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讲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背)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背讲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背)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29 14:00:01

文档简介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知识点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游牧在我国北方的民族。唐末汉人避战乱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建国: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 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羌族的一支,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后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
建国: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统治:①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②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③创制西夏文字。
1.(2021·河南·扶沟县实验中学七年级期中)“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这段文字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
A. B.
C. D.
【答案】C
【详解】
辽朝,又称契丹国,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916年3月17日,耶律阿保机登基称帝,国号“契丹”,定都上京。阿保机是辽太祖,C项正确;松赞干布是吐蕃的,排除A项;元昊建立西夏,排除B项;阿骨打建立金正确,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1·广东北江实验学校七年级期中)下图中的契丹文字、西夏文字与汉字相似,有许多汉字的笔画,是仿照汉字创造的。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契丹文字 西夏文字
A.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B.礼乐文明的确立
C.汉唐盛世文化的出现 D.民族文化的交融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辽和西夏是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在与北宋的交往中,逐渐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它们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这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交融,D项正确;材料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无关,且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礼乐文明,且礼乐文明确立于西周时期,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宋、辽、西夏时期的历史,无法反映“汉唐盛世文化的出现”,排除C项。故选D项。
3.(2018·广西·博白县中学七年级期中)生活在北方的汉族人民,能在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下安居乐业而“忘南顾之心”。此少数民族政权是
A.西夏政权 B.辽政权 C.吐蕃政权 D.金政权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的统治者奖励垦荒,迁移大批汉族人口北上,促进了经济交流和民族融合,使长年生活在辽境的汉族人在当地安居乐业,而“忘南顾之心”。B项正确;AC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
4.(2018·广西·博白县中学七年级期中)北宋时期,中国境内还有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与之并立。各民族相互融合的表现不包括
A.迁移汉族人口北上 B.学习汉族政治制度
C.使用汉文铸造钱币 D.穿汉服、改汉姓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穿汉服、改汉姓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不是宋代各民族相互融合的表现。D项正确;辽建立后迁移汉族人口北上,学习汉族政治制度,排除AB项;西夏使用汉文铸造钱币,排除C项。故选D。
5.(2021·福建平和·七年级期中)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建立辽和西夏政权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
A.回族、契丹族 B.汉族、契丹族
C.女真族、党项族 D.契丹族、党项族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即辽政权,定都上京;公元1038年,党项首领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建立西夏政权,定都兴庆。因此建立辽、西夏政权的少数民族分别为契丹族、党项族。D项正确;回族并未建立政权,排除A项;汉族不是少数民族,排除B项;女真族建立的清朝,排除C项。故选D项。
知识点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北宋与辽──澶渊之盟(1005)
背景:
①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辽与中原冲突加剧;
②宋太祖晚期,宋辽保持友好关系;
③宋太宗数次向辽发兵失败,采取防御政策;
④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澶州之战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击退辽军。
内容: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
结局:①“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6.(2021·辽宁老边·七年级期中)如图所示,展示我国北宋时期政权并立形势示意图的是:
A. B.
C. D.
【答案】C
【详解】
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后来改国号为辽;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夺取政权,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11世纪前期,西北方的党项族的首领元昊建立西夏,按照地理位置可知,C项正确;1115 年,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1125年灭掉辽国,北宋、辽和金没有形成对峙,排除A项;北宋与西夏和辽的位置相比,北宋位于南方,排除B项;西夏位置相对于北宋是西北方,排除D项。故选C项。
7.(2018·福建宁化·七年级期中)下图是中国某一时代的形势图,由图片内容判断,该图的主题最可能为下列哪一项( )
A.春秋的尊王攘夷 B.汉初的和亲政策
C.北宋的“国际”关系 D.元朝的对外贸易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图示可知,甲与乙之间以兄弟相称,且乙要向甲送岁币,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北宋与辽订立的“澶渊之盟”的内容;丙项乙称臣,乙向丙送岁币,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北宋与西夏和议的内容;丙从属于甲,结合所学可知,辽一度控制过西夏。由此可知,该图的主题最可能为:北宋的“国际”关系,C项正确;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与和亲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关系,不是对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
8.(2018·陕西师大附中七年级期中)北宋和辽经过长期战争签订澶渊之盟。你认为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是
A.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C.扭转了北宋初年与辽国斗争的不利局面 D.维持了宋辽长期的和平关系,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
【答案】D
【详解】
北宋和辽签订澶渊之盟,维持了北宋和辽边疆的长期和平稳定,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D项正确;北宋只是实现了国家的局部统一,排除A;B、C两项只体现了对辽、北宋一方的影响,不全面,排除。故选D项。
9.(2021·北京·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七年级期中)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打击 B.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C.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D.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澶州之战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击退辽军。之后辽宋议和,签订“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反映的是正是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军事情况,排除A项;双方并不平等,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边境,而不是南方,排除C项。故选D项。
10.(2021·广东·河源市第二中学七年级期中)“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中国政治通史》)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澶渊之盟对北宋是一种屈辱 B.辽宋议和实现了双方的和平
C.澶渊之盟不利于民族的交融 D.澶渊之盟对宋辽都十分有利
【答案】D
【详解】
由材料“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可知,作者主要肯定了澶渊之盟的积极作用,促进了辽与北宋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对宋辽都十分有利,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澶渊之盟对北宋是一种屈辱 ,排除A项;辽宋议和没有真正实现了双方的和平,排除B项;澶渊之盟有利于民族的交融,排除C项。故选D项。
知知识点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044宋夏庆历和议)
①背景: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北宋节节败退,但西夏立国时间短,人力物力有限,连年战争损失亦很大。
②议和: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③结果:宋夏边境贸易兴旺(榷场;北方和中原经济上有较强的互补性,这种客观需要推动经济交流)。
11.(2021·广东南山·七年级期中)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
A.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 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
C.民族关系发展的时代 D.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
【答案】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辽、宋、西夏、金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该时期我国出现了辽、宋、西夏、金等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C项正确;辽、宋、西夏、金是并立的政权,不是地方军阀,排除A项;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辽、宋、西夏、金等几个民族政权并立,没有实现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12.(2015·山东泗水·七年级期中)两宋时期民族争纷不断时战时和,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就战争的性质来说,是少数民族发动的侵略战争
B.双方和议的共同点是宋朝送“岁币”
C.宋朝的抗击斗争有利于保护汉族先进文化
D.和议的达成有利于民族融合和中国社会的进步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两宋时期民族争纷属于不同民族间的战争,就战争的性质来说,是少数民族间的斗争,并不是侵略战争,侵略战争是指外部民族侵略中华民族,A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双方和议的共同点是宋朝送“岁币”,如澶州之盟,排除B项;宋朝的抗击斗争有利于保护汉族先进文化,同时和议的达成有利于民族融合和中国社会的进步,C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13.(2021·山西实验中学七年级期中)辽夏金时期是我国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关于下列人物、民族与政权搭配有误的一组是( )
选项 人物 民族 政权
A 耶律阿保机 契丹 辽
B 完颜阿骨打 女真 金
C 元昊 吐蕃 西夏
D 赵匡胤 汉 北宋
A.A B.B C.C D.D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辽宋夏金元时期,党项人元昊建立西夏,促进了我国边疆地区的开发,C项符合题意;在辽宋夏金元时期,耶律阿保机是契丹人,建立辽,排除A项;完颜阿骨打是女真人,建立金,排除B项;赵匡胤是汉人,建立北宋,排除D项。选C项。
14.(2021·广东高州·七年级期中)“与朝廷和好年深,藩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宋辽、宋夏和议的共同点是( )
A.辽夏向宋称臣 B.北宋割地求和
C.北宋送给辽夏“岁币” D.互相禁止边境贸易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05年宋辽达成澶渊之盟,双方结成兄弟之国,北宋每年给辽银、绢等钱物;1044年宋夏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北宋每年给西夏银、绢等钱物;由此可见,两次和议的共同点是北宋送给辽夏“岁币”,故选C;辽与北宋结成的是兄弟之国,故排除A;澶渊之盟是在北宋胜利背景下签订的,北宋并未割地求和,故排除B;宋辽、宋夏和议后,在边境地区设立榷场,允许双方百姓进行互市贸易,故排除D。
15.(2021·山东博兴·七年级期中)宋辽议和后,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见干戈(战争)”,材料可以印证的是( )
A.澶渊之盟的背景 B.澶渊之盟使辽宋保持长时间的和平
C.唐蕃和亲的意义 D.土尔扈特部回归的影响
【答案】B
【详解】
“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见干戈(战争)”说明宋辽议和后边境人口繁衍,人民生活安定,即使年迈的老人也多年不见战争,由此可见宋辽澶渊之盟使双方维持较长时间的和平,有利于边境的安定和双方的交往,B正确;题干反映的不是澶渊之盟的背景,而是澶渊之盟的意义,A排除;题干反映的是北宋时期的宋辽议和,而非唐朝时期的唐蕃和亲,C排除;土尔扈特部回归发生在清朝前期乾隆年间,与宋辽议和无关,D排除。故选B。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知识点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游牧在我国北方的民族。唐末汉人避战乱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建国: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 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羌族的一支,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后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
建国: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统治:①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②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③创制西夏文字。
1.(2021·河南·扶沟县实验中学七年级期中)“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这段文字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
A. B.
C. D.
2.(2021·广东北江实验学校七年级期中)下图中的契丹文字、西夏文字与汉字相似,有许多汉字的笔画,是仿照汉字创造的。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契丹文字 西夏文字
A.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B.礼乐文明的确立
C.汉唐盛世文化的出现 D.民族文化的交融
3.(2018·广西·博白县中学七年级期中)生活在北方的汉族人民,能在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下安居乐业而“忘南顾之心”。此少数民族政权是
A.西夏政权 B.辽政权 C.吐蕃政权 D.金政权
4.(2018·广西·博白县中学七年级期中)北宋时期,中国境内还有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与之并立。各民族相互融合的表现不包括
A.迁移汉族人口北上 B.学习汉族政治制度
C.使用汉文铸造钱币 D.穿汉服、改汉姓
5.(2021·福建平和·七年级期中)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建立辽和西夏政权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
A.回族、契丹族 B.汉族、契丹族
C.女真族、党项族 D.契丹族、党项族
知识点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北宋与辽──澶渊之盟(1005)
背景:
①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辽与中原冲突加剧;
②宋太祖晚期,宋辽保持友好关系;
③宋太宗数次向辽发兵失败,采取防御政策;
④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澶州之战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击退辽军。
内容: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
结局:①“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6.(2021·辽宁老边·七年级期中)如图所示,展示我国北宋时期政权并立形势示意图的是:
A. B.
C. D.
7.(2018·福建宁化·七年级期中)下图是中国某一时代的形势图,由图片内容判断,该图的主题最可能为下列哪一项( )
A.春秋的尊王攘夷 B.汉初的和亲政策
C.北宋的“国际”关系 D.元朝的对外贸易
8.(2018·陕西师大附中七年级期中)北宋和辽经过长期战争签订澶渊之盟。你认为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是
A.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C.扭转了北宋初年与辽国斗争的不利局面 D.维持了宋辽长期的和平关系,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
9.(2021·北京·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七年级期中)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打击 B.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C.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D.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10.(2021·广东·河源市第二中学七年级期中)“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中国政治通史》)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澶渊之盟对北宋是一种屈辱 B.辽宋议和实现了双方的和平
C.澶渊之盟不利于民族的交融 D.澶渊之盟对宋辽都十分有利
知知识点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044宋夏庆历和议)
①背景: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北宋节节败退,但西夏立国时间短,人力物力有限,连年战争损失亦很大。
②议和: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③结果:宋夏边境贸易兴旺(榷场;北方和中原经济上有较强的互补性,这种客观需要推动经济交流)。
11.(2021·广东南山·七年级期中)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
A.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 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
C.民族关系发展的时代 D.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
12.(2015·山东泗水·七年级期中)两宋时期民族争纷不断时战时和,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就战争的性质来说,是少数民族发动的侵略战争
B.双方和议的共同点是宋朝送“岁币”
C.宋朝的抗击斗争有利于保护汉族先进文化
D.和议的达成有利于民族融合和中国社会的进步
13.(2021·山西实验中学七年级期中)辽夏金时期是我国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关于下列人物、民族与政权搭配有误的一组是( )
选项 人物 民族 政权
A 耶律阿保机 契丹 辽
B 完颜阿骨打 女真 金
C 元昊 吐蕃 西夏
D 赵匡胤 汉 北宋
A.A B.B C.C D.D
14.(2021·广东高州·七年级期中)“与朝廷和好年深,藩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宋辽、宋夏和议的共同点是( )
A.辽夏向宋称臣 B.北宋割地求和
C.北宋送给辽夏“岁币” D.互相禁止边境贸易
15.(2021·山东博兴·七年级期中)宋辽议和后,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见干戈(战争)”,材料可以印证的是( )
A.澶渊之盟的背景 B.澶渊之盟使辽宋保持长时间的和平
C.唐蕃和亲的意义 D.土尔扈特部回归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