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 古诗文阅读大练兵(含答案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高考 古诗文阅读大练兵(含答案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9 15:2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高考 古诗文阅读大练兵
练习一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②送之至湖口 ③徐而察之
④汝识之乎 ⑤周景王之无射也
A、①⑤用法相同,②③④用法相同。B、①②③用法相同,④⑤用法相同。
C、①③用法相同,②④⑤用法相同。D、①②③④⑤用法全不相同。
2、下列各句中的“得”,意思是“收获”的一项是 ( )
A、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B、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C、此余之所得也 D、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
3、下列句子,是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
A、余固笑而不信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D、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4、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A、我从齐安坐船去临汝,大儿子苏迈要赶到饶州的德兴县当县尉
B、我从齐安坐船去临汝,大儿子苏迈要去饶州的德兴县
C、我从齐安去临汝,但是大儿子苏迈将要去饶州的德兴县去做县尉
D、余下的船从齐安出发到临汝去,并且大儿子苏迈要去饶州的德兴县
5、不是“余心动欲还”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B、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C、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中者
D、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6、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B、北音清越
C、长乐王回深父
D、然而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
B、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8、列加点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彭蠡之中有石钟山焉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 于是余有叹焉
C、至莫夜月明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D、而此独以钟名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9、下列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微风鼓浪 事不目见耳闻
B、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大石侧立千尺
D、扣而聆之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0、下列句子的句式相同的一项(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之铿然有声者
B、此三者,吾遗恨也 有大石当中流
C、得双石于潭上 盛以锦囊
D、此世所以不传也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阅读下面的古诗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点明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
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
12.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
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写出了内心的伤悲。
C.这首诗写的是戍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戍边时的苦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及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D.“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13、对“依依”表达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依依”形容柳丝轻柔的样子。
B、写出柳枝随风摇曳之状。
C、表现出戍卒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D、渲染了戍卒保家卫国的决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李觉,字仲明,本京兆长安人。太平兴国五年举九经,起家将作监丞、通判建州,秩满,州人借留,有诏褒之,就迁左赞善大夫、知泗州,转秘书丞。太宗以孔颖达《五经正义》诏孔维与觉等校定。王师征燕、蓟,命觉部京东诸州刍粮赴幽州。维荐觉有学,迁《礼记》博士,赐绯鱼。
雍熙三年,与右补阙李若拙同使交州,黎桓谓曰:“此土山川之险,中朝人乍历之,岂不倦乎?”觉曰:“国家提封万里,列郡四百,地有平易,亦有险固,此一方何足云哉!”桓默然色沮。使还,久之,迁国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初令学官讲说,觉首预焉。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觉曰:“陛下六龙在御,臣何敢辄升高坐。”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觉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悦,特赐帛百匹。
俄献时务策,上颇嘉奖。是冬,以本官直史馆。右正言王禹偁上言:“觉但能通经,不当辄居史职。”觉仿韩愈《毛颖传》作《竹颖传》以献,太宗嘉之,故寝禹偁之奏。淳化初,上以经书板本有田敏辄删去者数字,命觉与孔维详定。二年,详校《春秋正义》成,改水部员外郎、判国子监。四年,迁司门员外郎,被病。假满,诏不绝奉,卒。
觉累上书言时务,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详备,令送史馆。觉性强毅而聪敏,尝与秘阁校理吴淑等同考试开封府秋赋举人,语及算雉兔首足法,觉曰:“此颇繁,吾能易之。”及成,果精简。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节选自《宋史 列传第一百九十》)
1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B. 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C. 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D. 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1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记》:据传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
B. 秩满:谓官吏任期届满。如唐代钱起“秩满归白云,期君访谷口”中“秩满”即为此意。
C. 国子监: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D. 秋赋:也称秋贡、秋荐,唐宋时州府向朝廷荐举会试人员的选拔考试。因于秋季举行,故有此称。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觉学问精深,政绩卓越。他明晓《九经》,参与孔颖达《五经正义》校定;担任将作监丞、建州通判,受到朝廷褒扬。
B. 李觉涉远为官,不畏艰苦。与李若拙出使交州时,别人认为前往此地辛苦劳累,他却认为不足挂齿。
C. 李觉仕途顺畅,颇受赏识。皇上对他所献策略以及所作《竹颖传》大加赞赏,王禹偁也大力举荐他。
D. 李觉关心时局,聪慧机敏。他对当时的一些政务有很好的论述,得到太宗认可;在计算方法上也有独到见解。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石(节选)
韩愈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咏物诗,借对山石的歌咏来表达自己对此景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B、本诗有时间的流转,从深夜静卧到天明独行再到日出雾散,时间节点较明确。
C、本诗有行踪的变换,从屋内观月到深山穷霏再到山涧踏石,游踪记录很详细。
D、本诗有画面有情趣,当流不犹豫赤足涉山涧,涧水激激,清凉漫过足背。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以下各题。
夜归
[清]钱澄之
江上霜飞吹客衣,菰蒲艇子夜深归。
征鸿暗叫寻行度,野鸭齐惊破阵飞。
追水林峦行失去,远村灯火望中微。
犬声出屋舂声歇,知有人开竹里扉。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诗写夜归的过程,循序渐进,娓娓道来,似一幅江上夜行图。
B.前两联在描绘江上夜深行舟的所闻所见时,也刻画出秋天的特色。
C.颈联通过两岸景物的变化写出了夜晚船行水上的独特感受。
D.全诗移情入景,既有雄豪悲壮的格调,又有一种缠绵的情致。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jìn)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bēi)杓(sháo),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 "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19.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从小路)
B.张良入谢 (告罪)
C.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第二次)
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监督)
20. 下列词与“拔剑撞而破之”中“破”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B.秦地可尽王也
C.外连横而斗诸侯 D.项伯杀人,臣活之
21、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张良和范增分别是刘邦和项羽的谋士。
B.张良的话明为道谦,实为指责的意思。
C.项羽接受刘邦的礼物,说明他非常注意外交礼节.
D.范增看出刘邦是项羽最大的敌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各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B.数罟不入洿池 数:密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夺:耽误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岁:岁月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尽心焉耳矣 B.斧斤以时人山林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然后以六合为家
C.填然鼓之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作《师说》以贻之 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2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河东凶亦然 B.材木不可胜用也
C.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D.弃甲曳兵而走
25.下列各句内容都符合孟子主张的一项是( )
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
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④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各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选自《师说》)
26.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教授
B.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在学术方面有专长的人
C. 孰能无惑 惑:疑难问题
D. 吾师道也 师:学习
27.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中的“乎”字相同的一项是( )
A. 生乎吾前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D.其皆出于此乎
阅读下面三首宋词,完成以下各题。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8.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篇从滚滚东去的长江入手,把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和时间背景。
B.词的上片重在写景,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缩短到三国时代的豪杰人物身上。
C.“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集中概括了这次战争胜利的过程。
D.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清丽自然。
一剪梅 中秋无月
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2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忆对”三句是回忆以前那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情景:天晴风静,皓月当空,桂花飘香,饮酒乐甚,心情非常舒畅。
B.“今宵”三句,写今夜无月的情景,但词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以前一样的,但云雨却打湿了纱窗。
C.“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云湿纱窗”“雨湿纱窗”等句,词人浓墨重彩地勾画出花月掩映酒杯和云雨沾湿纱窗的景色。
D.“浑欲”三句说词人因不见明月而忧愁,真想乘风上天去问个究竟,为什么中秋之夜没有月亮呢?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想问也问不成。
浣 溪 沙①
李清照
小院闲窗春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②。梨花欲谢恐难禁。
【注】①本词为李清照早期作品。②轻阴:暗淡的轻云。
3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院”一句写小院荫蔽在深春的绿树繁花之中,诗人却感到寥廓落寞的情景。
B.“重帘”一句写任凭帘幕低垂、室内光线暗淡,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热爱。
C.“弄”字赋予“细风”以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傍晚时分天色变黑的景象。
D.最后一句“梨花欲谢”一语双关,将景物描写与内心伤感的抒写巧妙地结合起来。
古诗文阅读练习一答案
1、A。(1)(5)两处的“之”解释为“的”,(2)(3)(4)三句中的“之”是代词。
2、C
3、B
4、A
5、D
6、B。 ACD三项的通假字分别是“莫”“父”“厌”。B项没有通假字。
7、D.“其实”的意思是“它的真相”,在现在汉语中的意思是“实际上”,故选D。
8、D,加点词语都是介词,“用”的意思。
9、C。加点字的活用情况都是名词作状语
10、C,都是状语后置句(A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B判断句和省略句,D判断句和被动句)
11、B(“霏霏”是形容雪下得很大。)
12、A(这首诗没有运用起兴的手法。“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直接叙述,而非对他物的描绘。)
13、D
14. B “毕”指的是“谒文宣王”这件事情,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D项。“顾见”是回头看见的意思,宾语是“讲坐”,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C项。句意:宋太宗驾临国子监拜谒文宣王结束,登上辇轿要从西门出去,回头看见有人在座位上讲学,左右侍臣说李觉正在聚集门徒讲授经书,皇上就召来李觉,让他对着皇上讲学。故选B。
15. A A项,“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分析错误,《礼记》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16. B “王禹偁也大力举荐他”错,原文为“不当辄居史职”,王禹偁奏言,李觉不应该居史职,而非大力举荐他。故选B。
17. A、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 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诗标题虽然为“山石”,看起来 是咏物诗,但诗中并没有对“山石”的具体描绘,没有 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 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并且也没有象征或起兴手法 的运用。所以,“咏物诗”错。本诗可以算是写景诗, 用到了借景抒情或融'匱于景的手法。
参考译文:
李觉,字仲明,本是京兆长安人。太平兴国五年因通晓《九经》被举荐,开始做官担任将作监丞、建州通判,任期将满,建州百姓请求让他留下,皇上下诏书褒奖他,晋升做左赞善大夫,掌管泗州,转任秘书丞。宋太宗拿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下令让孔维和李觉校定。朝廷的军队出征燕、蓟,命令李觉布置将京东各州粮草运往幽州。孔维推荐李觉,认为他有学问,李觉升迁为《礼记》博士,赏赐绯袍鱼袋(五品官职)。
雍熙三年,和右补阙李若拙一同出使交州,黎桓对他说:“这地方山川艰险,中原的人忽然到这里,难道不疲倦吗?”李觉说:“我们的国家疆土有万里之广,郡县有四百个,土地有平坦的,也有险峻的,这样的地方哪里值得说呀!”黎桓不说话,神色沮丧。李觉出使回来,很久之后晋升为国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天,刚让学官讲学,李觉首先参与。宋太宗驾临国子监拜谒文宣王结束,登上辇轿要从西门出去,回头看见有人在座位上讲学,左右侍臣说李觉正在聚集门徒讲授经书,皇上就召来李觉,让他对着皇上讲学。李觉说:“您高高在上,我怎么敢就登上讲说之位呢。” 皇上于是下了辇车,让官吏张设帐幕,另外设置座位,令李觉讲解《周易》中的《泰卦》,随从的大臣都依次而坐。李觉于是讲述天地感应相通、君臣相合的要旨,皇上非常高兴,特意赏赐他百匹布帛。
不久李觉进献论时务的对策,皇上对他十分嘉奖。这年冬天,凭主管官员的身份在史馆当值。右正言王禹偁进言说:“李觉只是能通晓经书,不应当就这样担任史官职务。”李觉模仿韩愈的《毛颖传》写了一篇《竹颖传》来献给皇上,宋太宗赞许他,因此搁置了王禹偁的奏章。淳化初年,皇上因为经书的版本被田敏擅自删去了许多字,任命李觉和孔维详细校定。淳化二年,详细校定的《春秋正义》完成了,改任水部员外郎、做国子监判官。淳化四年,升任司门员外郎,遭受疾病。请假期满,皇上下诏不断绝他的俸禄,直到去世。
李觉多次上书谈论时务,阐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件大事,宋太宗赞许他写得详细齐备,让人把奏章送交史馆。李觉的性格刚强坚毅、聪慧敏锐,曾经和秘阁校理吴淑等人一同考开封府的秋赋举人,谈及雉兔首足的计算方法,李觉说:“这个方法太繁琐,我能使计算变得简易。”等到完成,果然精巧简便了。吴淑怀疑(猜测)他是预先做好的,就用其他的方法来测试他,他都能够立即完成,在座的人都赞叹佩服
18. 【答案】 D
【分析】 通过该诗的描写,可以看出,这首诗表现的是诗人的闲适之情,没有雄浑悲壮。
19. D. (D.督:责备)
20 .D. ( D.“活”使动用法。即:“臣使之活”,有“救活”之意。)
21.C. (C.说明项羽过于自大,认为刚刚打败秦军主力,威震更天下,诸侯臣服。)
22、答案D。(岁:年成。)
23、答案D。(介词,比。A.语气词/兼词。B.按照/介词,把。C.音节助词/代词。)
24、答案B。(A.黄河以东/河流的东面。C.供养活着的人/保养身体。D.逃跑/行走。)
25、答案C。(①是梁惠王的做法,④是假设统治者的说法,这正是孟子所反对的。)
26、 B
27、D
28.D “清丽自然”错
29.C 想象。忆往昔花好月圆,今宵赏月不得、丹桂不见,唯有“烛花红”
30.B表现出女主人公愁苦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