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如果宋朝也有奥运会,大宋会派出什么人去参赛呢?我们一起探索宋朝?
日本东京奥运会,第41金!中国奥运王牌项目跳水又夺金,起源于宋朝“水秋千”
课堂导入
七年级下册精品
北宋的政治
2022
同步课堂
七年级下册第6课
课堂导入
评价目标
评价任务
中考演练
创新思维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评价目标
背讲考-七年级下册同步备课精品系列
壹
贰
叁
通过故事再现和读图,掌握北宋的建立和统一。
学会站在历史的角度辩证看待宋初政治制度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通过读课本、史料,了解赵匡胤集权“安”天下的具体措施;知道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
宋朝建立
评价任务一
评价任务一
根据课本自主学习,快速准确记忆重点问题(4分钟)
要求:迅速准确记忆、同桌小组互相提问
1.时间:
2.人物:
3.事件:
4.都城:
960年
赵匡胤
陈桥兵变
宋朝建立
开 封
赵匡胤(927-976)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赵匡胤,北宋开国皇帝,原后周禁军统领。960年,于汴京东北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庙号太祖。
观察地图,北宋有没有实现全国统一?找出北宋统一过程和意义?
评价任务一
宋朝建立
北宋的局部统一
过程:先南后北
意义: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五代十国)局面。
评价任务一
①唐朝前期疆域图
②五代十国形势图
③北宋时期形势图
问题一:对比图②和图③,有何发现?
问题二:对比图①和图③,有何发现?
问题三:图①图②图③的变化,可以说明什么?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北宋疆域远小于唐朝,周边民族政权并立,未实现全国统一,是局部统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宋朝建立
评价任务一
赵普认为五代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普曰:“……唐季以来……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出自《续资治通鉴》
评价任务一
宋朝建立
问计赵普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
收其精兵
稍夺其权
制其钱粮
天下自安
目的 措施
军事
政治 中央
地方
经济
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2.知州实施三年一换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转运使,收归地方财赋至中央
削弱相权
加强君权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收拢地方财权
2.控制军队调动,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更戍法)
3.地方增设通判一职
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根据课本自主学习,快速准确记忆重点问题(4分钟)
要求:迅速准确记忆、同桌小组互相提问
评价任务二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 .控制军权
(1)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2)统调分离
禁 军三衙掌兵
皇 帝控制军队
枢密院调兵
(3)地方禁军定期换防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问 题 思 考:宋太祖如何控制军权?
加强 禁军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评价任务二
为杜绝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
目的:
收其兵
轻武
将1
将2
将3
换将
换将
换将
驻 地
驻 地
驻 地
一 .控制军权
(1)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2)统调分离
(3)地方禁军定期换防
加强 禁军
(4)收地方精兵
“令天下长吏择本道兵骁勇者,籍其名送都下,以补禁旅之阙”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评价任务二
枢密使
三司使
参知政事
丞相
皇帝
丞相
事无不统
皇帝
副相
军权
财权
改
革
后
二. 削弱相权
分化事权(多人,多重机构)
材料 在宰相之下添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以枢密使分取军权,以三司使(又称“计相”)分取宰相的财权。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结合课文和材料,谈谈赵匡胤采用什么办法削弱宰相权力?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评价任务二
三.控制地方
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复置转运使……
译文:自今年起,每年所收地方赋税,除留下地方行政的基本开支外,全部上缴中央,不得截留。又设置转运使监控地方财政……
……方镇阙帅,稍命文臣权知……复置通判……
译文:方镇缺少最高长官,命文臣掌管一州……设置通判与知州共同处理政事。
……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译文:这样中央财力雄厚,可有力控制地方。
—一
兵
钱
权
结合课文和材料,说说宋太祖如何控制地方?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评价任务二
1.派文臣做知州
2.州县长官,三年一换
3.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力
1.取消节度使的截留特权
2.设转运使,监控地方财政
三. 控制地方
钱
权
兵
罢节度使兵权 ,收地方精兵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评价任务二
制钱谷
重文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VS
唐朝武将
宋代文臣
结合材料和图片,说说宋朝出现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中国通史》
重文轻武政策
评价任务三
根据课本自主学习,快速准确记忆重点问题(4分钟)
要求:迅速准确记忆、同桌小组互相提问
1.目的:
2.表现:
3.影响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①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②宋太宗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③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④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⑤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②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官吏冗余,导致办事效率下降,财政支出增加。
重文轻武政策
评价任务三
宋太祖说:“五代时期藩镇强横,百姓受苦。我现在选派100多名干练的儒臣分别去治理各个藩镇,即使他们全部贪污舞弊,也比不上一个武臣危害大。”
想一想:宋太祖的话表明了他怎样的治国思想?
宋太祖
结合课文,说一说:假如你是北宋时期的一名官员,你选择做文官还是武将?为什么?
北宋重用文官,压制武将; 文官地位和待遇都高于武将;武将受文官监督和管束。
重文臣、轻武将
重文轻武政策
评价任务三
注重文化教育,改革科举制
1)录取人数多 2)享受待遇高 3)起授官职高 4)提拔特别快
宋太祖一朝科举15次,录取100多人,宋太宗一年录取500多人,宋真宗科举录取人数更多。
宋太宗
回答:材料反映了宋太宗实行“文治”的又一做法是什么?
重科举,纳人才
读书——科考——做官——重文轻武
重文轻武政策
评价任务三
研读材料,分析宋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有何影响?
评价任务三
积极影响:
1.重视教育和文化,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创造出了光辉的文化成就;
2.杜绝政权的频繁更替,有利于社会安定和政权稳固。
消极影响:
“轻武”也制约了武将的才能,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重文轻武政策
材料二:从本质上看,宋代只不过是残唐五代的延续,宋代之所以国祚长久,没有短命而亡,只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
——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一: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稳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
钱穆: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
求其能变动……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合作探究:我们该如何认识北宋的政治制度?
1.朱熹的评价公正么?
启示:求变“保”天下
稳定、统一符合宋初社会需要
2.如何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上述材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评价任务三
重文轻武政策
根据课本自主学习,快速准确记忆重点问题(4分钟)
要求:迅速准确记忆、同桌小组互相提问
1.背景
(原因):
2.时间:
3.变法的目的:
4.支持者:
①由于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北宋中期财政入不敷出。
②北宋实行不限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导致土地集中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
1069
摆脱政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王安石变法
评价任务四
宋神宗
5.主要措施
领域 措施名称 内容 目的
经济 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促进农业发展
军事 保甲法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宋辽 北宋建立前,契丹族崛起后占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均告惨败。
辽逼迫北宋签订协议,北宋每年给辽“岁币”。
宋夏 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
双方达成和议,北宋每年给夏“岁赐”。
军事实力衰弱不振
对外:积弱
长于忧患:宋中后期的压力、危机
冗官
冗兵
冗费
养兵、养官负担沉重,财政出现危机
对内:积贫
长于忧患:宋中后期的压力、危机
长于忧患:宋中后期的应对
1.范仲淹改革——“庆历新政”
归于失败
2.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均输、市易法)等手段;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保甲法)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
积贫
积弱
富国
强兵
王安石针对哪些问题进行变法?目的是什么?
长于忧患:宋中后期的应对
材料一:农田水利法实施后,各地兴修的水利工程达一万多处,大量农田得到灌溉,而青苗法不仅帮助了农户度过了青黄不接的困难时刻,并且也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继续蔓延,大大刺激了宋朝农业生产。
——《中国通史·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否取得成效?
材料二: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传家集》卷66
下述言论出自变法反对派之口,或有夸大之处,但是否也反映了变法的某些缺陷?
取得了一定成效;
加重人民负担,引起激烈争议。
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
思、评
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增加了财政收入。
但强兵效果不明显,与西夏开战以失败告终。
执行过程中加重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
三、力图挽狂澜——王安石变法
积极:
消极:
(2021·山东日照·中考真题)五代时期,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北宋引以为戒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定都东京 B.设置刺史 C.重文轻武 D.削弱相权
(2021·江苏泰州·中考真题)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官)通签书施行”。据此,通判的作用是( )
A.分散知州的权力 B.收归地方财赋于中央
C.超越知州的权力 D.防止宰相的权力过大
C
A
中考演练
(2021·山东聊城·中考真题)作为宋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的枢密院,长期由文官掌握,这种现象被称作“文臣主枢密”,宋代实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升官员素质 B.发展文教事业
C.缓和阶级矛盾 D.稳固国家政权
(2021·青海西宁·中考真题)北宋施行重文轻武,削夺方镇的行政权、财权和兵权,重用文臣担任要职、主持军务;同时又重视武备,年军费开支约占财政支出的七八成。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削减军备节省开支 B.提高文官的地位和待遇
C.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D.加强君权防止武将专权
D
D
中考演练
北宋建立:960年,赵匡胤,定都开封
强化集权
重文轻武:压抑武将,文臣统兵,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军事:“杯酒释兵权”,统调分离,更戍法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行政
地方:文官任知州,知州三
年一换,设通判
财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北
宋
的
政
治
王安石变法:宋神宗,涉及经济军事教育,最终失败
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