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下(统编版)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下(统编版)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29 15:4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
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目录
列宁主义的形成
十月革命的胜利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列宁主义的形成
形成背景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5,法国的1/4。
——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1)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材料二 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铜吓、束缚和监视……1861年获得解放之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恶化了。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
----《人类文明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2)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材料三 1898年3月,彼得堡、莫斯科、基辅等地的斗争协会代表在明斯克召开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列宁因被流放没能出席这次大会。会议宣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
(3)阶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4)组织: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列宁主义的形成
(1)形成标志: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
(2)形成时间:1903年
(3)大会意义: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列宁主义的内容:
①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②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③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获得胜利;
④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列宁主义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列宁主义的意义
(1)历史地位: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2)理论创新: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思想武器: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月革命倒沙皇
推翻沙皇统治,形成了临时政府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将政权交给临时政府,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镇压人民反抗。
四月提纲指方向
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七月流血抛幻想
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公开反对革命。
十月革命现曙光
1917年11月,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为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巡洋舰,于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21时45分,投入革命阵营的该舰官兵按照列宁的起义计划,用炮声发出进攻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的信号,为十月革命的胜利立下功勋。为了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作为革命纪念物,现停在圣彼得堡市内的涅瓦河畔。
(1)标志: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2)意义: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十月革命形势图(1917)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打击对象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革命力量 资产阶级参加,并起到积极作用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
结 果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两者联系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紧密相连,形成了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材料:十月革命对于俄罗斯和全世界劳动者的生活都具有革命性的影响。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的丰富遗产还将长时间地鼓舞着为摆脱寡头资本统治而进行不懈斗争的世界各国劳动者,寡头资本给人类带来了社会民族冲突、战争和破坏。
——斯拉文等著《十月革命对于我们俄罗斯和全世界的意义》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从1918-1923年在欧洲一些国家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风暴……在东方,促进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从1918年-1923年间,中国、朝鲜、蒙古、越南、印度、印尼、土耳其、伊朗等国都兴起了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赵曜《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意义: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的不同
(1)巴黎公社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十月革命有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2)巴黎公社孤军奋战;十月革命得到工农兵的支持。
(3)巴黎公社革命是世界上第一次无产阶级夺权斗争;十月革命是世界上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
(4)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后的政权建设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政权: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
(2)军队: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
(3)工业: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4)土地: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5)外交: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一战。
国内的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会作何反映?外国势力是否会放弃既得利益?
1、列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1918-1924)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材料一: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1)背景:
①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他们通过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
◎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苏俄内战形势图
(2)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3)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4)影响:
积极——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
战时共产主义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分配 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2)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2)内容:重心——调节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工业: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经济危机表现 政治危机表现
粮食产量急剧下降,许多人死于饥饿 农民:对余粮收集制不满
工人:因生活条件恶化,纷纷罢工抗议
大批工厂无法开工,无产阶级队伍涣散
士兵:喀琅施塔得发生水兵叛乱
(3)作用: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粮食税
工业 大中小工业一律收归国有 大企业国有,中小企业可以私营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自由贸易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在何处?
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发展生产力
(3)苏联成立(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2、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4-1937)——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1)途径:苏联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2)成就: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示意图(1921-1940)
(3)特点:
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
思想上——个人崇拜。
(4)影响
①积极影响: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②消极影响: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课堂探究】苏联模式的经验与教训
(1)经验
①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②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2)教训
①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
②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国民经济应按比例协调发展;
④注重保护农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谢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