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1.1 人口分布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下图甲为某内陆地区城镇分布图,图乙为某区域不同海拔人口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甲区域人口分布的特点是( )
A.分布在山区地势低洼区 B.临近河流,水源充足地区
C.集中分布在海拔高地区 D.多分布在土壤肥沃地区
2.影响乙区域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0~200米的自然原因是( )
①地形平坦②土壤肥沃 ③农业发达④开发历史悠久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研究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密切。人口老龄化严重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能促进人口流动,进而影响人口老龄化进程。下图为2015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按人口老龄化和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产值比值绘制的分类象限图,第Ⅰ、ⅡⅢ、Ⅳ象限表示不同的人口与产业协调发展类型和程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①②③④最可能表示的省级行政区是( )
A.天津北京吉林四川 B.北京天津吉林四川
C.天津北京四川吉林 D.北京吉林天津四川
4.为促进人口与产业的协同发展,目前上海市应该( )
A.大幅度提高第二产业的比重
B.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
C.加快推进实施延迟退休的政策
D.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
读世界人口纬度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 )
A.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B.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C.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D.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6.可以解释以上人口集中分布特点的原因有( )
①陆地面积较大②地形全部为平原③气温较为适中
④降水量全球最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8年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量的20.6%。下图示意德国各州65岁及以上人口密度分布。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7.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特征( )
A.总体均衡,南北差异大
B.分布不均,南部最高
C.分布不均,空间差异大
D.总体均衡,东部最低
8.下列与该国65岁及以上人口分布密度关联最强的是( )
A.人均预期寿命 B.地形起伏
C.城市化水平 D.降水总量
9.下列措施对缓解德国人口老龄化意义不大的是( )
A.调整国际移民政策 B.鼓励国内人口迁移
C.提高育龄妇女待遇 D.降低家庭育儿成本
2020年“十一”期间,中央电视台播出《坐着高铁看中国》系列报道,选取代表性铁路线路(下图),全景展示“十三五”规划成就和中国之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图示高铁( )
A.沿途区域内人口密度小的是① B.经过省级行政区域最多的是②
C.连接省级行政中心最少的是③ D.经过少数民族聚集区多的是④
11.乘坐高铁①从北京出发,沿途( )
A.典型植被从落叶阔叶林过渡到常绿阔叶林
B.地势由第二级阶梯逐渐过渡到第三级阶梯
C.横跨黄河上游、长江上游和珠江下游地区
D.先后穿越阴山、秦岭以及南岭的山体隧道
下图示意某国不同年龄段人口数量变化趋势预测,人口学家预测该国在2024年前后将出现人口发展趋势的逆转。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该国是( )
A.美国 B.德国 C.巴西 D.中国
13.根据当前人口变化趋势,推测该国今后最具市场潜力的职业是( )
A.医疗护理员 B.家庭育婴师 C.建筑设计师 D.制造业工人
近年来﹐我国宁夏、贵州、云南等省区成功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完成下面小题。
14.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
A.人口密度 B.交通运输
C.环境承载力 D.移民意愿
15.生态移民工程的成功实施( )
①促进了迁入区的资源开发②缓解了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
③减轻了迁入区的就业压力④实现了迁出区人口的脱贫致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上海市2019年常住人口2428.14万人,较上年增加4.36万人。户籍常住人口1450.43万人,超35%人口为60岁以上人口,比2018年提高0.8个百分点。下图示意2019年上海市常住人口与户籍常住人口的出生人口与死亡人口比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关于2019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人口的增长主要来自人口的迁入
②人口的增长主要来自常住人口的自然增长
③户籍常住人口数量下降
④外来常住人口出生率高于户籍人口出生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上海市常住人口的年龄结构特征变化带来的影响有( )
A.劳动力严重不足 B.不利服务业发展 C.社会负担加重 D.加快逆城市化
读世界大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陆地面积和人口占洲总面积及总人口的比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在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人口占洲总人口比例最大的是( )
A.大洋洲 B.南美洲 C.亚洲 D.欧洲
19.图示信息显示,世界人口分布的趋向是( )
A.集中于地势低平地区 B.集中于中低纬度地区
C.集中于沿海地区 D.集中于交通便利地区
秦巴山区是指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上游的秦岭大巴山及其毗邻地区。该区域人口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下图为秦巴山区沿109°E经线的人口空间分布曲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图中人口密度最大值的分布区在( )
A.渭河平原 B.秦岭 C.汉水谷地 D.大巴山
21.影响秦巴山区109°E经线上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城镇分布 C.海陆位置 D.地形起伏
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有着密切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A.土壤贫瘠 B.气候湿热 C.洪涝多发 D.开发较晚
23.巴西高原东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气候适宜②文化单一③地势平坦④水力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下图是我国基于密度分级的人口—面积比重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4.图中显示( )
A.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为人口密度高值区
B.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高值区
C.人口集中在人口密度为100~150人/km2的区域
D.人口密度越大,其所占的人口比重也越大
25.图中K处最可能位于( )
A.长江三角洲 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 D.东北平原
下面两表分别反映“世界人口纬度分布趋势”和“世界各大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面积、人口占各洲的比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纬度 >60°N 40°N~60°N 20°N~40°N 0°~20°N 0°~20°S 20°S~40°S >40°S
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 0.4% 30% 49.4% 10.4% 6.1% 3.5% 0.2%
地区 欧洲 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洲
面积 48.7 26.9 19.4 38.5 26.8 44.2
人口 54.9 47.3 45.1 51.3 62.8 94.3
26.依据材料分析,下列地区中人口分布最为密集的是( )A.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B.亚马孙平原
C.尼罗河三角洲 D.苏门答腊岛
27.欧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面积比重最大的原因是( )
A.海岸线曲折,多海湾 B.山地少,平原占比高
C.纬度跨度大,面积广 D.人口密集,填海造陆多
下图表示人口密度与海拔、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28.下列关于两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左图中的纵坐标为海拔,右图中的纵坐标为人口密度②两图的纵坐标都为人口密度③左图中的横坐标为海拔,右图中的横坐标为年降水量④左图中的横坐标为年降水量,右图中的横坐标为海拔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9.据图推断正确的是( )
①随海拔升高,人口密度均匀递减②随着年降水量减少,人口密度均匀增加③在1000米以下随海拔升高,人口密度降低;1000米以上,人口密度降速变慢④在1000毫米以下随年降水量增加,人口密度提高;1000毫米以上增速变慢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0.下列关于图中各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图中A点可能位于青藏高原②图中C点可能位于四川盆地③图中E点可能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④图中D点可能位于东北平原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人口重心为地区人口分布的综合统计与表示方法之一,人口集中指数反映的是人口分布在地域上的集中状况。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表1东北地区人口分布重心
年份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13年
经度 125.01°E 124.98°E 124.97°E 124.95°E
纬度 42.93°N 42.86°N 42.84°N 42.83°N
表2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的集中指数
年份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13年
指数 0.3236 0.325 0.3294 0.3314
31.东北地区( )
A.人口重心移动趋势由西北向东南 B.人口分布的趋势是越来越分散
C.人口分布越来越向不均衡态势发展 D.人口分布趋于均衡
32.下列地区中,人口稠密且影响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
①三江平原—气候②松嫩平原—土地③大庆—钢铁④大连—交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二、综合题
33.根据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表
生命保障 不利高温 高温 舒适 低温 不利低温 冷金属粘皮
>49℃ >29℃ >24℃ 21℃±3℃ <18℃ <10℃ <-20℃
(1)图1、图2和表格表示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影响较大,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其影响力将逐渐________。
(3)分析图1中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0~200米的原因。
34.图为芬兰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问题。
说出芬兰人口分布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
35.读下面的图表,回答问题。
表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
生命障碍 不利高温 高温 舒适 低温 不利低温 冷金属粘皮
>49℃ >29℃ >24℃ (21±3)℃ <18℃ <10℃ <-20℃
(1)分析图1、图2和表中信息可知,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分别是____、____和____。
(2)由表中信息可知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____。
(3)试分析图2中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为0~200m地区的原因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A
【解析】
1.
读图例可知,该区域的城市主要分布靠近河流,故人口分布多临近河流,水源充足地区,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
由所学知识可知,0~200米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①正确;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利于农业发展,人口集中分布,②正确,即①②正确,A正确。答案中农业发达和开发历史悠久不属于自然原因,③、④错误,BCD错误。故选A。
【点睛】
人口集中分布在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带。
3.B
4.D
【解析】
3.
读图可知,①省(市)第三产业非常发达,产业层次最高,应为北京市。同理可推知,②应为天津市。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第二产业占比很高,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产值之比很小,由此推知③应该为吉林省。四川省是我国人口大省,经济较为落后,人口大量外出务工,导致人口老龄化程度很高,由此推知④为四川省。故本题选B。
4.
上海应该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AB错误。延迟退休并不是目前的重点,只是治标不治本,C错误。上海的外来务工人员多为学历层次较低、缺少专业技能的普通劳动力,因此应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D正确。故本题选D。
【点睛】
本题考察人口与产业的关系。
5.A
6.B
【解析】
【分析】
5.
读图分析可知,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在赤道以北,属于北半球;纬度集中在20°N一60°N,属于中、低纬度。所以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
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于南半球,形成人口的稠密地区,①正确;北半球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的稠密地区,地形主要为平原,并不是全部为平原,②错误;气候温暖湿润,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对人口有极大的吸引力,形成人口稠密区,③正确;气温较为适中,降水较为适宜的地区人口稠密,人口集中区并不是降水量最多的地区,④错误。①③正确,B正确;②④错误,ACD错误。故选B。
【点睛】
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气候适宜,降水较多的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是世界人口的稠密地区;四大人口稠密地带: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
7.C
8.C
9.B
【解析】
7.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特征应该直接读图判断,图中显示,德国65岁以上人口分布不均,空间差异大,A、D错误,C正确;图中显示,德国西部密度较大的区域较广,北部有狭小区域密度较大,南部密度大多不高,B错误。故选C。
8.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密度大小取决于德国人口分布密度,从密度大的区域来看,主要是德国城市密集地区,这些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人口密度相应较大,老年人数量也较多,因此老年人口分布密度相应较高,因此与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密度关联最强的是城市化水平,C符合题意;预期寿命会一定程度影响当地老年人口比重,且德国各地预期寿命差异不大,对老年人口密度直接影响不大,排除A;降水、地形等自然因素可能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65岁及以上人口密度,但直接影响较小,关联度不强,排除B、D。故选C。
9.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指标是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国内人口迁移只会改变老年人口分布区域,不会改变国内老年人口数量,也不会改善全国老年人口比重,因此鼓励国内人口迁移对缓解德国人口老龄化意义不大,B符合题意;调整国际移民政策,能吸引更多的国外年轻人迁入,从而降低德国老龄人口比重,有利于缓解德国人口老龄化,A不符合题意;提高育龄妇女待遇、降低家庭育儿成本能有效提高人口出生率,增加年轻人口比重,从而降低德国老龄人口比重,有利于缓解德国人口老龄化,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中国应对老龄化的主要战略措施: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老年社会福利、老年社会救济;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老年法规体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安老、养老安全网;适当放宽生育政策。
10.D
11.A
【解析】
10.
①为京广高铁,经过我国中东部地区,人口密集,沿途区域内人口数量不是最少的,A错;②为哈大高铁,只经过东北三省,经过省级行政区不是最多的,B错;③高铁连接杭州、合肥和福州三个省级行政中心,经过的省级行政中心不是最少的,C错;④高铁是成昆线,经过少数民族聚居区最多, D对。故选D。
11.
京广高铁从北向南经过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故典型植被从温带落叶阔叶林过渡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A对;经过地区都在第三级阶梯,B错;横跨黄河下游、长江中游和珠江下游地区,C错:京广高铁不经过阴山,D错。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的比较综合。以四条铁路为载体,考查沿线地区的地理状况。对学生的知识要求比较高。
12.B
13.A
【解析】
【分析】
12.
由图中该国的人口总量分析,该国人口不足1亿,美国、巴西和中国人口都在1亿以上,只有德国不足1亿,所以该国为德国。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3.
根据当前人口变化趋势,该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数量呈明显增加趋势,养老医疗护理需求量增加,所以该国今后最具市场潜力的职业是医疗护理员,A正确。婴幼儿减少,家庭育婴师需求下降,B错误。人口总量减少,消费市场萎缩, 建筑设计师及制造业工人需求可能减少,CD错误。故选A。
【点睛】
通过图中数据,读出人口总量是判断该国所属国家的关键。
14.C
15.D
【解析】
【分析】
14.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区域人口数量超过区域环境承载力时,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会出现危机,生态移民能够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环境承载力,C正确。实施生态移民需考虑人口密度 、交通运输、移民意愿,但不是首要因素,ABD错误。故选C。
15.
由所学知识可知,生态移民能够增加迁入区劳动力数量,有利于促进迁入区的资源开发,①正确;生态移民通过将生活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居民搬迁到生存条件更好的地区,对于缓解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影响较小,同时可能增加迁入区的就业压力,②③均错误,即ABC错误。生态移民能够实现迁出区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迁出区人口脱贫致富,④正确,即①④正确,D正确。故选D。
【点睛】
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有利的:加强了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减轻了人口压力,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地影响。不利的:造成了人才外流。对迁入地:有利的:弥补了劳动力不足,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节约了教育和培训费,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带动经济的发展。不利的:引发种族冲突,影响社会治安,给自然和生态环境、人口与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
16.D
17.C
【解析】
【分析】
16.
由材料计算可知,上海市常住人口的自然增长数为16.9-13.3=3.6万,因此2019年增加的4.36万常住人口主要来自常住人口的自然增长,①错误,②正确;户籍常住人口的出生人数小于死亡人数,因此户籍常住人口数量下降,③正确;根据材料数据计算,户籍常住人口人口的出生率=9.2/1450.43≈6.3‰,外来常住人口的出生率=16.9/(2428.14-1450.43)≈17.3‰,因此外来常住人口出生率高于户籍人口出生率,④正确。故选D。
17.
根据材料可知上海户籍常住人口超35%人口为60岁以上人口,且比2018年提高0.8个百分点,说明常住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负担加重,C正确;短期内不会出现劳动力严重不足,A错误;人口老龄化有利于养老、医疗、健康等服务业的发展,C错误;逆城市化过程中迁移的人口主要是年轻人口,人口老龄化加剧不利于逆城市化发展,D错误。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人口老龄化及产生的影响,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判断。
18.A
19.C
【解析】
【分析】
18.
读图可知,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陆地面积占洲总面积的比例最高的大洲是大洋洲,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19.
根据图中信息,世界大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陆地面积占洲总面积的比例在40%左右或以下,但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人口占洲总人口的比例都在40%以上,说明世界人口分布趋向沿海地区集中,C正确,根据图中信息无法得出人口,集中于地势低平地区、低纬度地区、交通便利地区,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
全球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季风亚洲、欧洲、北美洲东部。全球人口分布最稀少的地区两极地区、沙漠、高山高原、热带雨林。以气候来看:温暖湿润地区人口集中在平原、沿海地区。干燥气候地区人口集中在河谷地。以各洲来看: 亚洲人口密度较高,但大多居住在乡村,都市人口不及五分之二。亚洲人口密集区东北亚、中国东部、东南亚和南亚一代的季风区,聚集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是世界最大的人口密集区。亚洲的人口主要分布在盛产稻米的冲积平原或河谷低地。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却有四分之三左右的人口住在都市,城乡人口分布不均的现象非常明显。欧洲人口密集区西欧平原及义大利北部聚集了欧洲百分之80以上的人口,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密集区。欧洲人口密集区是世界发展最早的工业带,人口聚集在工商业发达的都市。
20.A
21.D
【解析】
【分析】
20.
读图可知,人口密度最大值约在34°N,该区域位于秦岭以北,由此可判断为渭河平原,A正确。人口密度次峰值约在33°N,应为汉水谷地,C错误。海拔高的秦岭、大巴山山区人口密度较小,BD错误。故选A。
21.
由图可知,人口密度大的区域海拔较低,人口密度小的区域则为海拔较高的秦岭和大巴山。因此,影响秦巴山区109°E经线上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起伏,D正确。与纬度位置、城镇分布、海陆位置关系不大,ABC错误。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解题的关键由图的信息进行推断。
22.B
23.D
【解析】
22.
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地区,地处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潮湿、炎热,不适宜人类居住,B正确。土壤、自然灾害、开发历史对人口分布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ACD错误。故选B。
23.
巴西东部是欧洲殖民较早的地区;东部地区高原内部地形平坦开阔;气候凉爽;沿海地地势平坦。这些有利条件使巴西东部成为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①③正确,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南美洲人口分布,结合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分析即可,难度较低。
24.B
25.A
【解析】
24.读图可知22.59%的国土人口密度仅为1~10人/平方千米,A错。总人口的16.09%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为800~5 00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B对,C错。K地区人口密度最大,但占总人口比重较小,D错。故选B。
25.读图,K地区面积较小,但人口密度大,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也较小,应为长江三角洲,A正确。故选A。
26.C
27.A
【解析】
【分析】
26.
由所学知识可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位于北欧(纬度大部分>60°,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0.4%),,严寒且冬半年白昼时间短,人口较少,A错误。亚马孙平原(纬度南美0°~20°S,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6.1%)热带雨林广布,气候湿热,环境恶劣,人口极少,B错误。尼罗河三角洲(纬度在非洲20°N~40°N,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49.4%),埃及9000万人口,挤在尼罗河沿岸及三角洲,人口密度大,C正确。苏门答腊岛(位于亚洲0° 20°N, 0~20°S,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16.5%)热带雨林广布,气候湿热,D错误。故选C。
27.
由所学知识可知,海岸线曲折使得海岸线较长;海湾凹进陆地,使得200千米的范围较大,A正确。与山地少,平原占比高及纬度跨度大,面积广无关,BC错误。 人口密集,填海造陆多,海岸线较平直,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面积比重较小,D错误。故选A。
【点睛】
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
28.B
29.C
30.A
【解析】
28.
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两图的纵坐标应为人口密度,世界上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总体而言,人口密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所以左图中的横坐标表示海拔。降水极少的地区,气候干旱,多为荒漠或无人区,人口密度小,随着降水的增多,人口密度显著增大。但随着降水的进一步增多,由于气候过湿,不适宜人类居住,人口密度的增长又趋于减缓,所以右图中的横坐标表示年降水量。②③正确,①④错,故选B。
29.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随着海拔的升高,人口密度并非均匀递减,在1000m以下的地区随海拔升高,人口密度降低,在1000m以上的地区,人口密度随海拔升高降速变慢。人口密度也并非随着年降水的减少而均匀增加,在1000毫米以下的地区,随年降水量增加,人口密度提高,在1000毫米以上的地区,人口密度随年降水量的增加,增速变慢。①②错,③④正确,故选C。
30.
图中A点的海拔约为4000m,可能位于青藏高原; C点海拔接近于0米,不可能位于四川盆地;E点年降水量极少,可能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D点年降水量介于1500~2000毫米之间,东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不可能达到如此之大。①③正确,②④错,故选A。
【点睛】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①地形:平原和低山丘陵区,人口较密集;而高山与高原人口较稀疏。②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适合人类居住,所以人口分布较多区,大多气候适宜。如热带地区,大多在高原地带(海拔高,气温凉爽)。③河流:人口最早大多聚集在河流附近(水路交通便利;用水方便;河流附近土壤有可能肥沃)④淡水资源:淡水资源丰富地,比如河湖众多,可以解决生产与生活用水。所以干旱区的人口分布大多依水源呈点、线、片状分布。⑤土壤:土壤肥沃,便于从事农业活动。⑥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工业活动,会吸引人口集聚,同时资源的开采,也易形成矿业城市。⑦自然灾害:自然灾害频发地,人口数量少。比如河流人口多分布在地势较高区域,低洼处人口较少。
(2)社会经济因素:①水陆交通:交通便利处有利于人口集聚,人口较多。②开发历史:开发历史早,经济水平较高,人口多。③工农业基础:工农业发展水平好,则人口密度大。④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水平高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也较为显著。⑤政治因素、宗教、习俗、政策等:同种信仰、习俗相同、政治信仰相同的人易于聚集在某一区域。
31.C
32.D
【解析】
【分析】
31.
根据表一信息可知,东北地区的人口重心移动趋势由东北向西南,A错;根据表二信息可知,东北地区人口分布集中指数增大,表明人口分布趋于集中,B错;由于人口分布趋于集中,因此人口分布越来越向不均衡态势发展,D错,C正确。故选C。
32.
三江平原所处纬度较高,气候较严寒,人口并不稠密,①错;松嫩平原土地辽阔,且土壤肥力较高,人口相对较稠密,②正确;大庆人口稠密的影响因素应为石油工业,③错;大连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人口稠密,④正确,综上可知,正确的是②④,故选D。
【点睛】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农业、工业、资源、交通、开发时间长短、社会经济、历史因素等。
33.(1)地形 水源 气候
(2)减弱
(3)属于平原地形,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开发历史悠久,农业发达;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建设城市成本低,工业发达,商业贸易频繁。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的分布及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内容较为基础,结合材料信息以及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详解】
(1)图1显示海拔越低,人口分布越多,影响因素是地形。图2中表示某干旱地区的人口分布,城镇主要沿河流分布,影响因素是水源。表格信息显示高温和低温均对人体不利,影响因素是气候。
(2)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因素的改造能力增强,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3)海拔0~200米属于平原地形,地势平坦开阔,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的生产。其次,低海拔平原地区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工业发达,商业活动频繁。且地势平坦开阔,城市建设成本低。所以人口集中度较大。
【点睛】
34.分布特点:芬兰人口分布不均匀;90%的人口分布于南部温带地区;沿海与河湖附近人口集中。
影响因素:气温(气候),地形,水源。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描述及影响人口因素的分析,注重考查学生对图文信息的提取能力和分析能力。
【详解】
根据芬兰人口分布图进行判断,人口90%的分布在南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且主要沿着河谷、湖泊和沿海地区分布,因此人口整体分布不均。主要是由于南部地区气候温和,气温较高,有利于人口的居住,河湖沿岸、沿海地区地形平坦,有利于耕作,且水源充足,因此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为气温、地形、水源。
35. 水资源 地形 气候 温带和亚热带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人口分布规律的有关知识。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比较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通常,中纬度、地势低平和沿海位置对人口有明显的吸引作用。
【详解】
(1)读图1、图2和表中信息分析可知,人口主要集中在河流、地势平坦以及气温适宜的地区,因此水资源、地形、气候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
(2)根据课本所学知识可知,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适宜的地区,因此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最集中的温度带是温带和亚热带,而热带气候太过炎热,寒带气候太过寒冷,都不适合人类居住。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0-200米的范围内属于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生产和生活的开展,所以人口稠密。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