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A. 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 农耕畜牧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C. 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崇拜 D. 私有制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
2. 在古王国时期,永生的信念只在法老和贵族中间表现的特别显著,因连最经济的保存尸体的方法也无能力做到,一般人民并不太注意此事……在中王国时期,死后永生的信仰在人民中间开始受到了普遍的注意。这表明
A. 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观念变革 B. 信仰自由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
C. 宗教传播整合了社会价值观念 D. 人民地位提高挑战了法老权威
3. 希腊文“公民”(Polites)一词源自Polis,意为“属于城邦的人”。古代希腊人常常用“雅典人(而非雅典)”、“科林斯人(而非科林斯)”、“斯巴达人(而非斯巴达)”来称呼他们的国家。这说明
A. 公民是城邦的主体 B. 城邦的小国寡民
C. 公民是隶属于城邦 D. 人在城邦中的地位
4. 古代埃及和西亚都有辉煌的文化成就,在许多领域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古代埃及和西亚文化的相似之处有
①创造世界上古老文字 ②留下完整的成文法典
③掌握一定数学知识 ④依据河水涨落制定历法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①④
5. 大流士将全国划分为20多个行省,设立总督治理。总督负责行政和税收,各省都要向波斯缴纳规定的赋税。这一做法( )
A. 仿效中国元朝政治制度 B. 加强了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
C 行政军事长官互相监督 D. 导致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增强
6. 古典时代,欧亚大陆上各个帝国的活动区域基本局限于其各自所在的大河流域。然而到公元1世纪时,罗马帝国、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汉帝国形成从苏格兰高地到中国海、横贯欧亚大陆的文明地带。此文明地带
A. 得益于帝国的官方支持 B. 将铁器由西方传入东方
C. 加强了东西方文明交流 D. 促进了四大发明的西传
7.“终于出现了这样的时代:世界上同时存在两个强有力的大国,它们不仅能够制服蛮族人侵,而且还能把自己帝国的和平国界向外推进。”材料中的“两个强有力的大国”,一个是汉朝时期的中国,另一个是罗马帝国,这“两个强有力的大国”都
A. 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强大帝国 B. 利用宗教维护了国家统一
C. 有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特点 D. 具备完善的封建法律体系
8. 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是一种政府形式: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的制度。这说明当时欧洲
A. 世俗权力与教权相互依存 B.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 国家陷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D. 地方基层组织拥有自治权
9.“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燃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制造品和奴隶……”这段材料反映了
A. 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城市 B. 阿拉伯商人垄断东西方间传统的商路
C. 阿拉伯帝国的对外贸易相当发达 D. 阿拉伯帝国的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0. 10世纪,亚洲某个国家积极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据此可知,这个国家是
A. 高丽 B. 交趾
C. 阿拉伯帝国 D. 日本
11. 墨西哥玛雅古国城市遗址帕伦克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于公元600年至700年达到顶峰,现存的古老建筑多是这一时期的,素有“美洲的雅典”之称。这说明
A. 帕伦克吸收了雅典文明成果 B. 玛雅古国曾有繁荣的城邦文明
C. 帕伦克的文明成果延续至今 D. 玛雅文明发展了雅典民主政治
12. 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此后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伦敦办起了综合交易所。1609年,荷兰建立阿姆斯特丹银行和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这些现象
A. 荷兰成为商业殖民帝国 B. 商品输出成为当时主要殖民手段
C. 欧洲商业革命迅速发展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13. 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据研究,通过贸易中国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为7000吨至10000吨。“丝—银”对流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A. 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 中国废除闭关锁国政策 D. 西欧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
14.“每一个基督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赦罪或全部免罪。”“很显然,当钱币仍在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利得心和贪欲心。”这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
A.《基督教要义》 B.《社会契约论》
C.《论法的精神》 D.《九十五条论纲》
15. 1077年,德皇亨利四世在与教皇的权力斗争中失败,被迫亲往教皇居地卡诺莎堡请罪以求宽恕,史称“卡诺莎之辱”;1308—1378年,在法王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教廷被迫迁往法国阿维农城,连续7任教皇成为法王的“御用工具”,史称“阿维农之囚”。“卡诺莎之辱”到“阿维农之囚”反映了
A. 社会生活实现由神性到理性的转变 B. 专制王权日益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C. 欧洲民族意识加强和民族国家胜利 D. 宗教改革运动首先在德意志揭开序幕
16.《人权宣言》第五条规定:法律仅有权禁止有害于社会的行为。凡未经法律禁止的行为即不得受到妨碍,而且任何人都不得被迫从事法律所未规定的行为。这条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A. 平等、法治 B. 人权、自由
C. 民主、爱国 D. 博爱、公平
17. 下表是《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后,德意志帝国宰相的任职情况表。可见,当时的德意志帝国
首相 任职时间 下台的主要原因
俾斯麦 1871—1890 与威廉二世政见不合
卡普里维 1890—1894 失去议会支持
霍亨洛厄 1894—1900 年老退休
比洛 1900—1909 与威廉二世政见不合;失去议会支持
霍尔维格 1909—1917 失去议会支持
A. 议会权力至高无上 B. 宰相获议会支持可连任
C. 国王是国家的象征 D. 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18. 19世纪中期,爆发了一系列影响世界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如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意大利和德意志实现统一以及日本的明治维新等。这些重大事件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 奴隶制的废除 B.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C.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初步确立 D.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19. 19世纪,英国的工人阶层需要学习和适应新的社会形态,需要用文化知识武装自己以适应社会对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劳动者的需求,工人对教育及书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据此推断
A. 工业革命提升了工人幸福感 B. 英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 英国工人的政治觉悟在提升 D. 工业革命推动文教事业发展
20. 19世纪中叶,德国两位年轻的思想家撰写了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文中写道:“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该纲领
①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②揭开1848年欧洲革命序幕
③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④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二、非选择题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宣称:“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人,我严惩不贷……凡我给他们的一切命令,他们都遵行不误。……靠阿胡拉马兹达之佑,我统治了这个王国。”
——李铁匠选译《古代伊朗史料选译》
他(大流士)从公元前518年起,实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其重要内容如下:(1)建立军、政分权的地方行政制度,将全国划分为许多省,由国王委派总督治理……(2)制定统一的贡赋制度……(3)军事改革……(4)制定统一的货币制度
——《世界上古中古史》朱寰主编
材料二 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其王长欲通史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后汉书》对罗马帝国的称呼)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也。
——《后汉书·西域传》对大秦的记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波斯国王使如何进行统治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与汉朝交往的情况。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7世纪传入中国的三种粮食作物
学名 别名(部分) 原产地 传入途径
玉米 番麦 御麦 美洲 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菲律宾,再传入中国
甘薯 番薯 金薯 美洲 西班牙殖民者带到菲律宾,再传入中国
马铃薯 洋番薯 荷兰薯 土豆 美洲 由荷兰殖民者带进台湾,再从台湾传入中国大陆
——摘编自《中国文化与外来作物》
材料二 启蒙运动不是陡然而至的。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人认识到世界其他地方还存在迥异的民族、宗教和文明形态……16世纪后期,法国人文主义作家蒙田鼓励人们运用自己的判断力来认识世界,而不要迷信权威。17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探索真理的方法,即依靠实验、观察和推理揭示自然界奧秘……伏尔泰对中国由明智的君主和哲学家统治赞赏备至,据此提倡实行开明的君主制。这些内容都被用于揭露法国文化和制度的非理性。
——摘编自《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
材料三 在蒸汽机的轰鸣声中,欧美各国的科学家孜投不倦进行新的科学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19世纪中后期,很多科学研究成果都应用于生产,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人们把这一历史进程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
——摘编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
(1)据材料一,概括16—17世纪三种粮食作物传入中国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它们传入中国的国际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析“启蒙运动不是陡然而至”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前后美国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70-1900年的铁路公里数(单位:千公里)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1870 210 105 93 8 2 2
1880 373 169 175 16 5 8
1890 617 224 331 34 9 19
1900 790 284 402 60 20 24
请运用表格中两个或多个数据,提取一个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提取的历史信息进行读。(要求:明确写出所提取的历史信息,解读需有史实依据)
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随着农耕的发展,私有制出现,进而出现文字,体现了农耕畜牧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B项正确;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不能说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农耕的发展促进文明进步,而不是私有制的产生促进文明进步,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A
【解析】从“一般人民并不太注意此事”到“死后永生的信仰在人民中间开始受到了普遍的注意”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属于上层贵族统治者的观念,也逐步影响到下层,对整个社会的观念产生了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信仰问题,排除B;“整合”的说法错误,排除C;材料强调人民观念的变化,而不是地位的变化,排除D。
3.【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中的信息正确认识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公民’.....意为‘属于城邦的人’”可知公民是城邦的主体,故A项的表述最符合题意,C、D两项次之;题目中未涉及古希腊城邦的特点,故B项的表述错误。
4.【答案】A
【解析】西亚有楔形文字,古埃及有象形文字,它们都创造了世界上古老的文字,①是相似之处;②是西亚文化的成就,不是相似之处;西亚苏美尔人发明60进位制,古埃及人能够计算圆周率,开平方根,这说明两者都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③是相似之处;④是古埃及文明的成就,不是相似之处;综上,故选A;BCD均含有错误选项,排除。
5.【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大流士设立行省制,有利于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控制,故选B;这一做法不是仿效元朝,波斯帝国远早于元朝,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军事行政长官互相监督的问题,排除C;这一措施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
6.【答案】C
【解析】此文明地带连接了从东亚到西欧的几大帝国,通过商贸、文化交流,各个帝国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故C项正确;此文明地带是随着各帝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而自然形成的,故排除A项;B、D两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7.【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当时的西汉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特点,国力强盛。而罗马帝国则是当时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故都有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特点,C项正确;罗马不是央集权,排除A;汉代没有利用宗教,排除B;罗马的是奴隶制的法律,排除D。
8.【答案】D
【解析】根据“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的制度”可得出,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之下,封建主对地方进行管理,拥有一定的自治权,故D项正确;B项是指近代的英国,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世俗权力与教权二者的关系,排除A;从材料中看不出四分五裂,排除C。
9.【答案】C
【解析】据材料“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燃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制造品和奴隶”可知,阿拉伯帝国对外贸易的范围很广,相当发达,故C选项正确;材料只描述了巴格达的对外贸易状况,没有与其他城市比较,无法体现巴格达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也看不出阿拉伯帝国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A、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出阿拉伯商人对东西方间商路的垄断,且根据所学知识,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将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传入欧洲,B选项错误。
10.【答案】A
【解析】根据“10世纪”、“亚洲某个国家积极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时期,效仿中国唐朝的亚洲国家是高丽,故选A;当时交趾和日本没有效仿唐朝建立三省六部,排除BD;阿拉伯帝国没有效仿唐朝,排除C。
11.【答案】B
【解析】根据“于公元600年至700年达到顶峰,现存的古老建筑多是这一时期的,素有“美洲的雅典”之称”可得出美洲的玛雅古国曾有繁荣的城邦文明,B正确;材料与雅典无关,排除AD;帕伦克的文明已经不在,排除C。
12.【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16、17世纪在荷兰、英国出现了商品交易所和金融机构,这都是当时欧洲商业革命迅速发展的表现,故选C;英国伦敦也出现了综合交易所,所以不能说明荷兰成为商业殖民帝国,排除A;商品输出成为当时主要殖民手段是在工业革命开展以后,排除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基本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排除D。
13.【答案】B
【解析】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能力,根据题目中的时间可以知道是在鸦片战争前的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状态,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使外来商品在中国打不开市场,西方当时背景是新航路的开辟,当时中国处于明清时期,故排除AC;16、17世纪西欧还没有出现垄断资本主义,排除D。
14.【答案】D
【解析】根据“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赦罪或全部免罪”可知这段文字是反对购买赎罪券,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反对购买教会赎罪券的是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故选D;ABC都与反对购买赎罪券不符,排除。
15.【答案】C
【解析】“卡诺莎之辱”反映的是神权对世俗王权的压制,“阿维农之囚”反映的是欧洲民族意识的增强和王权的强化,因此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神性向理性的转变,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专制王权对资本主义的压制,排除B项;宗教改革兴起于16世纪,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B
【解析】“凡未经法律禁止的行为即不得受到妨碍,而且任何人都不得被迫从事法律所未规定的行为”体现的是对人自身权利的维护和对自由的追求,所以体现的原则是人权和自由,故选B;法治、爱国和博爱在这条规定中都无法体现,排除ACD。
17.【答案】D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德意志帝国的宰相除了年老退休、与皇帝政见不合之外,多是因为“失去议会支持”而下台,这表明德意志帝国在很大程度上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故D选项正确;1871年,德意志帝国颁布宪法,确立君主立宪政体,并规定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集散议会等,故A、C选项错误;宰相同样由皇帝任命而不是由议会选举产生,B选项错误。
1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意大利和德意志实现统一以及日本的明治维新等”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六七十年代,继荷兰、英国、美国、法国以后,俄国、日本、德国等相继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故B项正确;“俄国1861年改革、意大利和德意志实现统一以及日本的明治维新”,这些事件与奴隶制废除无关,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初步确立是英国、美国、法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随着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输出的扩大、殖民地国家依附于宗主国而形成和发展的。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几乎统治了全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与“19世纪中期”不符,故D项错误。
19.【答案】D
【解析】根据“英国的工人阶层需要学习和适应新的社会形态,需要用文化知识武装自己以适应社会对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劳动者的需求,工人对教育及书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可得出,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对于工人的文化要求提升,从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幸福感,排除A;B项太绝对,排除B;材料与政治觉悟无关,排除C。
20.【答案】A
【解析】根据“19世纪中叶,德国两位年轻的思想家撰写了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该纲领指的是《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①③正确,故选A;1848年欧洲革命是反封建专制的革命,与《共产党宣言》无关,②错误;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是《德意志的意识形态》,④错误。排除BCD。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1)宣扬君权神授,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
(2)借助丝绸之路通过安息罗马与汉朝有间接的贸易往来;东汉班超为经营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未至;2世纪时,罗马商人来到洛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使者来汉。(或答:通商,遣使 。)
【解析】(1)根据材料“凡我给他们的一切命令,他们都遵行不误。……我统治了这个王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波斯帝国继承了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整个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他的权力被认为来自神授,即宣扬君权神授,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根据材料“建立军、政分权的地方行政制度,将全国划分为许多省,由国王委派总督治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根据材料“制定统一的贡赋制度”“制定统一的货币制度”可知,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
(2)根据材料“其王长欲通史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之间缺乏官方的直接来往,但通过丝绸之路,双方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根据材料“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可得出桓帝延熹九年,大秦使者来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的班超为经营西域,曾派遣甘英出使大秦;2世纪中前期,先后有三批来自罗马的商人分别从海路和陆路到达洛阳。
22.【答案】(1)特点:传入的物种原产于美洲;名称中大多带“番”字;主要是从海路传入中国大陆。
背景: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或雏形出现);早期殖民扩张。
(2)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人文主义者的推动;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
表现:直接推动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颁布1787年宪法,实行“三权分立”。 实行共和制;
(3)特点:科学与生产紧密结合,科学理论对发明具有先导性作用;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
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解析】(1)归纳材料一的内容可知两汉时期外来农作物传入中原的条件是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2)本题第1小问“启蒙运动不是陡然而至”的原因,实际要回答的是启蒙运动之前的背景和铺垫。据材料一“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人认识到世界其他地方还存在迥异的民族、宗教和文明形态”得出新航路的开辟;据材料一“法国人文主义作家蒙田鼓励人们运用自己的判断力来认识世界,而不要迷信权威”得出人文主义者的推动;据材料一“17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探索真理的方法,即依靠实验、观察和推理揭示自然界奧秘”得出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据材料一“伏尔泰对中国由明智的君主和哲学家统治赞赏备至,据此提倡实行开明的君主制”得出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
第2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的角度,得出启蒙运动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据材料二“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则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并且成立新的政府。”结合所学启蒙运动的内容如:“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相关知识,从美国实行的政治体制和美国的权力架构的角度概括启蒙运动对美国的影响。
23.【答案】示例一:科技革命推动了全世界铁路事业的迅速发展。解读:工业革命期间诞生的铁路事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得到了迅猛发展。1870年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近代科学理论指导下,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涌现了一大批发明,如电力的广泛运用,内燃机的发明等也纷纷运用于铁路事业。加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使得铁路事业在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发展。
示例二:亚洲起点低,铁路增长速度快,但总体落后于美洲、欧洲。
解读:1870年的亚洲国家都是欧美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亚洲铁路增长迅速,欧美列强加紧对亚洲进行资本输出,修建铁路便是其中一项主要内容;与此同时,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洋务运动等都是向西方学习典例,特别是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就卓著,而中国的洋务运动因甲午战败而告终。由于亚洲国家除日本外没有摆脱受奴役的状况,铁路事业发展仍落后欧美。
【解析】材料呈现了1870—1900年间五大洲及全世界铁路的公里数,此题既可以总体解读,也可以单独(分开)进行。从总体上提炼如科技革命推动了全世界铁路事业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加速形成使铁路运输走向全世界等。也可以单独分析,如1870年是欧洲领先,1900年落后于美洲;美洲增长速度超过欧洲,1900年领先于世界;亚洲起点低,铁路增长速度快,但总体落后于美洲欧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