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讲考】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考)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背讲考】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考)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6.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29 14:00:01

文档简介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2022·江苏江都·九年级期末)杜甫诗《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里的“世乱”是指( )
A.隋末农民起义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宋辽和战
2.(2022·广东顺德·九年级期末)诗人舒元舆写道:“正当天宝末,抚事坐追惜。仰思圣明帝,贻祸在肘腋……两河连烟尘,二京成瓦砾。”与“二京成瓦砾”相关的史实是( )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3.(2021·四川苍溪·七年级期末)与下面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时间:755-763年 人物:安禄山、史思明 影响:使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A.八王之乱 B.黄巢起义 C.安史之乱 D.侯景之乱
4.(2021·山东广饶·期末)历史事实是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认识。以下关于唐朝的历史,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D.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
5.(2021·广东南海·七年级期末)某次农民起义“四次横渡长江,两次横渡黄河,而且攻占了东都洛阳、西京长安,暴力扫荡了现有社会秩序,给予王朝致命打击。”该起义是( )
A.黄巢起义 B.陈胜吴广起义 C.黄巾起义 D.李自成起义
6.(2021·广西·荔浦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七年级期末)唐玄宗后期,爆发了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从此由盛转衰。下列关于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皇帝荒废朝政②发生严重灾荒 ③节度使权力膨胀④军队战斗力薄弱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②
7.(2021·黑龙江·牡丹江四中七年级期末)在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是一个战争频繁,列国分治的乱世。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五代”的五个政权先后出现在长江流域
B.“十国”政权都在南方地区
C.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D.五代十国时期南北方政局均动荡不安,经济停滞不前
8.(2021·河南鹿邑·七年级期末)“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这次起义( )
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平定了安史之乱 D.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9.(2021·山东微山·七年级期末)读图,②处事件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它是
A.七国之乱 B.安史之乱 C.噶尔丹叛乱 D.大、小和卓叛乱
10.(2021·山东梁山·七年级期末)小丽在学习《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后做了如下总结。其中③属于
①开元末年以后,唐朝政治日趋腐败。②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最终于763年平定叛乱。③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A.历史原因 B.历史意义 C.历史过程 D.历史结论
二、综合题
11.(2021·河南鹿邑·七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宝(唐玄宗后期的年号)初年,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拥兵49万……胡人出身的边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唐玄宗自杨贵妃入宫之后沉湎于饮酒声色之中,出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现象。
材料二:“玄宗用姚崇、宋璟、张九龄则理,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人皆以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为乱之始。臣独以为开元二十四年罢张九龄相,专任李林甫,此理乱之所分也。”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安史之乱历时几年之久?
(2)材料二说明唐朝衰亡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安史之乱的历史影响。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2022·江苏江都·九年级期末)杜甫诗《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里的“世乱”是指( )
A.隋末农民起义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宋辽和战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天宝”是唐玄宗统治后期的年号,“世乱”指的是天宝之乱即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严重影响,B项正确;隋末农民起义、宋辽和战均与唐朝无关,排除AD项;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末,与唐玄宗统治无关,排除C项。故选B项。
2.(2022·广东顺德·九年级期末)诗人舒元舆写道:“正当天宝末,抚事坐追惜。仰思圣明帝,贻祸在肘腋……两河连烟尘,二京成瓦砾。”与“二京成瓦砾”相关的史实是( )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正当天宝末……两河连烟尘,二京成瓦砾。”,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故C项正确;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黄巢起义,指的是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由黄巢领导的民变,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1·四川苍溪·七年级期末)与下面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时间:755-763年 人物:安禄山、史思明 影响:使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A.八王之乱 B.黄巢起义 C.安史之乱 D.侯景之乱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唐代,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它使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C项正确;八王之乱在西晋,黄巢起义加速了唐朝的灭亡,侯景之乱在南朝,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4.(2021·山东广饶·期末)历史事实是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认识。以下关于唐朝的历史,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D.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这是对安史之乱这一历史史实的危害的评价和认识,属于历史观点,故C项符合题意;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这是对唐朝建立的陈述,是史实,故A项不符合题意;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这是对唐和吐蕃和亲的陈述,是史实,故B项不符合题意;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这是对鉴真东渡的陈述,是史实,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5.(2021·广东南海·七年级期末)某次农民起义“四次横渡长江,两次横渡黄河,而且攻占了东都洛阳、西京长安,暴力扫荡了现有社会秩序,给予王朝致命打击。”该起义是( )
A.黄巢起义 B.陈胜吴广起义 C.黄巾起义 D.李自成起义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四次横渡长江,两次横渡黄河,而且攻占了东都洛阳、西京长安,暴力扫荡了现有社会秩序,给予王朝致命打击。”结合所学可知黄巢起义。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人民生活困苦,又遇到联年度灾荒,爆发黄巢大起义,历时十年,波及大半个中国,给唐王朝以致命打击,A项正确;陈胜吴广起义时还没有东都洛阳,排除B项;黄巾起义时首都是洛阳,排除C项;李自成起义时首都是北京,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1·广西·荔浦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七年级期末)唐玄宗后期,爆发了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从此由盛转衰。下列关于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皇帝荒废朝政②发生严重灾荒 ③节度使权力膨胀④军队战斗力薄弱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②
【答案】C
【详解】
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受,宠爱杨贵妃,任人唯亲,朝廷日益腐败,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①③符合题意;发生严重灾荒、军队战斗力薄弱不是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②④不符合题意。所以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7.(2021·黑龙江·牡丹江四中七年级期末)在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是一个战争频繁,列国分治的乱世。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五代”的五个政权先后出现在长江流域
B.“十国”政权都在南方地区
C.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D.五代十国时期南北方政局均动荡不安,经济停滞不前
【答案】C
【详解】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皆是手握兵权的武将;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C项正确;“先后”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因此不是都在南方,排除B项;南方经济有所发展,并不是停滞不前,排除D项。故选C项。
8.(2021·河南鹿邑·七年级期末)“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这次起义( )
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平定了安史之乱 D.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A项正确;节度使朱温结束了唐朝的统治,B项排除;安史之乱是在黄巢起义之前爆发的,C项排除;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D项排除。故选A。
9.(2021·山东微山·七年级期末)读图,②处事件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它是
A.七国之乱 B.安史之乱 C.噶尔丹叛乱 D.大、小和卓叛乱
【答案】B
【详解】
根据图片及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故②是安史之乱,B项正确;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排除A项;清朝平定了噶尔丹叛乱,大、小和卓叛乱,排除C、D项。故选B项。
10.(2021·山东梁山·七年级期末)小丽在学习《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后做了如下总结。其中③属于
①开元末年以后,唐朝政治日趋腐败。②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最终于763年平定叛乱。③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A.历史原因 B.历史意义 C.历史过程 D.历史结论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总结性认识,主要包括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性质、意义、历史地位等所作的总结。材料“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是对安史之乱作出的总结,D项正确;开元末年以后,唐朝政治日趋腐败,①是历史原因,排除A项;③中“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属于意义,排除B项;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最终于763年平定叛乱,②是历史过程,排除C项。故选D项。
二、综合题
11.(2021·河南鹿邑·七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宝(唐玄宗后期的年号)初年,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拥兵49万……胡人出身的边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唐玄宗自杨贵妃入宫之后沉湎于饮酒声色之中,出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现象。
材料二:“玄宗用姚崇、宋璟、张九龄则理,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人皆以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为乱之始。臣独以为开元二十四年罢张九龄相,专任李林甫,此理乱之所分也。”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安史之乱历时几年之久?
(2)材料二说明唐朝衰亡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安史之乱的历史影响。
【答案】(1)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唐玄宗沉迷酒色,荒废朝政。八年之久。
(2)任人唯亲朝政腐败。(大意相同即可)
(3)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使唐朝由盛转衰;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进一步削弱了中央的力量。(大意相同即可)
【解析】
【详解】
(1)根据“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拥兵49万……”可得出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根据“唐玄宗自杨贵妃入宫之后沉湎于饮酒声色之中”可得出唐玄宗沉迷酒色,荒废朝政八年之久。
(2)根据“臣独以为开元二十四年罢张九龄相,专任李林甫,此理乱之所分也”可得出任人唯亲朝政腐败。
(3)根据所学,可概括得出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使唐朝由盛转衰;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进一步削弱了中央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