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4-29 17:3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单选题
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 B.2 C.3 D.4
广西北海湄洲岛是我国最年轻的火山岛,下图为鳄鱼头地质公园景观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导致鳄鱼头地质公园海岸呈现“上黑下白”色彩的主要原因是( )
A.上部为玄武岩,下部为珊瑚礁风化堆积物
B.上部为花岗岩,下部为花岗岩风化堆积物
C.上部为玄武岩原色,下部玄武岩受水褪色
D.上部花岗岩为植被染色,下部为岩石原色
4.在该公园的海岸附近可见“石桥”,在崖壁上可见“洞龛”。这些说明该地点( )
A.多断层和裂隙 B.受海浪侵蚀强
C.熔岩地貌复杂 D.受台风影响大
5.从丁图崖壁上的多层“洞龛”来看,该岛( )
A.地层呈持续性抬升 B.火山呈多次喷发
C.地层呈间歇式抬升 D.沉积岩发育良好
读下图“某地区等高线(单位:米)图”,完成下列小题。
6.图示区域最高处与乙村的高差可能为( )
A.1200米 B.1000米
C.900米 D.600米
7.下列地点位于①处视野范围的是( )
A.甲村、Ⅰ山山顶 B.④镇、Ⅱ山山顶
C.Ⅰ山山顶、②镇 D.③镇、乙村
8.为了将⑤地的铁矿运到③镇附近加工出口,图中M、N、P、Q四条公路线设计合理的是( )
A.Q线 B.P线
C.N线 D.M线
同一时期在海洋上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在地质时期内,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读某海域不同地质时期(I→V)形成的地质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
9.图中地质时期(I→V),该地海岸线的变化是( )
A.I→III 海退,III→V 海进 B.I→III 海进,III→V 海退
C.I→IV 海退,IV→V 海进 D.I→IV 海进,IV→V 海退
10.能体现石灰岩形成的旅游景观是( )
A.华山悬崖峭壁 B.云南路南石林 C.黄山石猴观海 D.长白山天池
风沙运动是造成流动沙丘土壤风蚀量在不同坡向上差异的原因。如图是6月份雅鲁藏布江山南宽谷流动沙丘不同坡向的土壤风蚀状况统计图。沙丘呈南北走向,与河谷主导风向垂直,风向变化是流动沙丘由风蚀作用向风积作用变化的主要原因,风蚀记为负值,风积记为正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图示6月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沙丘顶的高度不断升高 B.6月26日西坡是迎风坡
C.6月11日东坡是迎风坡 D.6月下旬风向发生变化
12.风力最大的日期是( )
A.6月5日 B.6月16日 C.6月11日 D.6月26日
贝加尔湖(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贝加尔湖形成于
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
14.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
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读某海岸线历史变迁图(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5.近现代以来,图中海岸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6.图中乙处的海岸线变化较大,下列关于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4至12世纪,侵蚀作用为主 B.12至15世纪,堆积作用为主
C.15至19世纪,侵蚀作用为主 D.19世纪至现代,堆积作用为主
世界遗产大会认为;三清山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展示了独特花岗岩石柱与山峰,丰富的花岗岩造型石与多种植被,远近变化的景观及震撼人心的气候奇观相结合,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美学效果。下图为三清山著名景观“司春女神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构成“司春女神像”的岩石为( )
A.侵入岩 B.喷出岩 C.变质岩 D.沉积岩
18.“司春女神像”景观形成过程中经历的地质作用有( )
①地壳运动 ②风化、侵蚀 ③岩浆侵入 ④固结成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基督山是巴西里约热内卢(22°54'S,43°12'W)的一座花岗岩山峰,位于山顶上的耶稣石雕像是世界上闻名的纪念雕塑。2018年1月,小明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巴西里约热内卢研学旅行,在耶稣雕塑身后拍摄了日出景观,并立即分享到微信朋友圈,迅速得到贵阳好友小红的点赞。下图示意小红点赞的朋友圈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形成该山地岩石的物质来源于(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20.小明拍摄当天,日落方向在( )
A.西北 B.正西 C.东南 D.西南
21.小红看到朋友圈照片时,贵阳为( )
A.清晨 B.中午 C.傍晚 D.深夜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2.图示(  )
A.花岗岩的形成早于石灰岩 B.乙山为断块山 C.地形主要为山地 D.甲处位于向斜的槽部
23.在野外考察时,判断丙断层的依据有(  )
①断层面发育的陡崖 ②断层破碎带 ③断层两侧岩层错开 ④相对下沉的岩体形成低地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某地区有一片屹立在坚实的土层之上、仿佛沙雕一样的巨大的蘑菇群岩层,被当地人称为“蘑菇沙漠”。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4.形成“蘑菇沙漠”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沉积 C.岩层挤压 D.火山喷发
25.“蘑菇沙漠”最可能分布的地区是( )
A.湿润地区 B.半湿润地区 C.平原地区 D.荒漠地区
“精灵烟囱”位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数亿年前火山喷吐而出的火山灰和熔岩堆积分别形成凝灰岩和玄武岩层,后经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形成头带玄武岩“帽子”的圆锥形尖塔,被当地人称为“精灵烟囱”。当地人在岩面上开凿窑洞作为客栈。读“精灵烟囱”景观图及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形成“精灵烟囱”的地质作用有 (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①③⑤
27.将“精灵烟囱”开凿窑洞建设客栈,其有利条件是 ( )
A.玄武岩面多气孔,利于通风透气 B.凝灰岩质地松软,易于开凿
C.塔形外表坡度大,利于排水 D.岩体层理清晰,结构稳定
二、填空题
28.堆积作用: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________下来。
地表形态是________和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29.岩浆活动: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________沿破裂带上升,________岩石圈或________地表的过程。
岩浆只有________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30.板块构造学说认为,____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破碎成多个板块,上覆于____之上。
三、综合题
31.自然界里有些区域地表被外力雕琢,没有树木,却也成林。下图为我国四个不同区域的“非木之林”景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为冰川地貌的是________,该地________(选择填空)。
A.海拔高,空气稀薄 B.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C.降水丰富,草原分布广 D.为河流发源地,湖泊众多
(2)与丁地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等。
甲地为石林景观,该石林为花岗岩岩体,同云南石林相比,虽然都叫“石林”,但石林的形状不同。云南石林岩石的纹理是垂直的,似刀劈斧砍,而甲地岩石的纹理是横向水平层理为主,是目前世界上独有的一种奇特地貌景观。
(3)根据资料提出两个与甲地地貌有关的地理问题。
32.读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该区域的褶皱形态及判断依据。
(2)说出图中甲城镇形成和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3)指出图示区域铁路选址的原则,并说明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2页,共2页
参考答案:
1.B
2.B
【解析】
1.沉积岩层下面的沉积早,乙处岩层有明显位移,图示地质构造中,乙断层形成最早。断层形成后,受外力侵蚀,形成侵蚀面,再有沉积层形成,然后岩浆侵入,形成丙岩层。此后又受外力侵蚀,形成侵蚀面,再有新的沉积层甲形成。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乙丙甲,B对。A、C、D错。
2.沉积岩层在形成时是水平岩层,图示在地质演化过程中,乙断层形成前,岩层倾斜,说明有褶皱形成。甲岩层上面相邻岩层也是倾斜的,说明甲岩层及其上面沉积岩层形成后,又受挤压,形成褶皱。图示形成褶皱次数是2次,B对。A、C、D错。
【点睛】
沉积岩层下面的沉积早,乙处岩层有明显位移,其上岩层没有位移,乙断层位于下面,形成最早。丙岩层上面有侵蚀面,说明丙形成后,被侵蚀,才有甲形成。沉积岩层在形成时是水平岩层,岩层倾斜,说明有褶皱形成。
3.A
4.B
5.C
【解析】
3.
结合材料可知,广西北海湄洲岛是我国最年轻的火山岛,说明组成该岛的岩石中含有岩浆岩,鳄鱼头地质公园海岸呈现上黑,说明上部是由岩浆喷出地表冷凝的玄武岩构成,下白,结合海滩沉积物进行分析, 说明底部可能是由于珊瑚礁风化堆积物构成,因此呈白色,故选A。
4.
考察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结合材料可知,该公园位于海边,海岸附近可见“石桥”,在崖壁上可见“洞龛”主要是由于海浪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据此判断B正确,故选B。
5.
从丁图进行分析,以及前面的分析,丁图崖壁上 “洞龛”是由于海浪的侵蚀作用形成的,且丁图崖壁上的 “洞龛”是分层的,说明受海水的侵蚀是间断的,因此是地层间歇式抬升的结果,C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与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题目整体难度较大。
6.C
7.A
8.C
【解析】
【分析】
6.
由图可知图中等高线等高距200米,图中最高处位于图中西南方向河流上游,与乙村庄间隔4条等高线,根据等高线高差计算公式(n-1)×200m7.
①处位于河谷内,甲村也位于河谷,位于①处视野范围;Ⅰ山山顶海拔高度比①处高,地势较高,位于①处视野范围,A正确;③镇、④镇被II山遮挡,不位于①处视野范围;乙村在另一条河谷内,被中间的山脊遮挡,不位于①处视野范围;②镇被Ⅰ山阻挡,不位于①处视野范围;Ⅱ山山顶是可以看见,B、C、D错误,故选A。
8.
公路选线主要考虑运程的远近、坡度大小、经济效益的高低、与耕地的关系等因素。图中四线相比而言,N线路程较近,坡度较小,且对④镇的经济发展有利,所以N线设计合理,C选项正确;Q线路虽然距离最短,但是横穿多条等高线,坡度大,不合理;PM两条线路相比N线路,距离较远,运输成本较高,A、B、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
在山区,人们通常把交通线路地址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尽量连接居民点。
9.B
10.B
【解析】
【分析】
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貌。
9.由材料“同一时期在海洋上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可知,图中I→III该区域沉积的岩石类型变化为砂岩→页岩→石灰岩,说明该海域海水越来越深,海岸线向陆地不断推进,发生的是海进现象;III→V 沉积的岩石变化石灰岩→页岩→砂岩,说明该海域海水越来越浅,海岸线向海洋不断推进,发生的是海退现象,B符合题意,ACD错误。故选B。
10.
能体现图中岩石类型的旅游景观是云南路南石林,路南石林是由石灰岩受到外力作用形成的,B符合题意;而华山悬崖峭壁、黄山石猴观海都是花岗岩,黑龙江五大连池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属于岩浆岩,而非沉积岩,A、C、D错误。故选B。
【点睛】
11.D
12.C
【解析】
【分析】
11.
根据材料,风蚀记为负值,风积记为正值。根据图例,图示6月份沙丘顶被侵蚀,高度不断降低,A错。迎风坡侵蚀,背风坡堆积,6月26日西坡堆积,是背风坡,B错。6月11日东坡堆积,是背风坡,C错。6月下旬风向发生变化,由东坡堆积改为东坡侵蚀,D对。所以选D。
12.
.风力越大,在迎风坡侵蚀越强,背风坡堆积越多,读图可知,6月11日东坡风积最严重,说明此时风力强劲,带来的沙土最多,C正确,其它日期侵蚀、堆积的都较少,说明风力小,A、B、D错。所以选C。
【点睛】
风蚀记为负值,风积记为正值。迎风坡侵蚀,背风坡堆积。根据东坡、西坡的侵蚀、堆积状况,判断风力强弱,风向变化,沙丘移动方向。
13.A
14.C
【解析】
13.贝加尔湖为构造湖,是由地壳断裂陷落形成低地,周围河水、雨水汇集形成,故选A。
14.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km,湖底沉积巨厚泥沙后湖泊深度理应变浅,但贝加尔湖却还在不断加深,说明湖盆底部还在下降,C对;湖区降水量增大,将导致入湖河流流量增大,进而使入湖泥沙增多,这些因素都会使湖泊深度变小,与题意不符,A、B、D错。
【点睛】
贝加尔湖为世界最深湖泊,作为重要的地理事物,学生应熟记其位置特征和成因;审题时要充分理解题意,不能主观臆测。
15.C
16.C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海岸线的进退与外力作用。
15.根据材料,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泥沙沉积多,岸线向海洋推进。海水侵蚀海岸,岸线向陆地收缩。所以根据图中岸线的位置和弯曲状态,可以判断有大河注入的时代。甲、乙、丁都不是岸线凸向海洋最大的位置,丙处是现代岸线凸向海洋最多的部分,所以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故选C。
16.读图可知,4-12世纪海岸线向海里延伸,说明堆积作用为主,但12世纪到现代海岸线后退,应以侵蚀作用为主,所以ABD错,C正确。故选C。
17.A
18.A
【解析】
【分析】
17.
由材料“三清山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展示了独特花岗岩石柱与山峰”可知,构成“司春女神像”的岩石为花岗岩,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A正确,B、C、D错。故选A。
18.
由材料“三清山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展示了独特花岗岩石柱与山峰”可知,构成“司春女神像”的岩石为花岗岩,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形成过程先是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③,随着地壳上升运动①,花岗岩出露地表,最后受风化、侵蚀作用②形成“司春女神像”,形成过程经历的地质作用有①②③,故选A。
【点睛】
岩石主要类型:1、岩浆岩,可分为侵入岩(花岗岩)和喷出岩(玄武岩)。2、沉积岩,主要包括石灰岩、砂岩、页岩、砾岩等。3、变质岩,在高温、高压下经变质作用形成,主要包括大理岩、板岩、片岩、片麻岩、石英岩等。
19.B
20.D
21.C
【解析】
【分析】
19.
基督山是一座花岗岩山峰,花岗岩是地下岩浆向上侵入、冷却凝固后形成的,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地下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B正确。软流层位于上地幔,软流层属于地幔的组成部分,不位于地壳、下地幔、地核,ACD错误。故选B。
20.
小明拍摄当天是2018年1月,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均是东南日出、西南日落,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1.
基督山位于巴西里约热内卢(22°54'S,43°12'W),位于西三区。小明拍摄当天是2018年1月,小明在基督山看日出时间在5-6点之间,贵阳大致位于106°E附近,属于东七区,比西三区早10小时,贵阳此时约为15-16点之间,2018年1月北半球18点之前日落,因此小红看到朋友圈照片时,贵阳接近傍晚,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均是东南日出、西南日落;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均是东北日出、西北日落。
22.D
23.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及岩层的形成顺序,地质构造的特征。
22.读图,图示花岗岩切断了石灰岩,说明形成晚于石灰岩,A错。乙山为褶皱构造的背斜结构,是褶皱山,背斜山,B错。甲处的岩层向下凹,位于向斜的槽部,D对。地形起伏和缓,主要为海拔低的高原,C错。
23.在野外考察时,判断丙断层的依据是丙处有断层破碎带,②对。图中,没有断层面发育的陡崖,①错。图中断层两侧岩层错开,③对。图中相对下沉的岩体在地表并不低洼,没有形成低地,④错。C对。
24.A
25.D
【解析】
【分析】
24.
图示景观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地貌,故选A项。流水沉积形成流水堆积地貌;岩层挤压易形成褶皱等地质构造;火山喷发可能会形成火山地貌等;BCD不对。故选A。
25.
风力侵蚀地貌在干旱和半干旱荒漠地区分布广泛,故选D项。湿润半湿润地区往往形成流水地貌,平原地区的地貌要取决于其自然特征,不一定是风蚀蘑菇;ABC不对。故选D。
【点睛】
风蚀蘑菇是由于风力侵蚀作用形成,往往分布在较干旱地区。由于近地面的风中往往含有大量的砂石,侵蚀力强,故岩石下部首先被侵蚀,形成风蚀蘑菇。
26.A
27.B
【解析】
26.
根据材料,精灵烟囱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精灵烟囱的岩石是岩浆岩和沉积岩(凝灰岩由火山灰沉积形成)。玄武岩是岩浆喷出冷却凝固而成,沉积岩是外力作用而成。图中丁是岩浆。丙和戊都是岩浆岩,结合隆起信息可知,丙为侵入型岩浆岩,戊是喷出型岩浆岩。甲由沉积物形成,属于沉积岩,所以乙为变质岩。①②③④分别属于固结成岩作用、外力侵蚀作用、变质作用、冷却凝固作用;由文字材料知,精灵烟囱的形成先后经历了岩浆喷发冷凝(形成玄武岩)、火山灰沉积(形成凝灰岩)、风化侵蚀(注意材料信息:经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形成头带玄武岩“帽子”的圆锥形尖塔),所以形成“精灵烟囱”的地质作用有①②④,故选A。
27.
图文信息表明,玄武岩位于“精灵烟囱”的顶部,图中显示,开凿的窑洞位于“精灵烟囱”中下部,因此,“玄武岩面多气孔、利于通风透气”并不是开凿窑洞建设客栈的有利条件,排除A;材料信息表明,“精灵烟囱”的组成主要是凝灰岩和玄武岩层,“帽子”是玄武岩,则中下部主要是凝灰岩,凝灰岩由火山灰等火山碎屑物质固结成岩而成,大多质地疏松,易于开凿,是“精灵烟囱”开凿窑洞建设客栈的有利条件,B正确;该地位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气候干燥,降水较少,排水性能不是主要考虑问题,排除C;图中显示,当地岩体层理构造不明显,D错。故选B。
【点睛】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
此图中,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必为岩浆岩(喷出岩或侵入岩),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
28. 逐渐沉积 内力 外力
【解析】

29. 岩浆 侵入 喷出 喷出地表
【解析】

30. 岩石圈 熔融的软流层
【解析】

31.(1) 丙 AD
(2) 岩石 水文(气候)
(3)甲地地貌的成因是什么 甲地岩石层理为什么以水平为主 与云南石林成因有何不同 (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形成,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结合材料信息以及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1)
冰川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图中丙地处青藏高原,冰川广布。该地海拔高,空气稀薄,为河流发源地,高原湖泊众多,AD正确。B描述的是黄土高原,青藏高原降水并不丰富。故选AD。
(2)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受地表水和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其形成与岩石类型紧密相关,如石灰岩可溶性强,易被流水溶蚀。也与区域气候(或水文)紧密相关,降水丰富,流水溶蚀作用强,更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3)
从材料中“甲地为石林景观”可提出“甲地地貌的成因是什么?”。该石林为花岗岩岩体,同云南石林相比,虽然都叫石林,但石林的形状不同。云南石林岩石的纹理是垂直的,似刀劈斧砍,而甲地岩石的纹理是横向水平层理为主,由此可提“甲地岩石层理为什么以水平为主?与云南石林成因有何不同?提出的问题合理即可。
【点睛】
32.(1)背斜。 岩层中间老,两翼新。
(2)位于盆地,地形平坦;位于河流交汇处,取水,水运便利且土层深厚肥沃,便于耕作;铁路经过,交通便利。
(3)铁路选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原因:在山区修建铁路,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该选址原则是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
【解析】
【分析】
本大题组以等高线地形图为材料,涉及褶皱、交通线路的区位等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
【详解】
(1)该区域是背斜构造。判读理由是:中间是石灰岩,年龄比较老,两侧是花岗岩,年龄比较新,是背斜构造。
(2)该地区是一个背斜成谷地貌,形成盆地,地形平坦;众多河流汇集盆地,水资源充足,水运便利,冲积平原,土层深厚肥沃,是很好的农业区;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
(3)从图中可以看出,铁路线经过等高线凸向高处的山谷地带,以及经过山间盆地,盆地出山口处,原因:在山区修建铁路,地势起伏大,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该选址原则是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提高运行的安全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