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城镇化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2城镇化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4-29 16:5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2.2 城镇化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
A.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始终高于美国 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市化水平
C.197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速度快于美国 D.各国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
2.2030年与2000年相比,三国城市化带来主要变化有
A.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 B.美国——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C.中国——城市土地价格普遍上涨 D.中国——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下图所示地区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务工、经商等,逐渐融入城镇生活。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化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新的发展理念,着力推动8000余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 )
A.多极化发展,不同等级城市同步扩张 B.一极多核,大中小城市数量增多
C.多核心发展,高等级城市迅速扩张 D.多极多核,城镇分散发展
4.新时代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的主要措施有( )
①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②提高教育经费比重,扩大城镇教育规模
③城乡统筹,加强就业培训
④提高城市落户门槛,加强户籍管理
⑤大力发展中小城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下图是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5.阶段Ⅰ所表示的城市化阶段是(  )
A.初级阶段 B.加速阶段
C.逆城市化阶段 D.后期阶段
6.引起阶段Ⅱ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内部经济的衰退
B.乡村和小镇发展超过城市
C.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
D.轨道交通的发展
雄安新区(距北京100多千米)是我国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个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下图为雄安新区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关于图示各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保定的人口规模比天津市大 B.天津的城市等级比石家庄低
C.安新县服务种类比天津市多 D.保定的服务范围比石家庄小
8.与京津地区相比,在河北设立新区的主要原因是( )
①该地区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
②该地区农业历史悠久,基础好
③该地区开发程度低,用地充足
④新区的建设有利于带动河北发展,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云南在探索“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特色城镇化路子时,提出要打造“城在山中、房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绿中”的独特城镇风貌,这是对传统城镇形象的一次重要的再造。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云南提出“城镇上山”的特色城镇化模式,其主要(  )
A.发展山地旅游业 B.保护优质的耕地
C.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D.实现逆城市化
10.云南“城镇上山”的特色城镇化模式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云南(  )
①高原上的低丘陵坡多
②山区少数民族人口众多
③良好的生态环境
④特色的山地农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城市绿心是指主要承担城市中心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的绿色空间。对于城市组团绿心,需要在保护发展原有绿色空间的基础上适当提倡复合利用空间,发展多种生态复合产业,形成复合型城市绿心。下图示意城市组团绿心网络格局。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1.下列产业活动最适合布局在“绿心”区域的是
A.文具用品批发 B.生物制药
C.农产品加工 D.服装制造
12.我国东部沿海城市打造城市绿心将会
A.加剧城市竞争 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C.增加地下径流量 D.减缓城市“空心化”现象
下图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和S02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3.两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浓度一般在10时以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
A.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降
B.降水频率增加,有利于空气净化
C.热岛效应增强,利于污染物扩散
D.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
14.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0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能源结构 B.人口密度
C.资源条件 D.出行方式
TOD是指公共交通导向的开发模式,该模式旨在以公共交通站点为核心,在以步行5-10分钟所走路程为半径的“步行圈”中建立集商业、办公、居住、文化等为一体的中心广场或城市中心。与传统TOD规划相比,日本当前TOD规划的“步行圈”半径偏小,尤其在中小城市更为明显。下图为日本金泽市局部TOD规划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与传统TOD规划相比,日本当前TOD规划“步行圈”半径偏小,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A.交通拥堵 B.逆城市化
C.环境污染 D.人口老龄化
16.与轨道站“步行圈”相比,公交站“步行圈”( )
A.服务等级更高 B.服务功能更全
C.商业区面积更大 D.住宅区占比更大
猴年春节期间,城乡交通状况来了个大反转,车流、人流密集涌向乡间。乡间出现了如城市的堵车现象,“城堵”变成了“乡堵”。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7.“城堵”变成了“乡堵”说明( )
A.城市化速度加快 B.乡村交通条件改善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城乡居民收入提高
18.影响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 )
A.家庭 B.经济 C.教育 D.交通
下表为我国七次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比重数据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七次人口普查年份 1953年 1964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20年
城镇人口比重(%) 13.26 18.30 20.91 26.44 36.22 49.68 63.89
19.据表可知( )A.农村人口逐渐减少,比重降低 B.城镇化的水平逐年提高
C.2010年城镇农村人口基本持平 D.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后期
20.与五普至七普间城镇人口比重数据变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上升最快 B.乡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C.农业用地面积增加 D.城乡间经济收入差距加大
读某特大城市距离市中心4千米范围内城市各功能区占土地面积比例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21.关于图中①②③④表示的功能区的表述,正确的是
A.住宅区、工业区、行政及绿化区、商业区
B.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及绿化区
C.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行政及绿化区
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行政及绿化区
22.科学规划城市,有利于
A.合理利用土地,使每寸土地都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B.加强各功能区之间的分工与联系
C.有利于分散城市职能,重点建设某一功能区
D.完全摆脱地理环境的影响,建立合理的城市等级体系
读W市主城区2004年与2016年工业和居住用地情况图(如下图),回答下列小题。
23.2016年与2004年的土地利用情况相比,该市主城区发生的变化是( )
A.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南的工业功能明显减弱
B.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北的居住功能明显增强
C.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建工厂主要集中在该区中部
D.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增住宅主要集中在乙河沿岸
24.由于该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变化,可能产生的问题及有效的对策是( )
A.工业污染扩散 加强河流水质监测
B.就业岗位减少 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C.居住区较偏远 增加中心城区住宅用地
D.交通压力增大 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
当前,我国一线城市和许多二线城市均由“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演化。均衡度指数常被用来衡量城市多个中心之间的发展均衡程度,指数越大各中心之间的发展越均衡。下表为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城市中心发展指标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地区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城市规模等级 中心数(个) 均衡度指数 中心数(个) 均衡度指数 中心数(个) 均衡度指数 中心数(个) 均衡度指数
超大城市 18 0.86 --- --- 21 0.85 --- ---
特大城市 17.33 0.86 --- --- --- --- --- ---
I型大城市 8.5 0.75 8.25 0.68 7.33 0.76 8 0.71
Ⅱ型大城市 4.88 0.67 4 0.56 4.27 0.62 3.75 0.61
中型城市 2.76 0.53 2 0.39 2 0.36 1.62 0.26
I型小城市 1.71 0.3 1.56 0.24 1.41 0.19 1.38 0.18
Ⅱ型小城市 1 0 --- --- 0.75 0 0 0
平均数 4.14 0.53 2.38 0.35 2.24 0.28 2.63 0.34
25.四大地区的城市中心发展情况是( )A.东部地区各级城市的中心数均最多
B.各级城市中心数具有东多西少的特征
C.城市等级越高,均衡度指数也较高
D.中部比东北各级城市中心发展均衡
26.北京已形成“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格局,北京向“多中心”结构演化带来的影响是( )
A.降低了城市的运行效率和能源消耗
B.分散城市职能,中心城区逐渐衰落
C.缓解城区交通压力,改善大气环境
D.中心城区的人口和产业将更加集中
香港的新市镇工程将曾经临海的渔村建成了“水泥森林”般的住宅区,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7.新市镇建设给香港带来的影响是:
①分散中心区人口压力 ②加速了逆城市化的进程
③控制了外来人口迁入 ④扩大了城市的用地规模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8.随着香港“水泥森林”面积的扩大,城市:
A.主导风向将发生明显改变 B.空间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C.水循环状况受到影响 D.热岛效应会明显减弱
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9.推测甲乙丙丁四国分别为( )
A.中国、印度、英国、巴西 B.印度、中国、英国、巴西
C.中国、印度、巴西、英国 D.中国、巴西、英国、印度
30.关于丙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化水平高,速度快 B.城市中心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C.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 D.目前出现郊区城市化
二、综合题
3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8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54.2万人,常住外来人口764.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5.5%。目前北京的人口发展给北京的环境、资源以及交通带来巨大压力。
材料二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以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市城市副中心建设。
材料三 京津冀区域简图、京冀1980年、2012年城市化水平统计图、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1)简述北京、天津等核心城市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
(2)从城市化水平和速度角度,说明1980年~2012年北京和河北城市化进程的差别。
(3)京津冀地区城市化已进入右图中的 阶段。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可能带来的城市环境问题有 、 、 等。
(4)国务院决定建设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其意义有哪些。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江苏城镇空间结构将来大致呈现“一带两轴,三圈一极”的特征(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轴和沿东陇海城镇轴,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淮安增长极),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
材料二:图1是“201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图2是“江苏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图3中的箭头a和b表示江苏省省内的人口流动和产业转移的方向。
(1)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是____,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
(2)1998~2010间,苏北城镇化速度较苏南城镇化速度____。衡量城市化的标志____。
(3)图3中,表示江苏省省内人口流动方向的箭头是____。
(4)江苏城市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城市问题有____、____、____。
(5)解决城市化问题的一般措施有____、____。
33.每年入汛后,我国很多城市面临内涝问题,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甲图为我国某地水循环示意图,乙图为该地自然状态和城市化后洪水过程线示意图。
(1)乙图中城市化后的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甲图中⑦____,⑨____引起的。(增加/减少)
(2)若图示城市与郊区面积均足够大,请写出城市与郊区之间近地面风向为____
(3)陆地与海洋昼夜温差更小的是____,请从大气的受热过程角度分析原因。____
材料二:2021年国庆期间,山西大部分地区出现极端强降水天气,山西暴雨累计雨量大,10月2日20时至7日8时,山西省平均降水量达119.5毫米。暴雨持续时间长。从10月2日23时开始,降水持续4天,至6日23时结束,最强降水时段出现在4日到5日,山西中部连续两天出现区域性暴雨。
(4)暴雨易引发洪涝灾害,请简述山西洪涝灾害给城市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材料三: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使之补给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城市用水,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水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
(5)请将城市花园各层次功能进行匹配:(各空均单选)
树皮覆盖层:____;种植土层:____;砂层、砾石层:____
A.为植物提供养分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C.吸附雨水污染物D.保持土壤水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C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城市化进程
1.从图中看英国城市化水平始终高于美国,但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在1890到1950年之间低于美国,A错。美国2000年左右城市化水平达到80%,英国于1960年达到80%,美国晚于英国,B错。197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快于美国,C正确。各国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D错。故选C。
2.从图中看,中国2000年到2030年间,城市化水平急剧升高,城市化水平速度快,城市用地紧张,土地价格普遍上涨,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C正确,D错。英国的第一、二产业比重从图中读不出来。美国从2000年到2030年城市化水平没有大的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可能好转。故选C。
3.B
4.C
【解析】
【分析】
3.
结合图例对照两图可知,该区域人口大于1000万的城市始终只有一个,符合“一极”;而500~1000万的大城市在2015年出现了两个,符合“多核”,其他中小城市明显增多,所以该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一极多核,大中小城市数量增多,故选B。
4.
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属于促进 发展的措施,并不能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①错误;提高城市落户门槛,加强户籍管理,不利于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④错误;提高教育经费比重,扩大城镇教育规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进城农民子女问题,城乡统筹,加强就业培训可以提高进城农民的数量,有利于促进进城农民就业,大力发展中小城镇可以为更多农民进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及居住条件,故②③⑤正确,故选C。
【点睛】
城市化的三大标志:城市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高低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化。
5.B
6.C
【解析】
【分析】
5.阶段 I表示城市规模的扩大,故反映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B正确。故选B。
6.阶段II反映人口由市区向乡村和小城镇地区转移,为逆城市化的反映。逆城市化的原因有:一是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而市中心地价高,环境污染严重,乡村和小城镇地区环境优美。二是乡村、小城镇地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故选C项。
7.D
8.C
【解析】
【分析】
7.
天津市是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人口规模大于保定,因此A错误;天津与河北省会石家庄等级是一样的,B错误;城市等级越高,服务种类最多,安新县等级低,服务种类少于天津,C错误;石家庄是河北省省会城市,是河北等级最高的城市,服务范围也是最大的,因此D正确。故选D。
8.
与京津相比,雄安新区基础设施显得不完善,交通不便利,因此①错误;雄安新区农业历史悠久,基础好,不是在此设立城市新区的原因,②错误;该地经济欠发达,土地开发程度低,用地充足,为新区建设提供有利的土地空间,③正确;雄安新区的设立利于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因此④正确。综上所述,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设立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9.B
10.D
【解析】
9.“城镇上山”会破坏山地的生态环境,不利于发展山地旅游业,故A项错误;
“城镇上山”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山上,可以保护农村优质的耕地,故B项正确,C项错误;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出现的现象,故D项错误。
10.高原面上地势起伏和缓,故①错误;“城镇上山”会破坏山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故③错误;“城镇上山”的特色城镇化模式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山区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特色的山地农业,故D项正确。
11.B
12.C
【解析】
11.城市绿心的生态环境好,在保护发展原有绿色空间的基础上适当提倡复合利用空间,发展多种生态复合产业。生物制药对环境质量要求高,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小,最适合布局在“绿心”区域,B对。文具用品批发、农产品加工、服装制造等产业,来往人流、车流量大,不利于保护绿心的生态环境,不适宜布局在绿心,A、C、D错。所以选B。
12.我国东部沿海城市打造城市绿心将会利于雨水下渗,增加地下径流量,C对。城市竞争与绿心建设关系不大,A错。绿心不是交通线,不能改善城市交通状况,B错。城市中心环境质量改善,地价上涨,城市“空心化”现象可能加重,D错。所以选C。
13.C
14.A
【解析】
【分析】
考查人类活动对于大气环境的影响。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3.PM 2.5浓度,在10:00以后逐渐下降,有可能是地面温度逐渐身高,气温升高气体受热膨胀上升,热岛效应增强。气体在上升的过程中,带走了污染物,有利于PM 2.5浓度的下降,因此正确答案选C。浓度的下降与户外活动的减少无关,材料当中并没有提到降水的频率增加。并且并非10:00以后才产生降雨,汽车流量减少只会让PM 2.5浓度,保持相对稳定性,而并非下降, A B D错误。
14.华东地区大部分时间段大气的二氧化硫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和人们的能源消费结构相关。华东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以石油、天然气为主,而东北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以煤和石油为主,天然气是清洁能源,极大的减少了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因此正确答案选A。二氧化硫的浓度和人口密度、资源条件无关。B C D错误。出行方式不同,对二氧化硫浓度有影响,主要区别在于汽车尾气排放量,华东地区经济发达,汽车尾气排放量相对较高,二氧化硫浓度也应高,说明不仅仅是出行方式的影响,最主要的是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同。
【点睛】
难度较小,基础知识考查。
15.D
16.D
【解析】
【分析】
15.
由图可知,“步行圈”是以步行距离为衡量半径的,日本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老年人的活动范围偏小,出行距离有限,TOD规划中“步行圈”半径偏小,方便老人出行,答案D正确。TOD是服务设施,以公交站点为中心,而公交车一般有专用车道,交通拥堵对其影响不大,排除A。逆城市化是人口由市区向郊区、乡镇转移,与TOD建设无关,排除B。环境污染不影响TOD建设,排除C。故选D
16.
由材料可推知,轨道站数量较少,其“步行圈”半径较大、服务范围较广、服务等级较高、功能较全、商业区占比较大;公交站点数量较多,其“步行圈”规模较小,人口分布较集中,住宅区占比较大。答案D。
【点睛】
城市中心地理论:等级高、数量小、功能多、服务范围广、彼此间距离远。
17.D
18.A
【解析】
17.城市化建设加快与“乡堵”无关,A错;乡村交通条件的改善,会降低拥堵,B错;我国逆城市化现象不明显,C错;“城堵”和“乡堵”都是车辆较多的原因引起的,而车辆数量的增加说明城乡居民收入都有普遍提高,D对。故本题选择D。
18.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家庭聚会、访亲探友是必不可少的项目,造成的人口流动大,所以影响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家庭,A对;春节期间的人口流动与经济、教育和交通关系不大,BCD错误。故本题选择A。
19.C
20.B
【解析】
【分析】
19.
图中没有总人口数,农村人口所占比重降低,农村人口不一定减少,A错误;图中没有给出逐年数据,无法判断城镇化的水平逐年提高,况且1982年以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是曲折的,B错误;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为49.68%,接近50%。说明2010年城镇农村人口基本持平,C正确;我国城镇化发展还处在中期加速发展阶段,还没有达到后期70% 以上的水平。D错误。故选C。
20.
第三产业的就业机会较多,五普至七普间城镇人口比重迅速上升,主要是第三产业上升最快,A错误;城镇人口比重提高是由于乡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B正确;城市化过程中,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用地面积不会增加,可能减小。C错误;城镇化过程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城乡间经济收入差距减小,D错误。故选B。
【点睛】
城镇化的意义:1、吸收剩余劳动力,缩小城乡间的差距。2、有利于改善地区的产业结构。3、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互影响的。4、城市是区域科技和文化的中心,提高了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5、城市文化影响乡村的生产和生活。
21.C
22.B
【解析】
21.该题考查城市功能区的变化,大城市中心地区应以商务区为主,占面积最大,且有增加趋势;受传统因素影响,其次面积最大应是住宅区,且呈下降趋势;工业区面积逐渐减小;就可判定C正确。
22.科学的城市规划,可以实现各功能区的分工与合作,是为了实现城市区域经济、生态与社会系统的和谐统一,最接近正确的是B。
23.B
24.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察读图分析能力。
23.首先要通过选项中描述,确定好对应图中区域。第一幅图是工业用地2004年和2016年情况图,第二幅图是居住用地2004年和2016年情况图。从第一幅图中看,在乙河以西的他区中,甲河以南的区域,工业用地比重的涂色深度略微增加,反映的工业功能是变强,A错;从第二幅图中看,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北的区域,居住用地的比重的涂色深度明显增加,反映的是居住功能明显增强,B对;从第二幅图中看,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工业用地涂色明显变深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和北部,中部没有明显变化,所以也就不存在新建工厂集中在中部的情况,C错;从第二幅图中看,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居住用地的比重的涂色深度皆有增加,故新增住宅并无在乙河沿岸集中扩大的情况,D错。故本题选择B。
24.通过图中该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变化可以得知,主城区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比重都大大增加,反映的城市化水平大大提升,城市建设过程会出现城市拥挤和交通堵塞,需通过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进行解决,D正确。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增长在乙河以东的南部地区,污染从材料图中得知应该是有向局部区域聚集,并非简单概括为扩散,A错;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增加,反映的是城市的发展,就业岗位会增加,B错;居住用地在图中分布仍然集中在中心城区,距离适合,C错。故本题选择D。
25.C
26.C
【解析】
【分析】
25.
读图表数据可知,东部地区在超大城市的中心数为18个,而西部为21个,东部少于西部,A错。在超大城市中城市中心数,西部较东部多,B错。无论哪个地区,随着城市等级规模升高,均衡度指数均升高,二者为正相关关系,C对。均衡指数越大,发展越均衡,中部地区的I型大城市均衡度指数低于东北,不如东北发展均衡,D错。故选C。
26.
北京市向“多中心”结构演化,会提高城市运行效率,A错。可以分散和疏解非首都功能,但是中心城区不会衰落,B错。可以缓解城区交通压力,改善大气环境,C对。中心城区的部分产业和人口得到疏解,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集中度,D错。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的区域差异及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主要通过阅读图表信息解题。
27.D
28.C
【解析】
27.新市镇将小渔村变成了城区,扩大了城市用地规模,因此促进了城市化,经济的增长会吸引外来人口的迁入,有利于分散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压力,选D。
28.“水泥森林”面积的扩大,城市化的加快,对地表状况会产生影响,区域主导风向是由大气环流形成的,不会因此发生明显改变;这只是郊区的城市化,不会导致城市空间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但会影响地表径流,影响水循环;热岛效应也会相应加强,选C。
【点睛】
请本题组考查城市化。城市化的标志之一是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郊区城市化,这对于分散大城市人口和产业有一定作用,有利于中心城区的问题解决,但也会导致新城区的内涝等新问题的出现。
29.A
30.C
【解析】
【分析】
29.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国城市化水平起步晚,发展速度快,2010年城市化水平接近60%,应为中国;乙城市化水平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慢,2010年城市化水平较低,应为印度;丙城市化水平起步早,发展速度较慢,城市化水平较高,应为英国;丁城市化水平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且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85%,应为巴西。所以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30.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丙为英国,城市化水平高,速度慢,A错误;现在英国的城市环境质量上升,B错误;英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都较高,两者基本一致,C正确;英国目前出现逆城市化,D错误。所以选C。
【点睛】
郊区城市化是现代的一种普遍现象,即城市附近的郊区开始变成城市。伴随着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
31.(1)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较高;较多的发展机会;生活条件(医疗、教育等条件)较好。(任答2点)
(2)城市化水平北京高于河北;城市化速度河北快于北京
(3)加速阶段;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用地紧张、社会秩序混乱等(任答3点)
(4)缓解北京人口、交通和环境等压力;分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带动周边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任答两点)
【解析】
【详解】
(1)京、天津等核心城市吸引人口迁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就业机会多,收入较高,生活、医疗、教育等条件较好等。
(2)城市化就是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人、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据图不难比较出北京市化水平高于河北;城市化速度河北速度快于北京。
(3)京津冀地区城市化已进入加速阶段。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可能带来的城市环境问题有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用地紧张、社会秩序混乱等。
(4)近几年来,随着北京城市问题的日益突出,北京将部分非首都职能迁往河北,此举能够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问题,减轻环境污染,缓解资源压力;同时带动周边城镇化进程,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32.(1) 由苏南向苏北递减(苏南>苏中>苏北) 苏南经济发达
(2) 慢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a
(4) 用地更紧张 交通拥堵 住房更紧张等
(5) 建设新城、卫星城 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分区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城市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
读图1 ,结合图例可看出,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是由苏南向苏北递减,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苏南经济发展水平高,苏北经济发展水平低。
(2)
读图2可知,1998~2010间,苏北城镇化速度较苏南城镇化速度慢。衡量城市化水平高度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
人口流动方向是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苏南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吸引人口迁入,因此图3中,表示江苏省省内人口流动方向的箭头是a。
(4)
城市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城市问题有交通更拥堵、住房更紧张、用地更紧张、环境污染加剧、社会治安变差等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5)
解决城市化问题的一般措施有建设新城、卫星城;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分区;改善居住、交通条件;保护、治理城市环境等。
【点睛】
33.(1) 减少 增多
(2)西北风
(3) 海洋 理由:海水白天升温慢,较冷,大气吸收的长波辐射较少,温度低;夜晚海水降温慢,较热,大气吸收的长波辐射较多,温度高。或答陆地白天升温快,较热,大气吸收的长波辐射较多,温度高;陆地夜晚降温快,较冷,大气吸收的长波辐射较少,温度低。
(4)淹没城市低地;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交通受阻;饮用水困难等。
(5) D A 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城市内涝为背景材料,设置五小问,涉及水循环环节的判断、城市热岛效应、大气受热过程以及洪涝灾害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阅读图文提取信息的能力,对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素养要求较高。
(1)
据甲图可知⑦为下渗,⑨为地表径流;乙图中城市化后,显示洪峰来临时间提前,且最高水位比自然状态要更高,结合实际,不难理解应是下渗减少,即⑦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即⑨增加引起。
(2)
同一水平面上,气温越高,气压越低,空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高空气压与近地面相反;若图示城市与郊区面积均足够大,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交通工具大量消耗矿物燃料释放大量的人为热量;城市建筑层数高而密,不易通风散热;导致城区近地面气温高于郊区,城区气压低于郊区,空气由郊区流向城市。结合图中指向标:左西右东,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是西北风。
(3)
陆地与海洋昼夜温差更小的是海洋;因为海洋的比热容大,白天升温慢,较冷,大气吸收的长波辐射较少,温度低;夜晚海水降温慢,较热,大气吸收的长波辐射较多,温度高。陆地的比热容小,白天升温快,较热,大气吸收的长波辐射较多,温度高;陆地夜晚降温快,较冷,大气吸收的长波辐射较少,温度低。
(4)
暴雨易引发洪涝灾害,城市人口密集,山西城市基本沿江河分布,受江河洪水严重威胁,有些依山傍水的城市还受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危害。洪水灾害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也会造成极大破坏。暴雨导致城市内涝,城市内涝危害众多。首先城市内涝会对交通安全造成极大影响,其次城市内涝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包括房屋地基因积水而造成的损坏、财产因进水而造成的损失、交通瘫痪对物流行业造成的影响、施工场地停工而造成的损失等等。城市内涝会对城市卫生造成很大的影响,会因长时间浸泡垃圾等产生恶臭,对周边水体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城市内涝会在短时间内给城市带来较大的排水压力,当大量径流沿河道输送至下游时,会严重影响下游城市的行洪,给下游城市带来严重的排水压力。城市内涝对周边生态系统的破坏也是极其严重的,城市本身处在一个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体系之中,长期的淹水条件会对动植物生长会造成很严重的影响。
(5)
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树皮覆盖层覆盖在土壤表层,可以保持土壤水分,第一个空选D;种植土层,土壤相对肥沃,为植被提供生长的养分,第二个空选A,砂层、砾石层颗粒物由小变大,能起到吸附雨水污染物的功能,第三个空填C;上述三者均能起到控制雨水渗漏速度的功能,故B错误。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