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1.3 人口容量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读“俄罗斯亚洲部分地图”,完成下列各题。制约俄罗斯亚洲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自然条件为( )
A.矿产资源 B.水资源 C.土地资源 D.气候条件
兰州市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三大高原的交界处,位于两山中间,黄河穿城而过。下表为兰州市人口容量总结表(单位:万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测算方法 适度人口容量 最大人口容量
基于国内生产总值 311 338
基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207 344
基于生态环境标准 227 345
2.综合各种测算方法,兰州市适宜人口容量(万人)和最大人口容量(万人)分别是( )
A.311;345 B.207;344 C.227;338 D.207;338
3.为增大人口容量兰州市可采取的最有效措施( )
A.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容积率 B.治理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C.开发新的城市用地 D.发展科技,提高开放程度
考古发现,孤悬于南太平洋中部的复活节岛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开始出现人类活动。如图为“复活节岛人口总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关系图”,读图完成各题。
4.据图可知,复活节岛
A.t1时期,纯自然状态提供的物资可养活人口不超过1000人
B.t2时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环境承载力提高
C.t3时期,整个岛屿的社会、经济发展最为繁荣稳定
D.t4时期,该岛屿的生态环境优于t2时期
5.关于复活节岛人口数量与环境承载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口数量必须低于环境承载力
B.人口数量的变化只受环境承载力制约
C.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不受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
D.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
下图为某区域人口总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关系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据图可知,该地区( )
A.在纯自然状态下提供的物资可以养活大约6000人
B.t2时期,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C.t3时期,该地区的社会发展最为繁荣安定
D.t4时期的生态环境优于t1时期
7.图中人口数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说明( )
A.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只受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
B.人口数量的变化不受环境承载力的制约
C.人口数量必须低于环境承载力
D.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危害并维系良好生态系统前提下,一定地域空间的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所能承载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图为2007和2016年云南省玉溪市各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分析结果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十年来,各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 )
A.红塔区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承载程度 B.元江县和新平县呈现变大的趋势
C.呈现由中间向周围逐渐降低的格局 D.存在明显差异且地域邻近性明显
9.江川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降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优越 B.城乡规划,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C.撤县设区,人口素质提升 D.交通设施完善,人口密度增大
10.关于人口增长、资源、环境污染相关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与资源呈负相关,与环境污染无相关关系
B.人口增长与资源无相关关系,与环境污染正相关
C.人口增长与资源和环境污染均无相关关系
D.人口增长与资源呈负相关,与环境污染呈正相关
下图示意某个时期宁夏部分县级行政区环境人口容量(单位:万人)。读图,回答下题。
11.影响图中宁夏各县级行政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矿产资源 B.淡水资源 C.地形地势 D.科技水平
12.宁夏南部地区今后一段时间,应该( )
A.放宽生育政策,鼓励生育 B.接纳宁夏北部地区的移民
C.垦荒拓耕,向东部迁入人口 D.向北部地区迁入部分人口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下表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预测205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 约14亿~15亿
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15亿~16亿
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 15.1亿或16.6亿
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8亿~9亿
13.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 )A.约15亿~16亿 B.15.1亿或16.6亿
C.约8亿~9亿 D.约14亿~15亿
14.下列不属于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因素的是( )
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C.科技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 D.国家人口政策
15.环境人口容量是指( )
A.一个地区人均资源量的极限值
B.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能否最大限度地利用
C.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D.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
下图为山西省人均耕地、人均粮食消费(折合)与人口承载力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导致2015~2025年山西省人口承载力变低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数量减少 B.科学技术进步
C.消费水平提高 D.耕地总量增加
17.提高山西省人口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是( )
A.降低消费水平 B.限制对外开放
C.鼓励人口外迁 D.发展地方经济
下图示意某个时期宁夏部分县级行政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单位:万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影响图中宁夏各县级行政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矿产资源 B.淡水资源 C.地形地势 D.科技水平
19.宁夏南部地区今后一段时间人口发展的正确做法是( )
A.放宽生育政策,鼓励生育
B.增加人口密度,接纳宁夏北部地区的移民
C.垦荒拓耕,向宁夏东部地区迁移部分人口
D.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向宁夏北部地区迁移部分人口
人口密度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我国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相邻,但人口密度差别很大。下图示意该区域人口密度。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0.导致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两地合理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科技水平 B.消费水平 C.水资源 D.对外开放程度
21.据材料推测鄂尔多斯高原( )
A.自然条件优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大 B.人口密度较大,环境问题突出
C.通过增加耕地,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D.应大规模开矿,吸引人口迁入
读下图,曲线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中国西南某区域石漠化、环境人口容量、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的统计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22.该区域最不可能是( )
A.地表崎岖,峰林广布
B.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
C.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D.多溶洞、天坑等,旅游资源丰富
23.图中曲线②先升后降的主要原因是( )
A.上升:植树造林;下降:砍伐森林
B.上升:环境改善;下降:生态破坏
C.上升:人口增长;下降:计划生育
D.上升:科技进步;下降:资源减少
生态适度人口是指在一定目标和条件下,区域能够供养的最优人口数量。贵阳市是贵州省省会,位于云贵高原东斜坡上,喀斯特地貌广布。右图为贵阳市生态适度人口与实际人口统计情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贵阳市生态适度人口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均资源消费增加 B.土地资源总量锐减
C.气候条件不断恶化 D.城市绿地面积减少
25.为提高贵阳市生态适度人口规模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鼓励人口大量迁出 B.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C.扩大资源开采数量 D.减少与外界的接触
26.我国下列地区中,环境承载力最大的是
A.青藏地区 B.珠江三角洲 C.新疆南部 D.云贵高原
二、综合题
27.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有人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见下表)。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已达2 301.91万人,超过估算的人口容量。
运用影响人口容量因素的知识,从水资源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上海今后提升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
28.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宁夏部分县级行政中心的环境承载力图(单位:万人)
材料二 “十二五”期间,宁夏启动规模宏大的生态移民工程,35万中南部干旱缺水 交通不便的山区群众将从“不适宜居住地区”逐步搬迁至移民新村,展开新的生活篇章
(1)影响图中宁夏各县级行政中心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资源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2)宁夏环境承载力分布的总体特征为由_________向_________方向递增,其形成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位面积上我国东南沿海人口容量大,宁夏地区人口容量小,造成二者差异的最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为____________
(4)通过生态移民,可使宁夏中南部地区的人口密度________,环境压力________,自然环境条件得以________,使人口承载力________
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自2001年实施以来,历经十多年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流域水利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有力促进了流域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材料二南疆人口分布图。
(1)据图分析南疆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2)说明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对该地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
(3)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疆吸引了大量内地人口迁入,说明原因。
(4)有人认为新疆地广人稀,应大量迁入人口,这种想法合理吗?试说明理由。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2页,共2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分析】
【详解】
俄罗斯矿产资源丰富,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这都不是制约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A、B、C错误;但由于其纬度较高,气候寒冷,热量不足,从而成为制约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D正确。故答案选D。
【点睛】
制约区域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原理是木桶原理,木桶原理又称水桶原理或短板理论,水桶原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说的是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水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水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
2.D
3.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
2.
根据“短板”原理,兰州市适宜人口容量和最大人口容量分别是各测算方法的最小值。也就是应分别依据短板“基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基于国内生产总值”,据此选D。
3.
结合上题可知,限制兰州人口容量和最大人口容量的短板分别是“基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基于国内生产总值”,这些指标和用地规模及经济发展状况直接相关。兰州市人口数量已远远超过最大人口容量,故限制因素中土地限制更加突出,但兰州市位于两山中间,黄河穿城而过,主城区已无潜力可挖;因而跳出河谷是兰州市未来发展的主要战略。治理污染不能扩大容积,发展科技见效较慢,据此最佳选项为C。
【点睛】
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资源(正相关): 一个区域的资源状况包括矿产、水、耕地、气候等方面;一个地区的资源越丰富,区域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人口受教育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等,会影响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因而一个地区的上述条件好,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大。
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负相关):一个区域的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水平也较高,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小。
对外开放程度(正相关):地区的开放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从其他区域调入资源,提高本区域的环境人口容量。
4.B
5.D
【解析】
【分析】
考查人口数量和环境承载力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4.据图可知,t1时期纯自然状态提供的物资大约可养活人数可达2000人,A错误;t2时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源得以开发,农产品产量增加,因而环境承载力提高,B正确;t3时期,实际人口数量远远超过环境承载力,生存危机严重,C错误;t4时期,该岛屿生态环境仅优于t3时期,D错误。故选B。
5.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D正确;据图可知,人口数量可以适当超出环境承载力,A错误;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经济因素,不仅仅只受环境承载力的影响,B错误。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因素影响,C错误。故选D。
6.B
7.D
【解析】
【分析】
6.
A.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环境承载力最大值为6000人,这是考虑到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各种因素而做出的估计数值,故A错误。B.t2时期,该地人口数量和环境承载力均得到提高,据此推测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故B正确。C.t3时期,该岛实际人口超出环境承载力,环境恶化,故C错误。D.t4时期该岛实际人口接近环境承载力,环境质量较t1时期差,故D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7.
.A.根据所学知识,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因素影响,故A错误。B.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受到环境承载力的制约,不能超过环境承载限制,故B错误。C.读图,t3时期人口数量超过了环境承载力,会导致环境承载力的下降,故C错误。D.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地区环境持续供养人口的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
本题组主要考查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的相关知识。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是有限的,显然,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之内。
8.D
9.B
【解析】
【分析】
8.
环境承载力是一种能力,承载程度是一种状态,材料中没有提到承载程度,无法判断红塔区是否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承载程度。A错误;元江县没有变化,B错误;表现出的是由中部向东部和西降低的格局,不是向四周降低的格局,C错误;能够看出各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明显差异,且地域邻近的区域差别不大,D正确。故选D。
9.
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资源、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文化水平、人口消费水平等。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优越,环境承载力会较高,不是环境承载力降低的原因,A错误;撤县设区,不一定人口素质会提升,C错误;交通设施完善,环境承载力会提高,D错误;撤县设区,城乡规划,建筑用地增多,土地资源的环境承载力可能降低,B正确。故选B。
【点睛】
1、环境承载力,指环境的能力。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一个大系统,它既为人类活动提供空间和载体,又为人类活动提供资源并容纳废弃物。2、环境人口容量是环境的人口数。指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环境人口容量下了一个较为精确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10.D
【解析】
【分析】
【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的数量从1900~2002年是迅速地增长,而环境污染的曲线也是迅速地增长,资源的数量是在不断地减少,说明出现了人口增长与资源呈负相关,与环境污染呈正相关。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
11.B
12.D
【解析】
【分析】
11.
宁夏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早,降水稀少,且从图中可以看出靠近黄河的县级行政区环境人口容量相对较大,由此可以判断影响其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淡水资源,B正确。矿产资源、地形地势 和科技水平不是最主要的因素,ACD错误。故选B。
12.
宁夏南部受水资源短缺的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小,放宽生育政策,鼓励生育会导致人口过度膨胀,超出当地环境人口容量,对当地脆弱的生态造成破坏,A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宁夏北部靠近黄河,水资源较为丰沛,环境人口容量较大,可以向北部地区迁入部分人口,D正确。而不是接纳北部地区的移民,也不是向东部迁入人口,BC错误。故选D。
【点睛】
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① 资源、②科技水平、③消费水平、④地区开放程度等。
13.C
14.D
【解析】
13.
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应是约8亿~9亿。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
人口合理容量与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有关,与国家人口政策无关。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
我国人口容量大概是16亿,这个是根据目前我国拥有的资源估算出来的,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水、矿产、森林等。而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则大概在8、9亿。
15.C
【解析】
【详解】
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故答案选C项。
16.C
17.D
【解析】
16.
读图可知,2015~2025年山西省人口数量在增加,其人口承载力的降低与人口数量的增加可能有一定的关系,故人口承载力变低不是人口数量减少导致的,A错误;科学技术进步可以使人口承载力提高,B错误;读图可知,2015~ 2025年山西省人口承载力呈下降趋势,主要是以人均粮食消费量的提高所致,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口承载力降低,C正确;耕地总量增加应导致人口承载力增大,D错误。故选C。
17.
山西省人口承载力的降低与人口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应当控制人口数量,积极发展经济,D正确;降低生活水平,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A错误。抑制对外开放,减缓增长速度,会使得人口承载力进一步降低,B错误;鼓励人口外迁不符合地方可持续发展理念,C错误。故选D。
【点睛】
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与“自然环境的优劣;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呈正相关; 与“生活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18.B
19.D
【解析】
18.
宁夏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早,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且从图中可以看出靠近黄河的县级行政区环境人口容量相对较大,由此可以判断影响其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淡水资源,B正确;矿产资源、地形地势和科技水平不是最主要的因素,A、C、D错误。故选B。
19.
宁夏南部受水资源短缺的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小,放宽生育政策,鼓励生育会导致人口过度膨胀,超出当地环境人口容量,对当地脆弱的生态造成破坏,A错误;南部水资源短缺,需要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从图中可以看出宁夏北部靠近黄河,水资源较为丰沛,环境人口容量较大,可以向北部地区迁入部分人口,而不是接纳北部地区的移民,B错误,D正确;东部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小,不适合向东部迁入人口,C错误。故选D。
【点睛】
.四步法分析区域环境人口容量
(1)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
一个区域的资源状况包括矿产、水、耕地、气候等方面;一个地区的资源越丰富,区域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2)考虑科技、经济等条件
科技发展水平、人口受教育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等,会影响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因而一个地区的上述条件好,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大。
(3)考虑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地区的开放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从其他区域调入资源,提高本区域的环境人口容量。
(4)考虑该区域的消费水平
一个区域的消费水平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越高,区域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20.C
21.B
【解析】
【分析】
20.
据图可知黄土高原合理人口密度较大,鄂尔多斯高原合理人口密度较小。两地的科技水平、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相差不大,故ABD错误;图中显示,鄂尔多斯高原沙漠广布,水资源更少,而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且支流较多,水资源较多,这会导致黄土高原合理人口密度大于鄂尔多斯高原,故C正确。故本题选C。
21.
据图可知,鄂尔多斯高原沙漠广布,水资源缺乏,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小,故A错误; 据图可知,鄂尔多斯实际人口密度是合理人口密度的将近5倍,人口密度较大,环境问题突出,故B正确;鄂尔多斯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水资源,所以增加耕地,是不能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故C错误;鄂尔多斯高原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小, 若大规模开矿,吸引人口迁入,会加剧当地水资源的紧张,故D错误。故本题选B。
【点睛】
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科技水平、消费水平等。
22.C
23.D
【解析】
【分析】
考查云贵高原的环境特征,环境人口容量及其影响因素。
22.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严重,可能是云贵高原,地表崎岖,岩石裸露,A可能。西南地区年降水量多,但漏斗、溶洞多,地表缺水现象严重,B可能。地表石漠化,土层薄,最不可能是土层深厚,土壤肥沃,C不可能。多溶洞、天坑等,旅游资源丰富,D可能。本题要求选择不可能选项,故选C。
23.从图中曲线的变化趋势分析,①上升,表示为石漠化;②先上升后下降,表示为环境人口容量;③和④都下降,表示森林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故图中曲线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该区域石漠化、环境人口容量、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则图中曲线②表示环境人口容量,先升后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环境人口容量上升。资源消耗、破坏增加,资源减少,环境人口容量下降,D对。该地森林覆盖率呈不断下降趋势,A错。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说明生态破坏加重,B错。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不变,人口总量持续上升,C错。故选D。
24.A
25.B
【解析】
24.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贵阳市实际人口在增加,对资源的消费增加,导致生态适度人口数量下降,A正确;图中信息不能反映B、D项所示情况,C项与客观实际不符。故选A。
25.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可减少资源的过度消耗,增加环境承载力,提高生态适度人口,B正确。A、D项说法错误;扩大资源开采数量会破坏生态环境,C错误。故选B。
【点睛】
分析图形信息,得出生态适度人口与实际人口数量变化情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6.B
【解析】
【详解】
选项地区中,我国环境承载力最大的是珠江三角洲,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都有优势,限制性因素少,B对。青藏地区 气候高寒,热量不足,环境承载力小,A错。新疆南部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C错。云贵高原地形崎岖,平原面积小,地表水缺乏,D错。故选B。
【点睛】
我国环境承载力最大的是珠江三角洲,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都有优势,限制性因素少。其它地区有限制性因素,制约着环境承载力提高。
27.自然资源是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其中水资源的影响最为明显。为提升人口容量,上海应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其人口容量就越大。上海应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就业率和生产率。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上海市的人口容量为背景材料,考查了人口容量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资源是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其中水资源的影响最为明显。为提升上海市的人口容量,上海应积极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加大宣传与教育,增强公民的节约用水意识。此外,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其人口容量就越大。为提升上海市的人口容量,上海应当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积极加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和级,努力提高就业率和企业的生产效率。
【点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资源是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此外,科技因素也是影响区域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28. 水资源 自东南 西北 黄河流经宁夏的西北部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 科技水平 降低 变小 改善 增大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环境承转力分布特征及成因、人口迁移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解读和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详解】
(1)宁夏回族自治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图中显示,临近黄河的地区环境承载力较大,远离黄河的的地区环境承载力较小,因此影响图中宁夏各县级行政中心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资源因素是水资源
(2)读图可知,宁夏东南部的彭阳、泾源、隆德环境承载力小,而西北部平罗、灵武、青铜峡等地区环境承载力大,因此宁夏环境承载力分布的总体特征为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增,因为影响图中宁夏各县级行政中心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资源因素是水资源,因此形成宁夏环境承载力分布的总体特征的原因为黄河流经宁夏的西北部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
(3)单位面积上我国东南沿海人口容量大,宁夏地区人口容量小,造成二者差异的社会经济因素有科技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宁夏地区与我国东南沿海最大的差异应是科技发展水平,因此造成二者差异的最主要社会经济因素应为科技水平
(4)材料信息表明,宁夏启动规模宏大的生态移民工程,35万中南部干旱缺水 交通不便的山区群众将从“不适宜居住地区”逐步搬迁至移民新村,通过生态移民,可使宁夏中南部地区的人口密度降低,环境压力变小,自然环境条件得以恢复和改善,从而使人口承载力增大。
【点睛】
环境承载力: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影响人口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资源、技术、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
29.(1)主要沿河流和山麓绿洲分布。原因:水源充足、地形平坦、物产丰富。
(2)生态环境改善会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3)矿产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和劳动力,并且随着沿边地区改革开放,边境贸易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内地人员迁入。
(4)不合理。新疆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小。如果大量迁入人口,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加剧土地荒漠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分布、环境人口容量以及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
【详解】
(1)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人口主要沿河流分布,而这些地带又主要是绿洲地带,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物产丰富,能满足人们的生活生产要求。
(2)水是制约该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与该地区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呈正相关,生态环境改善能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环境恶化将降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3)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疆地区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和劳动力;并且随着国家在沿边地区实行改革开放,边境贸易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内地人员迁入,在边境地区从事对外贸易等。
(4)新疆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虽然地广人稀,但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文化科技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小,不适合大量迁入人口。假如大量迁入人口,会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生态退化,诱发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问题。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