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地貌的观察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4.2地貌的观察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4-29 17:2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2 地貌的观察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2019年10月11日至11月10日是香山红叶观赏季,不少北京市民前往香山公园及周边地区游览。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香炉峰的海拔超过600米
B.游客登顶香炉峰可欣赏到四个红叶区的红叶
C.站在眼镜湖畔向东遥望,可见满山红叶映彩霞
D.站在香炉峰向南北遥望,可见北部地势起伏大于南部
2.北京大学自行车协会的新队员到香山练习山地骑行技术,由①地出发沿图示骑行线行至⑤地。下列各路段骑行最费力的是
A.由①到② B.由②到③
C.由③到④ D.由④到⑤
读某岛屿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3.该岛地势 (  )
A.中部低,四周高 B.中部高,四周低
C.西北高,东南低 D.西南高,东北低
4.该岛的城市和公路分布具有 (  )
A.沿河谷分布的特点 B.网格状分布的特点
C.环岛屿分布的特点 D.与纬线平行的特点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在图中最可能发育河流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规划在图中修建一座大坝,库区最高蓄水位为250米,则大坝的高度最合理的是( )
A.40米 B.110米 C.140米 D.210米
7.大坝建成后,下列欣赏“高坝出平湖”壮丽景观的最佳地点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观察地貌时,应选择最佳的观察地点,按照一定次序观察地貌。下图为延安宝塔及附近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图示最佳的观察地点是(  )
A.延河大桥 B.延安宝塔
C.延安宾馆 D.延河游船
9.在最佳地点向四周望去,视野内主要的地貌为(  )
A.河流地貌 B.风沙地貌
C.黄土地貌 D.冰川地貌
10.地貌观察时,选择的观测点应该要( )
A.深山峡谷 B.低平洼地 C.视野开阔 D.视野狭小
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简图,下图,该区域东面临海,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1.图中河流流向为
A.先由西向东,再向东南 B.先由南向北,再向东北
C.先由东北向西南,再向南 D.先由东南向西北,再向西
12.关于图中陡崖顶部P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拔可能为450米 B.距陡崖底部垂直距离可能为398米
C.可直视丙村 D.距丁村的水平距离约为600千米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拟赴陕南某地研学旅行,为此收集当地的相关地理资料。下图为“陕西省南部某地地形图(等高距为100m)”。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水磨河坝与红崖子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A.380m B.440m C.560m D.620m
14.甲~丁四地中,地处沟谷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5.该区域( )
A.盆地地形为主 B.地势南高北低 C.地表起伏较大 D.冰川地貌发育
下图是“我国某地附近等高线图及某绳降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某极限运动俱乐部在A处从崖顶到崖底开展绳降比赛,运动员准备的绳长最适宜的是( )
A.185米 B.110米 C.55米 D.25米
17.能全程拍摄并拍到图示照片的摄影机位是( )
A.丁 B.丙 C.乙 D.甲
下图为黄土高原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为200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图中河流干流的流向为( )
A.由东南流向西北 B.由东流向西 C.由东北流向西南 D.由南流向北
19.图中山峰的海拔可能为( )
A.1650米 B.1770米 C.1980米 D.2200米
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到华北某地进行研学。该地正在打造“太阳山”工程——建设大型山坡集中式光伏发电站,下图示意该地等高线分布(单位:米)。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0.研学小组发现大面积集中式光伏发电站主要分布在( )
A.甲 B.乙 C.丙 D.丁
21.学生通过研学得知( )
A.目测山峰海拔约915米 B.甲地坡面径流流向东南
C.在甲地可观测到丁地植被 D.桥梁是欣赏瀑布的最佳地点
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到华北某地进行研学。下图示意该地等高线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图中乙与山峰的高差可能是( )
A.510m B.540m C.580m D.630m
23.学生通过研学得知( )
A.目测山峰海拔约915m B.甲地可观测到丁地植被
C.丙地坡面径流流向西南 D.桥梁是欣赏瀑布的最佳地点
24.读等高线局部图,图中陡崖最高处的数值为( )
A.500米 B.500--550米 C.100--200米 D.350--400米
下图是某区域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小题。
25.山顶A的海拔和陡崖D的相对高度组合正确的是( )
A.990米、301米 B.950米、201米
C.850米、499米 D.799米、501米
2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河流先向南流,再向西南流 B.若两山顶间建游览索道,其长度应不小于875米
C.陡崖处可观赏到瀑布景观 D.B地可见V型峡谷,C地可见三角洲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7.在观察该图中的地貌时,我们从宏观上观察到的地貌为( )
A.平原 B.山地 C.盆地 D.丘陵
28.我们观察图中的次一级地貌,正确的是( )
A.①—山坡 B.②——河谷 C.③——山峰 D.④——山脊
29.倒立锥是山坡上的碎石长期不断往坡下坠落堆积而成的地貌。下图为倒立锥景观图。据此完成问题。
倒立锥表层堆积物的分布特点是( )
A.锥顶颗粒物平均粒径大 B.中部颗粒物平均粒径大
C.锥底颗粒物平均粒径大 D.各部位颗粒物大小均匀
二、综合题
3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石滩”是橘色藻宾长于岩石上形成的生态景观。橘色藻对生长环境要求十分苛刻,喜低温潮湿,只能生长于没有植被附着的“新鲜”、“干净”的原生石块表面。四川西部贡嘎地区冰川作用强烈,夏季泥石流多发,红石景观最为典型。近年来当地游客增多,对红石景观造成了一定破坏。下图示意四川贡嘎山附近红石景观分布。
(1)从地形角度,描述图示地区红石滩的分布特点。
(2)分析贡嘎山地区红石景观最为典型的自然原因。
(3)贡嘎山地区新建盘山公路两侧常出现红石景观,简述其形成过程。
(4)说明游客数量增加易对红石景观产生破坏的原因。
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南美洲国家简图。
材料二:作为世界上水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巴西拥有世界上12%的淡水资源,人均水资源量达到3600m3,约是欧美国家的2.5倍。然而在2014年却遭遇多年不遇的大旱,许多城市供水紧张,咖啡、甘蔗、剑麻等农作物受损。上图阴影部分为本次旱灾严重区。
材料三:上图中甲图是智利,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该国地理位置偏远,有“天涯之国”之称。乙图是智利西海岸的峡湾。
(1)巴西水资源异常丰富,试分析本次东部旱情严重且难以改善的原因。
(2)说出甲图所示区域聚落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3)简述乙图中西海岸地貌的形成过程。
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岛西南海岸外的赫马岛上有一座火山,在1973年1月突然沿着一条裂隙喷发。为了拯救海港,当地居民夜以继日地用数十台抽水机抽取海水,成功地冷却了涌向港口的熔岩流。此次灾难虽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是也为小岛新增了陆地。左图示意岛上某地拍摄的景观照,右图示意赫马岛及附近海域。
(1)判断拍摄左图景观照时的朝向,并说明判断依据。
(2)绘制右图中L沿线地区的地形剖面图。
(3)从地球圈层结构的角度,指出此次火山喷发物的发源地,并说明图示新陆地的形成过程。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A
【解析】
1.图示等高距为50,故香炉峰的海拔没有超过600米,A错误;南部红叶区位于凸坡以下,在香炉峰不能看到该处红叶区的红叶,B错误;红叶位于眼镜湖的西侧,C错误;香炉峰北部等高线更密集,地势起伏大于南部,D正确。故选D。
2.相比其他线中,由①到②等高线最密集,骑行最费力,故选A。
3.B
4.C
【解析】
3.水向低处流,读图,根据图中河流流向判断,该岛地势中部高,四周低,B对。A、C、D错。
4.根据图例判断,该岛的城市和公路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呈环状分布,所以具有环岛屿分布的特点,C对。没有沿河分布,不是网格状,与纬线不平行,A、B、D错。
5.D
6.B
7.D
【解析】
【分析】
5.
由图可知,③④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①②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根据等高线凸高为谷,凸低为脊的原则,③④为山谷,可能发育河流;①②为山脊,不可能发育河流。故选D。
6.
根据等高线的分布,可推测等高距为50米。大坝一般修建在口袋地形的袋口处(如下图),最高蓄水位为250米,则大坝坝顶的海拔要稍高于250米,而大坝底部海拔为150~200米,所以大坝高度要大于50~100米,所以110米是最合理的,故选B。
7.
“高坝出平湖”的壮丽景观站在高处俯视效果最佳,甲地只能仰望大坝,A错误;乙地有山脊阻挡视线,无法看到湖泊,B错误;丙地和大坝之间是较长的山脊,不易观赏到大坝景观,C错误;丁地地势高,且与大坝之间无障碍物,观赏位置最好。故选D。
【点睛】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
8.B
9.C
【解析】
8.根据题意,观察地点应选择在地势较高处,且四周没有遮挡物。读图可知,延安宝塔位于山顶,地势高,且视野开阔无遮挡,故应为最佳观察地点,故B项正确。
9.图中虽有河流(延河)流经,但观察图片可知,河流只存在于狭窄的河谷之中,并不是该地区主要的地貌类型,故A选项错误;风沙地貌主要存在于我国西北地区,而冰川地貌主要存在于高山或两极地区,二者均不在图示区域内,故B、D项错误;由题可知当地位于延安地区,而延安位于黄土高原上,该地区主要的地貌为黄土地貌,故C项正确;所以正确答案是C选项。
10.C
【解析】
【详解】
地貌观察时,深山峡谷四面高,遮挡视线,观察范围小,不是最佳观测点,A错误。低平洼地处,四面高的地方会遮挡视线,不是最佳观测点,B错误。视野开阔的地点观察范围广,是最佳观测点,C正确。视野狭小观察范围小,不是最佳观测点,D错误。故选C。
11.B
12.B
【解析】
11.河流在山谷中流,其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再结合指向标可判断出图中河流先向北流,再向东北流,故选B。
12.读图可知,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有三条,最大等高线为500,因此崖顶海拔高度为500-600,A错误;崖底的海拔高度为200-300米,因此陡崖的相对高度为200-400,B正确;依据“凸低为高”的原则可判定,P地到丙地之间有山脊挡住视线,不可以直视丙村,C错误;根据比例尺可知,山顶到丁地的水平距离远远大于600米,D错误。故选B。
【点睛】
第一小题易错选成A答案,与方向判定有关的题目,在解答是一定要注意有无指向标。
13.B
14.B
15.C
【解析】
【分析】
13.
读图可知:水磨河坝的海拔大于700米,小于800米,红崖子的海拔高度是1200米,两者之间的相对高度是大于400米,小于500米,B符合题意。答案选B。
14.
沟谷的等高线向高处弯曲,发育河流,图中甲~丁四地中,地处沟谷的是乙地,其它三个地方都是山脊线,B正确。答案选B。
15.
该区域等高线密集,地表起伏较大,C正确。以山地地形为主,地势北高南低,位于陕西省,山地海拔低,没有冰川地貌发育,ABD错。故选C。
【点睛】
本题组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
16.B
17.A
【解析】
【分析】
16.
图中等高距为20米,A处有四条等高线重叠,则该处陡崖相对高度介于60至100米之间,为安全考虑,绳长应略大于100米较合适,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7.
读图可知,丁处距离近,视野开阔,所以能全程拍摄,A正确;丙处等高线是上疏下密,是上缓下陡的凸坡,受陡坡阻挡,B错误;乙处较远,且沿途也受山脊阻挡,C错误;甲处受山脊阻挡,D错误。故选A。
【点睛】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历来是高考命题的热点,进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时应牢记以下要点:同线等高,同图等距,密陡疏缓,凸低为脊,凸高为谷,重叠为崖,高更高,低更低。
18.C
19.B
【解析】
【分析】
18.
根据等高线特征判断,图中河流干流的流向与穿过干流等高线的凸向相反,因此图中河流干流应从右上流向左下,该地形图中没有指向标、没有经纬网,因此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定方向,因此图中河流干流的流向为东北流向西南,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19.
材料信息表明,该地形图的等高距为200米,图中山峰与山麓700米等高线之间有五条等高线,由此推算山峰外围最近的等高线数值为1700米,则山峰海拔应为1700~1900米,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点睛】
等高线的数值特征: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海拔高度相同;相邻等高线的海拔高度可以相等或相差一个等高距;等高线两侧的海拔高度,一侧高于该等高线的海拔高度,另一侧低于高于该等高线的海拔高度。
20.B
21.C
【解析】
【分析】
20.
大面积集中式光伏发电站应分布在山岭的阳坡,且坡度较缓。图示地区位于我国的华北某地,乙地位于该山地的阳坡,光照充足,且坡度平缓,故大面积集中式光伏发电站主要分布在乙地,B正确。丙地位于河谷,丁地位于阴坡,甲地也在山脊的阴面,均光照不足,不适合布局大面积集中式光伏发电站,ACD错误。故选B。
21.
山峰海拔约915米是从图中读出来的,不是目测出来的,A错误;坡面径流由高处向低处流,且与等高线垂直,可以判断甲地坡面径流流向东北,B错误;甲地和丁地之间为河谷,中间无遮挡物,故在甲地可观测到丁地植被,C正确;观赏瀑布应该在瀑布的下游,且正对着瀑布,距离适中,桥梁在瀑布的上游,不是欣赏瀑布的最佳地点,D错误。故选C。
【点睛】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两点之间能否通视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看两点间有无山脊阻挡,无山脊阻挡则可以通视;二是看两点间是凸坡还是凹坡。若等高线上密下疏,则坡度上陡下缓,为一个凹坡,可以通视。若等高线上疏下密,则坡度上缓下陡,为一个凸坡,不能通视。
22.C
23.B
【解析】
【分析】
22.
读图可知,山峰的海拔高度为915米,图中等高距为100米,则乙地的海拔为300-400米,由于乙地位于瀑布之下,瀑布落差约为52米,则乙地的海拔为300-348米,因此图中乙与山峰的高差为567-615米,由此判断,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23.
山峰海拔不可能通过学生研学时的目测能够得到,A错误;读图可知,甲地与丁地之间为河谷,不会阻挡视线,根据比例尺判断,甲地与丁地相隔不远,因此甲地可观测到丁地植被,B正确;坡面径流方向与当地等高线垂直、由高流向低,因此丙地坡面径流应流向西北,不是西南,C错误;欣赏瀑布最好在瀑布之下仰视,而桥梁位于瀑布之上,因此桥梁不是欣赏瀑布的最佳地点,D错误。故选B。
【点睛】
等高线地形图中,如果两地均不在等高线上,且两地之间的海拔高度单调增减(即从一地到另一地海拔一直增加或一直减小),可以用公式法计算两地相对高度:(n-1)×d<H<(n+1)×d,其中H表示相对高度,n表示两地之间的等高线条数,d表示地形图中的等高距。
24.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图中已知等高线的海拔推算,图中等高距应为50米,图中400米、450米、500米三条等高线在陡崖处重合,因此该陡崖最低处应是350~400米,最高处的海拔应为500~550米。由此判断,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
25.A
26.B
【解析】
【分析】
25.
从等高线图可以看出等高距为100米,山顶A外围的等高线数值为900,山顶A的海拔高度范围是900-1000米,排除C、D;陡崖有4条等高线重合,依陡崖相对高度计算公式(n-1)×d≤H<(n+1)×d(其中d为等高距、n为重合等高线条数)可得出:(4-1)×100<H<(4+1)×100,陡崖的相对高度范围是300-500米,因此排除B,A符合题意。故选A。
26.
根据图中指向标判断,河流的流向为先向西南流再转为向西流,A错误;读图可知,两个山顶之间的图上距离约为1.8厘米,根据图中比例尺(1:50000)计算,两山峰之间的水平实地距离约为900米,考虑两山峰之间有高差,两山峰之间的实地距离略大于水平实地距离,因此两山顶间建游览索道的长度应不小于875米,B正确;读图可知,陡崖位于山脊,不可能发育河流,因此没有瀑布,不可观赏到瀑布景观,C错误;河流在山区B地可见V型山谷,在出山口C地应形成冲积扇,而不是三角洲,三角洲在河流入海口,D错误。故选B。
【点睛】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的河流堆积扇状地貌。它是冲积平原的一部分,规模大小不等,从数百平方米至数百平方公里。广义的冲积扇包括在干旱区或半干旱区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即洪积扇;狭义的冲积扇仅指湿润区较长大河流出山口处的扇状堆积体,不包括洪积扇。
27.B
28.B
【解析】
【分析】
27.
由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地势起伏大,群山连绵,为山地。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故选B。
28.
读图可知,①为山脊,A错误;②为河谷,B正确;③为山坡,C错误;④为山峰,D错误。故选B。
【点睛】
地貌观察的顺序:(1)位置:选择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2)原则: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3)顺序: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4)辅助观察: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
29.C
【解析】
【分析】
【详解】
当碎石坠落时,大的岩块较重,受重力作用沿山坡向下滚动时,能滚得更远,所以大的岩块可以滚动到倒立锥的边缘部位。一些较小的岩块由于质量轻,坠落时动能小,多堆积在倒立锥的顶部。因此倒立锥表层堆积物的分布特点是锥底颗粒物平均粒径大,锥顶颗粒物平均粒径小。ABD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
30.(1)主要分布在海拔2000~4000米的沟谷(或山谷、河谷)地区。
(2)受冰川影响,冰碛物多(或地表破碎岩石多),因夏季冰川融化(且降水多),泥石流频发,为橘色藻生长提供新鲜石块;冰川沟谷(或山谷、河谷)地区,多云雾,较为潮湿;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利于橘色藻生长。
(3)修筑盘山公路,破坏山体,岩石裸露,橘色藻在裸露的“新鲜”岩石表面生长形成红石景观。
(4)汽车等交通工具使用增加,尾气排放量大,(改变局地温湿度),导致空气质量下降,不利于橘色藻生长;旅游活动规模扩大,产生大量垃圾,污染当地环境;游客对红石景观踩踏,直接破坏红石景观。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红石滩景观分布及形成相关知识点。
【详解】
(1)根据图例和等高线数值分布可知,红石滩景观主要分布在海拔2000~4000米的沟谷(或山谷、河谷)地区。
(2)四川贡嘎山地区红石滩景观典型的原因主要从其形成原因方面来分析。红石滩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有冰川融水汇集的河谷中,红石上的藻类喜低温潮湿,依附生长于“新鲜”“干净”的石块表面。而四川贡嘎山地区的海拔高,冰川广布;高山中的河谷地带海拔较高,温度低;由于冰川、流水搬运沉积,在河谷形成大量“新鲜”“干净”的石块;四川贡嘎山地区降水较多,流水搬运作用强,且山谷地区多云雾,空气潮湿。
(3)主要从红石的形成条件方面来分析。根据材料提示:橘色藻对生长环境要求十分苛刻,喜低温潮湿,只能生长于没有植被附着的“新鲜”、“干净”的原生石块表面。可知修公路时会切割两侧岩石,露出“新鲜”的岩石表面,利于橘色藻生长。
(4)不合理的旅游行为会破坏旅游资源。游客增多,汽车等交通工具使用增加,尾气排放量大,导致空气质量下降,不利于橘色藻生长;旅游活动规模扩大,垃圾产生量增大,污染当地环境;游客对红石景观踩踏,直接破坏红石景观,可能有游客捡拾红石带走,改变了橘红藻的生存环境,藻类死亡,破坏原有景观。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运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能力要求较高。依据红石滩形成的条件,推理当地的地理环境,使问题地理化,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要求较高。
31.(1)①巴西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亚马孙河流域地区);②旱区主要位于巴西高原,地势较高,调水困难;③水利设施薄弱;④东部热带经济作物需水量大;⑤水资源利用率低。(任答3点即可)
(2)特点:北部聚落多(密度大),南部少;北部聚落等级高(规模大)。原因:北部气候温暖,矿产资源丰富;南部气候寒冷,多为原始森林。
(3)冰川侵蚀形成(U型)谷地;后气候变暖,冰川消退,下端被海水入侵淹没,形成峡湾。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南美洲为背景,考查区域环境特征及影响因素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总体难度适中,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
(1)虽然巴西水资源异常丰富,但巴西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亚马孙河流域地区;旱区主要位于巴西高原,地势较高,从亚马孙河流域调水,成本高,难度大;经济基础较差,对水利工程的投入少,水利设施薄弱;东部地区开发早,范围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量大;生产方式粗放,水资源利用率低。
(2)甲图所示区域为智利,其聚落分布的特点是北部聚落多,密度大,南部少,密度小;北部聚落等级高,规模大。原因是北部纬度较低,为地中海气候,气候温暖,光热充足;且矿产资源丰富;南部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多为原始森林。
(3)南部纬度较高,气候寒冷,且安第斯山脉海拔高,冰川作用较强,在冰川侵蚀作用下,多形成U型谷地;随着气候变暖,冰川消退,下端被海水入侵淹没,形成峡湾。
32.(1)东。图中T型海湾 开口朝东。
(2)
(3)软流层。火山喷发,形成熔岩流,居民海水冷却,导致熔岩流凝固形成新陆地。
【解析】
【分析】
本题目以赫马岛及附近海域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太阳视运动、地形剖面图、地壳运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1)
左图景观照T型海湾面朝大海,在右图中,T型海湾开口朝东,和63°27′N走向大致一致,因此是朝东拍摄。
(2)
L沿线地区的地形剖面图绘制,先确定等高距是50米,下端点海拔在100-150米之间,图中穿过100米、100米、50米等高线,上端点海拔在0-50米之间,据此绘图如下。
(3)
火山喷发物的发源地是地幔中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地下岩浆的发源地。据材料分析,火山突然沿着一条裂隙喷发,形成涌向港口的熔岩流,居民抽取海水冷却熔岩流,导致熔岩流凝固形成新陆地。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