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 6 夜间飞行的秘密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蚊子 苍蝇 既使 科学 B.横坚 绳子 系上 证明
C.研究 架驶 雷达 灵巧 D.绳子 苍蝇 模仿 显示
2.下列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蝙蝠(biān) 即使(jì) 系上(jì)
B.荧光(yín) 屏幕(píng) 铃铛 (dāng)
C.障碍(zhàng) 揭开(jiē ) 蒙上(méng)
D.塞住(sāi ) 似的(sì) 漆黑(qī )
3.蝙蝠与中国的“福”文化
由于“蝠”与“福”谐音,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一直是福气、幸福的象征,例如蝙蝠飞临有“福临”的寓意,蝙蝠倒挂有“福到”的寓意等。千百年来,蝙蝠图饰更是备受人们的喜爱,被广泛应用于古代的建筑物、家具、衣服鞋帽、瓷器、玉器上面,在中国吉祥图饰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下边蝙蝠图饰的美好寓意是( )
A.年年有余 B.五福临门 C.寿比南山 D.花开富贵
4.画去不正确的读音或字。
捕捉(bǔ pǔ) (揭 竭)开秘密
荧光屏(yín yínɡ) 障(碍 得)重重
5.“固”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应查( )
A.囗 B.口 C.古 D.十
二、填空题
6.课文理解与填空。
课文《蝙蝠与雷达》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揭开了( ),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 ),让飞机在( )中更加安全。课文告诉我们,研究( )可以对人类的发明创造有所启示,引导我们要热爱( ),乐于( )。
7.填入反义词
清楚——( ) 灵巧——( ) 敏锐——( )
横七竖八——( ) 虚弱——( )
三、语言表达
8.按要求写句子。
1.一天早晨,巨人被喧闹声吵醒了。(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树苗长成大树。(扩句,至少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当过消防员。我做过花匠。(用合适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雨停了,太阳出来了。(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木偶很伤心。小木偶却不会哭。(用合适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按要求改写句子。
(1)太阳在外边照着,把豆荚晒得暖洋洋的。(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难道我们永远就在这儿坐下去吗 (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个小小的顶楼里住着一个穷苦的女人。(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它在风里摆动!(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理解
蜻蜓被誉为昆虫里的“飞行之王”。
在闷热的夏季里,暴雨将至或骤雨初歇,蜻蜓常常三五成群在空中飞舞。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远高出于飞机之上。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次,作长“8”次运动。就这一手,大多数以飞翔著称的鸟类也望尘莫及。它可以长途飞行,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公里而不着陆;也能突然降落,停在一个尖尖的枝梢上,瞬间又飞得无影无踪,唐诗中“蜻蜓飞上玉搔头”,生动地描写了这种“特技”表演。
蜻蜓飞得那么自由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蜻蜓这种“自动驾驶仪”比现代飞机灵巧得多。人们从仿生学的角度不断研究昆虫的飞行与构造机能的特点,“移植”到飞机设计上加以应用。例如在空气动力学中有一种“颤振”现象,如飞机机羽不能消除“颤振”,快速飞行时就会使机羽折断,招致机毁人亡。蜻蜓则是消除颤振的“先驱者”,它的翅端前缘有一块色深加厚的部分,叫翅痣。这是保护薄而韧的蜻蜓翅不致折损的关键,人们仿照翅痣,在飞机机羽上设计了加厚部分,于是战胜了颤振,保证了快速型飞机的安全。
10.蜻蜓被誉为“飞行之王”是因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
11.人类从蜻蜓的“翅痣”得到启示并运用到飞机设计的原理上,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
________________
12.看了文段后,你从日常生活中突发异想,也想搞个小发明,简单说说你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①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他们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有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有碰着。
②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③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配合起来探路的。
④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私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13.“蝇”的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______,再查音节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部,再查______画。
14.请给选文第4自然段空格处选也合适的标点选项( )
A.,。,。 B.,,,。 C.。,,。 D.。。,。
15.科学家三次试验得出怎样的结论?用“____”从文段中画出来。
16.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完成飞行任务的?用“ ”在文中画出来。
17.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____________,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发出的__________________,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__________________。
18.科学家根据蝙蝠的启示发明了雷达,请你列举3个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发明。
(1)根据__________________发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__________________发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__________________发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2页,共2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
A选项 既使—即使
B选项 横坚—横竖
C选项 架驶—驾驶
2.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A选项即使(jì)改为:即使jí
B选项荧光(yín) 改为:荧光(yíng)
D选项似的(sì) 改为:似的(shì)
3.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的识记。
图画中五只蝙蝠同时向着中间飞去,结合“蝙蝠飞临有‘福临’的寓意”可知,此蝙蝠图饰的美好寓意是:五福临门,意思是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到家。
4.pǔ 竭 yín 得
【解析】
【详解】
略
注意“捕”的读音
5.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部首查字法。
“固”的一共八画,部首为囗部,三画。故选A。
6. 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 雷达 夜间飞行 生物 科学 观察与探究
【解析】
【详解】
考查课文内容理解和填空。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和文章的主旨等,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7. 模糊 笨拙 迟钝 整整齐齐 强壮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反义词的掌握,反义词即意思相反的词语。根据词语含义,然后找出反义词即可,可以运用加“不”的方法,比如“清楚”的反义词为“不清楚”,也就是“模糊”。
清楚:指清晰;明白;有条理。
灵巧:意思灵活巧妙,在手的使用或身体的其他活动方面显得灵活、熟练或机敏的意思。灵巧是形容词、从感彩上说是褒义词。
敏锐:意思是反应灵敏,头脑灵活,目光尖锐。
横七竖八:形容某东西摆放杂乱,毫无规律
虚弱:(身体)不结实。
8. 一天早晨,闹钟声把巨人吵醒了。 幼小的树苗(慢慢地)长成茁壮的大树。 我不仅当过消防员,还做过花匠。 小雨点儿下班了,太阳公公急忙出来接班。 虽然小木偶很伤心,但是他去不会哭。
【解析】
略
9. 在外边照着的豆英,被太阳晒得暖洋洋的。 我们不能永远在这儿坐下去。 顶楼住着女人。 难道它没有在风中摆动吗
【解析】
【详解】
1题考查学生对把字句和被字句的掌握情况。“把字句”的基本格式是“谁把谁怎么样”。其中前者的“谁”为主动者,后面的“谁”为被动者,而“怎么样”为动作。用公式清晰地来表示,即:把字句=主动者+把+被动者+动作成分。“被字句”的基本格式是“谁被谁怎么样”。其中前者的“谁”为被动者,后面的“谁”为主动者,而“怎么样”为动作。用公式清晰地来表示,即:被字句=被动者+被+主动者+动作成分。2题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3题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4题考查学生对感叹句和反问句的掌握情况。感叹句变为反问句在开头加难道、怎么等词,句末加呢、吗的词,句中有否定词去掉,没有否定词就加上。(如:今天好高兴啊!改为难道今天不高兴吗 )
答案为:在外边照着的豆英,被太阳晒得暖洋洋的。我们不能永远在这儿坐下去。顶楼住着女人。难道它没有在风中摆动吗
10.因为它不仅飞行技巧高超,而且还会很多飞行“特技”表演。
11.解决了飞机机羽“颤振”的问题,这样飞机快速飞行时机羽就不会折断,不至于招致机毁人亡。
12.含羞草被外界刺激时,会收缩叶片以此来保护自己。我想到了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城市保护罩,当遇到沙尘暴或台风时就自动打开,保护城市的安全。
【解析】
【分析】
10.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可以定位到文中第二自然段,“在闷热的夏季里,暴雨将至或骤雨初歇,蜻蜓常常三五成群在空中飞舞。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远高出于飞机之上。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次,作长“8”次运动。就这一手,大多数以飞翔著称的鸟类也望尘莫及。它可以长途飞行,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公里而不着陆;也能突然降落,停在一个尖尖的枝梢上,瞬间又飞得无影无踪,唐诗中“蜻蜓飞上玉搔头”,生动地描写了这种“特技”表演。”
11.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可以定位到文中第三自然段,“人们仿照翅痣,在飞机机羽上设计了加厚部分,于是战胜了颤振,保证了快速型飞机的安全。”
12.
本题主要考查生活积累、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首先要联系是实际,接着要进行思考。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简单说说自己的想法,言之有理即可。
13. Y yíng 虫 8
14.A
15.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配合起来探路的。
16.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17. 嘴 超声波 耳朵
18. 猪 防毒面具 青蛙 电子蛙眼 蜻蜓 直升机
【解析】
【分析】
13.
本题考查的是查字典。
根据题干的要求,“蝇”的读音是yíng,所以应该查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Y,再查音节yíng,部首是虫子部,“蝇”的笔顺是:竖、横折、横、竖、横、点、竖、横折、横、竖、横折、横、横、竖弯钩。所以除部首外在查8画。
14.
本题考查的是填入合适的标点符号。
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写出相应的标点符号即可。第一处一句话没有结束,用逗号,第二处一句话已经说完用句号。第三处这句话没有结束,用逗号,第四处整句话结束用句号。
15.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本题中科学家三次试验得出结论是“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配合起来探路的。”
16.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根据原文的内容“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可以得出蝙蝠的嘴和耳朵配合完成飞行任务的方法。
17.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结合原文的内容“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可以得出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嘴,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18.
本题考查学生的科学知识。
(1)当野猪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后就用嘴拱地以逃避气味的刺激。而泥土被野猪拱动后其颗粒就变得较为松软,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由于野猪巧妙地利用了大自然赐予它的防毒面具。(2)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已研制成功一种电子蛙眼。这种电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样,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物体。(3)人们根据蜻蜓的双翼,发明了飞机防止颤振器,在飞机的机翼尽端的前缘部位设置一个加重装置,从而有效的解决了飞机振动的情况。注意平时多积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