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红物理》师生共用精品教学案 第四课时 光的折射

文档属性

名称 《杏红物理》师生共用精品教学案 第四课时 光的折射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3-03-15 15:24:29

文档简介

站街中学师生共用教学案
年级: 九年级 学科:物理 执笔:邓礼洪 审核:韦洪
内容: 光的折射及其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透镜的利用 课型:复习课
时间: 2013年3月14日
学习目标:
1.系统复习光的折射现象及相关的概念、规律,进一步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光学现象所遵循的规律.
2.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1.光的折射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
2.学生的分析、归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学习难点:光的折射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
复习设计
一、基本概念、规律和技能复习
(一)光的折射
1.问题:(1)为什么上面看下去总觉得茶杯中水变浅了?
(2)根据图说明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发生折射时有什么规律?
(3)光从空气射入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时发生的折射现象与光从水货玻璃等透明物质射入空气中时所发生的折射现象有什么不同?
2.归纳、概括
知识要点:
光的折射规律:

3.练习:鱼民用鱼叉捕鱼,为提高命中率,在叉鱼时应瞄准( )
A、看到的鱼 B、看到鱼的上部
C、看到鱼的下部 D、看到鱼的右边
(二)透镜及其应用
1.问题:(1)什么样的透镜是凸透镜?什么样的透镜是凹透镜?
(2)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折射后怎样传播?
(3) 什么是透镜的焦点、焦距、主光轴?
2.归纳、概括
知识要点:
(1)凸透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
(2)凹透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会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于虚焦点
(3)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路图:
3.问题(1)放大镜看细小的物体时,所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像?放大镜所看到的总是放大的像吗?
(2)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有哪些应用?
(3)显微镜和望远镜有什么作用?
4.归纳、概括
只是要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物距(U)
像的大小
像的倒、正
像的虚、实
像距(V)
U>2f
缩小
倒立
实像
2f>V>f
F=2f
等大
倒立
实像
V=2f
2f>U>f
放大
倒立
实像
V>2f
U=f
不能成像
U<f
放大
正立
虚像
与物同侧
凸透镜成像及应用
凸透镜成像规律
应用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2倍焦距处时,成等大、倒立的实像
测量焦距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1倍焦距2倍处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
投影仪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2倍焦距之外时,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1倍焦距以内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放大镜
5.练习:如图,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让一束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的焦距是 cm。若要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像,可将物体放在 点,若要看到一个正立的像,可将物体放在 点。(选填“A”、“B”或“C”)
6.问题:(1)人的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怎样矫正视力?
7.归纳、概括
知识要点:
人眼看物体和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一样
眼睛
看物体时成像位置
矫正方法
正常的眼睛
看远近物体的像都成在视网膜上
无须矫正
老花眼远视眼
看近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后
戴凸透镜做镜片的眼镜
近视眼
看远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
戴凹透镜做镜片的眼镜
二、探究和问题解决
练习1:如图的漫画说明了什么?
练习2: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将该物体放在主光轴上距透镜焦点5cm处,所成的像一定是( )
A、正立的 B、倒立的 C、放大的 D、虚像
练习3:下列关于四种光学仪器成像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
A、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B、放大镜成倒立放大的虚像
C、照相机成正立缩小的实像D、幻灯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练习4:来自远方物体的光,经过眼球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情况如图所示,根据该光路图,这个人可配戴有 镜的眼镜加以矫正。
复习测评
一、填空题
1、下面几句话中主要涉及的物理知识是什么?
(1)“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
(2)“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的是镜中花。” 。
(3)“太阳未出地平线,我们已经看见它。” 。
(4)“月亮不发光,我们却能见明月当空。” 。
2、数码相机是一种新兴的照相器材,它同普通照相机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底片,而是通过一个特殊的感光层CCD,将图像的光信号转化成为数字信号保存起来,下表是一数码相机的一些参数,请你根据这个表格,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说明,感光层离开镜头的距离要满足什么条件: 。
型号
镜头焦距
光圈快门
CCD解析度
Sony—S70
34mm
8s—1/1000s
1024×768
3、在图中,远视眼的示意图为 图(选填“甲”、“乙”),可以配戴 眼镜加以矫正(选填“丙”、“丁”)
二、选择题
4、用照相机照相,胶片上得到的是被拍摄物体的( )
A、正立缩小的虚像 B、倒立缩小的虚像
C、正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缩小的实像
5、下列事例中,能看到物体实像的是 ( )
A、欣赏鱼缸中的鱼 B、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胚芽
C、看电影 D、看到小孔成像
6、古诗中有许多描述光现象的句子,如“潭清疑水浅”、池水照明月“。这两句诗描述的分别是光的( )
A、反射、反射 B、反射、折射
C、折射、反射 D、折射、折射
7、实验表明,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利用这个原理可以制成( )
A、放大镜 B、幻灯机 C、照相机 D、投影仪
8、如图,小明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突然发奇想:如果让烛焰左右晃动,像将如何变化。于是,朝垂直于光具座刻度尺的方向,轻轻地吹蜡烛,使烛焰左右晃动,在光屏上可看到( )
A、像上下抖动
B、像跟没吹时一样
C、像也是左右晃动,且烛焰向左偏时,像向左
D、像也是左右晃动,但烛焰向左偏时,像向右
9、如图所示,用放大镜看字时,觉得字的像太小,为了使字的像更大一些,正确的做法是 ( )
A、眼睛和书本不动,让放大镜离书本稍近些
B、眼睛和书本不动,让放大镜离书本稍远些
C、放大镜和书本不动,让眼睛离放大镜稍近些
D、放大镜和书本不动,让眼睛离放大镜稍远些
三、实验探究题
10、在物理实践活动中,某活动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他们用了A、B两个焦距不同的透镜分别进行了若干次实验,并把实验数据及部分现象准确地记录在下表中:
请你完成下表并帮他们分析从表中获得的信息,把能得出的探究结论填在横线上。
凸透镜焦距cm
物到凸透镜距离cm
像到凸透镜距离cm
像的情况
正倒
大小
虚实
凸透镜A
14
20
47
倒立
实像
30
26
缩小
40
22
缩小
60
18
缩小
凸透镜B
16
20
80
倒立
放大
实像
30
34
40
27
缩小
60
22
缩小


四、作图题
11、利用光的折射规律作出图中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12、在图中,试画出已知光线对应的入射、折射光线。
五、中考回顾:
1.图是小悦同学的一幅写生画,在仔细观察后,请你用所学知识解释其中的两个物理现象:
(1) ;
(2) 。
2.如图所示,均是与光有关的四种现象,其中反映光沿直线传播的是( )
3.如图所示,这是一个近视眼观察远处物体的未完成的 ,请在图中将光路补充完整。
4.在探究“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和矫正方法”时,冰蓉同学选择了如下器材:
蜡烛(模拟所视物)、水凸透镜(模拟人眼晶状体,并与注射器相连)、光屏(模拟人眼视网膜)、光具座等。
(注:水凸透镜的凸起程度可以通过注射器注入或吸取水的多少来调节。)
(1)她安装并调整好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置于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当向水凸透镜内注入水,使透镜更凸后,发现光屏上已无烛焰清晰的像,若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应在水凸透镜前放置一块 透镜;若撤去放置的透镜,应将光屏 (选填:“靠近”或“远离”)水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2)根据上述实验,可知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是: 。
5.请根据你所学习的光学知识,判断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
A.所有光学元件都是利用光的折射来成像的
B.在生活实际中镜面反射比漫反射更为常见
C.小孔成像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而形成
D.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关
6.如图所示均是与光有关的现象,其中能反映光的折射的是 ( )
7.“一滴水珠可能引发一场火灾”,这是危言耸听还是真知灼见?请从光学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见解。
8. 小光用放大镜观察远处一面旗帜,他看到了旗帜在镜中成如图17所示的像。请在答题卡的虚线框中画出此时那面旗帜的实际画面。要求:画出大致轮廓即可。
六、学习体会: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惑?
2.你认为老师上课过程中还有哪些须要注意或改进的地方?
3.预习时的疑难解决了吗?
《杏红物理》精品教学案 第四课时 光的折射答案
(一)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规律: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当光线从空气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角。
3.C
(二)透镜及其应用
5.10cm,A,C。
二、探究和问题解决
练习1:点拨: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分析此人为什么觉得看起来水不深。
解答:说明此人不懂光的折射规律,他所看到的水底,实际上是水底发出的光在水面折射所成的虚像,由于此虚像相对于水底向上发生了侧移,因此他看到的水底,要比实际的浅。结果下水后发生了溺水事故。
练习2:解答: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判断在1倍焦距以内还是以外物体所成的像。
C
练习3:A,D
练习4:点拨:根据光路图,进入眼睛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后,由此来判断属于何种不正常的眼睛和矫正方法。
凸透
复习测评
一、填空题
1.(1)光的直线传播
(2)平面镜成虚像
(3)光的折射
(4)光的反射现象
2.34mm<感光层离开镜头的距离<68mm
3.乙,丙
二、选择题
4.D
5.C,D
6.C
7.C
8.D
9.B
三、实验探究题
10.放大,放大
(示例)结论一:在成实像的情况下,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相同时,凸透镜的焦距越长,像到凸透镜的距离越长。
四、作图题
11.
12.
五、中考回顾:
1. 符合题意均可
2.C
3.
4.⑴ 凹, 靠近
⑵ 晶状体较正常人眼更凸 或变厚(或像成在了视网膜之前)
或晶状体偏折能力强或对光线的汇聚能力强
5.C
6.A
7. 水珠相当于凸透镜,它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会因为会聚阳光恰好使易燃物因温度升高而燃烧,发生火灾。
8.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