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6.4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一、单选题
2021年9月17日下午,“神舟十二号”飞船乘载着三名航天员从300km左右的太空轨道进入大气层,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风着陆场安全返回地球家园。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神舟十二号返回舱返回过程中,经过的大气层温度变化是( )
A.升高一降低一升高 B.降低一升高一降低
C.升高一降低一升高一降低 D.降低一升高一降低一升高
2.图示大气圈层中( )
A.①层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B.②层大气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
C.③层大气层中存在臭氧层 D.④层内有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
3.北斗导航系统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是( )
A.提供返回舱实时影像 B.控制返回舱下降的方向速度
C.分析返回舱下降轨迹 D.确定返回舱及救援人员位置
4.云杉(亚寒带代表性针叶树种)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为研究北美洲气候变化,用回复历史植物分布的方法,得到距今2.1万年(图甲)、距今5千年(图乙)和距今5百年(图丙)北美洲云杉主要分布区图。
读图完成问题。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得到甲、乙、丙三幅云杉主要分布区图,其研究过程是
①实验分析并建立云杉主要分布区地理信息数据库
②运用GPS对野外采样点进行空间定位
③运用GIS分析和输出云杉主要分布区地理信息数据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②①③
墨脱县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东端南缘,海拔由7000m急速过渡到3200m。这里被称为“地质灾害博物馆”。图左为“西藏局部地区示意图”,图右为“墨脱多年平均月降水量和累计地质灾害日数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关于墨脱县地质灾害的发生,叙述错误的是( )
A.地质灾害的发生存在季节变化 B.6-9月灾害发生与强降雨呈正相关
C.3-9月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 D.地质灾害的发生与西南季风密切相关
6.该地3月地质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是( )
A.板块运动 B.暴雨增多 C.气温升高 D.人类活动
7.2020年9月28日墨脱县某地发生泥石流灾害,评估本次灾害损失需要用到地理信息系统的( )
①叠加功能②实时监测功能③查询分析功能④空间定位功能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山崩滑坡体堵截河谷或河床,蓄水后会形成堰塞湖。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该区域易形成堰塞湖的季节和地点可能是( )
A.春季a处 B.秋季b处 C.夏季c处 D.冬季d处
9.在堰塞湖形成后,获取该地区堰塞湖变化信息最快捷的技术手段是( )
A.地理信息技术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虚拟现实技术 D.遥感技术
下图示意我国某省(区)主要物产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图例甲、乙所代表的粮食作物分别是( )
A.小麦、水稻 B.小麦、玉米 C.高粱、谷子 D.玉米、水稻
11.若对该省的粮食作物生产情况进行频繁监测,需要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
A.GPS B.GIS C.RS D.数字地球
1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区陆续开通“健康码”。“健康码”主要依托地理信息技术,通过日常手机操作采集流动人员出行以及消费,或者其他活动的相关数据,然后进行大数据分析流动人员的出行轨迹。通过分析出行轨迹来推断出哪些人有可能曾经跟确诊病例或者疑似病例接触过,并给出相应的健康码标志,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提供追溯。确定流动人口地理位置需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与分析流动人口出行轨迹的地理信息技术是分别是( )
A.GPS和GIS B.GIS和RS C.GPS和RS D.GIS和GPS
13.云杉(亚寒带代表性针叶树种)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为研究北美洲气候变化,用回复历史植物分布的方法,得到距今2.1万年(图甲)、距今5千年(图乙)和距今5百年(图丙)北美洲云杉主要分布区图。
读图完成问题。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得到甲、乙、丙三幅云杉主要分布区图,其研究过程是
①实验分析并建立云杉主要分布区地理信息数据库
②运用GPS对野外采样点进行空间定位
③运用GIS分析和输出云杉主要分布区地理信息数据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②①③
我国目前分辨率最高的对地观测卫星——高分二号正式投入使用。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4.能为城市生态规划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分析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北斗导航系统 B.遥感 C.地理信息系统 D.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15.利用该技术手段可直接( )
A.分析水灾损失 B.获得矿床露头信息
C.分析矿产种类 D.确定矿床露头位置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某专家说:“数字地球,不再是给你什么,你就只能拿到什么,而是你想拿到什么就能拿到什么,这不是“空中楼阁”,如果系统足够大、数据源足够多、网络宽带也足够快,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操作数字地球系统,收获并创造你所要的信息和知识。”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6.关于数字地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数字地球是数字化地球 ②数字地球已经能满足人类目前的需要 ③数字地球的最大特征是虚拟现实技术 ④数字地球采取集中方式存储信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7.可视化技术能够( )
A.构筑数字地球的数据存储技术
B.把卫星搜集到的各种数据输送到地球
C.将计算机中的抽象数据具体化
D.传输分散在众多数据库中的数据
18.下列不属于数字地球服务领域的工作是( )
A.了解城市绿化情况 B.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
C.掌握各地犯罪情况 D.直接抓获犯罪分子
19.2021年2月1日,圭亚那发生5.9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2.78°,西经59.54°震源深度10千米。据此,回答下题。地震发生后,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可以( )
①确定震中精确位置②测定地震震级和烈度
③评估地震灾害损失④统计人员的伤亡情况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020年7月11日晚11时,四川阿坝州小金县春厂坝“北斗智慧云公共监测平台”的人工智能预警广播系统发出了滑坡预警(在地质灾害发生前,当原本固定在某个区域的传感器发生沉降或偏移时,卫星能够感知其运动变化,实现全天候全自动在线监测预警),当地干部群众收到通知后成功组织避险。结合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20.监测传感器沉降或偏移主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RS) B.地理信息系统(GIS) 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D.数字地球
21.下列是村民建议该地可进行的滑坡防范措施,其中不合理的是( )
A.保护坡地植被 B.在坡体软弱面修建排水沟 C.修建大型水库 D.在滑坡底脚修建抗滑挡墙
22.遇到滑坡灾害,我们应该做的是( )
A.出现滑坡征兆时,立即跑回室内紧闭门窗 B.处在滑坡体上时,迅速朝滑坡方向撒离
C.在滑坡停止后,立即回家检查情况 D.无法逃离高速滑坡时,抱住身边大树等固定物体
下图示意我国某省(区)主要物产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图中图例甲、乙所代表的粮食作物分别是( )
A.小麦、水稻 B.小麦、玉米 C.高粱、谷子 D.玉米、水稻
24.若对该省的粮食作物生产情况进行频繁监测,需要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
A.GPS B.GIS C.RS D.数字地球
25.栅格模式是储存分析地理空间数据的主要方式之一。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地不同地理图层的栅格图。读图,EV区域最可能是( )
A.丘陵 B.耕地 C.海洋 D.沙漠
26.2021年7月,河南省中西部地区遭遇了罕见的特大暴雨,应急指挥中心为了对灾情进行监测、评估,为救援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确定救灾方案。最需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 B.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滑坡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集卫星定位、短信报文、精密授时于一体,能够高效快捷地实现信息传递,在防灾减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可能引发滑坡的是( )
①地震②暴雨③采矿④开挖坡脚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8.预防滑坡灾害的合理措施包括( )
①建设护坡工程②禁止乱砍滥伐③避免陡坡开垦④居民全部迁出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29.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滑坡灾害防御中的作用是( )
A.动态监测、预报预警 B.确定受灾范围、受灾程度
C.制定防灾、减灾预案 D.评估灾害损失、指导灾后重建
二、综合题
3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新华社南极昆仑站2019年1月5日电 经过18天、1250多千米的风雪跋涉和沿途科考,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昆仑队16名队员于当地时间4日17时30分顺利抵达南极昆仑站。下图示意科考队员正在安装视宁度测量望远镜。
(1)南极科考队为安装大型望远镜设备选址并准备场地,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和________;考察队员监测南极冰川和海岸线变化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
(2)在对南极地区进行勘探研究的过程中,地理信息技术除了上述应用外,还有哪些用途 试举两例。
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21年10月,山西遭遇暴雨洪灾侵袭。10月2日20时至7日08时,山西省平均降水量达119.5毫米,太原市平均降水量185.6毫米,全省累计降水量最大为285.2毫米。本次降水过程从10月2日23时开始,降水持续4天,至6日23时结束,山西全省共59个气象观测站日降水量突破建站以来同期历史极值,63个气象观测站过程累计降水量超过同期历史极值。左图为山西省降水量实况等值线图。
材料二海丝一号卫星是国内首颗对标国际先进指标的高分辨率雷达遥感卫星。在本次山西由强降雨造成的洪水情况中有效地监测地表水淹情况,为及时了解洪水影像范围、部署防灾救灾工作提供了有效支持。右图为海丝一号获取山西乌马河流域雷达影像图。
材料三今年以来(1月初至10月上旬),全国平均降水量614.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6.1%,但空间分布极其不均,降水偏多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北方。北方地区平均降水量达534.1毫米,位列历史同期第2多,仅次于1964年(556.8毫米)。9月以来有4次区域暴雨过程影响黄河中游地区,持续降水致陕豫晋多地遭受洪涝灾害,对黄河防汛抗汛、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1)根据材料,从降水的角度分析山西此次洪灾严重的原因。
(2)简述遥感技术在获取洪灾信息方面的突出优势。
(3)分析9-10月持续降水对黄河中游农业生产的影响。
32.[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20世纪90年代,专家提出“旅游凝视”的概念,即游客系统化观察世界的方式。近年来,随着大数据运用的推广,将互联网中的游记、点评、短视频等素材进行整合编码,有助于科学分析游客的“旅游凝视”,并将繁杂的信息归纳为若干节点。下表示意研究者根据互联网资料整理的江西瑞金游客的凝视信息节点。
资料类型 信息节点
游记资料 客家千年古邑 红色故都
共和国摇篮 古樟树
重走长征路 必吃美食体验
向日葵 油菜花
短视频资料 旧址旧居视频 红军快闪舞蹈
研学旅行 乡村老街
……
点评资 热、晒 瑞金牛肉汤
客家擂茶 气势宏大
号召力强 免费
……
根据节点信息,概括游客凝视下瑞金旅游的四个主题类型,并提出利用游客凝视塑造瑞金旅游形象的建议。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B
3.D
【解析】
【分析】
1.
读图注意,图中两条虚线表示的是对流层与平流层、平流层与高层大气的分界高度,图中①在对流层,②在平流层,③在高层大气,图中实曲线表示的是气温随高度的变化。图中显示,300千米以下,地球大气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类似字母“∑”: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流层气温是随高度增加而升高,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是先降低后升高的,一共四段变化,因此排除AB;再依据从对流层顶到地面的过程中气温是升高的,排除C,只有D正确。故选D。
2.
高度电离状态的是电离层,在③层中,①层是对流层,A错误;②层是平流层中,在图②层中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合航空飞行,B正确。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中,在图②层中,C错误;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出现在对流层,①是对流层,D错误。故选B。
3.
北斗导航系统主要功能是实时导航,确定返回舱及救援人员位置,D正确;能够实时提供影像的是遥感,A错误;北斗导航无法控制返回舱下落速度,B错误。分析返回舱下降轨迹主要依赖于地理信息系统,C错误;故正确选项为D。
【点睛】
大气的垂直分层:根据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大气自下而上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1)对流层:低纬度地区:17-18千米;中纬度地区:10-12千米;高纬度地区:8-9千米。主要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因为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因为该层上部冷、下部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因为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都集中在该层,对流运动显著,易成云致雨。与人类的关系: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2)平流层:从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高空。主要特点: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呈明显递增趋势;因为该层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以平流运动为主;因为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平稳。天气晴朗;由于水汽、杂质含量极少,大气平稳。与人类的关系:该层中的臭氧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有利于航空活动。(3)高层大气:高度范围:平流层以上。主要特点:大气密度非常小;由于距地面远,受到的引力小。与人类的关系: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4.D
【解析】
【分析】
3S技术的各自主要应用领域需要重点辨别:RS主要针对面的事物的信息获取;GPS主要针对点事物的信息获取;GIS是地理信息系统,主要针对信息的分析处理。
【详解】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得到甲、乙、丙三幅云杉主要分布区图,首先需要通过GPS获取云杉位置信息,再建立云杉分布信息数据库,然后用GIS进行分析处理,输出云杉主要分布区图,所以研究过程是②①③。故选D。
5.B
6.C
7.A
【解析】
【分析】
5.
根据材料和图示可知,墨脱县地质灾害的发生存在季节变化,A表述正确;6-9月灾害发生与强降雨具有相关性,但并非正相关,B错误;3-9月累计灾害发生日数较多,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C表述正确;墨脱县降水主要与西南季风有关,说明地质灾害的发生与西南季风密切相关,D表述正确。本题要求选择叙述错误的选项,故选B。
6.
该地3月份降水较少,但地质灾害多发,主要原因是气温回升,融雪性洪水增加,导致地质灾害发生,C正确,B错误;板块运动是长期的过程,与3月份地质灾害多发无关,A错误;3月份地质灾害的发生与人类活动无关,D错误。故选C。
7.
墨脱县某地发生泥石流灾害,首先需要用到图层的叠加功能,明确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并查询分析相关地点的地理信息,对灾情进行评估和分析,①③正确;地理信息系统不具备实时监测功能和空间定位功能,①④错误。故选A。
【点睛】
地理信息技术分为GIS、RS、GPS,GIS可进行分析和查询,RS可监测地面,分辨地物,GPS可获得某地的经度、纬度、和海拔信息。
8.C
9.D
【解析】
【分析】
8.
山崩滑坡体堵截河谷或河床,蓄水后会形成堰塞湖,容易形成堰塞湖的季节主要是降水相对比较集中的季节,我国是季风气候为主,夏秋季节降水相对集中,另外较为狭窄的河谷比较容易被堵截,加上滑坡的条件是两岸坡度较大,根据季节排除AD,根据位置,堰塞湖的位置应该是要具备蓄水条件的地方,C处处于较为宽阔的河谷地带,蓄水条件较好,两端坡度陡峭容易被堵塞,故选C。
9.
堰塞湖的变化信息主要包括水位的上涨情况和面积的大小,使用遥感影像技术最为快捷,地理信息系统是做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做定位的,虚拟现实技术现在的主要应用是数字化地球上的某些地理事物。故选D。
【点睛】
RS是指从高空或外层空间接收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扫描、摄影、传输和处理,从而对地表各类地物和现象进行远距离控测和识别的现代综合技术。遥感技术可用于植被资源调查、气候气象观测预报、作物产量估测、病虫害预测、环境质量监测、交通线路网络与旅游景点分布等方面。GIS就是一个专门管理地理信息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它不但能分门别类、分级分层地去管理各种地理信息;而且还能将它们进行各种组合、分析、再组合、再分析等;还能查询、检索、修改、输出、更新等。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现已在资源调查、数据库建设与管理、土地利用及其适宜性评价、区域规划、生态规划、作物估产、灾害监测与预报、精确农业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GPS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GPS测量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准确地提供点、线、面要素的精确三维坐标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具有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显著特点,广泛应用于军事、民用交通(船舶、飞机、汽车等)导航、大地测量、摄影测量、野外考察探险、土地利用调查、精确农业以及日常生活(人员跟踪、休闲娱乐)等不同领域。
10.A
11.C
【解析】
【分析】
10.
读图,根据经纬度和省区轮廓可以判断,图示区域为江苏省。北部甲地属于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半湿润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乙地属于长江下游平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A对。玉米、高粱、谷子属于旱地作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半湿润、半干旱地区,B、C、D错。故本题选A。
11.
GPS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不能监测,A错。GIS主要功能是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不能监测,B错。RS是遥感,可以通过红外线遥远感知被监测作物的电磁波特征、数据,可以监测作物生产情况,C正确。数字地球是将地球上各种信息,通过数字化处理后,实现网络上的流通与共享,不能监测,D错。故本题选C。
【点睛】
遥感技术的应用:(1)遥感技术可提高资源普查的效率、准确率,应用领域广泛,如陆地水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植被资源调查、地质调查、城市遥感调查、海洋资源调查和测绘、考古调查等。(2)遥感与环境灾害监测: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将不仅为人们提供信息资源,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与交往方式,而且在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有助于灾害的预防、环境的治理和保护。
12.A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RS(遥感)主要用于获取信息,不能用来确定流动人口的地理位置,BC错误;GIS(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处理空间数据,进行地理事物的查询、分析、模拟和评估的地理信息技术,可以用来分析流动人口出行轨迹;GPS(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三维空间定位,获取位置信息,可以用来确定流动人口地理位置,所以确定流动人口地理位置需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与分析流动人口出行轨迹的地理信息技术是分别是GPS和GIS,A正确,D错误。故选A。
【点睛】
13.D
【解析】
【分析】
3S技术的各自主要应用领域需要重点辨别:RS主要针对面的事物的信息获取;GPS主要针对点事物的信息获取;GIS是地理信息系统,主要针对信息的分析处理。
【详解】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得到甲、乙、丙三幅云杉主要分布区图,首先需要通过GPS获取云杉位置信息,再建立云杉分布信息数据库,然后用GIS进行分析处理,输出云杉主要分布区图,所以研究过程是②①③。故选D。
14.C
15.B
【解析】
【分析】
14.
地理信息系统是对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只有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分析功能,C正确;北斗导航系统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是定位功能,没有决策分析功能,AD错误;遥感是获取实时地面信息的系统,B错误。故选C。
15.
高分二号属于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可通过对地探测直接获取矿床露头信息,B正确;地理信息系统可分析矿产种类、水灾损失,卫星定位系统可获取矿床露头位置,ACD错误。故选B。
【点睛】
地理信息技术即"3S"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遥感是利用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的,它根据不同物体对波谱产生不同响应的原理,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具有遥远感知事物的意思;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一种结合卫星及通讯发展的技术,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和测距。
16.B
17.C
18.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数字地球,学生要熟悉数字地球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16.数字地球是数字化地球,是一个地球的数字模型,它是利用数字技术和方法将地球及其上的活动和环境的时空变化数据, 是虚拟现实技术,但是还不能满足人类目前的需要,数字地球信息量大采取分开存储。所以选B。
17.可视化技术能够将计算机中的抽象数据具体化,以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它是实现数字地球与人交互的窗口和工具。所以选C。
18.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与再认识,数字地球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整个地球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信息,分析问题,但实际应用还需要人去操作,直接抓获犯罪分子需要公安部门直接操作。所以选C。
【点睛】
数字地球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提出,其核心内容是全球信息数字化.数字地球主要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以数字的方式获取、处理和应用关于地球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空间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解决全球各种问题.如今,信息技术革命席卷全球,使人类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的技术手段和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以把地理坐标集成起来,形成一个数字地球.借助于这个数字地球,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按地球坐标了解地球上任何一处、任何方面的信息.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视和认识,核心思想有两点:一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处理地球问题;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数字地球由下列体系构成:数据获取与更新体系、数据处理与存储体系、信息提取与分析体系、数据与信息传播体系、数据库体、网络体系、专用软件体系等.数字地球可以包容80%以上的人类信息资源,是未来信息资源的主体核心。
19.B
【解析】
【分析】
【详解】
利用全球定位系统确定震中的精确位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评估地震灾害损失。一般通过地震台网测定地震的震级,通过调查统计人员的伤亡情况,划分地震烈度。因此正确选项为B。A、C、D错误。
【点睛】
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有: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球。
20.C
21.C
22.D
【解析】
【分析】
20.
传感器属于点状地理事物,其位置的沉降或偏移主要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来进行监测,C正确;遥感技术主要用于面状地理事物的获取;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查询、分析、处理,材料重在体现传感器位置的沉降或偏移;数字地球是将地理信息数字化后,借助计算机系统来进行管理的技术,均不是监测传感器沉降或偏移主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故选C。
21.
修建大型水库易诱发地质灾害,不利于滑坡的防范,C选项不合理,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均属于防范滑坡的有效措施。故选C。
22.
出现滑坡征兆时,应立即撤离滑坡地带,而不是跑回室内紧闭门窗,A错;处在滑坡体上时,迅速朝与滑坡方向垂直的高处撒离,B错;在滑坡停止后,有可能还会发生二次灾害,不能立即回家检查情况,C错;无法逃离高速滑坡时,可以抱住身边大树等固定物体,D正确,故选D。
【点睛】
“3S”技术的判别:
(1)“点”与“面”判断:①GPS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 或“ 多个点”。在“3S”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如果是“点”则选用GPS。②RS和GIS的工作对象——“面”,如果是“面”则需看突出的是监测方面还是需处理、计算才能得出的结果,若要监测则应选用RS技术。
(2)“想”与“看”区分RS与GIS: “想”即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凡是需要“想”的选用GIS。 只“看”不用“想”的选用RS。
23.A
24.C
【解析】
【分析】
23.
读图,根据经纬度和省区轮廓可以判断,图示区域为江苏省。北部甲地属于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半湿润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乙地属于长江下游平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A对。玉米、高粱、谷子属于旱地作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半湿润、半干旱地区,B、C、D错。故本题选A。
24.
GPS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不能监测,A错。GIS主要功能是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不能监测,B错。RS是遥感,可以通过红外线遥远感知被监测作物的电磁波特征、数据,可以监测作物生产情况,C正确。数字地球是将地球上各种信息,通过数字化处理后,实现网络上的流通与共享,不能监测,D错。故本题选C。
【点睛】
遥感技术的应用:(1)遥感技术可提高资源普查的效率、准确率,应用领域广泛,如陆地水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植被资源调查、地质调查、城市遥感调查、海洋资源调查和测绘、考古调查等。(2)遥感与环境灾害监测: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将不仅为人们提供信息资源,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与交往方式,而且在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有助于灾害的预防、环境的治理和保护。
25.C
【解析】
【详解】
根据我国东南沿海某地不同地理图层的栅格图,结合图例信息判断,EV区域位于区域东南,根据第一幅图判断位于城市以外,根据第二幅、第三幅信息判断,河流注入EV,因此EV可能代表海洋,C正确;图示没有沙漠,D错误;丘陵位于河流中上游,如CⅡ,A错误;耕地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如DⅢ,B错误;故选C。
26.A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要持续监测该地区的暴雨引起的洪涝灾情,需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为遥感,主要功能是监测,拍摄遥感图象,A正确。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不符合题意,B错误。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是分析、查询,不符合题意,C错误。数字地球主要是将信息转化成数字,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A。
【点睛】
27.D
28.C
29.A
【解析】
【分析】
27.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滑坡发生在坡度较大的山地,地震、暴雨、工程开挖等都会引发滑坡的发生,①②③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8.
建设护坡工程,可增加滑坡的重力平衡条件,使滑体迅速恢复稳定;禁止乱砍滥伐,避免陡坡开垦,有利于保持水土,减轻流水对坡面的冲刷,都是有效预防滑坡灾害的措施,①②③正确;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山区居住的居民较多,全部迁出的做法不切实际,④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9.
采用北斗卫星定位技术,结合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监测目标的实时监控和预测预警,为灾害的防治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和准确预报,A正确。利用卫星导航技术并结合遥感技术开展灾害调查,可以快速及时准确地获取有关灾情信息,从而为救灾应急方案的启动和实施提供决策支持,这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灾害的调查评估中的应用,不是灾害防御中的作用,B错误。制定防灾、减灾预案;评估灾害损失、指导灾后重建主要用到的是地理信息系统,CD错误。故选A。
【点睛】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滑坡可以掩埋农田和村庄,阻断道路,淤塞河道,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0.(1) GNSS GIS RS
(2)利用GNSS测量观测点的海拔,确定科考队员的位置;利用RS探测资源状况;利用GIS绘制资源分布图。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第35次我国南极科考活动为情境,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突出了对学生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1)
南极科考队为安装大型望远镜设备选址并准备场地,在选址过程要通过GIS进行空间分析,位置的确定要应用GNSS,监测环境的变化也就是南极冰川和海岸线变化需用RS。
(2)
可从GNSS、RS和GIS等技术的应用,结合南极科考现状进行分析,如用GNSS可测量所在地的海拔及队员的位置,为科考队定向、导航;用RS探测资源,监测天气、冰川等变化;利用GIS绘制资源分布图,模拟冰川的运动变化等。
【点睛】
31.(1)累计降水量大;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极端性突出。
(2)不受恶劣天气影响,受地面条件限制少;获取洪灾信息快,实时性强;探测范围大,覆盖面广;精度高。
(3)黄河中游地区持续降水寡日照,导致土壤过湿,不利作物成熟晒制,影响秋收秋种;连阴雨和土壤湿度过大对冬小麦播种不利,使小麦播期推迟,不利于安全越冬和来年返青生长;阴雨寡照天气还影响经济林果以及蔬菜正常光合作用,影响产量和品质。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山西洪涝灾害、海丝一号卫星雷达影像图、降水的年际变化为材料,设置了三个小题,涉及到洪涝灾害原因分析、遥感技术对于防洪的优势、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知识,考查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1)
根据材料,此次降水持续了四天多,降水持续时间长;累计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上,累计降水量大;北方平均降水量位列历史同期第二多,降水年际变化大,降水极端性突出。
(2)
遥控技术受恶劣天气、受到地面条件限制影响较小;通过远距离拍摄监控,探测范围大,覆盖面广;监测洪涝灾害信息获取快,实时性强;监测洪涝灾害的准确度高。
(3)
黄河中游地区持续降水导致光照弱,土壤水分过多,不利于秋收,也不利于秋粮晾晒;9到10月是北方冬小麦播种季节,连日阴雨和土壤湿度过大,不利于冬小麦播种,播种期推迟会导致小麦生长错过时节,可能引起减产;长时间阴雨天气,光照弱,会导致经济果木和蔬菜光合作用减弱,产品品质降低,产量减产。
【点睛】
32.主题类型:红色旅游、客家文化游、美食体验游、乡村休闲游,
建议:突出红色旅游主题,增强地方特色:利用互联网自煤体宣传互动,扩大知名度;及时回应典型点评,负面消息,并加以管理,规范旅游市场:丰富旅游体验活动,增加游客凝视节点。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和旅游规划。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识水平和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
【详解】
读表可知,游记资料和短视频资料中的信息有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重走长征路,红军快闪舞蹈等,说明主题之一是红色旅游;游记资料和短视频资料中的信息有客家千年古邑、古樟树、旧址旧居视频等说明主题之二是客家文化游;游记资料和短视频资源中的信息有必吃美食体验说明主题之三是美食体验游;游记资料和短视频资料中的向日葵、油菜花、乡村老街,研学旅行等说明主题之四是乡村休闲游。利用游客凝视视角主题,瑞金应突出红色旅游主题,增强地方特色,打造旅游品牌;利用互联网自煤体宣传互动,扩大知名度,增加旅游客源市场;及时回应典型点评,负面消息,并加以管理,规范旅游市场;丰富旅游体验活动,增加游客凝视节点,增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