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8.18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8.18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29 15:4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世界格局
两种制度
殖民体系
两极格局 → 世界多极化趋势
资本主义:自我调节+矛盾仍在
社会主义:巨大成就+艰难曲折
崩溃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导言分析】
【课堂导入】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冷战的含义: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冷”——是手段、方式,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
“战”——实质是对抗
2、冷战的旗号:“反对共产主义扩张”
两级格局指的是冷战时期,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相对稳定的 结构状态和局面。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3、冷战的背景(阅读教材109页)
材料1:法西斯的消亡导致战时同盟合作的基础瓦解,使得美苏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而美苏在战时同盟掩盖下的矛盾得以暴露,这些矛盾包括其固有的矛盾(如意识形态)以及战后美苏分配利益中的一系列矛盾,如波兰问题、土耳其问题、伊朗问题等。这些矛盾加深了双方相互间的怀疑和不信任。
——沈志华《冷战五书》
(1)二战后,消灭法西斯这个共同敌人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材料2:
共产主义已经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杜鲁门
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斯大林
(2)根本原因: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的严重冲突、社会制度的差异、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材料3: 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恺撒、成吉思汗、拿破仑或其他任何一个伟大的领袖所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总统今天所担负的责任相比。
——杜鲁门1945年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3、冷战的背景(阅读教材109页)
材料4:
这次战争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
——斯大林1945年
(3)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将社会主义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
(4)战后苏联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为确保东欧国家对苏友好,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了尖锐矛盾。
4、冷战政策的提出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①1946年,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8000字“长电报”:遏制理论(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4、冷战政策的提出
②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揭开了冷战序幕。
1946年1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应邀访美。3月5日,他在美国总统杜鲁门陪同下抵达密苏里州富尔顿,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非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高压控制下。”
——丘吉尔《和平砥柱》
◎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年9月,由苏联和波兰等东欧国家成立,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
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由杜鲁门发表,宣布世界已经分裂成两个对立的营垒,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宣读咨文,要求美国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此即“杜鲁门主义”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5、冷战的表现
(1)政治上
经济互助委员会
苏联与东欧国家共同成立(简称“经互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马歇尔计划
为了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实施了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
杜鲁门主义的全球扩张战略中,欧洲是重点。但是战后前期西欧满目疮痍,经济濒临崩溃,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美国要控制欧洲,首先必须稳定、复兴和联合欧洲,于是“马歇尔计划”因运而生。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5、冷战的表现
(2)经济上
马歇尔计划目的:复兴欧洲经济,加强美国对西欧控制,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扩张,实现称霸世界战略。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年4月成立,简称“北约”,成员包括美国和英法等国。
华沙条约组织
1955年5月成立,简称“华约”,成员包括苏联。民主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标志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北约”与“华约”对峙示意图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5、冷战的表现
(3)军事上
第一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1949年,德国分裂。
◎美、苏、英、法分占德国和柏林示意图及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建立
1948年6月24日,苏联全面切断德国西占区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试图把西方国家赶出西柏林。柏林危机由此产生。美国派出大批飞机空运急需物资到西柏林,并对苏占区进行反封锁,中断东西占区之间的贸易。……四国经过几番周折的秘密谈判,于1949年5月达成协议,危机平息。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5、冷战的表现
(4)地缘政治上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
苏联·社会主义阵营
美国·资本主义阵营
1947年杜鲁门主义
1947年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年马歇尔计划
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年“北约”
1955年“华约”
1949年联邦德国
1949年民主德国
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5、冷战的表现
(1)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55华约成立)。
(2)认识:
①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②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奠定两极格局
的基础
雅尔塔体系
1945
打开美苏冷战
的序幕
铁幕演说
1946
美苏冷战开始
的标志
杜鲁门主义
1947
两极格局
正式形成
北约与华约
1955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6、两级格局形成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形式多样: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交织在一起。“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在压制共产主义和稳定资本主义过程中不诉诸战争;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但也伴随着局部热战,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4)矛盾重重: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力量对比: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3)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6、两级格局形成
消极
①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冷战:朝鲜分裂(1948)、德国分裂(1949)、古巴导弹危机(1962)
热战:朝鲜战争(1950)、越南战争(1961)
②政治上,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国际关系严重恶化。
③经济上,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发展。
④军事上,美苏两国长期军备竞赛和地区竞争,导致世界局势长期动荡。
积极
①美苏两国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促使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④美苏双方争夺在军事、科技等领域的优势,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6、两级格局形成
(4)影响: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冷战的发展
(1)特点: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2)表现:
①缓和:美苏展开对话
1956年初,苏联政府向美国政府提出缔结苏美友好合作条约的建议。条约草案中规定有发展和巩固两国人民友好关系的义务;只能用和平方法解决它们的争端,在互利平等基础上发展和加强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
合作,美国政府拒绝了这一建议。
◎赫鲁晓夫访美时会见梦露
②对抗:发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2)表现:
1、冷战的发展
这两次危机虽然没有达到局部热战的程度,但它们所带来的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是空前严重的。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绝对是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德国总理阿登纳
欧洲煤钢共同体
欧洲经济共同体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欧洲
共同体
(1952年)
(1958年)
(1958年)
(1967年)
欧洲联合的原因:
①欧洲联合思想由来已久。
②战后,欧洲各国实力削弱,国际地位下降,需要重振欧洲。
③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④法德和解。
⑤应对美、苏的威胁。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2、多级力量的成长
(1)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①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2、多级力量的成长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②日本:经济“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
◎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示意图
日本的经济恢复工作到40年代末已基本结束,……从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战后持续高速增长时期,1960年国家经济实力上升到世界第五位,1968年以后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并在企业经营规模、劳动生产率和资本装备率方面日渐逼近美国的水平。日本从一个战败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A.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B.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破裂
◎波兹南事件(1956)
◎匈牙利事件(1956)
◎“布拉格之春”(1968)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2、多级力量的成长
(2)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苏共二十大后,中苏之间的政治分歧逐渐加大。
1957年莫斯科会议以后,苏共领导人大力推行大国沙文主义路线。
1958年4-7月间,苏联向中国政府先后提出在中国领土和领海上建立中苏共管的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要求。
1959年9月,中印边境冲突爆发,苏共发表偏袒印度的声明。
这段话承认中国正在成长为世界上一个重要的力量,美国多年的封锁、孤立、遏制中国的政策已经失败。美国面对的世界,已经不是二战结束时的世界,也不是冷战发生后形成的美苏两级世界而是向多极化发展,尼克松看到了这个世界发展的大趋势。面对中国的发展,美国需要调整对华政策,与中国改善关系。
1964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1970年4月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2、多级力量的成长
(3)中国的和平崛起
“两弹一星”
1972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2、多级力量的成长
(4)第三世界兴起
①万隆会议: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
②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2、多级力量的成长
(4)第三世界兴起
不结盟运动
不结盟运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不结盟”,它是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之间的联合自强,抵制美苏两极格局下霸权政策的活动。不结盟不是消极地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
(5)多级力量的影响: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
万隆会议的召开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④第三世界的兴起
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
中苏关系破裂
②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拥有“两弹一星”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③中国的和平崛起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日本经济“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
①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2、多级力量的成长
(1)70年代末对抗: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遏制,同时大搞军备竞赛,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星球大战计划),企图拖垮苏联。
阿富汗战争的失败对整个苏联社会及其政治制度都产生了影响,并极大地促进了苏联帝国的瓦解。美国人和西方人普遍认为,阿富汗战争是冷战最后的、决定性的胜利,是滑铁卢之役。
——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
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同年美国为1112亿美元
三、两级格局的瓦解
1、美苏关系的演变
(2)1985年以后,走向缓和
①对话: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②裁军: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③苏联战略收缩: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徳统一。
《中导条约》
推翻柏林墙
美苏会晤
戈尔巴乔夫(1985年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
三、两级格局的瓦解
1、美苏关系的演变
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苏联与中国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
1988年10月28日,小平同志办公室秘书用电话通知有关外事部门:“……请外事小组开一次会,讨论一下遣外长访苏、苏外长来访,包括以后首脑会晤时礼遇方面的问题,定个调子、热的尺度。现在西方都在注意中苏热的情况,比如说拥抱不拥抱的问题。从外长开始,苏联一定热,我们热到什么程度?有些甚至定了的,要给苏打个招呼,比如不拥抱。拥抱会震动世界。”最终戈尔巴乔夫访华时,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两人只握手,不拥抱,但依然互称“同志”。
三、两级格局的瓦解
2、中苏关系正常化
三、两级格局的瓦解
3、两级格局瓦解
1)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形成东欧剧变。
2)苏联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3)多极化趋势冲击了两级格局。
4)美国的“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
5)苏联的退让和妥协
6)苏联解体(直接原因)
(1)原因
东欧剧变: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最先在波兰出现,后来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
(2)标志: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3)影响: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三、两级格局的瓦解
3、两级格局瓦解
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1991年至今)
冷战的特点:
(1)大国之间的国家利益之争。
(2)明显的地缘政治特点
(3)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4)美苏双方在持续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军备竞赛的同时,又具有始终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
美国
苏联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新兴独立国家
美国
苏联
中国
日本
欧共体
第三世界
美国
俄罗斯
中国
日本
欧盟
第三世界
冷战时期国际格局的演变
二战后初期:两极
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冲击了两极格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一超多强
20世纪国际格局三次变动的原因和认识:
⑴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原因:是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亚洲与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⑵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
原因:是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了严重削弱,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美苏在实力均等的基础上,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形成了雅尔塔体系。⑶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两级格局的瓦解,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原因:是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两极格局随之结束;而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必然导致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认识:
⑴必须认识并承认世界社会的多样性,统一性,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⑵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工作的中心。而遏制霸权主义的最有力的措施就是使更多的国家迅速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
⑶追求本国利益同时也应该兼顾他国的利益;建立平和、尊重、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超越意识形态,和平相处 相互尊重;摒弃冷战思维,实现合作共赢;以对话解决争端,用协商化解分歧。结伴而不结盟,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20世纪国际格局三次变动的原因和认识: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的瓦解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冷战与两极格局
冷战的概念
冷战背景
冷战的表现:政治、经济、地缘政治、军事
两极格局形成的特点和影响
冷战的发展
多极力量的成长
特征
表现
缓和:美苏开展对话
对抗: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
西方阵营的分化: 欧共体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的“起飞”
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东欧反苏、中苏关系破裂
中国崛起
第三世界的兴起
美苏关系的演变:紧张与缓和
苏联与中国的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
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影响
【课堂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