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讲考】第6课北宋的政治(考)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背讲考】第6课北宋的政治(考)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1.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29 14:00:01

文档简介

第6课北宋的政治
1.(2022·江苏姜堰·九年级期末)北宋建立后,为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采取了——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与“杯酒释兵权”这一典故对应的是( )
A.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 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C.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D.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
2.(2022·江苏兴化·九年级期末)唐代谚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而宋代民间俗语则说“做人莫做军”。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A.唐代人们不重视科举 B.宋代文化比较发达
C.政治与社会环境的变化 D.选拔人才机制不够完善
3.(2022·江苏兴化·九年级期末)“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下列与“宋祖”有关的是
A.定都长安 B.设置知州以分通判的权力
C.实现全国统一 D.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4.(2022·江苏·靖江外国语学校九年级期末)据学者统计,“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60035人,平均每年约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宋代还规定文武官员在任期间,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比武臣短。据此可知,宋代的国策是( )
A.科教兴国 B.休养生息朝代事件 C.重文轻武 D.重农抑商
5.(2022·北京大兴·九年级期末)“比之隋朝和唐朝的统治者,他们接受更多的后备人员进人官僚体制,并为那些适合政府职务的人提供丰厚的薪金。他们甚至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材料说明宋朝( )
A.军队战斗力得到提高 B.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C.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D.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6.(2022·广东普宁·九年级期末)下列是某学者整合的关于宋代的主要资料,由此可见宋代
(1)宋太祖极力提倡"宰相须用读书人"
(2)对先贤哲人的重视,"命茸修先圣庙"
(3)要求武人读书,"并励武人读书"
A.注重"以文治国" B.中央集权加强 C.冗官现象严重 D.理学影响深远
7.(2022·江苏靖江·九年级期末)下图所示历史人物发动兵变,夺取前朝政权,建立新朝代。他统治期间的史实有
①结束割据局面完成大一统 ②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 ④重用文臣担任知州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8.(2022·山东东平·八年级期末)北宋建立后,为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与“杯酒释兵权”这一典故对应的是( )
A.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 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C.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 D.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9.(2022·江苏泰兴·九年级期末)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10.(2022·江苏高邮·九年级期末)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宋王室的一个历世相传的家训,厥为优待士大夫,永远让文人压在武人的头上。”这反映了宋朝的治国策略是( )
A.强干弱枝 B.分解相权 C.民贵君轻 D.重文轻武
二、综合题
11.(2021·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宋朝《神童诗》云:“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三宋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权及军令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1)材料一的图一中所示现象发生在哪位皇帝身上?“杯酒释兵权”的目的何在?他这样做是吸取了什么历史教训?
(2)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一种社会风气,这种风气源于朝廷实行的什么政策?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及积极作用。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宋代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第6课北宋的政治
1.(2022·江苏姜堰·九年级期末)北宋建立后,为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采取了——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与“杯酒释兵权”这一典故对应的是( )
A.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 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C.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D.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宗“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B项正确;宋太祖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与兵权无关,排除A项;宋太祖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与兵权无关,排除C项;宋太祖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2·江苏兴化·九年级期末)唐代谚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而宋代民间俗语则说“做人莫做军”。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A.唐代人们不重视科举 B.宋代文化比较发达
C.政治与社会环境的变化 D.选拔人才机制不够完善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唐代谚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而宋代民间俗语则说“做人莫做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唐朝重武轻文,而宋朝重文轻武。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北宋开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因此,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政治与社会环境的变化。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唐代人们不重视科举”,且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宋代文化比较发达,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选拔人才的机制,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2·江苏兴化·九年级期末)“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下列与“宋祖”有关的是
A.定都长安 B.设置知州以分通判的权力
C.实现全国统一 D.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赵匡胤自己是黄袍加身的武将出身,因此对武将集团相当顾忌,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后世的赵氏王朝也继承了这一传统。D项正确;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排除A项;北宋在各州府设立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排除B项;北宋并没有完全统一古代中国,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2·江苏·靖江外国语学校九年级期末)据学者统计,“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60035人,平均每年约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宋代还规定文武官员在任期间,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比武臣短。据此可知,宋代的国策是( )
A.科教兴国 B.休养生息朝代事件 C.重文轻武 D.重农抑商
【答案】C
【详解】
依据材料“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 60035 人,平均每年约 360 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 868 人,平均每年约 5 人。”可知,这体现了北宋录取文士名额比武士多,重视文士,轻视武士,实行重文轻武政策,C项正确;宋朝时期没有实行科教兴国,排除A项;西汉建立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2·北京大兴·九年级期末)“比之隋朝和唐朝的统治者,他们接受更多的后备人员进人官僚体制,并为那些适合政府职务的人提供丰厚的薪金。他们甚至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材料说明宋朝( )
A.军队战斗力得到提高 B.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C.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D.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答案】C
【详解】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比之隋朝和唐朝的统治者,他们接受更多的后备人员进人官僚体制,并为那些适合政府职务的人提供丰厚的薪金。他们甚至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都市生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2·广东普宁·九年级期末)下列是某学者整合的关于宋代的主要资料,由此可见宋代
(1)宋太祖极力提倡"宰相须用读书人"
(2)对先贤哲人的重视,"命茸修先圣庙"
(3)要求武人读书,"并励武人读书"
A.注重"以文治国" B.中央集权加强 C.冗官现象严重 D.理学影响深远
【答案】A
【详解】
根据"宰相须用读书人"“对先贤哲人的重视”"并励武人读书"等信息可得出,宋代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A项正确;BC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7.(2022·江苏靖江·九年级期末)下图所示历史人物发动兵变,夺取前朝政权,建立新朝代。他统治期间的史实有
①结束割据局面完成大一统 ②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 ④重用文臣担任知州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960年正月初一,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以黄袍加身,夺取前朝政权,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重用文臣担任知州。因此图片中的他是宋太祖,他统治期间的史实有②③④。选项A符合题意;①结束割据局面完成大一统,与宋太祖史实不符,可排除。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8.(2022·山东东平·八年级期末)北宋建立后,为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与“杯酒释兵权”这一典故对应的是( )
A.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 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C.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 D.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答案】B
【详解】
宋代推行“强干弱枝”政策,加强中央对军队的控制,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就是赵匡胤为了解除禁军初级将领的兵权而采取的措施,B符合题意;ACD项与“杯酒释兵权”无关,排除。故选择B。
9.(2022·江苏泰兴·九年级期末)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答案】D
【详解】
依据材料“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大致意思是所有行业都是低贱的,只有读书入仕才是正途。即读书的行为高于一切。反映了宋朝重文,重读书;“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意思是好男儿不当兵,好铁不做针。反映当时人们重文轻武,不以从军为荣。D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材料“宋朝”是时间提示,理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意思是解题的关键,说明宋朝比较重视读书,不做军人,结合所学,宋朝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装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由此可确定答案。
10.(2022·江苏高邮·九年级期末)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宋王室的一个历世相传的家训,厥为优待士大夫,永远让文人压在武人的头上。”这反映了宋朝的治国策略是( )
A.强干弱枝 B.分解相权 C.民贵君轻 D.重文轻武
【答案】D
【详解】
依据题干“宋王室的一个历世相传的家训,厥为优待士大夫,永远让文人压在武人的头上。”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重文轻武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D项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故选择D。
二、综合题
11.(2021·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宋朝《神童诗》云:“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三宋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权及军令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1)材料一的图一中所示现象发生在哪位皇帝身上?“杯酒释兵权”的目的何在?他这样做是吸取了什么历史教训?
(2)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一种社会风气,这种风气源于朝廷实行的什么政策?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及积极作用。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宋代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宋太祖赵匡胤;解除将领们的兵权,加强中央集权;吸取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教训。
(2)重文轻武政策。
(3)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弊端重现;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4)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杯酒释兵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弊端重现,为加强中央集权,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故皇帝是赵匡胤;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吸取教训是唐末以来武将跋扈。
(2)根据材料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可知,材料一反映了宋朝的一种社会风气,这种风气源于朝廷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4)根据材料三“有宋一代,……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权及军令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