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讲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考)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背讲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考)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6.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29 14:00:01

文档简介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
1.(2021·河南焦作·七年级期末)近年来在河南洛阳附近发现了多处隋唐时期的粮仓遗址,如含嘉仓遗址、洛口仓(兴洛仓)遗址、回洛仓遗址、黎阳仓遗址等。这主要因为洛阳( )
A.是当时漕运体系的枢纽 B.是东西交通大动脉
C.地理气候适合储备粮食 D.是隋唐时期的都城
2.(2021·山西翼城·七年级期末)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两个梦想被广为传颂。粮食关系国家生死存亡,是国之大事。据史书记载:“隋氏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反映了隋朝( )
A.完成统一 B.经济发展 C.人口增长 D.轻徭薄赋
3.(2021·河北正定·七年级期末)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使中国重归统一的隋朝皇帝是( )
A.隋文帝 B.唐高祖 C.唐太宗 D.宋太祖
4.(2021·山东广饶·期末)古人在赞颂大运河的历史功效时说:“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充分说明了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 )
A.巩固了封建统治 B.加重了人民负担
C.促进南方经济发展 D.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5.(2021·山东天桥·七年级期末)杜佑在《通典·州郡典》中写道:“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这一史料说明大运河开通后,发挥的最大作用是
A.便利了隋炀帝的远游玩乐 B.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C.巩固了隋朝对江南的统治 D.加强了隋朝对南方经济掠夺
6.(2021·宁夏·银川市第六中学七年级期末)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平公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以下可以体现这一制度的是( )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
C.“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 D.“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7.(2021·河北·曲周县依庄中学七年级期末)观察下图,隋唐时期,一批瓷器要从A地沿大运河运输到B地,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批瓷器是从涿郡运输到余杭
B.运输主要经过永济渠、通济渠、邗沟三段运河
C.途径洛阳时可稍作休息
D.这次运输不会经过长安
8.(2021·安徽马鞍山·七年级期末)《蒙曼说隋——隋文帝杨坚》:秦始皇和隋文帝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两位皇帝。其依据是
A.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B.开创科举制度 C.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 D.修建万里长城
9.(2021·内蒙古扎鲁特旗·七年级期末)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认为隋文帝“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
A.建立科举制度 B.实现国家统一
C.开通隋朝大运河 D.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10.(2021·黑龙江·牡丹江四中七年级期末)“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隋朝与秦朝这两个王朝的相似之处有
①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大统一 ②都修筑了大型工程
③都因暴政导致存在时间短暂 ④都开创了影响深远的制度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综合题
11.(2021·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300多年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发的时代……
材料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
材料三 隋文帝平时吃饭穿衣服都很简单,后妃也不许穿华丽的衣服。太子杨勇用金玉装饰自己的铠甲,文帝知道后严厉批评他:“自古以来的帝王,从没见过奢侈华贵而能长治久安的。你身为太子,应以节俭为重。”
材料四 隋炀帝多次乘龙舟游江都,随行的船只五千多艘,绵延二百多里,沿途州县要备办丰厚的贡品和上乘的食品,迎送过往的船只。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的标志是什么?在位的皇帝是谁?
(2)材料二中这位诗人说到的哪条河?是哪年谁在位时开始修建的?这条河以哪里为中心?修建这条河的目的是什么?
(3)隋炀帝是隋朝的亡国之君,隋朝灭亡时间是哪一年?对比材料三、材料四,你从隋朝的兴亡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
1.(2021·河南焦作·七年级期末)近年来在河南洛阳附近发现了多处隋唐时期的粮仓遗址,如含嘉仓遗址、洛口仓(兴洛仓)遗址、回洛仓遗址、黎阳仓遗址等。这主要因为洛阳( )
A.是当时漕运体系的枢纽 B.是东西交通大动脉
C.地理气候适合储备粮食 D.是隋唐时期的都城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这样洛阳就成了粮食的周转中心,出现了如含嘉仓遗址、洛口仓(兴洛仓)遗址、回洛仓遗址、黎阳仓遗址等,A项正确;东西交通大动脉是丝绸之路,不经过洛阳,排除B项;粮仓建设与地理气候无关,排除C项;隋唐时期的都城是长安,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1·山西翼城·七年级期末)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两个梦想被广为传颂。粮食关系国家生死存亡,是国之大事。据史书记载:“隋氏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反映了隋朝( )
A.完成统一 B.经济发展 C.人口增长 D.轻徭薄赋
【答案】B
【详解】
根据“隋氏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可以看出,隋朝经济发展,粮仓丰实;B项正确;ACD项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ACD项。故选B项。
3.(2021·河北正定·七年级期末)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使中国重归统一的隋朝皇帝是( )
A.隋文帝 B.唐高祖 C.唐太宗 D.宋太祖
【答案】A
【详解】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设洛阳为陪都。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A项正确;唐高祖建立唐朝,排除B项;唐太宗是唐朝的皇帝,排除C项;宋太祖建立北宋,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1·山东广饶·期末)古人在赞颂大运河的历史功效时说:“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充分说明了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 )
A.巩固了封建统治 B.加重了人民负担
C.促进南方经济发展 D.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答案】D
【详解】
材料“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强调的是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大运河的政治影响,排除A项;B项从材料中不能体现,材料强调的是大运河修建的积极意义,而非加重了人民负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大运河沟通南北的作用,而非单单强调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1·山东天桥·七年级期末)杜佑在《通典·州郡典》中写道:“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这一史料说明大运河开通后,发挥的最大作用是
A.便利了隋炀帝的远游玩乐 B.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C.巩固了隋朝对江南的统治 D.加强了隋朝对南方经济掠夺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明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B项正确;材料说明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隋炀帝的远游玩乐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不是大运河发挥的最大作用,排除A项;史料说明大运河开通后,发挥的最大作用是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隋朝对江南的统治不符合史料所表述的大运河发挥的最:大作用,排除C项;史料说明大运河开通后,发挥的最大作用是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加强了隋朝对南方经济掠夺在史料中并未得到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1·宁夏·银川市第六中学七年级期末)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平公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以下可以体现这一制度的是( )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
C.“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 D.“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科举制的选官依据是考试成绩,这种选官制度有利于打破大足垄断政权的局面,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D项正确;“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是岁九品中正制的描述,其选官依据是门第望族和才能,但是以门第望族为主,排除AC项;“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是对军功爵制的描述,排除B项。故选D项。
7.(2021·河北·曲周县依庄中学七年级期末)观察下图,隋唐时期,一批瓷器要从A地沿大运河运输到B地,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批瓷器是从涿郡运输到余杭
B.运输主要经过永济渠、通济渠、邗沟三段运河
C.途径洛阳时可稍作休息
D.这次运输不会经过长安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图中A是涿郡、B是江都(今南京),据此可知这批瓷器是从涿郡运往江都的,未达到余杭,A项符合题意;这次运输自北向南经过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三段运河,排除B项;洛阳是大运河的中心,可以进行货物中转、人员休息,排除C项;图示未显示长安城,这次运输经过洛阳,但没有经过长安,排除D项。故选A项。
8.(2021·安徽马鞍山·七年级期末)《蒙曼说隋——隋文帝杨坚》:秦始皇和隋文帝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两位皇帝。其依据是
A.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B.开创科举制度 C.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 D.修建万里长城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结束了战国时期,中国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隋文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A项正确;秦始皇没有开创科举制度,排除B项;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制,修建了万里长城,排除CD项。故选A项。
9.(2021·内蒙古扎鲁特旗·七年级期末)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认为隋文帝“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
A.建立科举制度 B.实现国家统一
C.开通隋朝大运河 D.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混南北为一区”可知,这是在强调589年,隋文帝统一全国,B项正确;隋炀帝时期建立科举制度,排除A项;隋炀帝开通隋朝大运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0.(2021·黑龙江·牡丹江四中七年级期末)“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隋朝与秦朝这两个王朝的相似之处有
①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大统一 ②都修筑了大型工程
③都因暴政导致存在时间短暂 ④都开创了影响深远的制度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秦朝与隋朝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大统一。都修筑了大型工程,秦朝是长城,隋朝是开凿了大运河。都因暴政导致存在时间短暂。都开创了影响深远的制度,秦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朝的是科举制。①②③④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二、综合题
11.(2021·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300多年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发的时代……
材料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
材料三 隋文帝平时吃饭穿衣服都很简单,后妃也不许穿华丽的衣服。太子杨勇用金玉装饰自己的铠甲,文帝知道后严厉批评他:“自古以来的帝王,从没见过奢侈华贵而能长治久安的。你身为太子,应以节俭为重。”
材料四 隋炀帝多次乘龙舟游江都,随行的船只五千多艘,绵延二百多里,沿途州县要备办丰厚的贡品和上乘的食品,迎送过往的船只。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的标志是什么?在位的皇帝是谁?
(2)材料二中这位诗人说到的哪条河?是哪年谁在位时开始修建的?这条河以哪里为中心?修建这条河的目的是什么?
(3)隋炀帝是隋朝的亡国之君,隋朝灭亡时间是哪一年?对比材料三、材料四,你从隋朝的兴亡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1)589年隋灭陈;隋文帝
(2)大运河;605年;隋炀帝;洛阳;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618年;启示:统治者的行为、政策对国家的兴亡起到重要的作用。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300多年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发的时代……”材料一中“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的标志是589年隋灭陈;当时完成统一的皇帝是隋文帝。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
(2)由“尽道随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可知,材料二中的“河”是指隋朝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凿于隋炀帝在位时期。隋炀帝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开始用六年时间开凿了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3)581年,杨坚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但是到隋炀帝时期,由于暴政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引发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根据材料三“自古以来的帝王,从没见过奢侈华贵而能长治久安的。你身为太子,应以节俭为重。”、材料四“隋炀帝多次乘龙舟游江都,随行的船只五千多艘,绵延二百多里,沿途州县要备办丰厚的贡品和上乘的食品,迎送过往的船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的作为、政策对国家的兴亡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