好看
清香
好吃
《端午粽》课后反思
通过课后仔细反思及老师们的评价,我总结这节课主要的亮点大致有以下几点:
1.《端午粽》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之一。上课伊始,通过游戏带学生走入情境,借此导入新课。认识了“立字旁”“米字旁”。
2,突出了重点。教学过程中,通过展示实物,“看一看”箬竹叶,“闻一闻”“品一品”端午粽,学生们对端午粽的色、香、味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和感受。并在此过程中反复品读积累了“青青的若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等词语,由此突出了重点。
3.“突破了难点。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学生学会了读长句子的方法。增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并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4,在教学时我始终以读为主,让学生从带着问题读到读通、读顺,让学生充分朗读,静心品味,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但是,由于实际情况不能现场让学生学习包粽子,成为了本课最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