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知识点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遣唐使: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概况:十几批(次数多),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规模大),同行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人员类型多)。
贡献: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 、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风俗习惯和一些节日)。
2.鉴真东渡(扬州大明寺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
过程: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意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图片解读】
1.(2021·江苏·宝应县氾水镇初级中学九年级期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将其视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民族友好、民族团结是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流。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事件是:( )
A.北魏孝文帝改革 B.文成公主入藏
C.鉴真东渡 D.回族的形成
【答案】C
【详解】
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不属于民族交往,C项符合题意;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排除A项;文成公主入藏体现了民族友好、民族团结,排除B项;回族的形成是元朝民族融合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1·江西湘东·七年级期中)“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补证唐朝中日交往的是
A.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真心照太清 B.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
C.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D.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盲目航东海”指的是鉴真东渡,不仅把佛法传到日本,而且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也传到了日本,为传播唐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A项符合题意;“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意思是:来自波斯的老商人穿过浩瀚的沙漠来做生意,晚上听着单调的驼铃声,知道路途还远着呢,穿走过的是丝绸之路,排除B项;“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说的是汉元帝时期昭君出塞的故事,排除C项;“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描写的是开元盛世的兴盛景象,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1·吉林铁西·七年级期中)今天,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称中国人为“唐人”,称华人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聚居的地方叫“China Town”(唐人街),这是因为( )
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唐朝时正式开始对外交往
C.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 D.唐朝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答案】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当时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唐朝经济文化对各国影响很大,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把唐朝看成是中国的象征,所以现在世界上有些国家一直称中国人为“唐人”,并且一直存在着诸如“唐人街”一类的名称,所以C项正确;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表述明显错误,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唐朝之前中国已经开始对外交往,排除B项;唐朝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出来,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1·广东南山·七年级期中)中印交流源远流长,唐朝时期玄奘西行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说法表述正确的是
A.唐朝时称印度为波斯 B.玄奘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C.玄奘回国后,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D.玄奘的弟子以其亲身见闻写成《西游记》
【答案】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 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B项正确;唐朝时称印度为天竺,排除A项;东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排除C项;玄奘的弟子以其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1·山东夏津·七年级期中)如果给如下图所示的鉴真塑像做文字注解,应该选择( )
A.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D.主动请缨,征战海外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前后12年,前5次东渡失败,双眼失明,但他仍继续努力,第六次终于成功,传授佛法,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C项正确;西游天竺,求取佛经,与玄奘相关,排除A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与武则天相关,排除B项;征战海外与鉴真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
知识点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唐与新罗的关系:(文化交流,经济往来)
①新罗派使节和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
②新罗商人来华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③新罗仿唐政治制度,用科举制选拔官吏;
④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⑤朝鲜音乐传入中国。
6.(2021·山东兖州·七年级期中)公元 630年至 834年的 200余年间,日本19次派遣唐使来华(其中到达中国者为 15 次)。这一时期,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A.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 B.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C.开辟两国的外交线路 D.取回中国的佛教真经
【答案】B
【详解】
日本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故B项正确;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不是遣唐使来华的目的,排除A项;开辟两国的外交线路不是遣唐使来华的目的,排除C项;遣唐使来华的目的不是取回中国的佛教真经,排除D项。故选B。
7.(2021·山东庆云·七年级期中)唐朝时期,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等方面联成一体,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以下促成这一文化圈形成的有( )
①日本遣唐使来华 ②鉴真东渡 ③新罗学习唐朝政治制度 ④玄奘西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 、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鉴真东渡是指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新罗派使节和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新罗商人来华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同时新罗仿唐政治制度,用科举制选拔官吏;①②③符合题意。玄奘是在贞观初年,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其到达的地区的印度,不属于东亚地区,与题意不符合。故④错误。故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
8.(2021·河北路北·七年级期中)唐朝长安城人口有百万之多,其中外国人占人口的3%---5%,街头随处可见不同面孔的外国人,甚至会让人怀疑来到异域。由此可见唐朝长安是
A.唐朝的政治中心 B.唐朝的经济中心
C.唐朝的文化中心 D.国际性的大都会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长安城中有一定数量的外国人,而且街头随处可见不同面孔的外国人。大量外国人出现在长安,说明唐朝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故D项正确;政治中心主要突出行政职能,与大量外国人来长安无关,排除A项;经济中心主要突出经济功能,与大量外国人来长安无关,排除B项;文化中心主要突出文化功能,与大量外国人来长安无关,排除C项。
知识点三、玄奘西行
玄奘西行(贞观初年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贡献:①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②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③由其口述,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带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原因:①国家安定统一;②经济文化繁荣;③对外开放政策;④对外交通发达。
启示: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图片解读】
9.(2021·河北邯郸·七年级期中)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中指出“中国唐代□□西行取经,历尽磨难,体现的是中国人学习域外文化的坚韧精神。根据他的故事演绎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我想大家都知道。”“□□”处的人物应是
A.鉴真 B.宋璟 C.玄奘 D.姚崇
【答案】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 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故C正确;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排除A;宋璟、姚崇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排除B、D。综上答案C。
10.(2021·广东·珠海东方外语实验学校七年级期中)古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古文明之一,但古印度没有留下任何史书。近代印度考古研究者通过查阅中国古代的一部著作,先后找到了印度那烂陀寺的废墟、王舍城的旧址等遗迹。这部中国古代著作可能是( )
A.《史记》 B.《大唐西域记》 C.《诗经》 D.《资治通鉴》
【答案】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高僧玄奘回国后编写的《大唐西域记》记述了西域、印度佛教文化等信息。由此可知,B项正确;《史记》成书于西汉,《诗经》是先秦诗歌作品,《资治通鉴》成书于北宋,三者都未详细记述印度佛教,排除ACD项。
11.(2021·辽宁铁西·七年级期中)在玄奘西行之前,国人称印度为天竺。此外,印度还有“身毒”“贤豆”等叫法。玄奘在求法时发现这些称呼都不准确,认为译为“印度”比较合适。他回国后,这一译法逐渐流行,沿用至今。这段材料反映了玄奘的
A.探险精神 B.翻译水平 C.虔诚信仰 D.西行过程
【答案】B
【详解】
依据题干“在玄奘西行之前,国人称印度为天竺。此外,印度还有‘身毒’‘贤豆’等叫法。玄奘在求法时发现这些称呼都不准确,认为译为‘印度’比较合适”,“这一译法逐渐流行”。可知材料反映玄奘的翻译水平较高,B项正确;材料涉及关于印度名字的翻译称呼,没有涉及到探险精神、虔诚信仰、西行过程,排除ACD三项;故选B。
12.(2021·广东·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七年级期中)大唐王朝历时三百年之久,任用外国人做官不计其数,长安城更是中西文化荟萃之地,各族文化交融的国际化大都市。这体现出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是
A.封闭和保守的社会风气 B.中西贯通、胡汉交融
C.学习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D.学习周边国家的文化
【答案】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由“长安城更是中西文化荟萃之地”,可知中西贯通;由“各族文化交融的国际化大都市”,可知民族交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出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是中西贯通、胡汉交融。选项B符合题意;封闭和保守的社会风气,不符合唐朝史实,A排除;学习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C排除;周边国家学习唐朝的文化,D排除。故选B。
13.(2021·湖北武昌·七年级期中)唐代高僧玄奘和鉴真不畏艰难,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与“东渡”的共同的作用是( )
A.开通了丝绸之路 B.扩大唐朝的疆域
C.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D.加强民族交融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为了弘扬佛法,鉴真六次东渡,终达日本,我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求取佛法,玄奘西行天竺,历时17年,带回大量佛学经典,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法、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为中印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贡献,因此他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C正确;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基础的是张骞出使西域,排除A;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都没有“扩大唐朝的疆域”,排除B;鉴真东渡到日本。玄奘西行到天竺,是与国外交流,不是民族之间,排除D。故选C。
【知识延伸】归纳唐朝兴盛的原因有哪些?
1)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2)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和个人领导才能;3)统治者戒奢从简、任用贤人和虚心纳谏;4)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制度革新;5)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外交政策;6)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和创造力。
鉴真与玄奘的共同之处
①两人都是僧人。②都生活在唐代。③都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④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出生入死、历尽艰辛。⑤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唐朝对日本的影响
(1)日本平城京、平安京仿唐长安城样式和布局。
(2)日本的“和同开珎”形制和重量仿唐“开元通宝”。
(3)日本以唐朝政治、经济制度为蓝本,实施“大化改新”。
(4)日文字母“平假名”“片假名”是根据汉字创造的。
(5)日本茶道的渊源是唐朝饮茶风尚。
(6)将中国的“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重阳节”等风俗习惯传入日本。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知识点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遣唐使: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概况:十几批(次数多),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规模大),同行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人员类型多)。
贡献: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 、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风俗习惯和一些节日)。
2.鉴真东渡(扬州大明寺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
过程: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意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图片解读】
1.(2021·江苏·宝应县氾水镇初级中学九年级期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将其视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民族友好、民族团结是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流。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事件是:( )
A.北魏孝文帝改革 B.文成公主入藏
C.鉴真东渡 D.回族的形成
2.(2021·江西湘东·七年级期中)“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补证唐朝中日交往的是
A.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真心照太清 B.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
C.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D.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3.(2021·吉林铁西·七年级期中)今天,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称中国人为“唐人”,称华人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聚居的地方叫“China Town”(唐人街),这是因为( )
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唐朝时正式开始对外交往
C.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 D.唐朝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4.(2021·广东南山·七年级期中)中印交流源远流长,唐朝时期玄奘西行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说法表述正确的是
A.唐朝时称印度为波斯 B.玄奘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C.玄奘回国后,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D.玄奘的弟子以其亲身见闻写成《西游记》
5.(2021·山东夏津·七年级期中)如果给如下图所示的鉴真塑像做文字注解,应该选择( )
A.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D.主动请缨,征战海外
知识点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唐与新罗的关系:(文化交流,经济往来)
①新罗派使节和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
②新罗商人来华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③新罗仿唐政治制度,用科举制选拔官吏;
④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⑤朝鲜音乐传入中国。
6.(2021·山东兖州·七年级期中)公元 630年至 834年的 200余年间,日本19次派遣唐使来华(其中到达中国者为 15 次)。这一时期,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A.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 B.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C.开辟两国的外交线路 D.取回中国的佛教真经
7.(2021·山东庆云·七年级期中)唐朝时期,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等方面联成一体,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以下促成这一文化圈形成的有( )
①日本遣唐使来华 ②鉴真东渡 ③新罗学习唐朝政治制度 ④玄奘西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8.(2021·河北路北·七年级期中)唐朝长安城人口有百万之多,其中外国人占人口的3%---5%,街头随处可见不同面孔的外国人,甚至会让人怀疑来到异域。由此可见唐朝长安是
A.唐朝的政治中心 B.唐朝的经济中心
C.唐朝的文化中心 D.国际性的大都会
知识点三、玄奘西行
玄奘西行(贞观初年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贡献:①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②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③由其口述,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带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原因:①国家安定统一;②经济文化繁荣;③对外开放政策;④对外交通发达。
启示: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图片解读】
9.(2021·河北邯郸·七年级期中)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中指出“中国唐代□□西行取经,历尽磨难,体现的是中国人学习域外文化的坚韧精神。根据他的故事演绎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我想大家都知道。”“□□”处的人物应是
A.鉴真 B.宋璟 C.玄奘 D.姚崇
10.(2021·广东·珠海东方外语实验学校七年级期中)古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古文明之一,但古印度没有留下任何史书。近代印度考古研究者通过查阅中国古代的一部著作,先后找到了印度那烂陀寺的废墟、王舍城的旧址等遗迹。这部中国古代著作可能是( )
A.《史记》 B.《大唐西域记》 C.《诗经》 D.《资治通鉴》
11.(2021·辽宁铁西·七年级期中)在玄奘西行之前,国人称印度为天竺。此外,印度还有“身毒”“贤豆”等叫法。玄奘在求法时发现这些称呼都不准确,认为译为“印度”比较合适。他回国后,这一译法逐渐流行,沿用至今。这段材料反映了玄奘的
A.探险精神 B.翻译水平 C.虔诚信仰 D.西行过程
12.(2021·广东·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七年级期中)大唐王朝历时三百年之久,任用外国人做官不计其数,长安城更是中西文化荟萃之地,各族文化交融的国际化大都市。这体现出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是
A.封闭和保守的社会风气 B.中西贯通、胡汉交融
C.学习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D.学习周边国家的文化
13.(2021·湖北武昌·七年级期中)唐代高僧玄奘和鉴真不畏艰难,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与“东渡”的共同的作用是( )
A.开通了丝绸之路 B.扩大唐朝的疆域
C.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D.加强民族交融
【知识延伸】归纳唐朝兴盛的原因有哪些?
1)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2)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和个人领导才能;3)统治者戒奢从简、任用贤人和虚心纳谏;4)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制度革新;5)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外交政策;6)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和创造力。
鉴真与玄奘的共同之处
①两人都是僧人。②都生活在唐代。③都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④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出生入死、历尽艰辛。⑤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唐朝对日本的影响
(1)日本平城京、平安京仿唐长安城样式和布局。
(2)日本的“和同开珎”形制和重量仿唐“开元通宝”。
(3)日本以唐朝政治、经济制度为蓝本,实施“大化改新”。
(4)日文字母“平假名”“片假名”是根据汉字创造的。
(5)日本茶道的渊源是唐朝饮茶风尚。
(6)将中国的“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重阳节”等风俗习惯传入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