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6.3 防灾减灾
一、单选题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如果所在地没有应急避难场所,你认为合适的应急避难场地是( )
A.附近的休闲广场 B.附近的大型商场内
C.居民楼顶的天台 D.市中心的大型公园
2.应急避难场所针对的自然灾害主要是( )
A.台风灾害 B.寒潮灾害
C.地震灾害 D.洪涝灾害
3.在防灾减灾中,了解学校或家附近的应急避难场所属于( )
A.灾前准备内容 B.灾害监测内容
C.灾后恢复内容 D.灾害救援内容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到某地区进行野外考察,图为该小组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夜晚,学生宿营最为理想的地点是(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5.f地发生泥石流时,①-④逃生路线中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当灾害发生时,下列行为中,正确的是( )
A.地震了,快从楼上跳下去
B.海啸来了,快去看,太壮观
C.台风来了,广告牌下避风观景
D.泥石流来了,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向的山坡上跑
洪涝灾害在我国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十分重要。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面对不断上涨的洪水,错误的自救方式是( )
A.注意水情变化 B.从低层房屋向高层转移
C.不到紧要关头,不轻易入水 D.应尽快入水逃生
8.溺水者被救上岸,如无呼吸时应该( )
A.检查有无外伤 B.送去医院 C.进行人工呼吸 D.进行“倒水”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在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北纬34.59度,东经98.34度)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9.地震可能引发的自然灾害是( )
A.滑坡 B.台风 C.潮汐 D.寒潮
10.地震发生时,正确的做法是( )
①尽量用棉被、枕头护住头部②在空旷地带,要避开高大建筑或桥梁③带好贵重物品乘坐电梯逃生④在家可躲在坚固的家具旁、墙角或卫生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下列防灾减灾工作中属于灾害救援与救助的是( )
A.开展防灾减灾的教育 B.救治伤员,展开心理援助
C.监测灾害,发布预警 D.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
2020年5月17日,山东大部地区出现冰雹天气,最大的冰雹竟和鸡蛋差不多大。冰雹灾害是由强对流天气系统引起的一种剧烈的气象灾害,5—9月为我国主要的降雹时段,占比超过70%。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冰雹集中出现的季节是( )
①春季②夏季③秋季④冬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冰雹给该区域带来的危害有( )
①农作物因受冻而减产②击伤人畜,破坏建筑物
③可能会影响交通安全④冰雹融化造成城市内涝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4.如果你在户外突遇冰雹,正确的做法是( )
A.急忙赶路,回到家中 B.到路边的大树下躲避
C.用手机联系家长来接 D.用物品或手臂保护头部
读“台风中心移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27日21时至28日21时,厦门风向和风速的变化是( )
A.一直吹偏东风,风速先变小后变大
B.一直吹偏西风,风速先变大后变小
C.偏北风逐渐转为偏南风,风速先变大后变小
D.偏南风逐渐转为偏北风,风速先变小后变大
16.为减少台风造成的损失,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退耕还湖,加固河堤 B.整体搬迁,全面撤离
C.学校放假,船舶离港 D.加强监测,修建海堤
2018年9月2日凌晨,云南省东南部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遭受强降雨袭击,发生洪涝灾害,并诱发该地位于山谷地区的某乡发生严重的地质灾害,致使道路损毁中断,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此次诱发的地质灾害是( )
A.洪水 B.地震
C.泥石流 D.暴雨
18.与此次地质灾害相关的因素不包括( )
A.暴雨 B.植被破坏
C.山高谷深 D.火山喷发
19.自然灾害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
A.对人类心理、生理的伤害
B.财产损失
C.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D.停工停产和交通、通信中断
桩林坝是安装在沟谷中,由混凝土梁、支墩和连接在支墩上的废旧钢管等形成的桩林坝体,以及坝体左右的实体护翼组成的防灾减灾工程(如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0.图中桩林坝主要用来防御的自然灾害是( )
A.洪涝 B.台风 C.滑坡 D.泥石流
21.遇到该桩林坝防御的自然灾害时,正确的逃生方式是( )
A.抓住漂浮物漂浮
B.就地寻找掩体躲藏
C.沿沟谷延伸方向往低处跑
D.沿沟谷垂直方向往高处跑
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省长宁县(28.34°N,104.90°E)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6km。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应急管理部门联合建设的大陆地震预警网成功预警本次地震。他们在2011年首次发出地震预警信息,填补了国内地震预警领域的空白,使中国成为第三个具备地震预警能力的国家。下图示意本次地震预警信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根据地震的成因,本次地震属于( )
A.构造地震 B.火山地震
C.塌陷地震 D.人工地震
23.下列国家中,最可能具备地震预警能力的是( )
A.蒙古 B.英国 C.澳大利亚 D.墨西哥
2019年6月17日晚四川省宜宾长宁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Km,部分城镇和社区实现了“大喇叭”倒计时预警,民众及时提前进行疏散,减少了伤亡。图1为地震预警系统示意图,图2为此次预警时间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24.长宁地震震源位于( )
A.地壳 B.软流层 C.上地幔 D.下地幔
25.地震预警系统的主要工作原理是( )
①P波的传播速度比S波快②电磁波传播速度快于地震波③监测震源岩层形变,及时预警
④预测地震发生时间并预警⑤及时对民众预报S波到达时间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26.长宁地震震源位于图2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雨洪式河流是指由于暴雨引发流域型洪水的河流,洪水与雨季同期。图1为不同流域形态示意图,图2为不同流域形态下洪水流量过程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图中流域形态与洪水流量过程关系匹配正确的是( )
A.甲-① B.乙-② C.丙-③ D.丁-④
28.下列有关河流洪水流量过程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半干旱和干旱的地区,洪峰缓涨缓落持续时间较长
B.半湿润和湿润的地区,洪峰陡涨陡落持续时间较短
C.修建水库和恢复植被对洪水流量过程线的影响相似
D.流域宽度越大且越接近圆形,洪水发生可能性越小
二、填空题
29.我国防灾减灾工作指导方针:“以____为主,____相结合”。
30.灾后自我保护:如洪灾过后,应做到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要喝煮沸后的水,入住前对房屋进行全面消毒,待电器干燥后再使用。如地震发生后往往还有余震,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要远离____、广告牌、电线杆等危险区域,等余震过后再作打算。
31.指导方针:“以____为主,____相结合”
三、综合题
32.[地理一选修6:环境保护]
2019年异常的高温天气和严重的干旱,使得澳大利亚东南部从9月份开始就爆发了森林火灾,火灾持续了多月以后,依旧有100多处森林起火点。到2020年1月8日,澳大利亚山林大火仍在持续燃烧。据报道,过火面积已经增加至1030万公顷,死亡人数为25人。数百座房屋被毁,数十万公顷土地被烧毁,火灾对野生动物、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巨大破坏。
简析澳大利亚森林大火对当地环境的影响,请为澳大利亚森林灭火献计献策。
33.【自然灾害与防治】
气象学家把地球大气层中瞬间轰隆作响的雷鸣和闪电等对流天气系统称作雷暴(如下图所示),它往往伴随着阵雨、狂风或冰雹。据统计,在全球范围内差不多每秒钟就有近100 次雷电,每小时约有1800 场雷雨。
(1)据所学知识,判断雷暴天气多发的季节及原因。
(2)简述防御雷暴的主要措施。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C
3.A
【解析】
【分析】
1.
应急避难场所的选择应依据距离较近,属于较空旷的地区,远离高大密集的建筑物,A正确。附近的大型商场内、居民楼顶的天台、市中心的大型公园均有高大,密集的建筑,不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2.
应急避难场所多为开阔地,应对的自然灾害主要是地震,C正确。开阔的室外无法抵御台风,排除A。开阔的室外无法抵御寒潮,排除B。开阔的室外无法抵御洪涝,排除D。故选C。
3.
了解学校或家附近的应急避难场所属于灾前准备内容,A正确。灾害监测、灾后恢复、灾害救援一般有政府专业人员负责,排除B、C、D。故选A。
【点睛】
防灾减灾手段包括: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后恢复。
4.A
5.C
【解析】
4.
由各处等高线分析可知,b、c两处为山谷且较为陡峭,d处海拔高、风力较大,而a处位于山脊,地势较高,且地形平坦开阔,宿营最为理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
发生泥石流时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两侧高地跑。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
本题组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的有关知识。
6.D
【解析】
【分析】
【详解】
地震时不可以从楼上跳下去,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应该就近躲避,A错误;海啸时应尽快撤离,B错误;台风时不能在广告牌等下停留,防止高空坠物砸伤,C错误;泥石流发生时应朝垂直于泥石流流向的高处跑,才能减少伤害,D正确。
【点睛】
7.D
8.C
【解析】
【分析】
7.
洪水发生时应尽快逃到高处避洪;如果不能安全撤离,则应观察水情,不要轻易入水逃生,以免发生意外。ABC都属于正确的自救方式,D属于错误的自救方式,符合题意。故选D。
8.
溺水者被救上岸,如无呼吸时应首先采用人工呼吸的方法进行抢救,再检查有无外伤,并及时送医院就医,不能进行“倒水”。ABD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
洪水中的救助措施
9.A
10.D
11.B
【解析】
【分析】
9.
地震发生时地表遭破坏,导致山坡上岩石破碎,岩体不稳,易引发滑坡,A正确;台风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主要与温暖的洋面、不稳定大气层结、地转偏向力有关,与地震无必然联系,B错误;潮汐是海洋中常年存在的海水运动,不是自然灾害,海底地震容易诱发海啸,C错误;寒潮是强冷空气侵入,与地震无关,D错误。故选A。
10.
地震发生时,会造成供电中断,不能乘坐电梯逃生,③错误,ABC错误;尽量用棉被、枕头护住头部,可以减少建筑物坍塌时的伤害;在空旷地带,要避开高大建筑或桥梁,防止倒塌造成的伤害;在家可躲在坚固的家具旁、墙角或卫生间,这些地方容易撑起一个求生空间,①②④均是正确的自救做法,故选D。
11.
监测灾害,发布预警,是灾前工作,C错误;开展防灾减灾的教育是灾前灾后都应开展的工作,A错误;救治伤员,展开心理援助,是对受灾人员的直接救援与救助,B正确;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是灾后恢复工作,D错误。故选B。
【点睛】
根据板块学说,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受到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挤压,至少有495个地震断裂带,地震较为频繁、震灾严重。山区发生地震后,特别是震后降雨,容易产生滑坡、泥石流、崩塌等次生灾害。
12.A
13.B
14.D
【解析】
【分析】
12.
根据材料“5—9月为我国主要的降雹时段,占比超过70%”可知,春季和夏季是冰雹集中出现的季节,①②符合,③④不符合;综上,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3.
冰雹是一种固体降水现象,其危害主要是冰雹颗粒带来的,可以击毁农作物使其受伤减产,击伤人畜,破坏建筑物,冰雹落到地面会影响交通,②③符合;但不会使农作物受冻,也不会造成城市内涝,①④不符合;综上,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4.
如果在户外突遇冰雹应迅速寻找坚固的遮蔽物躲避,用物品或手臂保护头部,以免被冰雹砸伤,D正确;急忙赶路是不可取的,会被冰雹砸伤,A错误;伴随冰雹的也许会有雷电,防冰雹的同时要注意预防雷电,大树下是不安全的,也不能用手机通话,BC错误;故选D。
【点睛】
自然灾害是指洪水、地震、台风等自然现象给人类造成的灾害。以目前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能力,人们还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也无法完全抵御自然灾害的破坏。但是完全可以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尽量地减少损失。
15.C
16.D
【解析】
【分析】
15.
27日21时到28日21时,台风中心离厦门先越来越近后越来越远,风速先变大后变小,台风中心的位置由位于厦门东南变成西北,风向由偏北风逐渐转为偏南风,所以C正确。
16.
退耕还湖,加固河堤对减少台风造成的损失作用不大,整体搬迁,不切实际,船舶离港更危险,加强监测,修建海堤可以减少台风造成的损失,所以D正确。
【点睛】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个类别,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速在12级至13级称为台风或飓风,飓风的名称使用在北大西洋及东太平洋;而北太平洋西部是台风,当台风继续加强时就称为强台风。
17.C
18.D
19.A
【解析】
【分析】
17.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山谷地区发生强降水容易引发泥石流灾害,C正确。洪水和暴雨不属于地质灾害,地震的发生与强降水无关。ABD错误,故选C。
18.
泥石流的发生与火山喷发无关,D符合题意。此次地质灾害,是由暴雨引发,山区山高谷深,地表径流量大,再加上植被破坏而形成泥石流,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9.
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通常以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为衡量标准,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与环境破坏等.其中,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对人类生理、心理的损害,短时间无法恢复.财产损失、资源与环境破坏及停工停产均可在短时间内恢复,危害有限,因此自然灾害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对人类心理、生理的伤害,A项正确。故选A。
【点睛】
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巨大,尤其是生理、心理方面的损害,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后果严重。
20.D
21.D
【解析】
【分析】
20.
根据“桩林坝安装在沟谷中”可知,桩林坝主要用来防御的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地在沟谷,而台风、滑坡不一定发生在沟谷中,BC错;根据图中桩林坝的构成形态可知,无法防御洪涝灾害,A错;该工程位于沟谷中,图示沟谷植被覆盖率低,含有大量松散沉积物,易发生泥石流,这些松散物质经过桩林坝后被拦截下来,所以图中桩林坝主要用来防御的自然灾害是泥石流,D正确,故选D。
21.
泥石流发生时,洪流内包含泥沙、石块、巨大砾石等,且突发性强,速度快,危害大,所以野外遇到该自然灾害时,正确的逃生方式是沿沟谷垂直方向向高处跑,而不是沿沟谷延伸方向往低处跑,也不能就地寻找掩体躲藏(该措施多为地震发生时的应急措施),D正确,BC错;“抓住漂浮物漂浮”应是洪灾发生时不得已采取的逃生措施,A错。故选D。
【点睛】
本题组难度一般,首先,需要抓住该减灾工程的地理位置,结合图中“沟谷”、“松散沉积物”等信息判断该减灾工程主要是用于防御泥石流;其次,对于遇到泥石流这种自然灾害,应沿沟谷垂直方向往高处跑。
22.A
23.D
【解析】
【分析】
22.
构造地震由地壳发生断层而引起,长宁位于华蓥山断裂带,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6km,属于构造地震,A正确;火山地震是由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材料中并没有火山活动的相关信息,B错误;因岩层崩塌陷落而形成的地震称塌陷地震,材料中并没有岩层崩塌的相关信息,C错误;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材料中没有信息表明该次地震是由人类活动引发的,D错误。故选A。
23.
能够提供地震预警的国家应具备的条件是位于地震带上,常发生破坏性地震。蒙古、英国、澳大利亚都位于板块内部,地壳稳定,不易发生地震,ABC错误;墨西哥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D正确。故选D。
【点睛】
地震带是指地震集中分布,且呈有规律的带状的地区。地球上主要有三处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洋脊地震带。地震带基本上在板块交界处,在地震带内震中密集,在带外地震的分布零散。地震带常与一定的地震构造相联系。
24.A
25.D
26.B
【解析】
24.
考查地球圈层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此次地震发生于陆地上的,陆地上的地壳的厚度是比较大的,因此长宁震源位于地壳,A正确, 故选A。
25.
由于地震波的纵波的波速比横波的波速速度要快,地震监测系统在监测到纵波时,在横波还未到来时及时发布地震预警,这样可以给人们一定的反应时间,可知①正确;社区的“ “大喇叭”电磁波传播速度比较快,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通知到社区的居民,可知②正确;地震监测系统是无法监测到地震发生时地球内部的岩石的变化状况的,可知③错误;目前的技术水平是无法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的,可知④错误;地震波的纵波的传播速度比较快,地震监测设备可以及时对民众预报纵波的达时间以让相关区域人们及时逃生,可知⑤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ABC错误,故D正确。
26.
根据地震预警的原理,根据早到达的P波计算参数,对S波到达提出预警,根据这一原理可知离震源越近,则接到预警的时间就越短,图中O城和P城接到预警时间最短,最靠近震源,因此震源位于图中乙处,B正确,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地震的预警机制以及预警原理的应用,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7.B
28.C
【解析】
27.
甲河上游流域面积小,支流少,下游流域面积大,支流多,洪水到达出口时间短,洪峰流量增长迅速,③符合,A错误。乙河与甲河相反,洪峰流量增长慢,②符合,B正确。丙河上游和下游流域面积大,中游小,上游和下游洪峰间隔到达出口,有双峰岀现,①符合,C错误。丁河河水平缓,④不符合,D错误。故选B。
28.
半干旱和干旱地区流域降水有限,洪峰缓涨缓落时间短,湿润区相反,A、B错误。修建水库和植树造林都有调节地表径流的作用,C正确。流域形状为圆形也会发生洪灾,只是强度变小了而已,D错误。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河流水系形状与洪水流量过程线之间的关系,难度较大,需要明确的是,洪峰流量汇集速度与集水区和水文站的距离有较大关系。一般而言,大河、较大流域河流流域面积大,流程长,直流多,洪峰汇集速度慢,流量大,持续时间长。
29. 防 防抗救
【解析】
略
30.危墙
【解析】
略
31. 防 防抗救
【解析】
略
32.影响: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空气污染加剧,质量下降;气温上升,降水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风化和侵蚀作用加强,地表起伏加大;水土流失加剧,旱涝灾害增加等。献计献策:制定森林防火预案;完善森林火险监控体系建设;推进森林防火阻隔设施建设;严格管控野外火源;加强森林灭火人员培训,扩大灭火队伍。
【解析】
【分析】
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就要了解森林火灾发生的规律,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相结合的办法,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发生次数。
【详解】
澳大利亚森林大火,数百座房屋被毁,数十万公顷土地被烧毁,火灾对野生动物、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大火导致烟雾弥漫,空气污染加剧,质量下降;大火导致气温上升,空气变干,降水减少;火灾烧死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减少,风化和侵蚀作用加强,地表起伏加大;水土流失加剧,旱涝灾害增加等。
灭火措施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制定森林防火预案,及时快速救火;通过技术手段,完善森林火险监控体系建设;通过工程措施推进森林防火阻隔设施建设;加强森林管理,限制干季进入森林的人数,严格管控野外火源;加强森林灭火人员培训,扩大灭火队伍,提高救火效率。
【点睛】
扑救森林火灾,就是要了解森林火灾燃烧的规律,建立严密的应急机制和强有力的指挥系统,组织训练有素的扑火队伍,运用有效、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扑火设备及时进行扑救,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
33.(1)夏季 气温高,空气对流运动强烈
(2)加强雷暴的监测和预报;建筑物安装避雷系统;加强安全教育(雷暴期间远离高大建筑物和电器设施;不在空旷高地或大树下避雨;不使用无线电通讯工具;不接触金属物体和电源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雷暴天气是水汽充足的大气强烈上升而形成的一种强对流天气,夏季气温高,大气对流运动强烈,因此易形成雷暴天气。
(2)雷暴防御的措施可从加强监测和预报、安装避雷系统、加强安全教育等方面回答。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