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4.3 海—气相互作用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2016年8月太平洋赤道附近中东部海区进入拉尼娜状态(海温持续异常偏低的状态),拉尼娜现象又称反厄尔尼诺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赤道地区大气环流的是( )
A. B.
C. D.
2.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 B.整体性
C.综合性 D.开放性
3.今年4月,太平洋周边某些国家出现异常高温干旱天气,有专家认为这与厄尔尼诺有关。根据厄尔尼诺影响的一般规律判断,发生干旱的国家可能是
A.日本 B.泰国 C.智利 D.秘鲁
海洋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着水热交换,从而影响全球的水平衡和热平衡。热平衡值是指海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差额。下图为太平洋热量平衡值时纬度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与其它海域相比,40°S 60°S的太平洋海域热平衡值最低,可能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度小 B.陆地面积较广阔 C.西风漂流势力大 D.海洋占绝对优势
5.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向大气输送水热的主要方式有( )
①季风环流②赤道低气压带③信风带④赤道暖流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气象工作者研究出一种符合北极地区自然景象的四季划分标准,把冬季以后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大于10°C,海冰开始融化时作为春季的开始。研究表明,近三十年北极地区夏季升温幅度小于冬季,北极海冰面积呈减少趋势。海冰的减少促使中国开辟到欧洲、北美洲的北极航线成为现实。下图是北极地区2002~2011年不同季节海冰面积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北极地区海冰面积最大的月份是( )
A.1月 B.2月 C.3月 D.4月
7.北极地区夏季的升温幅度小于冬季,其原因是( )
A.夏季海冰融化释放的热量多 B.海水的比热容大导致升温较慢
C.冬季海水结冰吸收的热量多 D.冬季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
8.与中国至欧美的传统航线相比,船舶在北极航线航行过程中( )
A.航行速度较快 B.航行速度稳定
C.航行方向多变 D.单位距离能耗低
秘鲁鲲是一种栖息于秘鲁渔场的小型中上层鱼类,上升流形成的冷水区域为其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秘鲁鲲主要被用来制作鱼粉(一种蛋白饲料)。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该区域的水温会发生异常变化。读“南美洲附近渔场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有经验的渔民会追随鱼群捕捞。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最能反映渔民捕捞秘鲁鲲线路变化的是( )。
A.向北 B.向南 C.向西 D.原地不动
10.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
A.世界大豆价格上涨 B.当地大量渔民失业 C.食鲲海鸟大量死亡 D.当地鱼粉加工繁忙
读世界海陆分布图,完成各题。
11.①~④海区中,海-气间的水分交换最微弱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在地球上高低纬间的热量输送中,海洋输送热量超过大气输送热量的海区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下垫面与大气之间存在水热交换,由于水汽蒸发而产生的潜热释放被称之为“潜热通量”。我国某湖泊常年水量稳定,下图反映该湖泊一年内潜热通量日均值变化及降水累计量。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3.该湖泊主要补给源为
A.积雪消融 B.冰川融水 C.大气降水 D.地下水
14.在下垫面水分充足情况下,潜热通量值通常
A.夏大于冬 B.阴大于晴 C.夜大于昼 D.晨大于昏
15.对该湖泊12-2月潜热通量值的表现,合理的解释是
A.风速减小 B.下渗强烈 C.云量增大 D.湖面结冰
海洋与大气通过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等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产生重要影响。图示意1997年太平洋局部海域海洋表层温度与多年平均温度差值等值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关于海—气相互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是海洋根本的热量来源
B.大气参与陆上内循环影响海水性质
C.海洋通过蒸发向大气提供营养元素
D.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缓解大气温室效应
17.1997年,赤道太平洋沿岸( )
A.西侧洪涝灾害概率增大 B.东侧降水增多
C.秘鲁渔场产量巨增 D.东南信风偏强
18.下图为南美洲局部区域图,甲处渔民发现该海域每隔几年会突然出现大量死鱼和死鸟,其原因是( )
A.海洋石油污染 B.厄尔尼诺现象 C.酸雨 D.臭氧层空洞
2021年4月以来,广东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历史同期偏少58%。专家称,广东省本次干旱天气和拉尼娜现象密切相关,拉尼娜现象造成了西太平洋副高的被迫移动,并造成北半球高低纬之间大气环流产生明显的变化。下图示意拉尼娜年太平洋水温和气压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图示冬季广东省最可能出现的是( )
①冬装售卖增多②河流径流量大③甘蔗冻害加剧④油菜花期提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0.受拉尼娜现象影响,我国南方夏秋季( )
A.台风频次增多 B.干旱持续存在 C.冷锋过境增多 D.气温异常增高
21.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该作用可能( )
A.缓解全球变暖 B.缩小臭氧层空洞
C.减轻酸雨污染 D.加快洋流流速
下图中,横线是21°纬线,①②③④表示某海区洋流分布模式。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2.A、C、E处的气候类型都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地中海气候
2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因降水减少气候变干,导致农业减产的区域濒临的海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海洋和大气间水热交换示意图,完成下面三题。
24.近海面大气的根本热量来源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5.图中表示海一气之间水分交换的方式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6.体现大气对海洋传递动能的洋流是( )
A.日本暖流 B.西风漂流 C.秘鲁寒流 D.赤道逆流
蒸发雾是指当干冷空气流过相对温暖的水面,引起水急剧蒸发,水汽在寒冷空气中凝结为雾,发生在海面上的此类天气现象被北方渔民称为“海浩"。2020年大连附近海面多次出现了“海浩"奇观,海面上薄雾缭绕,宛如仙境(下图),吸引了大量市民前往观赏。据此完成下面题。
27.“海浩”现象常出现( )
A.春季子夜 B.夏季傍晚 C.秋季正午 D.冬季清晨
28.“海浩”现象发生时( )
A.海一气间温差大,风力较大 B.海一气间温差大,风力较小
C.海一气间温差小,风力较大 D.海一气间温差小,风力较小
2016年为强厄尔尼诺年,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关系密切。科学家选取塔希提与达尔文两地的海平面气压差进行处理后得到一个用于衡量南方涛动的指数,称为南方涛动指数。南方涛动指数保持负值时可能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左图为塔希提和达尔文位置图,右图为1980—2016年南方涛动指数年际变化图。完成小面小题。
29.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 )
A.东南信风势力增强,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异常增温
B.东南信风势力增强,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异常降温
C.东南信风势力减弱,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异常增温
D.东南信风势力减弱,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异常降温
30.下列年份中,可能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的是( )
A.1998年 B.2000年 C.2006年 D.2011年
二、综合题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有些年份赤道太平洋中东部⑩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会产生“厄尔尼诺”现象,有些年份赤道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降低会产生“拉尼娜”现象。
材料三 风暴潮是在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等强烈天气系统作用下,引起的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的现象,由台风或热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多见于夏秋季节,温带气旋引发的风暴潮,多发生于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
(1)岛弧和海沟是地球上构造运动活跃的地带,⑧附近海域是岛弧分布最为典型地区,试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⑧附近海域岛弧形成原因。
(2)2008年初我国南方特大雪灾的形成与______(厄尔尼诺现象或拉尼娜现象)发生有关。
(3)⑨海区是风暴潮多发季节是______ 季节,试从气候、海岸形状分析此时风暴潮多发的原因。
32.【海洋地理】
2021年发表的论文显示,我国学者在赤道太平洋气候演变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论文指出,海水表层温度和温跃层深度的“跷跷板”式变化是东赤道太平洋冷舌(简称东太冷舌)与西赤道太平洋暖池(简称西太暖池)最显著的特征,直接反映厄尔尼诺一拉尼娜气候波动。冷舌是指海洋中的舌状冷水区,暖池是指海洋中暖水区域。图示意现代太平洋海水表层温度分布。
推测西太平洋暖池和东太平洋冷舌的形成原因及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3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拉尼娜现象就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升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材料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数据显示,2020年整个冬天,拉尼娜现象的概率或达到75%。而日本气象局更是对外公布,拉尼娜现象已经形成,其中有90%的概率会贯穿北半球的冬季。这一现象很可能会影响到我国的冬季气候。正如2007—2008年的冬季,因中等强度的拉尼娜现象,东亚的夏季风明显增强,我国南方遭受了大范围的低温雪灾。
材料三下图为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发生示意图。
(1)拉尼娜现象的发生,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________性。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热带太平洋东部海域气流呈________(填“上升”或“下沉”)运动。
(2)根据材料,描述拉尼娜现象的形成过程。
(3)简述拉尼娜现象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B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因此当拉尼娜现象产生时靠近赤道的南美洲地区气流下沉,海水上泛;而在亚洲东部受暖流影响,气流上升,故A正确,排除BCD ,故选A。
2.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拉尼娜现象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密切关联,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并且其会对全球局部地区的气温和降水产生影响。因此拉尼娜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故选B项。
3.B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
【详解】
厄尔尼诺是南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海水增温的现象;它的影响使得美洲西海岸的智利、秘鲁多雨;日本大部分地区多雨;东南亚气候变得干旱,泰国干旱严重,所以B正确。
4.C
5.B
【解析】
【分析】
4.
由所学知识可知,南太平洋40°S 60°S海域流经的西风漂流为寒流,势力大,降温明显。C正确;40°S 60°S的太平洋海域地处中纬度,较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度大,A错误;海域面积广,B错误;不同海域之间的热量平衡值,与海洋占绝对优势无关,D错误。故选C。
5.
季风环流发生在与太平洋赤道海域有一定距离的区域,①错误;信风带由较高纬度流向赤道,没有发生赤道海域的水热输送,③错误;赤道低气压带通过对流上升将海洋热量和水分带给大气;赤道暖流通过对大气的增温增湿,向大气输送水分和热量。②④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
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海洋是大气最要的水汽来源和热量储存库;大气为海水运动提供动能。海一气相互作用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维持着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其中水热交换对气候乃至自然环境具有深刻的影响。
6.C
7.B
8.C
【解析】
【分析】
6.
由材料可知,春季(4-6月)海冰开始融化,因此海冰面积最大的月份应是北极地区的冬季末,即3月份。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
夏季海冰融化是吸热过程,有利于近海面大气降温,A错误。夏季时,由于海水的比热容大,导致升温较慢,是近海面大气的“冷源”,不利于近海面大气的升温,所以夏季的升温幅度小,B正确。冬季海水结冰是放热过程,有利于近海面大气升温,所以冬季升温幅度大,C错误。冬季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不会导致冬季升温幅度大,D错误。故选B。
8.
北极航线附近多冰山、浮冰,为避开冰山、浮冰需保持较低的航行速度,单位距离能耗高;且航行速度、航行方向会根据具体情况实时调整,所以与中国至欧美的传统航线相比,航行方向多变,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
结合材料,从材料中提取出有用的地理信息,再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B
10.D
【解析】
9.
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东南信风减弱,因此冷海水上泛的速度以及范围都有所减弱,冷水整体区域偏南,因此鱼群分布也整体偏南,所以最能反映渔民捕捞秘鲁鲲线路变化的是向南。故选B。
10.
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东南信风减弱,冷海水上泛范围都有所减弱,带来的饵料较少,鱼群可能减少,导致渔民失业,当地鱼粉不可能加工繁忙,食鲲海鸟大量死亡;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带来气候异常,带来世界大豆减产,价格上涨。ABC可能发生,D不可能发生,故选 D。
【点睛】
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
11.C
12.A
【解析】
【分析】
该组题以大西洋轮廓图为背景,综合考查了海洋与大气间的热量和水分交换。
11.海气间的水分交换的活跃度与其温度呈正相关;③海区有寒流经过,水温低于相同纬度其他海区。所以选C。
12.在南北纬0°~30°的海区中,海水水温高,海洋输送热量超过大气输送热量。所以选A。
13.D
14.A
15.D
【解析】
【分析】
13.
结合图文材料可知我国该湖泊地区累计降水量没有超过80mm,说明该地区气候干旱。该地区冬季气温应该低于0℃,冬季降雪量也少,因此该湖泊的主要水源补给不可能是大气降水和积雪消融,A C选项排除;如果该湖水源补给主要为冰川融水,那么夏季气温高,湖泊水面大,蒸发旺盛,湖泊在此时潜热通量也应该最大,与此图不相符,所以B排除;结合材料:湖泊常年水量稳定,而地下水补给季节变化小,流量最稳定。所以本题D符合题意。
14.
由于水汽蒸发而产生的潜热释放被称之为“潜热通量”,而气温越高,水汽蒸发量越大。因此,夏大于冬、昼大于夜、晴大于阴、昏大于晨(日出前后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刻)。故选A。
15.
由图可见,12-2月该湖泊潜热通量值几乎为0。而此时为冬季,气温低,湖面应是结冰导致湖水被冰面遮盖,蒸发量极小,D正确。故选D。
【点睛】
16.D
17.B
【解析】
【分析】
16.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阳辐射是海洋根本的热量来源,A错误;大气参与海陆间水循环影响海水性质,B错误;海洋通过蒸发向大气提供水汽,C错误;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缓解温室效应,D正确。故选D。
17.
读图可知,1997年太平洋东部即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海水异常增温,可判断出现了厄尔尼诺现象,此时赤道太平洋沿岸西侧形成下沉气流,降水减少,可能出现旱灾及森林火灾,A错误;东侧形成上升气流,降水增多,出现洪涝灾害,B正确;秘鲁沿岸上升流减弱,渔场减产,C错误;东南信风减弱,D错误。故选B。
【点睛】
厄尔尼诺对我国的影响
厄尔尼诺易导致暖冬,南方易出现暴雨洪涝,北方易出现高温干旱,东北易出现冷夏。比起单纯的气温变化,极端天气更容易引发危险。1、台风减少。西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次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次数均较正常年份少。2、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中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北方地区夏季容易出现干旱、高温,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近百年来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次年。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18.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题中图可以看出,该海域位于秘鲁寒流沿岸,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该海域表层海水异常增温,冷水鱼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鸟找不到食物而纷纷离去或饿死,故选B。
【点睛】
19.B
20.A
【解析】
【分析】
19.
受拉尼娜现象的影响,甲处形成低气压,冬季亚欧大陆东部南北气压差增大,冷气团南下次数增多且强度增大,故造成广东气温较正常年份低,冬装售卖增多,甘蔗冻害较往年严重,油菜花期推后,①③正确,④排除。甲低压的形成造成乙气压(西太平洋副高)被迫北移,长江以南东南季风弱,且广东易受冷气团控制,造成该区晴天多,河流径流量相对小,②排除。故选B。
20.
受拉尼娜现象影响,甲形成了热低压,低纬地区台风登陆的频率增加,A正确。随着台风登陆增多,南方降水会增多,排除B。南方地区夏秋季气温高,冷锋过境少,排除C。随着台风登陆增多,降水降温效应明显,并不会异常增温,排除D。故选A。
【点睛】
拉尼娜影响
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的影响:东岸更干旱,西岸更湿,易引发洪涝。
对全球气候的影响:造成气候异常。
对中国气候的影响:给中国带来春夏季干旱及森林火险等级偏高、北方地区沙尘暴天气偏多、夏季出现区域性洪涝几率增加等气象灾害。
21.A
【解析】
【详解】
此题关键是对海洋“生物泵”的理解,能够对大气中CO2浓度进行调节,可能增加或减少CO2浓度,则该作用可能缓解全球变暖,A对。CO2不是产生酸雨的主要酸性气体,臭氧层空洞主要是由氟利昂等物质破坏臭氧层造成,CO2与洋流流速没关系,BCD不对。故选A。
22.A
23.A
【解析】
【分析】
22.
根据图中经线和①②③④表示某海区洋流分布模式(图示洋流模式为逆时针)可知图中的纬度为21°S,理由是南半球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逆时针洋流圈。结合海陆分布可知,A位于马达加斯加岛东部,C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E位于巴西东南部,三者都是热带雨林气候,排除BCD,选A。
23.
厄尔尼诺现象表示在南美洲西海岸向西延伸,经赤道太平洋至日期变更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由于海水温度高,空气层结不稳定,对流发展,赤道太平洋东岸地区由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赤道太平洋西岸地区由于海水温度低,空气层结稳定,由湿润多雨变为干燥少雨。因此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因降水减少气候变干,导致农业减产的区域濒临的海域是对应图中①,排除BCD,选A。
【点睛】
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热带雨林气候成因:纬度低,气温高;东南信风从海洋吹来富含水汽;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暖流增温增湿。
24.A
25.C
26.B
【解析】
【分析】
本题目以海气水热交换示意图为背景,考查海气相互作用和洋流等知识内容,对图示信息提取能力和知识迁移应用能力要求较高。
24.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太阳辐射、海面长波辐射、蒸发和降水。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可知,近海面大气热量的直接热源是海面,而根本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故答案直接选择A项。
25.
海洋通过蒸发向大气输送水分,大气通过降水返还海洋水分,是为海气之间水分交换的环节,故选择③④,即C项。故选C。
26.
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驱使表层海水运动,形成洋流。四个选项中只有位于西风带的西风漂流,属于明显的风海流,B正确。日本暖流形成原因较多,且主要原因并非是风力作用形成,排除A项;秘鲁寒流为上升补偿流,并非为风海流,排除C项;赤道逆流形成主要属于补偿流性质,因而排除D项。综上所述,最终答案选择B项。
【点睛】
洋流从成因主要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等类型,从性质上主要分为暖流和寒流。
27.D
28.A
【解析】
27.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海浩”实为蒸发雾,是指当干冷空气流过相对温暖的水面,引起水急剧蒸发,水汽在寒冷空气中凝结为雾。选项四个时间中,冬季冷空气活跃,且冬季清晨其降温幅度大,海洋上空蒸发的水汽更易凝结成雾,“海浩”现象多发,D正确;春季子夜的降温幅度无冬季清晨大(可联系“一天中日出前后气温最低”这一知识点),A错;夏季冷空气欠发育,秋季正午气温较高,水汽难以凝结,BC错。故选D。
28.
注意材料信息“干冷空气流过相对温暖的水面”,所以“海浩”现象发生时,海一气间温差大,有利于加剧海面蒸发。同时,温差大,气压差大,风力较大,更有利于形成“海面上薄雾缭绕,宛如仙境”的特点,故选A。
【点睛】
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海浩”现象的本质,抓出材料信息“蒸发雾是指当干冷空气流过相对温暖的水面,引起水急剧蒸发,水汽在寒冷空气中凝结为雾”,明确其发生的基本条件“干冷空气”、“相对温暖的水面”、“海水蒸发”、“水汽凝结”,从而明确其多发的时间以及“海浩”现象发生时海气温差特点以及风力特点。
29.C
30.A
【解析】
【分析】
29.
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较低,西部的表层海水温度较高。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BD错误。若东南信风势力减弱,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向西流动减弱,冷海水上泛减弱,表层海水温度升高,C正确。相反,东南信风势力增强,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下降,与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的情况相反,A错误。故选C。
30.
根据材料“南方涛动指数保持负值时可能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可知,据图可知,1998年南方涛动指数为负值,因此可能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的是1998年,A正确。2000年、2006年、2011年南方涛动指数为正值,不符合题意,BCD错误。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从材料和图中获得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
31.(1)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下俯冲至地幔,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
(2)拉尼娜
(3)夏秋季节
夏秋季节,正值雨季,飓风频繁 河流径流量大,海岸呈喇叭口状,面向印度洋。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厄尔尼诺”现象为背景材料,考查自然灾害与防治、气旋以及板块运动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
(1)读图可知⑧处在东亚地区即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太平洋板块向下俯冲到亚欧板块的底部,大陆板块受到挤压作用向上隆起,形成众多的岛弧。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我国容易出现寒冬,因此,可知2008年的雪灾是由拉尼娜造成的。
(3)读图可知⑨海区位于孟加拉湾一带,该海域风暴潮多发的季节为夏秋季节。该海域夏秋季季节为雨季,多飓风和热带气旋活动;此时该区域正值雨季,河流的径流量较大且河口呈喇叭口状,面向印度洋敞开,增加了潮水的势力。
【点睛】
第3题⑨海区处在孟加拉湾一带,该海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每年的夏秋季节为其雨季,降水量较大,此时,河流的径流量较大。
32.原因:赤道太平洋在东南信风作用下,形成由东向西的表层洋流,将温暖的表层海水聚集在西太平洋海域形成西太平洋暖池;由自东向西的表层洋流引发的上升流,将海洋表层以下冷水带至表层,在东赤道太平洋区域形成了外形酷似舌头的冷水区域,即东太平洋冷舌。
对气候的影响:濒临东太平洋的南美洲沿岸,在东太平洋冷舌影响下,气流以下沉为主,气温偏低,降水稀少;濒临西太平洋的澳大利亚和马来半岛的一些岛屿,受西太平洋暖池的影响,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形成大量降水。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现代太平洋海水表层温度分布图为材料,设置一道小题,涉及厄尔尼诺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沿岸气候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
海水表层温度和温跃层深度的“跷跷板”式变化是东赤道太平洋冷舌(以下简称“东太冷舌”)与西赤道太平洋暖池(以下简称西太暖池)最显著的特征,直接反映厄尔尼诺-拉尼娜气候波动。由图片可知,东太冷舌与西太暖池位于南半球赤道附近,受东南信风影响,表层形成南赤道暖流,由东流向西,温暖的表层海水聚集在西太平洋海域,形成西太暖池;在东太平洋海域,离岸的东南信风吹拂,表层海水流走,底层冷海水上泛至表层,形成东太平洋冷舌。对沿岸气候的影响,在南美洲沿岸的东太平洋海域,在东太平洋冷舌影响下,海洋表面空气温度较低,空气受冷下沉,降水减少;澳大利亚东部海域受西太暖池影响,气温升高,空气受热上升,降水增多。
33.(1)整体下沉
(2)东南信风增强;将热量通过洋流带到西部海域,使西部海域温度升高,上升气流增强;进一步增强秘鲁寒流;使东部海域温度进一步降低,下沉气流增强。
(3)弊∶冬季气温比常年更低(出现冷冬),易使南方农作物遭受冻害;台风天气增多,易造成农业减产甚至绝收;夏季风倾向于增强,易出现北涝南旱,影响南北方农业生产。利∶降水趋向增多,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灌溉水源。
【解析】
本题以拉尼娜现象为背景材料,考查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相关知识,学科素养方面注重考查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
【详解】
(1)拉尼娜、厄尔尼诺等现象的发生,体现的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体现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由图可知,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东风加强,太平洋东岸冷水上泛,沿岸降温减湿,所以为下沉气流。
(2)描述拉尼娜现象的形成过程,可根据材料一及材料三所叙述的内容,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高,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3)简述拉尼娜现象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可结合拉尼娜年夏季风增强,带来台风,并影响我国雨带,诱发低温雪灾等关键信息,再从灾害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分析回答即可,注意从利与弊两方面的影响分析作答。弊∶冬季气温比常年更低(出现冷冬),易使南方农作物遭受冻害;台风天气增多,易造成农业减产甚至绝收;夏季风倾向于增强,易出现北涝南旱,影响南北方农业生产。利∶降水趋向增多,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灌溉水源。
【点睛】
拉尼娜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总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后。拉尼娜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这种现象发生时会产生以下几种影响:
1.大洋西岸台风和热带气旋次数增加;
2.太平洋东岸(秘鲁、智利)更加干旱;
3.太平洋西岸(东南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
4.秘鲁渔场渔业资源增多。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